[分享] 「一地一會」在教會歷史中的實踐

看板JesusLove作者 (老漁)時間1年前 (2022/08/05 11:40), 1年前編輯推噓0(0025)
留言25則, 3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一地一會」在教會歷史中的實踐 一世紀到五世紀的「古代教會」與約翰加爾文的「日內瓦教會」和地方召會的比較 前言 「地方召會」[ 由於「召會」是對於希臘文ekklesia的另一個翻譯,而基督教界普遍習慣 使用「教會」一詞。因此,本文中在提及「地方召會」的名稱時,將會使用「召會」一詞 以示區別。其他的場合則沿用「教會」一詞。]之所以被稱之為「地方召會」,乃是因為 地方召會的組織架構與一般基督教教派的架構不同。倪柝聲並不滿足於教會合一僅僅停留 在屬靈的聯合,或基於神聖生命產生的同工的狀態,希望能夠在「地方」(locality)的 層面上實踐教會的合一,認為「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才是符合聖經和初期教會實踐的 組織架構。所以,地方召會就嚴格的遵守「一地一會」的原則。就是說,在一個城市(或 任何行政單位,如鄉、鎮),不論信徒人數多少,不論有多少個聚會點,地方召會皆將其 置於單一教會的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之下。正如同倪氏所主張的: 關乎本地教會的界限,請你們注意一件事,在新約中,神是以城為本地教會的界限。所以 ,本地教會最大的範圍是城,沒有比城更大的。聖經中,沒有一個教會管一省,或者管一 縣的。聖經所給我們看見的,乃是城是教會的界限。城在當初就是人聚家而住的地方。我 們應當記得在我們今日生活複雜的情形中,才有許多市鎮鄉村的分別。在當初的時候,聚 家而住,有了保護的地方,都是城了(創四17)。[ 倪柝聲,聚會的生活 第四章 地方聚 會的境界,倪柝聲文集 第二輯 第二冊(Living Stream Ministry: CA),第106頁。] 事實上,這種架構事實上也得到當時少數中國基督教領袖的認可。例如,被認為與倪氏同 為「中國教會三巨人」之一的楊紹唐,在《教會的路線》一書中就說道,: 上海不是有許多教會,乃是一個教會,不過人稱為許多教會就是了,實際上是一個。上海 的教會有多大呢?我告訴你,上海教會的大小乃是:在××堂得救的人,加上××堂得救 的人,再加上××路佈道所得救的人,再加上在××家庭聚會中得救的人,再加上××路 聚會處中得救的人,再加上……在上海所有一百數十個聚會中所有的得救的人,這是神的 兒女,是上海的教會。你的會堂中所有的信徒不過是上海教會中的一部分弟兄姊妹而已, 他那聚會處中所有的信徒也不過是上海教會中的一部分弟兄姊妹而已。[ 鏈接: http://www.wellsofgrace.com/messages/yangst/way/index.htm。雖然楊紹唐在該文承 認合乎聖經的教會架構確實應當是「一地一會」,但是,在實踐的層面上,他本人卻從未 採取該教義,甚至反對該教義,因此體現出自我矛盾的現象。] 然而,若倪氏所謂的「一地一會」的原則真的是如楊紹唐所主張的:「是合乎聖經的,並 且是使徒並早期教會的組織架構模式,」那麼我們必定能夠在古代教會的文獻中,或教會 歷史的實踐中找到相應的證據和記載。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根據第一世紀到第五世紀的教會 文獻,以及第十六世紀的日內瓦教會的實踐,來探討並驗證倪氏的主張是否是合乎聖經, 且是正確的。 背景—兩條截然不同的合一進路 如果十九世紀在基督教的歷史中是「宣教的世紀」,那麼,二十世紀就是「合一的世紀」 。因為,不論是天主教或是新教,都認為當時基督教界各自為政的分裂狀態不但是不符合 聖經的,也是錯誤的。於是,各方面都開始尋求促進教會合一的方式。 在新教方面,我們看見從1910年的「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Edinburgh World Mission Conference)開始,於1948年成立了「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 WCC )。[ 李駿康,現代教會觀類型學:自由、認信與顛覆 (臺灣文藝:臺北 2011), 11-12。]天主教方面則於1960年成立了直接隸屬教皇下的「宗座促進基督信徒合一委員會 」(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專責進行基督教內部的跨 教派對話。[ 鏈接: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en/dicastero/presentazione/presentazione.html 。天主教為了有效的進行教派間的對話,還制定了嚴謹的流程規範。]這兩條路線就產生 了今日的「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主要的目 的是希望透過基督教內部各教派的教義性對話,先處理各教派之間的教義衝突,進而尋求 不同教派合一的可能性。除了天主教外,西方新教各大教派也陸續成立相應的對話機構。 例如,路德會由世界信義宗聯會(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成立了「路德會— 天主教合一委員會」(Lutheran-Catholic Commission on Unity)[ 鏈接: https://www.lutheranworld.org/content/lutheran-roman-catholic-dialogue。]。到 目前為止,新教各教派間也進行了有限度的對話。相對而言,天主教在跨宗派對話上面, 進行的最廣泛,[ 「宗座促進基督信徒合一委員會」的網站分別列出了天主教和其他基督 教派對話的對口機構,對話成果。天主教外的基督教各教派被分成東方和西方教會兩大部 分。西方教會可參考: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en/dialoghi/sezione-occidentale.html 。]也最有成效。最有名的兩個案例是天主教和路德會在「因信稱義」的教義上得到諒解 ,而化解了彼此的定罪和開革,且促成彼此的接納,得以共領聖餐。[ 可參考1997年的《 論因信稱義教義的聯合宣言》(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鏈接: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en/dialoghi/sezione-occidentale/luterani/dialogo/documenti-di-dialogo/1999-dichiarazione-congiunta-sulla-dottrina-della-giustificazion/en.html 。]以及與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在基督論上達成共識,為所謂 「聶斯托流」主義平反。[ 可參考1994年發表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和Mar Dinkha四 世大主教的聯合基督論宣言》(Common Christological Declaration Between Pope John Paul II and Patriarch Mar Dinkha IV)鏈接: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it/dialoghi/sezione-orientale/chiesa-assira-dell-oriente/dichiarazioni-comuni/1994-dichiarazione-cristologica-comune-tra-giovanni-paolo-ii-e-k/testo-in-inglese.html 。]這個教會合一運動主要著重在整合現存的各大教派。 然而,在基督教歷史中,還有另一條早已經存在許多的「弟兄會運動」(Brethren Movements)中的進路。這條進路基本上可以追溯到1457年在今日德國波希米亞(Bohemia )地區創建的「聯合弟兄會」(United Brethren, Unitas Fratrum),然後延伸到1722 年由辛岑多夫(Zinzendorf跔^在今日捷克的摩爾維亞(Moravia)地區創立的「摩爾維 亞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再到1820年代末期在英國普利茅斯建立的「普利茅 斯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最後結束在真理基本上繼承自普利茅斯弟兄會的地 方召會。(事實上,具有重浸派背景的幾個不同的弟兄會——瑞士弟兄會(Swiss Brethren)、門諾會(Mennonites)、亞米胥派(Amish)和胡特爾弟兄會(Hutterites )也可以被歸於這個進路之下。)這條進路同樣也認為教會實質的分裂現狀是錯誤的,教 會必須尋求合一。但是,這條進路同時又認為,既然現有整體基督教的架構已經是分裂的 ,也無法進行真正的整合,那麼就該直接訴諸於使徒教會的範例,根據新約聖經的記載— —特別是使徒行傳的記載,跳過現有的體制,重新建構正確並符合聖經的教會架構。這個 一直存在在基督教歷史中的傾向往往被基督教學術界稱作「復原主義」( Restorationalism)。這種傾向不但在英國深刻的影響了「會眾制」( Congregationalism,或公禮宗)——英國稱為「低派教會」(Low Church)——的教會 體系。這個觀念也深深影響了在基督教歷史中較後期建立的教派——例如大部分的靈恩教 會,與北美常見的拿撒勒人教會(The Church of Nazareth)、和基督的教會(The Church of Christ),等等——而且在越後期建立的教派身上,這種傾向就越明顯。這些 教派普遍採取「扁平式」的教會架構,在同時,又希望以直接在現有教會之外建立新的體 系的方式,實現並體現教會的合一。這個進路基本上成為十九世紀之後,幾乎所有新建立 的「會眾制」教派的精神。 然而,在這兩條進路都肯定「宇宙性教會(Universal Church)」的合一性,並認為自己 也是「宇宙性教會」的一份子的同時,都沒有明確的規定,教會在「地方」層面上的合一 ,應當如何被體現並被實踐——幾乎所有的系統神學專著都沒有針對性的處理這個問題。 而且,幾乎都清一色的認為,在地方層面的教會合一是屬靈的和生命的,不必強制採取某 種架構。唯一的差別乃是:前一個進路認為教會的合一是「未來的」,採取了一種溫和和 緩進的進路;後一個則認為教會的合一是「現在的」,採取了一種激進的打掉重建的進路 。當然,這個缺憾也會產生相應的後遺症。僅以地方教會的真理所繼承的,非常強調「合 一」觀念的普利茅斯弟兄會為例:根據美國聖路易斯市的教會索引(St. Louis Churches Directory)中的「普利茅斯弟兄會」系統,[ 鏈接: https://www.stlouischurches.org/browse-by/denomination?value=Plymouth%20Brethren 。]就有6個具有不同名稱、互不隸屬的普利茅斯弟兄會的教會: 1.Bible Chapel 2.Christian Fellowship Community Church 3.Gospel Assembly 4.Maplewood Bible Chapel 5.Walnut Park Bible Chapel 6.West End Gospel Hall 這種現狀事實上也違反了「普利茅斯弟兄會」建立的初衷——以弟兄之愛,實現教會的合 一。 倪柝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開始他的職事。站在普利茅斯弟兄會的肩膀上的倪氏在思考在 中國新建立的地方召會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架構,以實踐當時的「教會合一運動」所追求的 「合一」的時候,就必須從以往的歷史汲取經驗和教訓。地方教會應當如何在「地方」層 面上實踐教會的合一?——這也自然成為倪氏教會觀中最為重要,也最為突出的部分。 地方召會的組織 地方召會之所以稱作「地方召會」,乃是因為其獨特的教會觀。相較於羅馬天主教嚴謹的 教階制度,東正教會鬆散的平等/平行的教區制度,以及西方新教普遍使用的總會->中會 ->小會制度,地方召會的組織架構則相當扁平,並且各地教會不論人數多少,堂點多少, 都是平等的。並且,相較於其他基督教團體多樣化的教會名稱/單位而言,地方召會的名 稱/單位則相對單調——例如:某市召會。地方教會則採取所謂「一地一會」或「一地一 教會」的組織架構,乃是因為倪柝聲在《工作的再思》一書中認為,「使徒出去,到各地 作工,有人得了救,他們就在各地成立了教會。然後在那些教會裏設立了長老,叫他們管 理當地的事務,然後使徒就往別的地方去。」[ 倪柝聲,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設立的 教會,倪柝聲文集 第二輯 第十冊(Living Stream Ministry: CA 2005),第82頁。] 倪氏也認為, 「所以教會有兩樣,一樣是唯一無二的教會,一樣是一處一處的教會。一樣是教會,一樣 是眾教會。教會是無形的,眾教會是有形的。普遍的教會,是沒有組織的;一處一處的教 會,是有組織的。我們都知道有一普遍的教會,但是,我們不知道普遍的教會是什麼樣子 ,因她是屬靈的,是無形無體的。但是,一處一處的教會,是看得見的,是有形有體的。 普遍的教會,是生命的,是一種生機上的聯合。一處一處的眾教會,是有形體的,所以有 形式上的組織,有長老,有執事。」[ 倪柝聲,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設立的教會,第 83頁。] 而教會當有的界限則是, 「不只在啟示錄二至三章裏的七個教會,是根據地方而成立的,在聖經其他的地方,如在 耶路撒冷的教會、在路司得的教會、在哥林多的教會、在特庇的教會、在歌羅西的教會、 在特羅亞的教會、在腓立比的教會、在羅馬的教會、在帖撒羅尼迦的教會、在安提阿的教 會、以及其他聖經中所記載一切的教會,都是以地方來分的。」[ 倪柝聲,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設立的教會,第85頁。] 簡而言之,倪柝聲如同傳統系統神學的教會觀一樣,認為教會有「普遍的教會」——即「 普世教會(Universal Church)」,和「一處一處的教會」——即「地方教會(Local Church)」的分別。普世教會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只有一個,包括了新約中古今中外所 有的基督徒。而出現在各地的教會則是複數的。使徒們到了一個城市傳福音,有人得救後 ,就成立了該城市的教會。接著,使徒們就在各個城市設立長老來管理該地的教會。這就 是新約對於教會的地方性的敘述的根據。[ 關於「普世教會」和「地方教會」的差別,可 參考:lowney, E. P. (1997). Church 教會. In 楊牧穀 (Ed.), 當代神學辭典(繁體 ) (初版)(校園書房出版社:臺北 1997)。] 這個觀點構成了倪氏教會觀最為核心的「一地一會」的教訓,也成為全球地方召會最顯著 的標誌。李銘倫在《臺灣「地方教會」之研究》一文中的81頁提供了一個2013年臺北市召 會的組織架構圖表:[ 李銘倫,臺灣「地方教會」之研究,臺灣中山大學碩士論文。下載 地址: 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713113-173412&filename=etd-0713113-173412.pdf 。地方召會的架構會根據一個教會的人數多寡有很大的差異。一個50人左右的小教會一般 可能就只有2-3個區。] 這個架構明顯的與目前基督教各教派在一個城市中建立各自獨立且平行的教會/堂(各會 堂間以各種教會會議維持聯繫)的模式不同。[ 以衛理公會為例,臺北市就有:臺北衛理 堂,城中教會,安素堂,華恩教會,和內湖衛理堂。與林口衛理堂和羅東衛理堂同屬於「 北一教區。」鏈接:https://methodist.org.tw/one/。「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台灣 北部(台北市,新北市和宜蘭縣的範圍)有兩個中會。根據「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台北中 會」網站的介紹,該中會下轄101間教會。鏈接: http://www.tppct.org.tw/TppctAdmin/aboutus.aspx。而「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七星中 會」下轄81間教會。鏈接:https://www.sevenstar.org.tw/。地方召會方面,「台北市 召會」下轄82個會所。鏈接: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RdN4w3Q8CLiNsUS8IPZnPXCpt4g68BR-DnDhApEqfkg/edit?usp=sharing 。而「新北市召會」下轄54個會所。宜蘭縣則有14個召會/會所。鏈接: https://churchinyilan.tw/%e5%ae%9c%e8%98%ad%e7%9c%be%e5%8f%ac%e6%9c%83%e5%9c%b0%e5%9d%80/ 。]其原因乃是因為倪氏非常清楚的將教會定義為:「『教會』二字,在希臘文是很簡單 地,意思就是『呼召出來的人們。』這團體是什麼團體呢?就是呼召出來的人們,這個就 叫作教會。」[ 倪柝聲,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設立的教會,第82頁。]這點與基督教 界以「教會/Church」一詞同時代表「信徒的聚集」和「建築物」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根據ekklesia原文的意義,重新將教會定義為「信徒的聚集」,而不是「聚會的物質建築 物」,就使得「教會」一詞跳脫了物質的限制,使得「一地一會」的架構,並在「地方」 層面上實踐教會的合一成為可能。 而這個特殊性也使得李常受於1962年開始在美國本土建立地方教會後,美國的基督教就根 據地方召會最為特殊的「一地一會」的教義將地方教會命名為「Local Church」(地方教 會),且認為地方召會最獨特之處就是強烈的「地方主義」(Localism)。[ 基督教界一 般有以某教派的特殊教義為其命名的習慣。例如:「浸信會」的名稱來自「信而受「浸」 (不是「洗」)」的教義。「長老會」的名稱來自「長老治會。」「信義會」的名稱來自 「因信稱義。」]在1980年代,李氏將ekklesia重新翻譯為「召會」後,「地方教會」的 翻譯也改為「地方召會」。[ 外界根據地方教會給地方教會起的名稱包括:1)根據倪氏 翻譯的「小群詩歌」稱之為「小群」;2)根據地方教會不稱聚會的所在為「教會/教堂」 ,而稱之為「某路/街聚會處」而稱之為「聚會處」;3)在臺灣,因「聚會處」之名已經 被註冊,於是統一採用「財團法人某市/鎮/鄉聚會所」註冊法人,而被稱作「聚會所」; 4)被美國基督教稱作「Local Church」而使用「地方教會」的中文譯名;5)李氏使用「 召會」作為ekklesia的新翻譯後,普遍被稱作「地方召會」,或「召會」。讀者也可以注 意,1980年代以前地方召會的出版物使用的是「教會」,之後的出版物使用「召會。」這 也造成外界和地方召會內部對於使用「召會」的意義間的巨大落差。當外界使用「召會」 稱呼地方召會的時候,指的是一個以「召會」為名的教派。當地方召會使用「召會」一詞 稱呼自己的時候,意思是這是在該城市的ekklesia。] 驗證 倪氏在宣稱自己建構的「一地一會」的立場是源自於新約聖經,也是根據使徒時代教會的 榜樣。本文將提供從兩組古代教會的原始文獻整理出來的資料,它們分別是代表古代大公 教會的第一世紀到第五世紀中各教會間的往來書信和一份由亞歷山大教會與Meriotis教會 共同發出的正式教喻,以及代表新教的第十六世紀的,由約翰加爾文領導的「日內瓦教會 」的教導和實踐,來探索「一地一會」在歷史中的教導和實踐。 本文採用在以下的三個假設基礎之上分析並評論第一世紀到第五世紀的「古代教會」: 1- 若「一地一會」是新約聖經和使徒時期教會的榜樣,必定體現在早期教會的實踐之中 。換句話說,早期教會的組織架構,必然是「一地一會」的。 2- 以下三類文獻應當能夠體現早期教會組織架構:a)早期教會間的來往書信——相當於 今日政府部門間的正式公文;b)當時教會領袖寫給某教會的書信;以及c)提及所屬教會 名稱的個人來往書信。若當時的教會不是「一地一會」的架構,這些文獻必然會出現「某 鄉/鎮/市的某堂至某鄉/鎮/市的某堂」或「某人至某鄉/鎮/市的某堂」或「某鄉/鎮/市的 某堂至某人」的標題和語言。反之,則證明當時的教會確實採取「一地一會」的架構。 3- 因此,比較一個長時期此類教會書信的標題和引言,再附上對於當時某些主要教會的 歷史研究結果,就能夠確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體現出古代大公教會在地方層面上的 組織為何。 對於這部分,本文將古教父文獻中的資料分為1)一世紀書信,2)二至三世紀書信,3) 亞歷山大教會的《罷逐亞流》(Deposition of Arius/Depositio Arii)教喻與4)教皇 大利奧(Leo the Great,390-461)四個時代進行比較。[ 本文使用的一次文獻乃是根據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ccel.org)公佈的,由薛夫(Philip Schaff) 所編輯的古教父文集pdf版本。讀者可自行去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下 載。]這四個世紀涵蓋了教會歷史的頭五個世紀。由於「羅馬教會」的資料最為全面和豐 富,所以,這部分的討論會結束於今日的「羅馬教會」,為讀者提供一幅從古大公教會到 今日的大公教會/羅馬天主教——兩者的英文名稱都是Catholic Church,在地方層面上教 會組織架構的發展過程。本文會以附件的形式附上相應的原始資料供讀者參考。 對於第十六世紀的「日內瓦教會」,因著是加爾文進行宗教改革的基地,「日內瓦教會」 的組織就顯得特別有代表性。本文首先整理並分析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對於教會組 織的教導,再與「日內瓦教會」實際的實踐進行比對。這個部分可以代表新教初期的教會 組織架構的實踐,讓讀者在古大公教會到今日的大公教會/羅馬天主教,和新教這兩條線 間做出比較。 一世紀到五世紀的「古代教會」 一世紀書信[ 本時期的一次文獻資料請參考附件一。] 本段收錄了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三位教父的書信,他們分別是:羅馬的革利免(1封)、坡 旅甲(1封)和依格那丟(12封)。這14封書信中,9封是教會間的往來書信,3封是私人 書信——其中的一封是一位姐妹寫給依格那丟的私人信函。他們三位都是「後使徒時期」 (Post-Apostolic Period)的代表性教父:新約聖經提到羅馬的革利免,而依格那丟還 分別與使徒約翰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通過信。坡旅甲除了是又名的殉道士之外,還是愛任 紐(Irenaeus,130-202)的師傅。他們三人基本上都師承於使徒。 從寫作的風格來說,這個時期的教父書信,特別是教會間的書信,不論是從抬頭、語言、 問候語和內容(特別是每封書信開頭的問候語)而言,都最接近使徒所撰寫的新約書信。 換句話說,這段時間的作品最能夠體現使徒時代的思想和實踐。以下的表格是這14封書信 所提供的關鍵資訊的摘要: 類別 作者 書信名稱 相關的教會稱呼 教 會 書 信 革利免 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 革利免至哥林多人一書 The Church of God which sojourns at Rome,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Corinth 旅居在羅馬的教會,寫信給旅居在哥林多的教會 坡旅甲 The 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 坡旅甲至腓利比人書 Polycarp, and the presbyters with him,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Philippi 坡旅甲,並與他同在的眾長老們,寫信給在腓利比聚集的神的教會 依 格 那 丟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 依格那丟至以弗所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which is at Ephesus, in Asia 依格那丟,又名提阿甫羅,寫信給在亞細亞,以弗所的教會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Magnesians 依格那丟至馬格內西亞人書 I salute the Church which is at Magnesia, near the Mæander 我問候在Mæander旁,馬格內西亞的教會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rallians 依格那丟至他拉勒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holy Church which is at Tralles 依格那丟,又名提阿甫羅,寫信給在他拉勒的神聖教會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Romans 依格那丟至羅馬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 which also presides in the place of the region of the Romans 依格那丟,又名提阿甫羅,寫信給。。。居住在羅馬人地區之所在的教會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adelphians 依格那丟至非拉鐵非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of God the Father, and our Lord Jesus Christ, which is at Philadelphia, in Asia...especially if [men] are in unity with the bishop, the presbyters, and the deacons, who have been appointed according to the mind of Jesus Christ... 依格那丟,又名提阿甫羅,寫信給我們的父神、並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亞細亞、非拉鐵非 的教會。。。特別是[人們]乃是被根據耶穌基督的心思所設立的主教、長老們並執事們所 聯合在一起。。。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Smyrnæans 依格那丟至士每拿人書 the Church which is at Smyrna 在士每拿的教會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arsians 依格那丟至大數人書 to the Church which is at Tarsus 寫信給在大數的教會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Antiochians 依格那丟至安提阿人書 to the Church sojourning in Syria 寫信給旅居在敘利亞的教會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ippians 依格那丟至腓利比人書 to the Church of God which is at Philippi 寫給在腓利比的神的教會 私 人 書 信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Polycarp 依格那丟至坡旅甲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Polycarp, Bishop of the Church of the Smyrnæans 依格那丟,又名提阿甫羅,寫信給坡旅甲,士每拿教會的主教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Hero, a Deacon of Antioch 依格那丟至希洛書,一位安提阿的執事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Hero, the deacon of Christ, and the servant of God, a man honoured by God 依格那丟,又名提阿甫羅,寫信給希洛,耶穌基督的執事,神的僕人,被神所尊重的人 The Epistle of Maria the Proselyte to Ignatius 歸信者馬利亞至依格那丟書 Maria, a proselyte of Jesus Christ, to Ignatius Theophorus, most blessed bishop of the apostolic Church which is at Antioch 馬利亞,一位歸信耶穌基督的人,寫信給依格那丟·提阿甫羅,在安提阿使徒的教會最為 蒙福的主教 這14封書信中9封教會書信都有以下的特點:1)名稱幾乎清一色的都採用「某至某城市之 人書」的格式,例如:《坡旅甲至腓利比人書》;2)每一封書信的問候語,提及教會名 稱的時候,清一色採用「(旅居)在某城市聚集的教會」,或「某城市的教會」,或「在 某城市的教會」;3)書信名為「某至某城市之人書」,問候語中必然就會以該城市為收 信教會的名稱。可見,在這些書信中「某城市之人」和「某城市的教會」是同義詞,也是 相互對應的。在剩下的3封私人書信中,2封信的寫信者基本上會在問候語中包括收信者在 當地教會的完整職稱,以示尊重。例如:「坡旅甲,士每拿教會的主教」。一封信把收信 者的職稱放在該信的名稱中,例如:「依格那丟至希洛書,一位安提阿的執事。」這14封 書信包括了:羅馬、哥林多、腓利比、以弗所、馬格內西亞、他拉勒、非拉鐵非、士每拿 、大數、安提阿、和腓利比11座城市的名稱。唯一的例外是《依格那丟至安提阿人書》, 問候語中使用的是「在敘利亞的教會」。原因是因為當時安提阿是敘利亞的首府,代表敘 利亞行省,因此,習慣性的將「在敘利亞的教會」等同為「在安提阿的教會」。 由此可見,在一世紀的時候,當時的教會採用「一地一會」的組織架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依格那丟至非拉鐵非人書》中提到該處教會中具有三種不同 的職稱:主教、長老、和執事。這點,跟新約的《腓利比書》一章1節中列出的聖徒、監 督(長老)和執事不同。可見,當時教會已經使用「主教」來稱呼一個城市為首的長老, 甚至連依格那丟都採用「主教」作為自己的職稱。 二至四世紀書信[ 本時期的一次文獻資料請參考附件二。] 從教會的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此時的羅馬帝國地中海沿岸已經遍佈教會。教會的規模也 因為人數增加,而從「家庭教會」開始發展成為「組織化教會」。在同時,教會的作品的 風格也開始發生變化。首先,因著異端和哲學的入侵,此時期的教父們的作品更著重於駁 斥異端:例如,愛任紐(Irenaeus of Lyon,130-202)所著的《反異端》,以及根據哲 學的進路處理道德和基督徒生活的細節問題——倫理學:例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15)的《Stromata》,以及針對異教的護教性作品,例如 :特土良(Tertullian,155-200)的《Apologeticum》。所以,這個時期的教會作品的 標題、風格和內容也開始脫離使徒和後使徒時期的作品,我們也看見教父們開始把大量的 希羅文化的哲學元素融入他們的作品中。 本文收集了7篇這個時期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獻。(詳細資料請參考附件二。)第一篇是由 哥林多教會主教丟尼修寫給羅馬教會之信件的殘篇。丟尼修在該文中自稱是「哥林多主教 」(Bishop of Corinth),使用「羅馬教會」(the Roman Church)稱呼收信的教會。 第二篇,則是由維也納教會和里昂教會聯合寫給在亞細亞和弗呂家地區(Phrygia,使徒 行傳二10)的眾教會的信函。由於是兩個教會聯名,所以,出現「維也納和里昂的眾教會 」(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ugdunum)的稱謂。收件人則是散佈在兩個不同區域 的許多教會,就以「亞細亞和弗呂家的眾教會」(the Churches of Asia and Phrygia) 稱呼之——如同新約的《加拉太書》一樣。第三篇則是由以弗所主教坡旅甲寫給維克托( 根據天主教,是羅馬天主教教皇維篤一世,就是當時羅馬的主教)以及羅馬教會的一封關 於如何持守逾越節日期的書信。該信以「羅馬教會」(the Roman Church)稱收信方。第 四篇信則是由有羅馬主教才斐林寫給西西里眾主教的信,他在信中自稱「羅馬城的大主教 」(arch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第五篇是「羅馬城大公教會的大主教」( archbishop of the Church Catholic in the city of Rome)嘉禮寫給另一位名叫 Benedictus主教的信。法比昂則在最後兩封信稱自己所在的教會為「羅馬教會」(the church of Rome),稱自己為「羅馬城的主教」(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讀 者可以注意,此時期從才斐林開始出現「大主教」(archbishop)的稱謂。) 以下是這七篇文獻的表格: 寫信者 自稱 教會名稱 哥林多的丟尼修(Dionysius of Corinth,168-176) 丟尼修,哥林多主教( Bishop of Corinth) 羅馬教會(the Roman Church) 維也納和里昂的教會(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ugdunum) 維也納和里昂 的教會(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yons) 坡旅甲(Polycrates,130-196) 以弗所主教坡旅甲(Polycrates Bishop of Ephesus) 羅馬教會(the Roman Church) 羅馬天主教教皇 才斐林(Zephyrinus,?-217) 羅馬城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嘉禮(Callistus,217-235) 羅馬城大公教會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the Church Catholic in the city of Rome) 法比昂(Fabian,236-250) 羅馬城的主教(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 羅馬教會(the church of Rome) 由於羅馬教會在基督教歷史和本文所引用的一次文獻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因著這幾封信 件提到了4位羅馬天主教的教皇,涵蓋了主後120年到250年中,130年間的羅馬教會,)本 文需要進一步引用當時羅馬教會的歷史背景,以幫助讀者進一步瞭解當時羅馬教會的情況 : 根據一份可靠的記錄、大約在三世紀中葉,經過三十八年和平時期後,記載這個城市的宗 教情況。那時,羅馬教會的教士包括主教一人,長老四十六人,執事七人,副執事七人, 輔祭四十二人,以及讀經師、驅魔師和看守共五十人,依靠教會捐獻瞻養的寡婦、殘疾和 窮人共有一千五百人之多。按理推算或是拿安提阿的狀況做比較,我們可以大致確定,羅 馬的基督徒約為五萬人。。。基督徒最多佔羅馬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五。[ 席代嶽 譯,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Volume I))(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臺北 2004 ),439-330.] 除了認定《羅馬書》的收件人「羅馬教會」普遍被學術界認定是一個「家庭教會」( household church,拉丁文:domus ecclesiae)——在家中聚集的教會外,學術界一般 也都認定,早期的教會都是在不同的家裡面聚會,也就是說,就是以家庭教會作為主要的 架構。[ Edward Adams, The Earliest Christian Meeting Places: Almost Exclusively Houses? (A&C Black: London, UK 2013),2。]特別是在大逼迫時期,教 會的聚會都是在家中舉行。[ Edward Adams, The Earliest Christian Meeting Places ,86。]甚至一封在298-341年的埃及文獻,稱家為教會。[ 同上。]許多羅馬的「家庭教 會」到了四世紀仍然在運作,某些「家庭教會」的所有權轉為教堂,而被逐漸改造為大教 堂(basilica)。[ Colum Hourihane, The Grove Encyclopedia of Medieval Art and Architecture(OUP USA, 2012),372.]根據考古發現,在羅馬城,部分「有頭銜的 教堂(titular church)」包括: 财Church of St. Clement,原是一世紀的家庭聚會點,後逐漸改建成為大教堂,現今仍 存在 财Church of St. Caecilia,第一至第四世紀 财Church of St. Prisca,第三世紀[ Edward Adams, The Earliest Christian Meeting Places,99。] 财Church of St. Martino ai Monti 财Church of St. Pudenziana,說原是彼得的住所,於154年捐獻給教會,現今仍存在 财Church of St. Sebastiano 财Church of St. Sinfosa[ 同上。] 而其他如今仍然存在、並成為眾所共知的旅遊景點的羅馬古教堂包括: 财Basilica Sancti Petri(聖彼得大教堂) 财San Paolo fuori le Mura(聖保羅教堂) 财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财Santa Maria Maggiore 财Santa Costanza 财Santa Croce in Gerusalemme Peter Lampe在他的《頭兩個世紀在羅馬的基督徒(Christians at Rom in the First Two Centuries)》中特別提到,羅馬教會在五世紀的時候,在城市中有25個相對獨立的 「準教區(quasi parishes)」,每個準教區都有一個主要的「有頭銜的教堂」作為聚會 的所在。Peter Lampe也提到,在當時,「有頭銜(titular,拉丁文:titulus)」[ 這 是一種羅馬習俗:在房屋大門的門楣上安裝一塊刻有主人姓名的石牌以揭示所有權。]這 個詞往往被基督徒用來稱呼那些在康斯坦丁大帝前就已經存在,被基督徒用來聚集的「個 人家庭(private homes)」改建的教堂。而且,這種教堂還特別要有一塊刻著原來家庭 名稱的石板掛在大門口上方,以凸顯該教堂的地位。作者還提供了25個準教區的清單,這 個清單就包括了以上13所教堂。[ Peter Lampe, Christians at Rom in the First Two Centuries: From Paul to Valentinus (A&C Black 2006), 360-362.] 在了解三世紀到五世紀的羅馬教會的概略情況後,我們就可以轉向本段整理出來的資料。 哥林多主教丟尼修(第一封信)和以弗所主教坡旅甲(第三封信)並沒有寫信給「在羅馬 城的聖革利免教會」(Church of St. Clement)或「在羅馬城的聖普裏西卡教會」( Church of St. Prisca),或任何上述那些「有頭銜的教堂」。他的書信的收件人反而清 一色是以「羅馬教會」(the Roman Church)為收件人。如果結合前面三世紀中葉羅馬城 市估計有五萬基督徒,以及許多神職人員的歷史資料,我們就可以勾勒出一副完整的圖畫 ,就是:當時羅馬的五萬基督徒分散在以前述大約25座有頭銜的教堂為核心的準教區中聚 會,這些準教區由包括長老、執事等將近150位神職人員帶領並管理。而這些神職人員都 在當地的主教的監督之下。因此,羅馬教會雖然有很多的聚會點(應不限於所謂「有頭銜 的教堂」)——相當於我們今日普遍認為的教堂/教會,但是,事實上只有一個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on),只有一位帶領者,而被視為一個教會。(至於這個帶領者是一位長 老?還是一位主教?抑或是一個長老團?請參考後面亞歷山大教會的例子)而羅馬城先存 的許多所謂「教堂(Church/Basillica/Cathedral)」在古代事實上都是隸屬於「羅馬教 會」的「聚會點」,不是「獨立的教會」。我們也可以合理的推測,當時羅馬教會的組織 架構也反映出當時其他教會的組織架構。 我們現在把眼光從地中海的北邊轉向地中海的南邊——亞歷山大城。 亞流爭議在318年於亞歷山大城爆發後,於320-321年間,在亞歷山大城舉行了一個行省級 別的教會會議——頒布了《尼西亞信經》的尼西亞大會舉行於325年。這個會議由亞歷山 大召開,主要是處理亞流的問題。之後,頒布了一份教喻,名為《罷逐亞流》( Deposition of Arius/Depositio Arii)。[ 本段的一次文獻資料請參考附件三。]這是 教會歷史中第一份開革亞流派的正式教會文獻。有趣的是,這個地區性的會議並不是由亞 歷山大城教會單獨舉行,而是伴由與亞歷山大城關係非常緊密的Mareotis城共同舉辦—— 這兩座城市相當於所謂的「雙子城」。而這份文獻的末了,有一個由兩個教會的神職人員 簽名的段落。共有34位長老和42位執事分為兩批簽名。第一批是亞歷山大城的長老和執事 ,共16位長老(Presbyters)和22位執事(Deacons),由Colluthus帶頭簽名——亞歷山 大和亞他那修則分別出現在這部分的長老和執事名單中。接下來的段落由Apollonius帶頭 ,包括Mareotis城的18位長老和20位執事。這份文獻的簽名部分也清楚的展現,雖然亞歷 山大城和Mareotis一起受到亞流主義的侵害,以至於聯合舉辦了這個省級的教會會議來處 理亞流的問題。但是,在教會的組織和管理上面,兩個教會則是涇渭分明的。這份文獻也 如同在這個時期的羅馬教會一樣,是「一地一會」的實踐。 教皇大利奧(Leo the Great,400-461)的書信[ 參考附件四。] 這個時期是羅馬教權急速擴張的時期,迦克頓大會也是舉行在這個時期中,並且,利奧可 以說是天主教歷史中最為強勢,並且也是非常傳奇的一位人物。這個時期中,羅馬教會的 書信是最為豐富,最為重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收集的這個時期的資料主要是根 據NPNF212中大利奧的書信集,共66篇提及教會架構相關資訊的信件。讀者當注意的是, 在居普良(Cyprian,200-258)強調主教的地位之後,主教基本上就成為各教會的代表。 寫信給某城市的主教就等同於寫給該城市的整個教會。 這些信件可以被分為兩類:1)寫給某教會的主教,例如:「Letter I. To the Bishop of Aquileia。」這是利奧寫給Aquileia教會主教的信件,就如同新約寫給個別城市教會 的格式一樣。「Letter CLXI. To the Presbyters, Deacons and Clergy of the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則是另一種形式,收信人是康士坦丁堡所有的長老、執事和 神職人員。2)另一種是寫給某地區/行省的眾主教,例如:「Letter V. To the Metropolitan Bishops of Illyricum」,這是利奧寫給Illyricum行省的所有主教的信件 。「Letter CLXVIII. To all the Bishops of Campania, Samnium and Picenum.」則是 利奧寫給Campania,Samnium和Picenum三個城市主教的信件。這個情況下,主教就會用複 數,英文則為Bishops——如同新約寫給加拉太行省的許多教會的信件一樣。這些信件中 所提及的行省/地區包括:Illyricum,維也納(Vienne),非洲的Mauritania Cæ sariensis,西西里(Sicily),Arles,高盧(Gallic)和埃及(Egypt)。但是,也有 一種情況就是,行省和行省首府的名稱是一樣的,所以就會出現例如:「Letter XL. To the Bishops of the Province of Arles in Gaul」和「Letter XLI. To Ravennius, Bishop of Arles」的情況。前封信是寫給高盧地區Arles行省的所有主教,所以收信人是 複數的Bishops。後一種是寫給Arles城市的主教,所以收信人就成了單數的Bishop。第三 種情況是某城市的主教寫給利奧的書信,例如:「From Paschasinus, Bishop of Lilyb æum.」是Lilybæum主教Paschsnus寫給利奧的信。 以下是大利奧提及的其他教會的主教清單, 教會 主教名稱 教會 主教名稱 Aquileia Januarius,Nicætas Altinum Septimus Lilybæum Paschasinus Thessalonica Anastasius Euxitheus Alexandria Dioscorus(444-451)Proterius(451-457)Timothy(457-477) Arles Hilary Ravennius Asturia1 Turribius Constantinople Flavian(446-449) Anatolius( 451-458)Gennadius (458-471) Dorylæum Eusebius Ravenna Peter Chrysologus Cos Julian Cyrus Theodoret Milan Eusebius Forum Julii Theodore Antioch Maximus,Basil Jerusalem Juvenal Ravenna Neo Gallia Narbonensis Rusticus 這個表格中的主教,無例外的都被稱為,或自稱為「某(城市/鎮)的主教。」 從440到461年利奧在位的21年間,我們從這些書信看見利奧和當時幾個宗主教區都有書信 來往,包括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和康士坦丁堡。而康斯坦丁堡和亞歷山大有三 任宗主教(仍然以Bishop,而不是Archbiship稱呼之)。Aquileia,Thessalonica(帖撒 羅尼迦),Arles,Revenna和安提阿有兩任主教。這些主教的更替,並沒有改變他們對於 羅馬教會和自身教會的稱呼。 信件中明確提及主教名稱的有18個教會。利奧在這些信件中的自稱則包:1)羅馬主教( the Bishop of Rome),2)羅馬城的主教(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他最喜歡的 稱號,共7次),3)羅馬城大公教會的教皇(Pop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of the city of Rome),和4)主教(the Bishop,明顯在比較輕鬆和親密的信件中使用)。另 一位常被提及的Flavian,則分別被稱作1)在康士坦丁堡教會的神聖主教(the holy bishop of the church in Constantinople, Flavian),和2)康士坦丁堡主教(Bp. of Constantinople)。信件中提及的教會正式名稱包括:羅馬和亞歷山大教會(The churches of Rome and Alexandria),在以弗所聚集的神聖會眾(the holy Synod which is assembled at Ephesus),羅馬的教會(The Church of Rome),亞歷山大的 教會(the Church of Alexandria),在尼西亞聚集的神聖會眾(the holy Synod, assembled at Nicæa),康士坦丁人民(the people of Constantinople)和康士坦丁 堡的教會(the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只要是教會,基本上就是以當地城市為名 。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這些書信也提供了當時教會的不同職位,使得我們可以透過 這些信件,一窺當時各地教會的大致行政架構。 以下的表格列出各城市被提及的教會職位(除了主教以外)和人名: 城市 職位 名字 康士坦丁堡 Abbot/修道院院長[ 修道院院長,主要是西方的稱謂。] Eutyches( 歐迪奇)[ 歐迪奇主義的當事人,378-456。] Presbyter/長老 Eutyches(歐迪奇),Aetius Archimandrites/修道院院長[ 主要用在東正教系統中,由主教指定的修道院高層領 導人員。] Clergy /其他神職人員 亞歷山大 Presbyter/長老 Deacon/執事 羅馬 Deacon/執事 Hilary(後接任羅馬主教),Olympius Notary/書記官 Epiphanius,Dionysius Presbyter/長老 Marian Cos Presbyter/長老 Aetius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對於這個古代教會的架構也做出了清楚的描述。他說到,宇宙的 教會(the Church universal)是由從萬國中呼召出來的民眾所構成的。而個別的教會因 著人類社會的需要,存在在不同的城鎮(towns)和鄉村(villages)之中。所以,每一 個教會都被理解為獨立的個體(single individuals),並得到相應的名稱和教會的權柄 。雖然他們與宇宙的教會不同,但是不能脫離共同的決定。(4.1.9)[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1.9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Grand Rapids, MI), 629.]每一個城市(city)都有一群長老(presbyters),那些長老彼此推 舉一位稱作主教(Bishop)的。加爾文引用耶柔米的說法,長老就是主教。因此,主教在 尊貴和地位上並不會高於他的同濟,為的是能夠主持教會會議、收集意見、帶頭提供建議 、鼓勵、用他的權力帶領長老會議的議程,並執行會議的決定。而每個城市都有一個由牧 師(pastor)和教師(teachers)所組成的長老會議(a college of presbyters)。( 4.4.2)[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4.2,658.]而教會中有三種職事 (ministers)。首先是長老,部分被選立作為牧師和教師,剩下的則負責維持信徒的行 為和紀律。然後有照顧窮人和分發救濟物資的執事。最後是包括讀經者(Readers)和輔 祭(Acolytes)的神職人員(clergy)。(4.4.1)[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4.1,657-658.]加爾文的描述基本上與這些信件所體現出來的教會架構 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 利奧的這些信件讓我們看見幾件事實:1)當時位於羅馬帝國各地的教會體現出非常強烈 的「一地一會」的色彩。最為明顯的是,利奧交互使用「羅馬主教」、「羅馬城的主教」 和「羅馬城大公教會的教皇」來稱呼自己。而在信中,為了表示尊重,也往往以「某城市 的主教」作為自己或收信人的稱呼。2)當時教會已經形成主教制度,主教代表在該城市 的教會。因此,寫信給某城市的主教,就代表寫信給該城市的整個教會。值得注意的是, 「宗主教」往往仍被稱作「主教」。可見,原則上,各地的教會仍然是平等的。3)當寫 信給某城市的聖職人員的時候,往往也以「某城市的某職稱」稱呼,以示尊重。而當時不 論是五個所謂「宗主教」所在的城市,或其他羅馬帝國所在的城市,一個城市都往往同時 存在許多的「禮拜堂(Chapel,Cathedral或Basillia)」甚至「家庭聚會點( Household Church)」。最後,如同二至三世紀的資料所呈現的,五世紀的利奧所身處的 羅馬,仍然有許多的所謂「教堂/Church」或「大教堂/Basillica」,但是,利奧的書信 ,仍然是以「羅馬的教會」為單位,而從未使用過任何類似「羅馬的某大教堂」的名字來 稱呼他所屬的教會。 當代的「羅馬教會」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到今天。今日的羅馬天主教教廷坐落於梵蒂岡市——一個被羅馬市所包 圍,佔地44公頃的城中之國。天主教教理(卷一) 信仰的宣認 的834條中有這麼一段話 : 834. 個別教會由於跟她們中的一個教會,即「在愛德中主持」的羅馬教會共融,就成為 完全至公的。「羅馬教會由於她的神聖首席權,每個教會,即每個地方的信徒,都要以她 馬首是瞻」。「因為,自從降生的聖言下降到我們這裡後,散佈在各地的所有基督教會, 都把這在羅馬的偉大教會視為唯一的根基,因為,根據救主的許諾,地獄的門決不能戰勝 她」。[ 天主教教理(卷一) 信仰的宣認 。鏈接: http://www.vatican.va/chinese/ccc/16_0811-0870_ccc_zh.pdf。] 天主教的官方網站「天主教回答(Catholic Answers)」有一篇對於「羅馬」一詞的回答 : 羅馬——羅馬一詞的意義主要根據於她是教會之城的事實。羅馬的主教,作為聖彼得的繼 承人,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以及天主教會的頭。羅馬因此是信仰聯合的中心,是教會司 法權的源頭和能夠藉著她所頒定的法規將全世界所有忠信的信徒聯機在一起的最高權柄的 所在。羅馬的主教區也被稱作「彼得的聖座」、「使徒的聖座」、「神聖羅馬的教會」、 「聖座」——這些稱謂代表它在基督教世界中獨特的地位,並讓人想起它的杰出之處。[ 可參考:https://www.catholic.com/encyclopedia/rome。] 可見,即便是理當根據今日基督教普遍實踐而稱自己,或被認為是「梵蒂岡教會」,或「 聖彼得的教會」的羅馬天主教,在她的心裡最深處,仍然沒有忘記她是「羅馬教會」,希 望全地的教會以其馬首是瞻。這個模糊的記憶,被深深的埋藏在天主教會方面的各種檔的 角落中——即使,「羅馬教會」似乎已經忘了「一個城市一個教會」這件事。 約翰加爾文的「日內瓦教會」 加爾文在日內瓦的時候,日內瓦市政府撥給他使用的是St. Pierre Cathedral。(見左圖 )[ 可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_Pierre_Cathedral。]這個歌德式大 教堂始建於四世紀,一直是日內瓦教區的主教教堂,體現了日內瓦當局對加爾文的倚重。 而在馬路的斜對面有另一座小教堂,是大名鼎鼎的「加爾文講堂」(Calvin Auditorium ,見右圖)。[ 可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lvin_Auditory。]這個小教 堂於十五世紀建立在一個五世紀的教堂建築的地基之上。從1536年開始,加爾文每天早上 七點準時在此講解聖經。而當時的日內瓦並不是一座「只有一座教堂」的城市。而是在市 區和市郊散佈著許許多多的「教堂。」(見下圖) 這是1602年薩伏伊大公(Duke of Savoy)攻入日內瓦市的戰爭場景。這場戰役距離加爾 文辭世大約四十年。[ 圖片鏈接:https://www.wikiwand.com/en/History_of_Geneva。 而中世紀的歐洲,不但生活步調非常緩慢,城市的外貌和格局幾乎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本畫應該能夠非常完整的展現加爾文所在的日內瓦市的具體情況。讀者可以注意,市郊的 主要建築幾乎都有一個十字架在上面。城牆內的市區也有好幾座有鐘樓的教堂建築。]這 幅圖畫能夠相當忠實的反應加爾文時代的日內瓦失的具體情況。 但是,若我們仔細的閱讀加爾文對於教會的定義,我就可以清楚的看見,加爾文從不認為 教會是某種的建築物,相反地,他認為教會是某個地區的基督徒的集合。加爾文在《基督 教要義》中只使用了一次Cathedral(398頁),並且從未使用Basilica(大教堂)來稱呼 教會。而他在《基督教要義》卷四的一開始,完全根據以弗所書四章,針對教會是基督的 身體這個真理提出異常精彩的論述。以下是全段的翻譯: 藉著教會的聯合(Unity of the Church)我們必須理解並深信,那是一個我們正在被接 枝(ingrafted)進入的一個聯合。除非我們在基督我們的頭之下,與其它所有的肢體聯 合為一,我們就不能指望獲得那個在未來等候我們的產業。故此,教會被稱作是大公的( Catholic)或宇宙的(Universal)(August. Ep.48),因為我們不可能在不分裂基督的 情況下,發明出兩三個教會;這是不可能的。所有的選民在基督裡聯結在一起,以至於他 們依賴一個頭,他們就好像被密實的壓入(compacted)一個身體裡面,就好像身體的不 同身體一樣,被聯結在一起;他們在一個信、望和愛中,在同一位神的靈之下,藉著一同 生活而真正的成為一個身體,不僅僅被呼召要得到同一個永遠的生命的產業,也要有份於 一位神與基督。[ Institute 4.1.2, 623.] 此外,加爾文還使用了以下八個不同的名稱來稱呼教會,它們包括:1)基督的聚集( Assembly of Christ),[ Institute 4.12.12, 756.]2)神之名的所在(the Place of the Name of God)——祂將自己刻在其上,[ Institute 4.1.5, 627.]3)神的家,4) 真理的柱石,5)基督的新婦,6)基督的身體——加爾文最喜歡的名稱,[ Institute 4.1.11, 630.]7)神聖的聚集,[ Institute 4.3.10, 653.]和8)基督真正的國度(the True Kingdom of Christ)。[ Institute 4.11.5, 743.]從未在物質的意義上來稱呼教 會。 而當加爾文在描述使徒時代教會的設立的時候,他說: 因此,保羅和提多一同在每一個城市設立長老後,就立刻加上,「一位主教應當是無可指 責的(a bishop must be blameless)[ 和合本將這個詞翻譯為「長老。」加爾文認為「 主教」就是「長老」。可參考Institute 4.3.7, 652。加爾文先說保羅和巴拿巴一同在路 司得、安提阿和以哥念這些城市設立「長老」後,又說,保羅在腓利比設立的是「主教」 ,歌羅西的「主教」名字叫做亞基布。在4.3.8一開始,加爾文就主張主教、長老和牧人 (pastors)都是同義詞。]。」(提多書一5,7)他在另一處對一個教會中的好幾位長老 問安。(腓利比書一1)[ Institute 4.3.7, 652.]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見加爾文明確的承認,在使徒時代,「一個城市」有「一個教會」 是當時教會的實踐。(無獨有偶的,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4.3.15又再次提到這個事例 。)而城(city)則頻繁的出現在《基督教要義》頭12章中論述古代教會的段落中,而在 這個段落中也大量出現城市和教會交替使用的情況。而在描述古代教會的組織的時候,加 爾文在《基督教要義》4.4.2說到:「故此,教導的職責被託付給他們,他們被稱作長老 (presbyters),在每一個城市的長老中選立其中的一位賦予特別的稱謂,主教(bishop )。[ Institute 4.4.2, 658.]」 而當斯特拉斯堡於1514年中,答應日內瓦借調加爾文去主持在日內瓦的改教後,加爾文在 次年就根據他第一版的《大教理》(Catechism)為日內瓦編輯了一個更為通用和易懂的 新版《大教理》。(見下圖)有趣的是,加爾文為新版的大教理定下的名稱是《日內瓦教 會大教理》(The Catechism of the Church of Geneva),而不是《日內瓦眾教會大教 理》(The Catechism of the Churches of Geneva),甚至《日內瓦加爾文講堂的大教 理》。他在《日內瓦教會大教理》的前言說的非常清楚:「因此,我們不僅僅希望人們都 能夠永久地認可虔誠的教義,而且希望所有教會/堂都信奉同一個教理。」[ 鏈接: https://reformed.org/documents/calvin/geneva_catachism/geneva_catachism.html。 ]換句話說,這本《日內瓦教會大教理》的出版就是為了給日內瓦城中和周圍的那些大大 小小的「教堂」使用的。 加爾文的《日內瓦教會大教理》(The Catechism of the Church of Geneva)新版的封 面,以及1545年版的內頁。 雖然,《基督教要義》在承認教會是信徒的組成,不是建築物的同時,並沒有明確的主張 「一個城市只有一個教會」的教義。但是,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卷四中,為教會觀的 問題立下了一個非常清楚的標準:今日的教會的實踐應當根據神的話(the Word of God )和初期教會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the primitive Church)。[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5.10,671.]下表列出了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卷四中引 用古代教會的教導和實踐為標準的出處: 加爾文使用的語言——英中對照 段落/頁數/出現次數 概述 In Ancient times 在古時 4.1.2/623 古代相信「教會(the Church)」而不是「在教會裡(in the Church)」 The Primitive Church 初期教會 4.5.10/671 (3次) 天主教方面最起碼應當讓初期教會的權威來決斷爭議 4.6.1/676 加爾文已經回顧了初期教會的管理制度(government) 4.6.16/648 加爾文幫助讀者回顧初期教會的情況 4.10.21/737 根據天主教,初期教會的使徒和長老在沒有基督的權柄的情況下, 拒絕了某一個教會法令(decree)。 4.12.26/763 加爾批判天主教事實上在辱罵初期教會 4.12.27/763 出去教會建立的典範更有分量 The practice of the primitive Church 初期教會的實踐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the Church 教會古代的實踐 4.5.10/671 聖經的話語初期教會的實踐已經將教皇排除在長老的 榮譽之外 The practice of the early Church 早期教會的實踐 4.6.1/676 天主教會已經脫離了基督的焦點和早期教會的實踐, 採取了一種全新的形式 The ancient customs and practices of the Church 教會古代的習俗和實踐 4.5.13/672 教皇制度(Papacy)從教會古代的習俗和實踐 中墮落了 Those ancient methods/那些古代的方法 4.5.16/673 加爾文介紹了古代教會採用 的方法。這個方法被教皇竊奪的主要部分是主教和城市長老(city presbyters)的職權 。 共13次 雖然日內瓦是一個「教堂」林立的城市,而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也未曾明確的提出 「一地一會」的主張。但是,我們看見加爾文堅決捍衛教會的合一,定罪任何分裂教會的 行為。加爾文也明確主張,在處理教會的問題的時候,應當根據神的話和初期教會的實踐 作為標準。而在描述使徒時代和初期教會的時候,加爾文的敘述很明顯的體都是「一地一 會」的。而在處理日內瓦的教會事務的時候,他明顯的把整個日內瓦的基督徒當作一個整 體,隸屬於「日內瓦教會」之下。或許是因為「一地一會」在當時的基督教世界中已經是 一種不證自明的宇宙性的事件,或許是因為「一地一會」不是加爾文當慎重處理的問題, 或者是因為任何其它的原因,加爾文從未做出類似於:「凡是持守改革宗教義的教會應當 採取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為標準,」的宣告。但是,不論是從教會觀的內容而言,抑或 是從實踐的層面而言,加爾文帶領下的日內瓦教會的組織架構和運作,確實和本文舉證的 頭五個世紀的古代大公教會是契合的。或許,我們可以說,加爾文的教會觀事實上是建立 在一種「未曾名言的一地一會」的基礎之上。 結論 如果我們回到教會歷史來驗證「一地一會」的教義,我們就會發現,從第一世紀到第五世 紀的古代大公教會都採取的基本上就是地方召會如今採用的「一地一會」的架構。就是, 一個城市只有一個教會——管理(administration/government)。這個教會由一個長老 會議來管理,帶頭的長老有時候被稱作主教,但是其地位和其他的長老是平級的。在這一 個教會下面,有許多的教堂(聚會點),和所有的神職人員都統歸那個城市的教會管理。 因此,城市也往往被視為該城市的教會的同義語。這種現象在當時擁有大量信徒和教堂的 宗主教的教會特別明顯:羅馬教會、康斯坦丁堡教會和亞歷山大教會。雖然,很明顯的, 「一地一會」的教義在歷史中逐漸被淡化,甚至淡忘。然而,我們仍然能夠在今日羅馬天 主教的各種文獻和教喻中發現許多「一地一會」的遺存。 本文提供的第二個驗證「一地一會」的教義的資料來自加爾文進行改教的「日內瓦教會。 」根據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卷四頭12章專門論述基督論的段落,我們首先可以清楚的 看見,加爾文非常熟悉古代教會的組織架構。所以,本文特別使用他的敘述作為教皇大利 奧的書信所體現出來的教會結構的詮釋。以此體現,在教會的頭六百年到加爾文的時代, 「一地一會」的教義仍然是為教會的領袖們所共知的。加爾文的作品中雖然沒有任何類似 :「此後持改革宗神學/加爾文主義的教會都當謹守「一地一會」的架構」的宣告。但是 ,若我們參考加爾文為教會論爭議制定的準則——當以神的話和古代教會的教導/實踐為 準,和後來他所制定的大教理乃是為「日內瓦教會」定制的進路,若主張:「加爾文在日 內瓦實踐的教會組織架構乃是一種『未曾言明的一地一會』制」應當是一個合理的推測。 而到了二十世紀,源自於中國本土的地方召會卻根據加爾文的標準——當以神的話和古代 教會的教導/實踐為準,而採取了教會頭六個世紀和加爾文時代日內瓦教會共同採用的教 會組織架構。相較於其它所有基督教教派的組織架構,地方召會的組織架構顯得特別獨樹 一格,與眾不同。而這種最為古典的教會架構也能夠徹底解決這兩個世紀以來,教會嘗試 在基層整合的努力,達成真正的教會合一的目標。 筆者在此,希望以一段倪柝聲在《工作的再思》論到「一地一會」的觀點的段落,作為結 束: 聖經中根本沒有國的教會,省的教會,或者區的教會。聖經中所有的,是在以弗所的教會 、在羅馬的教會、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在安提阿的教會、在特庇的教會、在腓立比的教會 、在以哥念的教會、在哥林多的教會等。以弗所、羅馬、耶路撒冷、安提阿、特庇、腓立 比、以哥念、哥林多等,到底是什麼地方呢?按著今日的話語,我們就說,有的是海口, 有的是鄉鎮,有的是城市。但是,在當日都是統稱作城。因為當日是將有人團聚而居,可 以自衛的地方,就稱為城的。所以聖經一面是記載使徒“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徒 十四23)另一面卻記載使徒命令提多應當“在各城設立長老。”(多一5)這是因為城就 是當日教會的境界。“各教會”乃是在“各城”裏。[ 倪柝聲,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 設立的教會,第86-87頁。]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愛慕教會合一的基督徒們! (謝仁壽) 附件一、一世紀書信 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35-99) 1-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 革利免至哥林多人一書 The Church of God which sojourns at Rome,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Corinth, to them that are called and sanctified by the will of God,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Grace unto you, and peace, from Almighty God through Jesus Christ, be multiplied.[ Clement of Rome,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ANF01(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Grand Rapids, MI),7。] 坡旅甲(Polycarp ,69-155) 1-The 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 坡旅甲至腓利比人書 Polycarp, and the presbyters with him,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Philippi: Mercy to you, and peace from God Almighty, and from the Lord Jesus Christ, our Saviour, be multiplied.[ Polycarp,The 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ANF01,50。這時期的書信都有長、短兩個不同的版本。本文採用短版本。 ] 依格那丟(Ignatius,35-108) 1-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 依格那丟至以弗所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which is at Ephesus, in Asia, deservedly most happy, being blessed in the greatness and fulness of God the Father...[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ANF01, 71。] 2-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Magnesians 依格那丟至馬格內西亞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blessed in the grace of God the Father, in Jesus Christ our Saviour, in whom I salute the Church which is at Magnesia, near the Mæander, and wish it abundance of happiness in God the Father, and in Jesus Christ.[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Magnesians,ANF01,86。] 3-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rallians 依格那丟至他拉勒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holy Church which is at Tralles, in Asia, beloved of God, the Father of Jesus Christ, elect, and worthy of God, possessing peace through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passion of Jesus Christ...[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rallians,ANF01, 95-96。] 4-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Romans 依格那丟至羅馬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 which also presides in the place of the region of the Romans...[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Romans,ANF01,105-106。] 5-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adelphians 依格那丟至非拉鐵非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of God the Father, and our Lord Jesus Christ, which is at Philadelphia, in Asia...especially if [men] are in unity with the bishop, the presbyters, and the deacons, who have been appointed according to the mind of Jesus Christ...[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adelphians,ANF01,112。] 6-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Smyrnæans 依格那丟至士每拿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of God the Father, and of the beloved Jesus Christ... the Church which is at Smyrna, in Asia, wishes abundance of happines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Spirit and word of God.[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Smyrnæans,ANF01,122。] 7-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Polycarp 依格那丟至坡旅甲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Polycarp, Bishop of the Church of the Smyrnæans, or rather, who has, as his own bishop, God the Father, and the Lord Jesus Christ: [wishes] abundance of happiness.[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Polycarp,ANF01,131。] 8-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arsians 依格那丟至大數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which is at Tarsus, saved in Christ, worthy of praise, worthy of remembrance, and worthy of love: Mercy and peace from God the Father, and the Lord Jesus Christ, be ever multiplied.[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arsians,ANF01,147。] 9-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Antiochians 依格那丟至安提阿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sojourning in Syria, which has obtained mercy from God, and been elected by Christ, and which first received the name Christ, [wishes] happiness in God the Father, and the Lord Jesus Christ.[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Antiochians, ANF01,151-152。] 10-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Hero, a Deacon of Antioch 依格那丟至希洛書,一位安提阿的執事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Hero, the deacon of Christ, and the servant of God, a man honoured by God, and most dearly loved as well as esteemed, who carries Christ and the Spirit within him, and who is mine own son in faith and love...[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Hero, a Deacon of Antioch,ANF01,156。] 11-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ippians 依格那丟至腓利比人書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of God which is at Philippi, which has obtained mercy in faith, and patience, and love unfeigned: Mercy and peace from God the Father, and the Lord Jesus Christ, “ who is the Saviour of all men, specially of them that believe.”[ Ignatius,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ippians,ANF01,160。] 12-The Epistle of Maria the Proselyte to Ignatius 歸信者馬利亞至依格那丟書 Maria, a proselyte of Jesus Christ, to Ignatius Theophorus, most blessed bishop of the apostolic Church which is at Antioch, beloved in God the Father, and Jesus: Happiness and safety. We all beg for thee joy and health in Him.[ Maria,The Epistle of Maria the Proselyte to Ignatius,ANF01,167-168 。] 附件二、 二、三世紀書信 哥林多的丟尼修(Dionysius of Corinth,168-176) Dionysius, Bishop of Corinth 丟尼修,哥林多主教 Fragments from a Letter to the Roman Church. 寫給羅馬教會之信的殘篇[ 鏈接: 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text/dionysius.html。] 維也納和里昂的教會(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ugdunum) Letter from Vienna and Lyons 從維也納和里昂來的信 The Letter of 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ugdunum to the Churches of Asia and Phrygia 維也納和里昂的眾教會寫給亞細亞和Phrygia的眾教會的信 It began thus:-"The servants of Christ who sojourn in Vienna and Lugdunum of Gaul to the brethren throughout Asia and Phrygia, who have the same faith and hope of redemption as ourselves, peace, grace, and glory from God the Father, and from Christ Jesus our Lord."[ 鏈接: 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text/viennalyons.html。] 以弗所主教坡旅甲(Polycrates Bishop of Ephesus,130-196) From His Epistle to Victor and the Roman Church Concerning the Day of Keeping the Passover.[ 鏈 接: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text/polycrates.html。] 摘錄自以弗所主教坡旅甲寫給維克托[ 即羅馬天主教教皇維篤一世(?-199)。]和羅馬 教會,關於守逾越節之日期的信。 才斐林(Zephyrinus,?-217) The Epistles of Zephyrinus - The First Epistle 才斐林的書信——第一信 Zephyrinus, arch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all the bishops settled in Sicily, in the Lord, greeting.[ Zephyrinus,The Epistles of Zephyrinus - The First Epistle, ANF-08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Grand Rapids, MI ),904。] 嘉禮(Callistus,217-235) The Epistles of Pope Callistus - The First Epistle 嘉禮的書信——第一封信 Callistus, archbishop of the Church Catholic in the city of Rome, to Benedictus, our brother and bishop, greeting in the Lord.[ The Epistles of Pope Callistus - The First Epistle,ANP-08,910。] 法比昂(Fabian,236-250) The Epistles of Pope Fabian - The First Epistle. 法比昂的書信——第一封信 Whence it follows that you ought to know what is being done in things sacred in the church of Rome, in order that, by following her example, ye may be found to be true children of her who is called your mother.[ The Epistles of Pope Fabian - The First Epistle,,ANP-08,934。] The Epistles of Pope Fabian - The Second Epistle. 法比昂的書信——第二封信 Fabian,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all the bishops of the East, and to the whole body of the faithful, greeting in the Lord.[ 同上,938。] 附件三、罷逐亞流(Deposition of Arius/Depositio Arii)簽名檔[ NPNF204 - Athanasius: Select Works and Letters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Grand Rapids, MI), 242-245.] Presbyters of Alexandria I, Colluthus, Presbyter, agree with what is here written, and give my assent to the deposition of Arius and his associates in impiety. Alexander, Presbyter, likewise Dioscorus, Presbyter, likewise Dionysius, Presbyter, likewise Eusebius, Presbyter, likewise Alexander, Presbyter, likewise Nilaras, Presbyter, likewise Arpocration, Presbyter, likewise Agathus, Presbyter Nemesius, Presbyter Longus, Presbyter Silvanus, Presbyter Peroys, Presbyter Apis, Presbyter Proterius, Presbyter Paulus, Presbyter Cyrus, Presbyter, likewise Deacons Ammonius, Deacon, likewise Macarius, Deacon Pistus, Deacon, likewise Athanasius, Deacon Eumenes, Deacon Apollonius, Deacon Olympius, Deacon Aphthonius, Deacon Athanasius, Deacon Macarius, Deacon, likewise Paulus, Deacon Petrus, Deacon Ambytianus, Deacon Gaius, Deacon, likewise Alexander, Deacon Dionysius, Deacon Agathon, Deacon Polybius, Deacon, likewise Theonas, Deacon Marcus, Deacon Comodus, Deacon Serapion, Deacon Nilon, Deacon Romanus, Deacon, likewise Presbyters of the Mareotis. I, Apollonius, Presbyter, agree with what is here written, and give my assent to the deposition of Arius and his associates in impiety. Ingenius, Presbyter, likewise Ammonius, Presbyter Dioscorus, Presbyter Sostras, Presbyter Theon, Presbyter Tyrannus, Presbyter Copres, Presbyter Ammonas, Presbyter Orion, Presbyter Serenus, Presbyter Didymus, Presbyter Heracles, Presbyter Boccon, Presbyter Agathus, Presbyter Achillas, Presbyter Paulus, Presbyter Thalelæus, Presbyter Dionysius, Presbyter, likewise Deacons Sarapion, Deacon, likewise Justus, Deacon, likewise Didymus, Deacon Demetrius, Deacon Maurus, Deacon Alexander, Deacon Marcus, Deacon Comon, Deacon Tryphon, Deacon Ammonius, Deacon Didymus, Deacon Ptollarion, Deacon Seras, Deacon Gaius, Deacon Hierax, Deacon Marcus, Deacon Theonas, Deacon Sarmaton, Deacon Carpon, Deacon Zoilus, Deacon, likewise 附件四、 教皇大利奧(Leo the Great,390-461)的書信名稱 本批資料由於數目龐大,而且形式單一,因篇幅的緣故,故不提供中文翻譯。如有重複的 信件名稱,只保留第一方書信的資料。資料來源:ccle.org電子版NPNF212,15-199。 Letter I.To the Bishop of Aquileia. 羅馬城市,位於Natiso河邊,離開愛琴海約 10公里。 Letter II. To Septimus, Bishop of Altinum. 古羅馬鎮,靠近威尼斯。位於今日的 Treviso東南方15公里。 Letter III. From Paschasinus, Bishop of Lilybæum. Letter IV. To the Bishops appointed in Campania, Picenum, Etruria, and all the Provinces. Leo,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all the bishops appointed in Campania, Picenum, Etruria,and all the provinces, greeting in the Lord. Campania - 古 代以拿波裏為中心的地區 Picenum - 古代義大利地區 Etruria - 古代義大利地區,在如今義大利的中部,羅馬的周圍 Letter V. To the Metropolitan Bishops of Illyricum. 古羅馬行省,包括今日的 阿爾巴尼亞,克羅西亞,塞爾維亞地區 Letter VI.To Anastasius, Bishop of Thessalonica. Letter IX. To Dioscorus, Bishop of Alexandria. Leo, the bishop, to Dioscorus, bishop of Alexandria, greeting. I. The churches of Rome and Alexandria should be at one in everything. Letter X. To the Bishops of the Province of Vienne. In the matter of Hilary, Bishop of Arles. To the beloved brothers, the whole body of bishops of the province of Vienne, Leo, bishop of Rome. 古代羅馬城市,在今日法國馬賽旁 Letter XII. Leo,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all the bishops of Mauritania Cæ sariensis in Africa, greeting the LORD. Mauritania Cæsariensis - 羅馬行省 ,位於今日的阿爾及利亞 Letter XIII. To the Metropolitan Bishops in the Provinces of Illyricum. Letter XIV. To Anastasius, Bishop of Thessalonica. Leo,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Anastasius, bishop of Thessalonica. Letter XV. To Turribius, Bishop of Asturia1, upon the errors of the Priscillianists. Asturia1 - 西班牙西北部地區 Letter XVI. To the Bishops of Sicily. Letter XVIII. To Januarius, Bishop of Aquileia. Leo,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Januarius, bishop of Aquileia. Letter XX. To Eutyches, an Abbot of Constantinople. Leo, the bishop, to his dearly-beloved son, Eutyches, presbyter. Letter XXI. From Eutyches to Leo Whereupon he has exerted all his proper power and aroused Eusebius, bishop of the town of Dorylæum, against me, who presented an allegation to the holy bishop of the church in Constantinople, Flavian 。。。 Dorylæum - 原為羅馬 交易站 Letter XXII221. The first from Flavian, Bp. of Constantinople to Pope Leo. Letter XXIII. To Flavian,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Letter XXV.From Peter Chrysologus, Bishop of Ravenna, to Eutyches, the Presbyter. Letter XXIX. To Theodosius Augustus. To Cæsar Theodosius, the most religious and devout Augustus Leo pop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of the city of Rome Letter XXXII. To the Archimandrites of Constantinople Letter XXXIII. To the Synod of Ephesus Leo, bishop, to the holy Synod which is assembled at Ephesus. Letter XXXIV. To Julian, Bishop of Cos. Letter XL. To the Bishops of the Province of Arles in Gaul Letter XLI. To Ravennius, Bishop of Arles Letter XLVI. From Hilary, then Deacon (afterwards Bishop of Rome) to Pulcheria Augusta. Letter XLVII. To Anastasius, Bishop of Thessalonica Letter L. To the people of Constantinople, by the hand of Epiphanius and Dionysius, Notary of the Church of Rome. Letter LI. To Faustus and other Presbyters and Archimandrites in Constantinople. Letter LII. From Theodoret, Bishop of Cyrus, to Leo. To Leo, bishop of Rome. Letter LIII. A fragment of a letter from Anatolius,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to Leo Letter LXV. From the Bishops of the Province of Arles. Letter LXVIII. From Three Gallic Bishops to St. Leo. Letter LXXI. To the Archimandrites of Constantinople Letter LXXII. To Faustus, One of the Archimandrites at Constantinople Letter LXXIX. To Pulcheria Augusta. Leo,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Pulcheria Augusta. Letter LXXX. (To Anatolius,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Leo, the bishop, to Anatolius, the bishop. Letter LXXXVIII. To Paschasinus, Bishop of Lilybæum. Letter XCI. To Anatolius,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Letter XCIII.To the Synod of Chalcedon. Leo, the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the holy Synod, assembled at Nicæ a Letter XCVII. From Eusebius, Bishop of Milan, to Leo. Letter XCIX. From Ravennus and Other Gallic Bishops. Letter CI. From Anatolius,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to Leo Letter CVI. To Anatolius,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in rebuke of his self-seeking. Letter CVIII. To Theodore, Bishop of Forum Julii. Letter CXIX. To Maximus, Bishop of Antioch, by the hand of Marian the Presbyter, and Olympius the Deacon. Marian和Olympius為Leo代筆。 Letter CXXIX.To Proterius, Bishop of Alexandria. Letter CXXXII. From Anatolius,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to Leo. Letter CXXXIII. From Proterius, Bishop of Alexandria, to Leo Letter CXXXIX. To Juvenal, Bishop of Jerusalem. Leo, 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to Juvenal, bishop of Jerusalem. Letter CXLV. To Leo Augustus. (Asking him to help the church of Alexandria in appointing a good bishop in place of the murdered Proterius Letter CXLVII. To Julian, Bishop of Cos, and Aetius, the Presbyter Letter CXLIX. To Basil, Bishop of Antioch. Letter CL. To Euxitheus, Bishop of Thessalonica (and Others). Letter CLIII. To Aetius, Presbyter of Constantinople Letter CLIV. To the Egyptian Bishops Letter CLVIII. To the Catholic Bishops of Egypt Sojourning in Constantinople Letter CLIX. To Nicætas, Bishop of Aquileia Letter CLXI. To the Presbyters, Deacons and Clergy of the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 Letter CLXVI. To Neo, Bishop of Ravenna. Letter CLXVII. To Rusticus, Bishop of Gallia Narbonensis, with the replies to his Questions on various points 位於今法國南部行省的首府 Letter CLXVIII. To all the Bishops of Campania, Samnium and Picenum. Samnium - 位於今義大利南部的一個行省的首府 Letter CLXX. To Gennadius,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Letter CLXXI. To Timothy, Bishop of Alexandria. Letter CLXXII. To the Presbyters and Deacons of the Church of Alexandri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249.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esusLove/M.1659670808.A.611.html ※ 編輯: df62 (1.164.249.41 臺灣), 08/05/2022 11:42:12

08/05 14:54, 1年前 , 1F
Ecclesia…
08/05 14:54, 1F

08/05 14:55, 1年前 , 2F

08/05 14:57, 1年前 , 3F
主耶穌要信徒多聚會的核心觀念有其通曉人性的原因:只有
08/05 14:57, 3F

08/05 14:57, 1年前 , 4F
靠人聚集的力量 才能讓一個信念不被時間洪流所沖散消失
08/05 14:57, 4F

08/05 14:57, 1年前 , 5F
08/05 14:57, 5F

08/05 16:14, 1年前 , 6F
不好意思,看不懂您要表達什麼
08/05 16:14, 6F

08/05 18:28, 1年前 , 7F
沒差 我也看不懂這篇想表達什麼 期待你可以寫更清楚一點
08/05 18:28, 7F

08/06 02:20, 1年前 , 8F
給你文章一些建議:此篇文章作者是謝仁壽 你應該要把他
08/06 02:20, 8F

08/06 02:20, 1年前 , 9F
的名字放在最前面 這是對作者的尊重 也是對讀者的尊重
08/06 02:20, 9F

08/06 02:20, 1年前 , 10F
因為作者的生命脈絡會從他的學經歷中反應出來 而這些資
08/06 02:20, 10F

08/06 02:20, 1年前 , 11F
訊對於讀者來說很重要 關乎讀者怎麼解讀文章含義 再者
08/06 02:20, 11F

08/06 02:20, 1年前 , 12F
文章中的網址需要用縮網址工具縮小 不然非常不利於閱讀
08/06 02:20, 12F

08/06 02:20, 1年前 , 13F
也不利於你想分享的初衷 最後 所有文章在轉貼至不同地方
08/06 02:20, 13F

08/06 02:20, 1年前 , 14F
都要注意排版 以發揮傳播的最大效益 以上三點 你可以參
08/06 02:20, 14F

08/06 02:20, 1年前 , 15F
考一下
08/06 02:20, 15F

08/06 12:08, 1年前 , 16F
看不懂啊?~~~~真有意思。
08/06 12:08, 16F

08/06 12:09, 1年前 , 17F
看不懂?還【那麼多】指教哦?
08/06 12:09, 17F

08/06 22:14, 1年前 , 18F
看不懂跟看不懂要表達什麼不一樣
08/06 22:14, 18F

08/07 09:47, 1年前 , 19F
嗯?。。?確實。。。。【大師】,早安!
08/07 09:47, 19F

08/07 09:48, 1年前 , 20F
今天天氣晴朗,萬里烏雲,希望您三餐吃飽睡足,有個愉快的一
08/07 09:48, 20F

08/07 09:48, 1年前 , 21F
天。。。。。阿門!
08/07 09:48, 21F

08/07 10:54, 1年前 , 22F
也願主與你的心靈同在。
08/07 10:54, 22F

08/21 14:34, 1年前 , 23F
然後呢?
08/21 14:34, 23F

08/21 18:19, 1年前 , 24F
哈哈!發明點新的花樣,好嗎?
08/21 18:19, 24F

08/22 21:32, 1年前 , 25F
你的其他招數就是連三浦綾子是誰都不知道嗎?
08/22 21:32, 25F
文章代碼(AID): #1Yx94OOH (Jesus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