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登戸研究所資料館

看板Japan_Travel作者 (變態去死啦)時間14年前 (2010/04/23 00:04),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很少的圖文版: http://blog.xuite.net/ymchien/blog/33177157 2010年4月7日起全面開放的「登戸研究所資料館」,位於明治大學生田校區內, 展示地點為舊日本軍研究機構的原址, 也是日本全國唯一一個利用軍方研究機構作為博物館的例子, 正式名稱為「明治大学平和教育登戸研究所資料館」。 眾所皆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以往「軍隊vs.軍隊」的戰爭型態, 戰爭不再限於職業軍人之間的打打殺殺,演變為不分軍民一律會捲入的「総力戦」方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收集情報資料、混淆敵方視聽、動搖敵方民心、防範敵方滲透等, 包含防諜、諜報、謀略、宣傳的「秘密戦」,已成為能否打贏戰爭的關鍵。 登戸研究所的成立,便是執行「秘密戦」作戰的研究機構, 與陸軍中野学校(間諜養成學校)、731部隊(生化兵器研究/實驗機構)的關係 更是相當密切。 登戸研究所成立的歷史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世界各國外交主軸多為國際協調路線, 彼此協商縮小軍備。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帝國不能無限制地擴充軍備, 軍部的新課題是「量→質」,由量的增加轉變為質的提升,以及發展軍隊的近代化。 1919年軍部發布「陸軍科学研究所令」命令, 根據該命令,於戸山ヶ原(現新宿百人町)成立「陸軍科学研究所」「陸軍技術本部」, 目的為開發新式武器的基礎研究; 其中「陸軍科学研究所」,依研究內容區分為 第一部:物理研究,第二部:化學研究,第三部:化學兵器研究。 可以看出此時日本軍部已經相當清楚,未來戰爭型態不再只是兵士與兵士之間的戰鬥, 需要發展高科技武器才有勝算。 1927年,「秘密戦資材研究室」成立,目的是開發「大量破壊兵器」, 也就是能短時間內殺害大量人民的新式武器,例如細菌兵器。 1931年満州事変(九一八事變), 事變的爆發是由関東軍憲兵司令部與哈爾濱特務機關所執行的謀略戰, 而在技術面提供協助的,便是這個「秘密戦資材研究室」,也就是登戸研究所的前身。 因為其研究內容與實驗,違反國際法與人道立場, 戰時登戸研究所的存在一直被視為最高機密,算是陸軍研究機構中最特殊的單位。 身為研究開發「大量破壊兵器」的機構, 秘密戦資材研究室設立於戸山ヶ原這類人口集中的都心地區,並不合適, 因為若在實驗時發生意外,便會波及附近多數民眾,也很難掩人耳目, 因此需要一個人口稀少、範圍廣大的土地。 軍部最後找到現明治大學生田校區附近的土地,當時是日本拓殖学校的校地, 軍方接收校地後,1937年11月「陸軍科学研究所‧登戸実験場」成立, 登戸研究所於是誕生。 隔年1938年2月,軍部接著在九段下設立「後方勤務要員養成所」, 後改稱「陸軍中野学校」。 中日戰爭白熱化的時代背景下,登戸研究所與陸軍中野学校紛紛成立, 毋寧是培養執行「秘密戦」專業人員已成為參謀本部的燃眉之急。 1939年,登戸実験場升格為「登戸出張所」, 後來在1941年陸軍技術本部的組織改編之下,獨立為「第九研究所」, 加上関東軍情報部(哈爾濱特務機關)與陸軍中野学校, 執行秘密戦的三大專門機構,就此整備完畢。 登戸研究所的分科與編制 現明治大學生田校區的校區範圍,佔地約5萬坪, 但在登戸研究所時代,佔地比5萬坪還大得多, 約現在生田校區的2倍多、11萬坪左右。 當時,從正門進入登戸研究所,可以看到本部建築物; 根據研究內容,區分為: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等區域, 部分建築物甚至築起高牆,以避免研究內容等情報外流。 第一科擔任的是物理相關研究, 研究開發成果包括「風船爆弾」、「怪力光線」、通信器材、宣伝器材等。 第二科擔任化學相關研究,例如潛入滲透敵國領導高層暗殺使用的毒藥, 與生化武器─細菌兵器的開發; 另外,間諜任務用的小型相機、特殊墨水等,也是由第二科研究開發。 第三科建築物分散於研究所的南北兩側,北側是製紙工廠,南側是印刷工廠, 任務是偽造大量中國紙幣,以造成中國經濟市場的混亂。 登戸研究所的前身、秘密戦資材研究室1927年成立時,只有數名研究人員, 其後規模不斷擴展,1945年已達一千名左右編制。 除了軍方一手栽培的技術官校外, 更從研究機構、民間企業網羅許多研究/技術人才(尤其是理科相關), 來擔任登戸研究所的技師、技手。 除此之外,也需要大量雇員與職員,協助技師、技手進行研究; 這類雇員多以居住於町田、相模原等地區、也就是登戸研究所一帶的居民為招收對象。 登戸研究所薪水不但比一般職種高出許多,在此工作更可免除兵役, 不會因為一張「赤紙」就被抓到戰場打仗,因此相當受到該地區居民的歡迎。 想當然爾,這些雇員們並不清楚登戸研究所的任務, 也不能自由出入工作範圍之外的區域, 與登戸研究所作業相關資訊的守秘義務更被嚴格要求。 ↓登戸実験所時期的工員手帳,注意事項寫著:「作業ノ秘密ヲ厳守スヘシ」 ↓登戸研究所職員的身分證明 ↓登戸研究所的全體像與歷史 第一科 登戸研究所第一科以宣傳‧謀略兵器與電波兵器的開發為主, 延攬著名學者博士八木秀次(電波技術,東京工業大学長)、 藤原咲平(氣象學,中央気象台長)、 佐々木達治郎(航空物理學,航空研究所技師)、 真島正市(物理學,東京大学教授)加入開發團隊顧問; 但研究成果大多停留於開發階段,沒有進一步實用化。 第一科開發並實用化的武器中,以「風船爆弾」最著名。 這是1943年因應軍部「ふ号作戦」計畫而進行開發,類似熱氣球的設計, 從日本高度10,000m上空,二日二夜乘著偏西風一路飛向美國, 在美國陸地投擲爆彈、燒夷彈後,風船爆弾會自行爆炸、毀滅證據。 軍部希望藉由風船爆弾來進行美國本土攻擊,使美國人民厭戰, 來達成戰爭動員困難的目的。 根據統計,從日本上空放出的風船爆弾約有9千多個,實際抵達美國本土的約有1千個。 聽起來很像小朋友的惡作劇玩意,但風船爆弾威力不容小覷, 也確實造成美國各山區發生火災,以及美國牧師一家死亡等事件。 原先登戸研究所主導的計畫是,風船爆弾搭載牛疫病毒,在美國各地散佈病原體; 登戸研究所也確實從奉天的満鉄獣疫研究所裡採取牛疫病毒, 製成「粉末病毒」的型態以利實用化,並於朝鮮総督府家畜衛生研究所實驗成功。 但因病毒散佈攻擊方式違法國際法,日本軍部擔心美國採取生化武器的報復行動, 因此沒有實際搭載。 風船爆弾的氣球部分,是以和紙製作,並利用蒟蒻漿糊黏製; 當時軍方全面徵收蒟蒻,因此市場上完全買不到蒟蒻。 氣球製作主要動員的是13-16歲女學生,為了趕在太平洋上空吹偏西風的季節前完成, 分成日夜兩班,24小時作業不間斷。 作業環境的惡劣就不用多說了,許多人深受低溫凍傷與香港腳感染之苦; 甚至在晚班作業時,每人配給兩顆藥丸服用, 當局當初宣稱為「栄養剤」,戰後才確認其實是「覚醒剤」。 除氣球本體之外,風船爆弾為了維持氣球飛行高度, 搭載了氣壓計、砂囊等「高度維持裝置」, 砂囊一個2.7kg,各風船爆弾共搭載28個砂囊。 另外,由於浮力限制,風船爆弾搭載兵器的重量不得超過35kg, 因此各氣球搭載的武器為15kg的炸裂彈(對人攻擊用)、與5kg的燒夷彈4發。 ↓風船爆弾縮小模型,實際氣球本體直徑達10m 風船爆弾原理如下: 1.地面放球時,氣球容積約為60% 2.氣球上升時,隨著高度升高,氣壓降低,氣球因此膨脹 3.高度4,500m左右,氣球容積膨脹達100% 4.高度達5,000m時,開始釋放氣球內部的氫氣 5.放球30分鐘後,啟動高度維持裝置 6.高度達10,000m,停止釋放氫氣,隨著氣流向東飛行 7.夜間溫度降低,氣球收縮,此時投下砂囊以減輕全體重量,恢復飛行高度 8.白天溫度升高,氣球高度隨之上升 9.二日二夜後,投下燒夷彈與炸彈,啟動自爆裝置 除風船爆弾外,登戸研究所第一科所開發的武器包括: 電波兵器、氣象兵器、宣傳‧諜報兵器。 電波兵器便是利用電波殺人,例如「怪力電波」,利用強力超短波來攻擊敵人, 實際對著近距離小動物實驗的結果也是成功的,但最後並沒有實用化。 氣象兵器則是人工製造雷雲,使敵方飛行中的飛機引擎停止, 也是停留於實驗階段,沒有實用化。 宣傳‧諜報兵器則是戰爭後期第一科的主要研究開發方向, 與風船爆弾的重要性並駕齊驅。 第二科 第二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分為三方面:生化武器、毒物與間諜用器材。 研究人員包括各專業分野的精英人才, 也派遣不少研究員到民間企業或研究所進行指導或交流研究; 研究人員之下的工員,多是徵求19-23歲左右青年, 因為工作內容危險性高,薪水收入也相對不錯。 第二科研究涉及人體實驗,相關機密文書幾乎都在日本敗戰時全數燒廢處理。 其研究功績與貢獻甚大,曾獲得陸軍大臣東条英機表揚「陸軍技術有功章」; 第二科利用此次表揚獎金,在登戸研究所內建設神社、動物慰霊碑, 現明治大學生田校區內依然可見。 為開發細菌兵器所需,第二科購入大量病原菌, 包含對植物用細菌、對動物用細菌、土壤破壞菌等; 開發毒物時,毒液來源之一的毒蛇,不少是從台灣獲取。 如何在短時間繁殖這些微生物、細菌,以製造大量殺戮兵器, 是第二科最大的任務。 細菌兵器的研究與開發,能讓敵人由於對未知細菌的恐懼感, 而喪失與日軍交戰的欲望,不戰而降,便是登戸研究所第二科的研究目標。 例如911事件後人人聞之色變的「炭疽菌」,當時第二科已著手進行研究; 越戰時被廣泛使用的「枯葉剤」,也是他們的研究成果。 戰後美國為了繼承第二科的研究成果,選擇不追究相關人員的戰爭責任, 因此沒有任何人遭到戰犯法庭的起訴。 當時登戸研究所內飼養許多豬隻,豬舍分為「健康」「検定」「疫」三區域, 應該是第二科生體實驗的研究對象,也難怪第二科要為這些犧牲的動物蓋慰霊碑。 在中國東北地區,731部隊抓人來進行實驗的事實,就更不用多說了; 許多研究者起初不願進行人體實驗,但在實際執行後,逐漸忘掉罪惡感, 反而成為一種興趣。 登戸研究所第二科所開發的化學兵器當中,非常知名的是「青酸ニトリル」。 與「青酸カリ」(氰酸鉀)不同的是,「青酸ニトリル」服用後不會馬上死亡, 下毒者能在週遭毫不知情之下逃之夭夭,以爭取時間。 戰後1948年,東京帝国銀行某支店發生駭人聽聞的「帝銀事件」, 嫌犯假借厚生省防疫人員,向銀行職員說明附近發生痢疾集團感染, 有感染者來過銀行,GHQ即將前來消毒,要求職員事先喝下預防藥; 嫌犯讓職員喝的便是「青酸ニトリル」,總共造成12人死亡。 因為毒物是戰時登戸研究所開發的青酸ニトリル, 警方一開始便鎖定登戸研究所第二科研究人員調查, 但最後調查結果是,所有研究人員均無作案的可能性。 後來北海道出身畫家被認定為嫌犯,畫家也在偵訊中向警方自白, 但內容可能是受警方刑求而做的不實自白,最後畫家獄死,事件真相至今仍是迷團。 ↓第二科科長山田桜著作『化学兵器』 ↓登戸研究所藏書『細菌学雑誌』,內容包含狂犬病、腸病毒菌等相關論文 第三科 第三科主要任務是偽造中國貨幣, 由受陸軍中野学校訓練的間諜人員,大量攜帶偽鈔至中國境內流通, 以期造成中國通貨膨脹、經濟市場的混亂。 後來日本帝國接收香港後,更從當地接收到印製中國法幣的凸版, 此後便利用真正的凸版來印刷偽鈔。 不過當時中國因戰亂紛擾,市場早已通貨膨脹, 第三科製造的偽鈔僅佔中國市場流通貨幣總數極小部分,成果有限。 ↓當時中國境內流通的貨幣 ↓登戸研究所製造以假亂真的偽鈔 看完資料館的展示內容,接著來看現存於明治大學生田校區內的登戸研究所遺跡: ↓弥心神社...正常大學校區內看不到的一景 ↓登戸研究所跡碑,在神社境内 ↓彈藥庫...就這樣放著讓他雜草叢生,旁邊也沒有任何告示牌,唯一會靠近的只有流浪貓 ↓5号棟:當時第三科在此印刷偽鈔,現在也跟廢墟沒有兩樣,禁止進入 ↓登戸研究所的消防栓...旁邊也是沒有任何指示標誌, 我想就算經過這裡100次,也很難發現其實這是歷史建物 ↓消防栓上面有星號,表示其為陸軍所有 最後要偷渡的是,從調布市到神奈川生田校區,騎腳踏車行經多摩川沿岸的照片: 多摩川沿岸真是不錯的地方,河堤沿岸種滿櫻花樹, 甚至連路名都取為「桜堤通り」(桜=櫻,堤=河堤,通り=路)... 今日才知有此賞櫻聖地,飲恨不已阿! -- ※ 編輯: moonfish 來自: 202.13.5.157 (04/23 17:18)

04/23 21:01, , 1F
推一下很特別的分享
04/23 21:01, 1F

04/26 23:29, , 2F
這篇真的要大推一下
04/26 23:29, 2F
文章代碼(AID): #1Bq7E8z5 (Japan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