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浪漫與現實──談川端康成《名人》

看板JPliterature作者時間15年前 (2008/12/25 14:3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版:http://www.wretch.cc/blog/writerou/9936264 標題:浪漫與現實──談川端康成《名人》 內文: (一)紀實小說 川端康成(1899-1972)於一九七○年接受美國記者貝納德‧克里希爾提問時,不加思索 地說:「在所有的著作之中,我最喜歡的,應當可以說是《名人》了。」足見這部寫作時 間前後花費十六年,至一九六四年才告定稿的小說,在川端康成心目中,具有十分特殊的 地位。 《名人》是根據一九三八年六月至十二月所舉行「本因坊秀哉名人引退紀念棋賽」而寫成 的小說。起先川端康成應邀觀戰,逐日撰寫觀戰記,於報上連載。其間,秀哉名人因病休 戰三個月,斷斷續續下了十四回,也幾度變換對局場地,終於下至二三七手為止,持黑子 的大竹七段以五目贏了持白子的秀哉名人。引退棋賽後的一九四○年元月,秀哉名人病逝 ,一九四二年起,川端康成不時回味這次引退賽的種種,思索棋手的心態變化,開始將觀 戰記分篇改寫成小說,變成「自己的東西」。川端康成運用小說的藝術手段,將新聞報導 、事件評述、哲理分析和客觀評論等多種方式揉合為一,直接而真實地再現了對局的整個 過程,不只寫棋,也寫人、寫人生命運,突破一般小說的寫作形式,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寫 作形態,可以說是相當出色的紀實小說。 (二)秀哉名人與大竹七段 小說《名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奕者秀哉名人與大竹七段(即「木谷實」七段,在 小說中改稱之)二人「浪漫與現實」的鮮明對比。 面對圍棋,秀哉名人和大竹七段同樣認真,全心全力以赴,不敢有絲毫疏忽,但各自的表 現卻一靜一動,大異其趣。秀哉名人一旦專注於下棋,就很少上廁所;大竹七段則頻頻如 廁,幾近神經質的程度。下棋時,名人擱在靠墊上的左手會無心地玩弄扇子,偶爾抬起眼 看看窗外的庭園,態度怡然自得;年輕的大竹卻猶如打仗的武士,很明顯地看出緊張的神 色。沒下過限制時間、永遠持白棋的名人,不拘小節,也不偽飾矯情,有時還會忘記總共 下了幾手棋;大竹則一絲不茍,堅持遵守規則,甚至對於並不嚴格分正反面的棋子,他依 然敏感地將棋子翻到沒有條紋的、他認為的正面。至於下棋期間,排解壓力的方式,名人 喜歡找人下「將棋」或玩麻將、打撞球,儘量忘記棋勢;大竹則在休息也不停地想著棋盤 ,一刻也不敢疏忽研究。 名人之下棋,已達藝道的境界,他語意深長地對業餘棋士說:「不論圍棋或將棋,並不是 你和對方下了一盤後,就能透過對奕而觀察對方的個性。因為就圍棋精神而論,這種心態 是邪道。」此言暗指某些棋手是半吊子,期勉棋士能以藝道的精神來深入圍棋世界。而且 ,名人不在意與誰下棋,不論和誰對奕,他都能進入棋的三昧境界,亦即佛家所謂「正定 」的境界。比如野澤四段與名人對奕,離對奕室不遠的弟子房間,吵鬧嬉戲聲過大,野澤 四段忍無可忍,跑到房間責罵少年們,要他們安靜,但奇怪的是,名人卻一點聲音也沒聽 見。無疑地,《名人》的字裡行間,川端康成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名人的敬重,以及藝道境 界的嚮往。 大竹七段之下棋,棋風粗獷犀利,頗具魄力,川端康成覺得大竹對付名人的每一步棋都是 暗的,好像突然從地底下爬上來一般,不但殺氣重,亦帶著攻擊性的挑戰。雖不至於是「 邪道」,卻也不教人欣賞。而且大竹顯得做作,比如行禮之後,便閉上眼睛,一動也不動 ,思考許久才下第一手黑棋;又如復棋的第一手,就花費了三個半小時長考,有違常理。 大竹的不按牌理出牌,令名人不悅,因為名人浪漫地把他的最後一盤棋視為藝術作品,用 他高超的技術,繪成一幅完美的畫,偏偏現實的大竹彷彿一瞬間在畫面滴了墨水,整幅畫 於是被破壞殆盡。大竹的現實,也可由「名人隱退棋挑戰者決定戰」看出端倪,大竹以弟 子身分與自己的老師鈴木及久保松對奕,依人情他應該體諒老師,完成老師與名人對奕的 心願,沒想到大竹不顧師生情分,毫不留情地擊敗老師。 (三)悲劇性象徵 秀哉名人的老弱、死亡,以及「不敗名人」之終於失敗的悲劇象徵,是川端康成著墨的重 點,同時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內涵。 舉行引退賽時,秀哉名人六十五歲,年輕的大竹七段才三十歲,可以說是一老一少,引人 矚目。而川端康成對於名人單薄身軀之描寫,與年輕力強的大竹七段在在形成強烈對比, 如爬上坡道的名人,雙手交叉放在背後,手腕上青紫交錯的血管卻格外明顯,下半身卻又 顯得特別軟弱;名人的臉,「就像肉消失骨頭突出一般」的消瘦;當名人病故,換上壽衣 ,肩膀鬆垮,非常不合身,川端感覺到「名人胸部以下的身軀幾乎是消失了一般」,似乎 從脖子以下都毫無重量。再如名人遺體送回東京,要移入汽車時,他被棉被包裹著,川端 寫道:「身體那般的小,好像棉被中包裹著的不是一位名人的遺體」。 生老病死,這是註定的人生道路。但川端康成對於名人之死,描述甚多,充滿感傷之情, 如川端看到自己為名人拍攝的遺照,立即被迷住了,「看起來如同活著而沉睡的老者,卻 又盪漾著死者的安詳平靜」;而且這張照片隱藏了某些看不見的秘密象徵,有一種屬於靈 魂的清香,那似活著熟睡般緊閉眼瞼線中,籠罩著一絲深深的哀愁。這些細膩的刻畫,或 許跟川端康成的身世脫不了關係,他自幼接連失去父母、姊姊、祖母、祖父而成為孤兒, 走上作家之路後,筆下自然活生生地顯現了他親自體驗的對於「死」之特殊感受,其處女 作〈十六歲的日記〉是祖父死亡那一年的記錄;接下來的〈肩上的老師靈柩〉、〈撿骨〉 、〈招魂祭一景〉、〈葬禮名人〉、〈死者之書〉等作品,莫不與「死」直接有關。 至於「不敗的名人」之終歸失敗,並且是敗給比自己年輕三十餘歲的棋手,象徵著「浪漫 」的失去,以及不可阻擋的、現實的世代交替。這種被取而代之的悲劇感,怎不教人感慨 良深? (四)憧憬的人生 《名人》固然主要在描寫人物心理,特別是著力刻畫秀哉名人隱退賽全程的內心活動,但 川端康成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情感、情緒貫注其中,一方面表示對名人秀哉的崇拜與同情, 一方面藉以抒發自己對人生、對棋道、對人性人情的觀點,以及對社會道德的評價,誠如 日本文學評論家「藤井了諦」所言:「《名人》所描述的秀哉名人,不單純是秀哉名人的 人生紀錄,而且也是作家川端康成本人所憧憬的人生。」正因如此,在川端康成諸多傑作 中,《名人》特別受到了偏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9.43.70
文章代碼(AID): #19Kog9Ss (JP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