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 日本歷史 喧嘩両成敗

看板JP_Custom作者 (doco.kghs.net)時間16年前 (2007/11/17 14:27), 編輯推噓4(402)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wretch.cc/blog/Doco&article_id=8766743 有次日本朋友問我。 「以你看來,日本人哪裡最奇怪?」 我說,隨著社會走,不敢破壞秩序、凡事以和為貴這點, 是台灣人無法做到、也很難想像的。 他才恍然大悟:「的確是,在日本,如果兩輛車相撞了, 司機一定會下車互相道歉,為的是不想破壞和氣, 外國人看來一定覺得很奇怪吧,有時明明沒錯,為什麼一定要說すみません呢?」 雖然早在聖德太子(574-?622)的「十七條憲法」(604)第一條中, 就引用儒家思想,明文規定「以和為貴」, 但日本人也不是幾千年來都奉為真理實行, 否則何來源平之爭、戰國時代、乃至二次大戰。 「復仇」一行為,幾乎是歷史上的定論, 人類歷史第一部法典「漢摩拉比法典」,更規定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戰國時代卻有這樣的法令出現─喧嘩両成敗, 推翻了「復仇」這種人類共通的行為模式。 「喧嘩」指的是爭吵,只要雙方起爭執, 不論對錯與否,兩邊皆敗,以同一刑罰懲之。 某位日本學者在文章中舉了一些「喧嘩両成敗」的判決例, 「喧嘩両成敗」雖是一種習慣法,但在一些判決條文中,仍明文記載, 依照字典解說,「喧嘩両成敗」,江戶時代也當作軍令使用。 雖不清楚是否與今日掛在嘴邊「すみません」的習慣有直接關聯, 但這種判定對錯的價值觀,我想多少深植在一般民眾心中吧。 那麼之所以有這種條文成立,並不是因為日本天下太平,容不得爭吵, 反而是因為戰國時代紛爭不斷,以武力較量成了斷定善惡的標準, 若人人抱持著「以牙還牙」的心情,亂世將永遠無法終結。 也許是託「喧嘩両成敗」之福,現代日本的確少了直接的爭執, 取而代之的卻是如網路匿名中傷、誹謗等的險惡手段,簡單說就是「來陰的」。 2007年度國小中高欺壓事件較起去年爆增六倍,約十二萬五千件(読売新聞20071115), 其中不少是利用網路匿名的誹謗事件。 台灣人的直腸子性格反倒光明磊落, 至少我們的國小中高生,還不至於仿傚政治人物「玩陰的」, 但每個人都得練練嗓門,因為隨時隨地都得比音量。 在與日本友人閒聊後的某天,地點是高雄街道, 等公車時遠望到兩輛車輕微碰撞,車體也沒大損傷, 其中一位女性駕駛,起身指著對方的鼻子大罵(真的是指著鼻子罵), 對方也被罵得不甘示弱,接著就是兩邊在路上競爭誰的音量較大。 過了十分鐘,對罵仍分不出高下,只好找來警察, 見警員也沒做什麼,不過是當個和事佬,安撫一下兩邊別生氣, 兩方人馬竟就此冷靜下來,客氣地互相留個電話地址,就離開了。 早知如此,何必動肝動火? 「喧嘩両成敗」這種判決標準究竟是好是壞? 沒得定論,但確定的是起了「喧嘩」,一定「敗」─敗在傷和氣、敗在傷身。 參考資料:喧嘩両成敗法の元禄 http://homepage1.nifty.com/longivy/note/li0032.htm 読売新聞 -- http://doco.kghs.net  京都生活‧音樂創作‧繪畫‧戲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6.205

11/17 15:10, , 1F
日本人的確比較喜歡「玩陰的」…被陰過的人XD
11/17 15:10, 1F

11/17 17:55, , 2F
增加六倍這點,也還有很多說法。不過個人認為這種「來
11/17 17:55, 2F

11/17 17:57, , 3F
陰的」,在近期就會爆增了吧
11/17 17:57, 3F

11/17 20:06, , 4F
增加六倍是文部省公布的官方說法 @@
11/17 20:06, 4F

11/17 20:57, , 5F
喔喔、這個我清楚,我不是要反駁你啦,讓你誤會了 拍謝
11/17 20:57, 5F

11/17 20:59, , 6F
只是新聞中有學校說這數字是在政府要求下才捏造提出的
11/17 20:59, 6F
文章代碼(AID): #17FedAH_ (JP_Cus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