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創保險業未來榮景[保發中心周國端]

看板Insurance作者 (您的保險經紀人)時間18年前 (2006/01/30 13:3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tii.org.tw/fcontent/research/research03_01.asp?A3b_sn=31 翻開台灣壽險業最新的統計資料,今年(2004年)截至第三季止,壽險業的初年度 保費收入(First Year Premium,以下簡稱FYP)總計為新台幣3,247億元,其中傳 統型年金險的FYP為970億元,佔總FYP的29.9%,而躉繳型投資型保單的FYP則為732 億元,佔總FYP的22.6%。單單這兩種商品的FYP就佔了全體壽險業FYP的一半以上( 合計52.5%,去年僅36.9%),因此說今年台灣的壽險市場被這兩種商品所主宰實不 為過。 目前熱賣的商品有潛在風險 照理來說,保險公司所銷售的商品,必需要滿足顧客的需求,並能同時維持公司本 身的財務安全。然而,目前國內壽險公司所熱賣的商品,似乎卻與前述原則有所抵 觸。正如我多次在公開場合所呼籲的,不論是利率變動型年金(佔傳統型年金險的 絕大多數)、或是連結連動式債券的投資型保單(佔躉繳型投資型保單的大宗), 都讓保險公司承擔了很大的風險。以利變型年金為例,由於承諾給保戶過高的「宣 告利率」,再加上國內金融市場找不到可匹配的投資工具,一旦未來利率開始上揚 ,該商品將曝露在極高的利率風險下,對保險公司的財務安全極為不利;而連動式 債券投資型保單則是面臨另一種風險:由於在銷售時常過度強調投資報酬率,未清 楚揭露客戶所承受的風險與應負擔的費用,一旦利率反轉,極易產生糾紛,並衝擊 社會大眾對保險公司的信任,這種「誠信」風險對保險公司而言甚至要比財務風險 更具殺傷力。 過度強調市佔率造成保險公司短視近利 既然這些商品的風險這麼高,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保 險業者願意不惜成本,大量販售這些高風險的商品?追根究柢,業者過度注重市佔 率的排名是可能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各界在解讀保險業統計數字時常以「保費收入」的多寡做為評判保險公 司經營績效的依據,長期下來,不僅造成社會大眾常誤解保費收入高的保險公司才 是好公司,連帶也使得保險公司的經理人不得不以增加「保費收入」為第一優先。 然而,由於保險契約的性質特殊,不但經過期間可能很長,其成本往往也無法事先 確定,所以保單銷售的損益必須經過一定期間(可能是數年甚至十數後)才會完全 決定。換言之,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與「長期獲利能力」不但不成正比,如果保 險公司是藉由殺價競爭手段來取得保費,保費收入愈高甚至可能導致未來更鉅額的 虧損。 因此,未來有關單位在公佈保險業統計數字時,應審慎思考公佈的方式,以避免讓 不恰當的統計發佈方式誤導社會大眾對保險公司的正確認知,進而扭曲保險產業的 長遠發展。 董事會與經理人的代理問題 另一個造成保險公司短視近利的可能原因,恐需歸究於保險公司董事會(主要為大 股東)與專業經理人的代理問題。在台灣,壽險公司總經理更動異常頻繁,根據統 計,兩年之內已有十多家(將近半數)的壽險公司曾更換總經理。會有這樣的現象 ,除了因為部份外商公司實施輪調制度外,與保險公司對專業經理人欠缺一套合理 的績效評量機制不無關聯。由於壽險契約對保險公司財務的影響是非常長期的,董 事會若未具備足夠的保險專業,卻企圖用市佔率或當年度的EPS來評估專業經理人 的經營績效時,不僅不利於保險公司吸引真正的專業人才,更可能讓保險公司因為 不當的經營策略而損害本身的體質。 讓簽證精算師與財務長善盡把關者角色 為避免保險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危及保戶權益,勢必需要有專業的公正人士能適時從 旁提醒保險公司或主管機關潛在的風險,以確保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我國自去年 (2003年)1月起所實施的「保險業簽證精算人員管理辦法」,目的就是希望能藉 由簽證精算師的專業,負起把關的責任,當保險公司的準備金不足或是部份商品危 及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時,能隨時的提出警告。 除了簽證精算師外,保險公司的財務長必須負責公司整體財務風險的控管,其職掌 與保險公司的體質與財務健全息息相關,因此財務長在保險公司亦扮演舉足輕重的 角色。然而,在目前的「保險業簽證精算人員管理辦法」中,卻將保險公司的投資 決策評估、清償能力評估完全委由簽證精算師辦理,用意雖佳,但恐怕對簽證精算 師而言要求太高,況且對專業分工精細的保險產業來說,公司財務評估屬於財務長 的工作範疇,將其責任交還財務長也應合理。 因此,主管機關若要保險公司真正落實公司治理,首要之務即為加強簽證精算師與 財務長的獨立性與公正性,讓專業人員能以客觀、超然的立場據實評估保險公司的 財務狀況,並適時針對保險公司的問題提出專業意見,以確保保險公司能實現對保 戶的承諾。 結語 忠言雖然逆耳,但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對保險業提出這些建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 台灣的保險產業能開始認真思考未來的走向。倘若部份經營者的觀念再不導正,未 來保險市場勢必會產生劣幣趨逐良幣的現象,不但好的保險公司無法持續經營,一 旦讓社會大眾對保險業失去信心,保險公司的社會功能將喪失殆盡。在這裡也期待 相關產業公會,能持續加強產業的自律,不要讓少數害群之馬,扼殺全體業者的商 機。相信在自律精神的充份發揮下,保險公司將更能堅守「專業」與「誠信」,讓 保戶願意安心地把保費交給保險公司,這樣保險事業的發展才會可長可久。(本文 刊載於93年11月15日經濟日報周國端專欄,本文作者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 -- 小醺醺的保險家族 http://tw.club.yahoo.com/clubs/Wishing_Insurance_club 小醺醺的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wishing888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28.75.27
文章代碼(AID): #13tQHegz (Insu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