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台北電影獎劇情類入圍影片

看板Indie-Film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7年前 (2007/06/28 09:15),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movie.cca.gov.tw/Festivals/Content.asp?ID=318&Country= 塗翔文  2007/6/22 每年的「台北電影獎」競賽,一向以來持續擁有兩個最大特色:一是它不限素材形式, 意即35或16mm、Betacam、DV都可參賽;二是它不分片長,長、短片都被放在同一個平台 上羅 列競逐。再加上它不像金馬獎一般,開放香港、大陸甚至其他地區的華語片都能加入 競賽行列,因此「台北電影獎」幾乎可被視為全年台灣所有電影創作的一份總成績單。 雖然每年在電影節播映的影片,其實是已交由初審評審事先篩選過的入圍片單, 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仍足以反應當年台灣電影的整體創作成果。 台灣電影在劇情片上的孱弱,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從近幾年「台北電影獎」的入圍、 得獎紀錄為例來看,紀錄片的成績不但都能與劇情片並駕齊驅,偶爾甚至還稍能勝過 劇情片,其實,這並非在電影市場上應有的常態,反而突顯台灣電影環境的畸零。不過 今年劇情類的入圍名單,最後共有七部長片(六十分鐘以上)、五部短片入圍劇情類 最後決選,無論在數量、質量上來看,都算是近年之最。 從製片背景整體而論,在「國片輔導金制度」改為金額減少、片量增多的新趨勢之下, 這兩年確實有讓國片產製數目增加的假象;但如果不只是在數字本身上頭打轉,其實 「輔導金」與「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兩個途徑的資金挹注,幾乎仍是目前台灣劇情長片 (包括電視電影)的唯二主力來源。以今年入圍電影獎的七部長片為例,其中就有六部是 輔導金國片,另一部《愛的麵包魂》則是同時擁有「短片輔導金」和「人生劇展」的資金 ,恰好一如前述之現象。就此看來,台灣目前的電影製片現狀,彷彿都是「公益事業」, 絕非其他國家應有的正常工/商業體系與企業投資。 再者,若進一步從這十二部入圍片單的形式與內容來簡單分析,無論長片或短片,除了 傳統「台灣新電影」以降的寫實形式之外,趨向「類型電影」(genre)、或者說比較具 「商業性」的敘事路線,也有明顯越來越蓬勃的趨勢。這是一個很令人欣慰的契機與現象 ,從這樣的角度向未來探索,台灣影壇在傑出的作者電影早已備受肯定之餘,或許更重要 的,應該就是努力開發這一塊可以迅速幫助市場活絡的創作路線。 長片:努力向觀眾靠近 綜觀這些入圍長片,蔡明亮的《黑眼圈》,雖然仍持續他一貫的個人風格,但它依舊是 所有入圍影片中,執行度與成熟度最高的作品。這次,他把鏡頭從台北移向吉隆坡, 《黑》片裡的人物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交錯:包括兩個小康(一個工人、一個植物人)、 陳湘琪、蔡寶珠與諾曼五人之間的拉扯互動。但心靈上的疏離與肉體之間的親密,其實 一直是蔡明亮電影裡永不放棄、持續辯證的主題。雖然這回的「地理距離」,似乎些許 拉遠了過去台灣觀眾與他的影像之間(拍的是台灣),那種因極端寫實而造成的投射與 檢視作用;可是影片最後那極為精準的場面調度,以及帶有魔幻寫實的「三人一床」圖像 ,再度證明他對於鏡頭語言的高超駕馭能力,完全能藉此將角色內在的情感,做出 強而有力的抒發。 《練習曲》是擅長寫實風格的資深攝影師陳懷恩,首次躍升為導演的劇情長片。選擇環島 旅行做為主題,讓這部片從本質上就有親近土地、關懷台灣的優勢在。不過陳懷恩巧妙 利用環島的「圓形結構」,使得《練》片看似四平八穩的敘事,藉由紀實/虛構、書寫/ 拍攝之間的切割對照,產生更具複雜性的多重意義;但也由於它過於破碎式的分段情節, 以及演員調性的扞格不入,讓全片協調性稍嫌不足的缺點,變得顯而易見。 鴻鴻的《穿牆人》,談的則是未來。一個與集體社會格格不入的年輕男孩,意外發現了 另一個世界,其實聚集著我們所有丟棄的人、事、物。故事前後,則穿插著他與兩個女孩 之間虛實交錯的戀情。編導嘗試跨越科幻類型疆界的企圖心非常明顯,不過片中這 「另一個世界」的概念,與彭氏兄弟的《鬼域》頗為神似;而許多過於文藝腔式的對白, 透過生澀的年輕演員口中唸出,也缺少打動人心的說服力。 林靖傑的《最遙遠的距離》也有類似的問題。創作者想藉由三個角色意外從台北放逐東部 的經歷,抒寫現代人在心靈上的距離,其實似乎比實際上的遠行更「遙遠」。可惜在三段 故事之中,明顯是莫子儀飾演的失戀錄音師比較有稜有角,桂綸鎂的OL角色,最後徒剩 無病呻吟式的哀嘆;賈孝國飾演的心理醫師,以舞台化的朗讀式對白,略顯誇張而流失 動人力量。 另外三部年輕導演的作品,皆以年輕世代做為關注主題,努力以類型電影的操作方式, 試圖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其中《愛的麵包魂》是所有入圍影片中唯一的一部喜劇作品, 藉由兩個麵包師傅之間,刻意塑造的二元對立元素落差(新舊、中外、城鄉),製造出 突梯的幽默笑料,故事流暢可愛,雖然格局不大、不夠細膩,卻看得出導演高炳權 操作喜劇類型的潛力。 至於《盛夏光年》與《刺青》兩部同志電影,都以概念取勝,同樣在行銷手法上打出漂亮 戰果,不過影片本身的成績,卻也有相對的落差。《盛夏光年》以兩男一女的三角戀做為 號召,但拼命向同志靠攏的「政治正確」傾向,反倒在觀點與格局上變得太過保守狹隘, 讓角色內在的掙扎力量,變得過度單純而顯得稀薄扁平。《刺青》也有類似的傾向,甚至 更為嚴重。片中所有的愛情與心理衝擊,無論是小綠對竹子的九歲之戀、警察對小綠的 莫名憐愛,以及竹子與弟弟之間的親情衝突,幾乎都停留在只有「空講」、沒有以影像 對等處理的生澀階段,恰與片中美麗的刺青、精心佈置的場景、以及刻意強打的主題曲, 形成一種「一廂情願」式的分裂與肢解。衝高的票房不直接等於影片的成績,但它在台灣 電影市場所走過的痕跡,仍留給創作者更多寬廣的思考與想像空間,值得觀察。 短片:類型的多變嘗試 短片部份,類型多元。林靖傑的《嘜相害》是五部短片中最令人驚艷的一部。它以二十一 分鐘的極短篇幅,故意仿傚紀錄片式的跟拍形式,先是娓娓道來街邊娼妓的困境與苦楚, 然後再隨著事件爆發,突然把敘事翻轉成對立方——警察自述內心的無奈與鬱悶。兩相 對照,既能意外放射出台灣政經環境、社會亂象、底層問題的殘酷與悲涼,更沒有孰是 孰非的偏頗。最後打字幕時,還刻意讓女、男兩個歌聲輪唱台語老歌〈為錢賭性命〉, 再與全片的意旨、結構恰為表裡,幾乎以最大程度,發揮了短片所可能製造出來的強大 爆發力。 《風中的秘密》則以影像上的純熟穩健見長,導演王嬿妮採取極簡手法,刻意減少到幾乎 沒有的對白,利用鏡頭的細膩捕捉,試圖建構出一個小女孩面對父親驟逝時的天真無助與 心理狀態,成績不俗。 曾以《鬼印》一片在網路上走紅的學生導演柯孟融,則繼續在他擅長的「恐怖類型」上 持續挖掘,拍出了入圍作品《靠近》。從許下願望「永遠和你在一起」的念頭,轉變成 死後變鬼、依舊日夜纏身的驚駭恐懼,《靠近》的概念十分有趣,只要再在情節上戮力 豐實,很有發展成長片的本錢。雖然明顯看得出經費、素材有限的困窘,但柯孟融在這個 類型上的興趣與努力,令人期待。 除了之前提過的長片《愛的麵包魂》,年紀輕輕的導演高炳權同時還有另一部短片 《靜夜星空》入圍競賽。不同於《愛》片的鄉土喜趣,《靜》片則是一部明顯看得出來 概念先行的電影,故事描寫兩男兩女在夜裡的深山帳蓬中準備入睡,兩段驚人的告白, 竟為四個角色之間的關係投下巨變。二十九分鐘的《靜夜星空》是一部標準的室內心理劇 ,導演刻意使用幾乎同一場景、同一鏡位的調度形式,既是創意,同時也是侷限。 值得一提的是,《愛的麵包魂》與《靜夜星空》同樣由高炳權執導、簡士耕編劇, 兩位伙伴默契十足,將來肯定有機會拍出更成熟的作品。 至於大膽挑戰「武俠」類型的《埋伏》,導演則是參與過譚家明《父子》之編劇工作的 田開良。不過這部短片,頂多只能說它勇氣可嘉,故事描寫一個立誓復仇的劍客,與仇人 女兒意外的相逢;但無論就場景、服裝、情節或武術指導各部門來看,它都實在是破綻 明顯,不知究竟是導演刻意「Kuso」的動機意圖,還是執行不足的粗糙痕跡使然。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0.248.13.130 (06/28 09:15)

06/29 01:51, , 1F
借轉輔大影傳版 謝갠
06/29 01:51, 1F
文章代碼(AID): #16WmklRj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