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流浪到愛丁堡

看板Ind-travel作者 (傲笑年)時間11年前 (2013/06/03 21:16),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73147564   過了這麼多年,經歷過許多事情後,我愈來愈不相信所謂的巧合,沒有什麼事是巧合 的,只有想不想、要不要,巧合只是藉口,浪漫的人可以大作文章的理由。   巧合的結果,都是自找的。   這一切都要從英國免簽說起。三月的時候,網路新聞出現了一則這樣的好消息:「英 國政府給予持我護照國人自2009年3月3日起,來英旅遊、探親、遊學、參加會議、洽辦商 務等目的,停留不逾六個月,得享有免簽證入境待遇。」   接下來,廉價航空寄信給我:「一歐元機票開賣了」,正當我的手指蠢蠢欲動時,老 闆經過我的身旁,說了一句:「夏天快到了,在外面工作好熱,實在提不起勁工作」,我 的良心再也忍不住跑出來說句公道話了:「不放假實在是對不起自己。」   搶到璧倫(Billund)到愛丁堡的一歐元機票後,戰戰兢兢去問老闆,可不可以把五 、六月份的假一次放完,老闆揮了揮手告訴我,還不放假去!天氣這麼好,快去旅行吧! 算了算手上能動用的現金,到銀行換成英鎊後,不多不少剛好是100英鎊,100英鎊要在蘇 格蘭待六天,如果找得到沙發,三餐又自理,一定可以活得下去的!我樂觀的想著。   出發前一個禮拜,謝天謝地,終於讓我找到了沙發,只不過睡這個沙發需要比別的沙 發多一點點勇氣。沙發主本尊跑去法國旅行,不過她住的地方是開放式的森林,所以想去 就去,不需要經過誰的允許。這座森林稱作「Bilston Glen」,位於A7公路旁,離愛丁堡 市區約十公里,森林的出入口旁就有公車站,往返市區的公車十分頻繁,約莫20分鐘就有 一班,只需半小時就可以抵達市區,交通算是十分便利。管他睡在哪裡,有地方可以窩就 好,我可是受過野外求生訓練的童軍咧!(這段經歷請見另一篇網誌:Bilston Glen,樹 屋日記)   為了省下行李托運的費用,我只帶了隨身行李,即便我的睡袋再怎麼小還是有一公斤 ,所以我決定不帶它去流浪了,改帶薄床單,反正能裹在身上禦寒就行。除此之外,還帶 了一件短袖上衣、一件運動外套、一套內衣褲,襪子和褲子就穿六天吧!反正沒人會仔細 聞我的腳……   就這樣,帶著不到五公斤的行李,我上了飛機,飛到愛丁堡。   下飛機後,首先去機場的旅客中心拿地圖,順便問問愛丁堡有哪裡好玩。沒錯,事前 為了把工作進度趕完,一點功課也沒做就來了,只知道愛丁堡城堡很有名,其他景點一律 不知道。旅客中心的小姐很有耐心的提供了許多旅遊資訊,她也建議我可以到蘇格蘭第一 大城格拉斯哥(Glasgow)看看,「妳可以搭火車或搭公車去,很方便的」,「哪一個方 法比較便宜?」,我有點擔心的問,「當然是公車囉!而且買來回票更划算喔!」,她友 善的對我眨了眨眼,並且給我一個溫暖如冬陽的微笑,那一瞬間,我彷彿在她頭上看到光 環!像我們這種雖然窮得要死但不玩會死的背包客,就是需要多遇到這樣的人!   哦!我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好極了。   搭上前往市區的公車,我打開背包,看看裡頭的備糧有沒有被我壓壞。出發前怕自己 餓死在蘇格蘭,特地帶了一整條土司和一些巧克力在身上,打算五天的早餐就靠它們了! 不開背包還好,一打開濃濃的巧克力味冒了出來,我的肚子不爭氣的咕嚕咕嚕叫了起來, 而且聲音大到讓前座的乘客轉頭瞄我我一眼,我只好尷尬的低下頭,忍不住打開了第一條 巧克力吃,第一天的早餐就這樣不見了,罪惡感頓時油生,更慘的是吃完後還是覺得好餓 好餓,我是餓鬼附身了嗎?明明才下午四點多,為什麼這麼餓啊!   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要下車,索性在乾草市場站(Haymarket Railway Station) 跟著其他乘客跳下車,下車後直奔麥當勞,買了最便宜的一歐漢堡吞下肚,晚餐就這樣解 決了。看了看錶,時間還很早,決定先在市區裡走走逛逛,順便熟悉一下環境,再搭車前 往晚上要住宿的地方。   無奈我拿著地圖卻怎麼也搞不清楚身在何處,後來有個老先生看我站在人行道上滿臉 疑惑的看著地圖,好心的問我需不需要幫忙,我才知道原來乾草市場站並不是在市中心, 而是位於市中心西邊的一個次要車站,難怪我怎麼找也找不到我在哪裡!老先生告訴我只 要我一直往東走,就可以走到市中心了。   這真是座美麗的城市啊!   第一次踏上英國的國土,心中有莫名的興奮。路上的指標都是我看得懂的語言,人們 的對話我也都聽得懂耶!這真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雖然去過不少國家,但沒有一個國家 以英語為母語的,來到丹麥工作後,雖然丹麥人的英文普遍來說都不錯,但平時還是習慣 用丹麥語交談,只有和我對話時才會切換成英語。聽著路人用我聽得懂的語言嘰哩呱啦的 說著話,感覺好不真實!   地圖上顯示,不遠的帕墨斯頓廣場(Palmerston Place)上有座聖瑪莉主教座堂( St. Mary's Cathedral),喜歡教堂的我就順路繞去看看。矗立在梅爾維爾街西端的聖瑪 莉主教座堂是座很年輕的教堂,建於十九世紀後期,有著從遠處就可以望見的哥德式的塔 樓。沿著教堂外頭的綠地走一圈,午後陽光,將教堂照得閃亮。   教堂的門早已關閉,欣賞完建築後再度動身,沿著梅爾維爾街(Melville Street) 向東走。梅爾維爾街中央有座雕像,是曾獲得蘇格蘭最高勳章-薊花勳章的梅爾維爾子爵 二世羅伯特‧登達斯(Robert Dundas),他在1812年至1851年擔任蘇格蘭銀行(Bank of Scotland)的總裁,附近的宣偉廣場(Shandwick Place)上就有一家蘇格蘭銀行;而 雕像所在處為梅爾維爾街與沃克街(Walker Street)的交岔口,沃克家族在當地名望頗 高,家族中多人曾任政府官員,聖瑪莉主教座堂就是由沃克家族的兩姊妹-芭芭拉和瑪莉 捐地興建的。 圖說:由梅爾維爾街上望向西端的聖瑪莉主座教堂,哥德式的塔樓劃破天際線,在雲朵的 陪襯下,教堂顯得如此神聖。左邊有著義大利國旗的宅阺,是為義大利駐蘇格蘭領事館。   走著走著,發現這一區的建築形式怎麼如此一致,且街道整齊,看來是高度規劃的結 果。果不其然,回家查資料後發現,這一區是愛丁堡的西端區 (West End),西端區是愛 丁堡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為了紓緩舊城區(Old Town)過度擁擠的人口,繼而建設 的新城區(New Town)的延伸。 圖說:位於西端區北邊的梅爾維爾街上,有著風格整齊劃一的聯排式建築,這種建築的最 大特色就是多幢相連的兩樓或兩樓以上的房子並排在一起,並共同使用同一堵山牆,因此 也被稱為「排屋」(Terraced house)。   西端區的北側與新、舊城區在1995年時同時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列,其因就是它那喬治 王時期(1720-1840)風格、並排成長列或半月形的排屋(Terraced house)。   喬治王時期的建築風格追求的是協調和平衡,所有的設計都以數學精密計算:房間的 長度為寬度的兩倍、高度不超過二樓、門的位置需在立面中央、窗戶數目必須是單數…… ,除此之外,還大量採用源自古希臘及古羅馬的裝飾元素,壁柱(Pilaster)、水平飛簷 (Cornice)都是此時期常見的裝飾元素。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秩序之美,街道井然有序,建築整齊劃一,無怪乎愛丁堡新城 被認為是城市規劃的傑作,許多當時興建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仍沿用至今,讓我不得不 對這些規畫城市的建築師們欽佩不已。   不久,來到新城區最著名的街道-王子街(Princes Street),王子街是以喬治三世 的兒子們命名的,它是新城區的南界,過了橋,就是舊城區了。王子街上商店林立,所有 認得的、不認得的牌子幾乎都會出現在這條一英哩的街道上,商品當然是琳瑯滿目,打起 折來更是令人瘋狂!愛逛街的人來到這裡,一定會得失心瘋,可惜我和流浪漢的等級差不 多,雖然看得我心癢癢,但只要想到身上的錢不到100英鎊,一下子就打消購物的念頭了 。   王子街上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史考特紀念塔(Scott Monument),紀念蘇格蘭最有名的 歷史小說家華特‧史考特(Walter Scott)。紀念塔高約60公尺,共有287階階梯,登塔 可遠眺愛丁堡新、舊城區全景。   建造紀念塔的石頭裡含有瀝青,隨著時間的催化變成黑色,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下 方的史考特雕像,以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打造,在蘇格蘭雕刻家約翰‧斯迪 歐(John Steell)的巧手下,描繪史考特寫作空檔時,手執書卷及鵝毛筆沉思之貌,而 他的愛狗梅達(Maida)則隨侍在側。   我對華特‧史考特的作品並不熟悉,但卻因為學習音樂與他的長詩《湖上美人》( The Lady of the Lake)結緣。這首長詩在出版後被譯作德文,揉成舒伯特《愛蓮的第三 首歌》(Ellens dritter Gesang)的歌詞,由於詞意是公主愛蓮代父向聖母禱告,因此 輾轉以拉丁文《聖母頌》(Ave Maria)的標題廣為流傳,成為舒伯特最燴炙人口的歌曲 之一。   時間已接近下午六點了,愛丁堡的太陽還不想下山,緯度高的地方在夏天總是這樣, 太陽一直要到好晚好晚才肯下班。   人們在王子街南方的王子街公園(Princes Street Gardens)享受著傍晚時光,晚餐 時間還要再晚一些,先在公園散步聊天,甚至無所事事的發呆都顯得極為美好。這座公園 原本是座被稱為「北湖」(Nor Loch)的湖泊,1759年湖水被排乾,1820年變成公園,今 日的王子街公園充斥著愉悅青春的氣息,哪有人想到在十九世紀前,這裡可是十分陰森的 地方。   這是一個老人告訴我的事,他衣褸襤衫、滿臉鬍渣,很像常出現在恐怖電影裡的角色 。那時我坐在草地上啃著從丹麥帶來的黑麵包,他在我身邊坐下,我抬起頭對他笑了笑, 他回以滿口黃牙,「五十分錢,五個故事」。   「成交!」   「我不是流浪漢,這是我用來賺旅費的方式。」他劈頭就說,想先解除我心中的疑惑 。我相信了。   「這座湖以前是用來審判女巫的地方,妳知道女巫吧?」他露出他那尖尖的犬齒,張 牙舞爪的作勢著。他告訴我許多測試女巫與處決女巫的方式,絕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沉默 不語的,原因是他那口濃濃的蘇格蘭英語還有一堆難懂的宗教詞彙,但他的肢體配合的很 好,所以我用想像把不懂的地方填滿。   講到後來,變成鬼故事了:「湖水後來變得很髒,發出陣陣惡臭,有人說是因為太多 人在這裡自殺,陰魂不散的鬼魂讓這裡的味道讓活人覺得不適。」他說了幾個自殺成功和 未遂的事件,話題轉向現實,「一些黑道也會在這裡執行私刑,當然,不只是黑道,有時 候也會發生『輿論殺人』的事件,像是紅杏出牆的、與手足亂倫的,也會被丟進湖裡。」   「浸豬籠!」我腦袋裡突然冒出這個詞彙,原來是大同小異的!「是啊!妳們國家應 該也有個地方像北湖這樣的地方,以後妳也可以開始說故事了。」他倏怱起身,若有所思 的看著遠方的天空,數秒後才回過神來,告訴我故事結束了。   我沒問他他的目的地,他也沒跟我道再見。看著他漸離的背影,突然心中有股千軍萬 馬的情緒湧了上來。   附近就是愛丁堡的主要車站-威弗利車站(Waverley station),它建在連結新、舊 城區的威弗利橋(Waverley Bridge)上,而鐵軌位於車站下方,向東西延伸。我站在橋 上看著底下的火車駛進駛離,思考著未來的路,剛才聽到的鬼故事卻一直不斷打斷我的思 緒,真是見鬼了!明明天還這麼亮,怎麼覺得背脊發涼?   我得找個人多的地方待。   地圖上顯示連接新、舊城區共有兩座橋和一座被稱為「The Mound」的人工小土丘, 土丘上就是蘇格蘭國家畫廊(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和蘇格蘭皇家學院(Royal Scottish Academy),那裡人潮應該不少,於是我走向回頭路,來到國家藝廊前的廣場。   廣場前人潮果真不少,多少沖散了我心中爬升的陰森。這裡的每個人,穿著都能成為 焦點。也許是是因為在學校附近,所以學生多得很,年輕的面容讓這一帶青春不已。剛過 了可以買青年票的26歲的我,雖然算不上老,但每次買票都不能打折,總是感嘆自己青春 不再。   再怎麼樣,都要是要繼續旅行。青春是一種心理狀態,除了不能打折這事以外,我與 其他年輕人無異。我這麼勉勵自己。   再次回到王子街上,發現有隻鳥停在一座雕像上。雕像是誰我並不清楚,但我腦中突 然冒出一個不怎麼文雅的笑話。笑話是這樣的,上帝有天告訴久立的雕像說:「看你這般 辛苦,常年駐立在此,以我憐憫萬物之心,許你一個願望」,雕像不假思索的要求:「我 要在那該死的鴿子頭上大號!」   我想這座雕像若有靈性,必定恨死了老是在他頭上大便的海鳥吧!   隔天我花了一些時間參觀愛丁堡城堡(請見另一篇網誌),本來早上的天氣還不錯, 但參觀到一半就氣溫驟降、風雨交加,前晚差點冷死在樹屋上的帳篷裡,現在又被雨淋得 像落湯鷄,不知道是不是我開雕像玩笑的報應。   總之,我變得更像流浪漢了。身上僅有的運動外套是棉質的,根本擋不了風,在愛丁 堡充分體會什麼叫「寒風刺骨」,每次一刮起風來,整個人就得蜷縮成銀絲捲。散亂的頭 髮,破了許多洞和沾上油漆的外套,在參觀城堡裡的遊客群裡,我顯得格格不入。   明明愛丁堡的緯度就跟丹麥差不多,為什麼都六月了還是冷得要死!我心中咒罵著自 己沒先做好功課,最搞笑的是還不知道英國和歐陸有一個小時的時差。   那天我起了一大早,想說早點到中央圖書館(Central Library)借電腦上網查資料 。結果八點半抵達門口時,卻看到大門深鎖,可上頭的牌子明明寫著八點開門。一位男士 刷卡開門進去,我本想尾隨進入,他卻告訴我說:「還要半小時才會開放」,我滿頭霧水 的問:「可是現在不是已經八點半了嗎?」,他摘下帽子,很有禮貌的回我:「女士( Madame),現在是七點半。」   當我還在懷疑是不是我的手錶出了問題時,那位帶有濃濃英國腔的紳士向我點頭示意 ,然後就消失在有密碼鎖的大門後。等到我的手錶顯示九點時,大門開了。又見鬼了,到 底是怎麼一回事?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歐陸和英國有一小時的時差時,我整個人傻住了,真 是呆得可以,還好時差只有一小時,不然就更糗了。 圖說:映在窗上的中央圖書館倒影,襯著無雲的藍天,真是好看極了。   午餐在舊城區一家Kebab店打發,老闆看起來像是移民,一聊起來果不其然。他告訴 我從我一進門就在注意我了(是因為我穿得很窮酸嗎?),氣質和舉止不像中國人,口音 更是奇怪,一直想問我是不是香港人,我說我是臺灣人,目前長住在丹麥,他頓時恍然大 悟,「原來是這樣,難怪口音很怪!」   我被他的反應弄得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當我哭笑不得時,他冒出一句:「我前妻是 香港人」,然後叭啦叭啦說起他前妻和他如何在異鄉相戀的故事,很浪漫的。「可惜,最 後我們還是分開了」,他笑笑的說。他並沒有用「離婚」這一詞,我也沒有多問,也許對 她還有些情份在吧?   愛丁堡的舊城區是我見過最美的歐洲舊城區了。滿街帶著古老氣息的建築配上鋪上磚 石的皇家大道(Royal Mile),彷若走在中世紀的歐洲。   皇家大道(Royal Mile)呈東西向,西端是矗立於花崗岩頂上的愛丁堡城堡( Edinburgh Castle),東端則是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大道上盡是歷史古蹟 ,光是從大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就是種享受。我想如果可以的話,在這裡住上一年我都不 嫌無聊。   街上除了古蹟可看,還有穿著蘇格蘭格紋裙的女學生!當她們從我身邊經過時,就有 好幾個觀光客同時把目光放在她們身上,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這就好像在日本看到藝 妓,在中國看見穿旗袍或馬掛的人一樣。   我身旁的大叔直接上前去問她們可不可以與他拍張合照,女學生們也很大方的表示同 意,我想她們上下學途中,應該常常會遇到類似的要求。我想到我在日本時,和旅伴一起 體驗了(差點把我悶死的)和服,一路上被路人行注目禮不談,走幾步路就有人要求合照 ,連日本人都來問我和服去那裡租的,一旦發現我並不會說日文後,只好尷尬的向我道謝 。   當然參觀教堂是一定要的,教堂這麼多,我就挑最有名的那間-聖吉爾斯大教堂( St Giles' Cathedral)。教堂的建築本身就有許多可看之處,它那蘇格蘭王冠尖頂可謂 是愛丁堡天際線最美的建築,加上它所在的地點就位於皇家大道的中點,不分話說它就是 愛丁堡人氣最旺的教堂。   縱使與宗教改革歷史不熟都沒關係,但你一定聽過「長老會」這個詞。長老會是基督 教新教的一派,起源是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蘇格蘭牧師約翰‧諾克斯(John Knox )創立的派別。臺灣與長老教會的淵源頗深,清末在臺灣傳教最著名的外國牧師當為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博士。馬偕博士來臺後與臺灣女子結為連理,成為真正的臺灣 女婿,除了傳教以外,還創辦醫院和學校,對當地貢獻良多。   小時候第一間上的教堂就是家裡附近的磐頂教會,畢業後在部落裡教書,禮拜天跟著 一起上教堂,那間教會也是長老教會。所以當我來到被視為世界長老宗母會的聖吉爾斯大 教堂時,心中的那股澎湃實在難以言喻。放輕腳步走進教堂,內部裝飾對我而言已不重要 ,我開始虔誠的禱告,許多未知便在此時逐漸清明。   那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巧合的事總是在我身邊一再發生。   兩年後,我搬到了淡水-馬偕博士在臺宣教的起點,那裡有一間紀念馬偕博士的長老 教會,後來更在當初教書的部落裡的長老教會完成終身大事。我媽老愛跟我提緣份的巧妙 ,我總認為那是上帝的安排與祝福。 圖說:教堂廣場上的雕像人物為披著長袍的英國貴族、政治家華特‧法蘭西斯‧蒙塔古‧ 道格拉斯‧史考特(Walter Francis Montagu Douglas Scott),下方雕刻描繪了生動的 戰爭場景。   不想太晚回到森林裡,索性到速食店外帶當地常見的炸魚排和薯條,拿著便當盒上了 公車後,司機卻兇巴巴的趕我下車:「車上不可以有食物!」「可是我並沒有要在車上吃 啊!」我辯駁著,卻無濟於事,最後還是被司機趕下車了。我把便當盒放進背包,上了下 一班公車,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我沒有多想,只是覺得倒楣。   當我回到森林裡,坐在火堆旁吃著薯條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看見最後一絲陽光 從樹梢消匿後,星星一下子全冒了出來。林懷民老是要我們在年輕時流浪,說會成為一輩 子的養份,當時的我,像個流浪漢一樣,好幾天沒刷牙沒洗澡,有幾餐吃著從垃圾堆裡撿 來的過期食物,現在的我老是把這些事拿老說嘴,彷彿是幹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一樣。   但我常想,當時為什麼可以有這麼大的勇氣。可能是機場旅客中心櫃臺小姐的笑容, 可能是愛丁堡如中世紀的街景,可能是那個告訴我五個故事的旅人,可能是進到教堂禱告 後的結果。   所謂的巧合,不過就是想要的結果,通通在同一時間發生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5.182.130.116

06/03 22:03, , 1F
推前三行還有一切的意外與巧合~~^^
06/03 22:03, 1F

06/03 22:49, , 2F
很棒的文章
06/03 22:49, 2F

06/18 18:19, , 3F
push
06/18 18:19, 3F
文章代碼(AID): #1Hh9SesP (In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