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轉錄]Re: 從來沒遇過天才

看板INSECT-89作者 (個人造業個人擔)時間21年前 (2003/06/02 23: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pecialman 看板] 作者: SPEman (搞怪者) 看板: specialman 標題: [轉錄]Re: 從來沒遇過天才 時間: Thu May 29 14:34:58 2003 ※ [本文轉錄自 graduate 看板] 發信人: bessel.bbs@bbs.cs.nthu.edu.tw (我是淡藍色的...), 看板: graduate 再介紹一位天才級的人 張亞勤推導天才方程式 新華網 (2002-07-29 10:05:41) 稿件來源:北京晨報 --------------------------------------------------------------------------------   12歲,他成為中國年紀最小的少年大學生   23歲,他遞交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上惟一的滿分博士論文   31歲,他獲得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學術榮譽   現在,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     天賦造就了成長 12歲獨自踏上求學之路   1978年9月,12歲的張亞勤背著小包站在太原火車站與母親告別。 開往合肥的火車載著他難以掩飾的興奮和夢想。 在應該上小學的年紀,他上了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進進出出科大校園時,沒有人分得清張亞勤是大學生還是旁邊附小的小學生。   張亞勤的天賦一直很耀眼。11歲上高中時,他已經跳過好幾級。 “那個時候我在家裏看妹妹,看了一年。 她睡覺的時候我就借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書看,看著看著就都看明白了, 一下子看進了高中。” 張亞勤直接參加了初中升高中考試,還考了最高分。   在科大少年班,他有被淹沒的感覺,“去了後才發現別人都比我強。 宿舍裏一問別人的分數,上床比我高,對面床也比我高。 前一個學期的考試成績都在後邊。” 從第二個學期開始,他的成績又開始直線上升,排到了前頭。 到最後一個學期,考研究生時,他已是全校第一名。   那是張亞勤別樣的金色童年。   孩童般度過大學生活   在科大,他和其他少年班學生一樣,有最好的老師,吃最好的食堂, 還有人幫著洗衣服。思想、工作、生活、起居,都被關照得細微週全。   而心靈的豐富與滋養更值得懷念: “眼界完全開闊了,在自由的校風中感覺很舒展。著名的科學家都去演講, 美學音樂什麼都聽,對交響樂都入迷了。”   小學的年齡上著大學的課程,成天跟比他大十幾歲的同學在一起, 張亞勤並沒有像想像中那樣變得少年老成。他活得很性情,完全是孩子心態。 “我早晨睡懶覺,中午起來就吃飯, 回來睡個午覺。下午又去踢球了。晚飯後七八點鐘才開始學習。 玩得太多,挺長時間都沒有上過課,以至於老師找我談話”。   他用孩子的眼睛,孩子的思維想事情:反正考進來了,動力有點消失了, 也沒有家裏人管,愛幹嘛幹嘛唄。   也沒有覺得辛苦,也不知道為什麼學習, 張亞勤就這樣高興地、朦朧地度過了美妙的大學時光。   讀博時才體會到成長   科大碩士畢業的時候,張亞勤面臨幾種選擇, 一是在國內讀博士,一是到德國學管理。那時他出國的願望不是特別強烈。 “當時在談戀愛,她在科大讀書。我對國內的一切都很眷戀。”   後來一位通訊方面的大師級人物來中國講學,看中了張亞勤。 張亞勤就做了他的學生。1986年,張亞勤成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博士。 在那裏,他做著尖端的研究項目,學業順利。 博士資格考試時,他又製造了新聞:考出那個學校歷史上惟一一個滿分。 老師到現在都為他驕傲。 “那個時候我覺得學東西特別有意思,看什麼一下子就看懂了,有感覺。 那個時候我才開竅,才長大。”   當時張亞勤給自己的定位就是科學家。 到1994年時,張亞勤已經在權威學術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論文,相當有名氣, 總被學術會議特邀作報告。   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唐駿也是博士畢業, 但他說:“我不適合做研究,做研究得是亞勤那樣的天才。”   溫厚造就了樂觀 他的身上沒有疲倦感   張亞勤說話的聲音和外表都給人很溫厚的感覺。 他能不經意間“檢查”你杯子裏的水是不是需要添, 也會很週到地讓你先選擇坐在哪個位子上。可以判斷,他非常在意別人的感受, 也是願意與世界和諧相處的人。   與張亞勤對話,你感覺不到任何與坎坷、滄桑、消極相關的字眼。 他的世界裏似乎永遠陽光、和諧。他直視著對方的眼睛說話, 說到高興處笑得很盡興。 遇到談得來的人,就是再忙,也總是任時光在不知不覺間流淌。   “我跟這個世界很少衝突,一般都比較和諧。” 他語調平靜,沒有疲倦感、隔膜感。   12歲就獨自一人坐20多個小時火車,張亞勤也沒有覺得不適應。 “我6歲就開始自己坐火車。”進入美國的生活, 張亞勤與異國文化、同學老師,科研環境都和諧共處。 張亞勤把這歸結為“喜歡學習”、“糊裏糊塗地什麼都不在乎”。   簡單自足的生活最溫暖   但他真的從來沒有過挫折嗎?5歲的時候,張亞勤的父親就去世了。 博士論文都做到了一半,才發現同一個題目別人已經做過了,只好改題目重來。 “但我不覺得懊喪,總比全做完了到答辯時才發現好吧? 再說,做同一個題目的還是位很有名氣的人。” 這種思維方式,成就了張亞勤平和簡約的心態, 這種心態像保存在特富龍涂層中一樣,從未被破壞過。   因此,張亞勤活得一直比較簡單而自足。 在美國讀書時,“我和女朋友(現在的愛人)兩個人整天出去玩, 開個破車到處跑,從華盛頓開到佛羅裏達, 中間也捨不得住酒店,老吃快餐,挺快樂的。 ”現在他的辦公室裏擺著太太和兒子、女兒的照片,溫暖洋溢。   張亞勤在美國當學生會主席時,天天搞活動,跑前跑後, 成天幫別人幫得高高興興。國內企業代表團到華盛頓訪問時, 他去接機,是當時著名的“免費司機”。  “當時大家關係都很近,一到週末都在一起,特別有大家庭、團隊的感覺。 很值得懷念。”與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活得很封閉不同,張亞勤的朋友遍天下。   感性造就了豐富 隨意而為盡顯性情   張亞勤平靜清談的思維,足以提醒我們,他作為一個學者的真實。 事實上,他是活得很主動,很盡致的人。 他的性格是多元的,有著龐雜的愛好:交響樂、美學、跑步、游泳,跳舞 、去酒吧和朋友神聊。   像很多高智商的人一樣,他很重視感覺,也相信感覺。 “我是個很情緒化的人,情緒好的時候,有很多靈感。 不好的時候,做的事情比誰都差。” 微軟的人也都說:“亞勤感性、率真。身上沒有盔甲,不需要戒備。”   要是去旅遊,張亞勤基本不會想好去什麼地方再出發, 而是“把車子到處亂開,邊走邊想。有好玩的地方就停下來。”   現在任職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的張亞勤,感覺到理性的重要性。 “做研究時,我是一個很感性的人,有感覺時一個好的idea(想法)就出來了, 理性思考是有,但決定是往往是突發性的。 我突發性的決定一般都得到了支持。而我希望自己更成熟些,更理性些。”   給予他人最自由的空間   天賦與炫目的成功經歷,註定了張亞勤心靈的明澈與舒展。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營造了講究團隊精神、和睦相處的氛圍。 員工說,在這裡每個人都很透明,管理和運作的方式 也很透明。每個人都是他本來的面目,不是因制度而改變過來的人。   張亞勤“管理”研究院這麼多“聰明人”的方式是: 給人自由的空間,因為每一個人定位是不一樣的,要給他更多的責任。 管理者要有胸懷,包容不同的工作方式, 往往一些很聰明的人性格會比較特別一點, 管理者必須有一種包容的心態去幫助他們。 學者們的個性不同,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思維空間。   在數次員工大會,張亞勤說:“如果5年之後我仍然是這裡最資深的人, 最有名的人,那就證明研究院的失敗。” 現在,3年前進來的學生們都已能獨當一面了。   敏感於點滴的生活細節   在張亞勤的記憶記憶體中,更多的是感性的、“難以忘懷”的鏡頭。 “我離開GTE公司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時, 走的時候公司專門開了個Party惨聚會) ……回到自己工作過4年的辦公室,幾十人一個一個地走進來, 他們都是我招進來的,我們擁抱告別……情景真的很感動。” 工作上的同事,很多人成了他終生的朋友。   張亞勤講的另一個故事更能證明他性情的一面。 “在華盛頓上學時,從我住的地方到學校要走20分鐘,路過白宮, 前面經常有遊行、集會、元首訪問什麼的。 一天早上,我看到一個女士坐在白宮前面, 舉個牌子,上面寫著反核戰爭之類的話。她很年輕,不到30歲的樣子。 1998年我回去時,她還坐在那兒,看起來已經很老了。我感覺很傷感。 她如此執著,為了一件事情,為了一個信念,用了一輩子的時間。”   天真造就了靈感 寬廣的思維得益於好奇   張亞勤在很多生人面前表現得不如在熟人面前收放自如。 幾家研究院院長在一個電視論壇上見面,張亞勤“搶”上話的機會並不多。 他做很多事情還是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要考慮周圍人怎麼想, 考慮到周圍的生存環境。   張亞勤幾次向記者說起幾位諾貝爾大師的事。 幾位大師曾應研究院之邀到中國做巡迴講學。 “他們有的都90多歲了,但都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靈。 對事物的好奇沒有因為年齡而減弱,而變得漠然。 ”事實上,這種好奇的天真正是張亞勤具有並倡導的。   張亞勤有一套獨特的研究方法論: “一定要和最好的人合作,一定要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 跨學科合作往往是最有效的。” 9年前做視頻通訊時,張亞勤和做無線通訊的朋友一塊吃飯。 就因為當時張亞勤靈機一動,想到了跨領域, 1993年,他們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在無線通訊上傳輸視頻的系統。   以淡泊心態接近成功   了解張亞勤的人都知道,他雖然總處於“最好”的位置上, 卻不是執著於第一的人,反而是怎麼樣都挺高興。 他自己也承認:“我從來沒有想過做第一。 我覺得儘自己的努力,和最好的人為伍最好,做第二,第三也挺好。 人應該在內部外部找平衡。”   張亞勤總有多維的目標,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標,沒有關係,還有別的。 就是現在問他不做院長行不行, 他也會說“當然行,哪天我做院長不高興了,可以做大學教授。”   回到中國之後,對於張亞勤來說,做技術權威的願望就像大海中小小的浮標, 雖然還在那裏,卻已不是絕對焦點。 “回國後我最大的感覺是使命感,我能影響的是更多的人。” 張亞勤受邀定期到全國各大學演講。每一次演講他都會想起自己做學生的時候, 對講演者虔誠的吸收心態。   一旦張亞勤決定在一個新領域超越,那就離實現目標不遠了。 (劉書) -- **************** 把夢輕輕剪開, 妳一半,我一半 **************** -- ※ Origin: 楓橋驛站<bbs.cs.nthu.edu.tw> ◆ From: mis2712.cm.nsysu.edu.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21.98 ※ 編輯: SPEman 來自: 140.112.221.98 (05/29 14:46)

推 140.117.199.90 05/29,
這篇可以m起來
推 140.117.199.90 05/2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48.81
文章代碼(AID): #-stFl4f (INSECT-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