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新資本主義史與美國史研究的新趨向

看板IA作者 (光影)時間3年前 (2021/02/21 06: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新資本主義史與美國史研究的新趨向--再論《棉花帝國》 《美國研究》2020年第4期 http://whis.cssn.cn/sjs/sjs_dqgbs/202009/t20200917_5183749.shtml 於留振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 (新)資本主義史是當代美國史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前沿領域,近年來已經湧現出了大量論 著,其中哈佛大學貝克特(Sven Beckert)的《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一書影響最大,被視為該領域的主要代表作。該書旨在以棉 花商品的全球史為例重新解釋資本主義的發展,探討資本主義史的本質,並著重強調鄉村 、奴隸制、暴力、國家在全球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新資本主義史研 究的興起代表了當代美國史研究的最新和最重要的一種轉向,但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也受 到了經濟學家等學者的質疑和挑戰。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於2014年出版的《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下文 簡稱《棉花帝國》)榮膺美國史學最高獎班克羅夫特獎,入圍普利策獎,被《紐約時報》 和《經濟學人》評為2015年度重要書目,並被譯為包括中文在內的十多種外文版本,引起 了全球學者關注,成為近年來少有的學術暢銷書。自問世以來,該書得到廣泛讚譽,國際 學界圍繞它發表了大量評論,普遍認為該書是全球史、跨國史、資本主義史和棉花商品史 等領域裡的標誌性著作。在中國學界,該書也受到了廣泛關注,相繼有學者發表書評,舉 辦讀書會,對其進行研討。但與國際學界不同的是,中國學者大多只從全球史視角探討該 書的學術價值,認為該書是"全球史領域的佳作",其最成功之處乃"全球"二字,是全球史 研究質量的"標竿"。 誠然,該書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全球史著作,在全球史和跨國史研究如日中天的今天,該書 受到學界推崇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認為該書只是一部全球史著作,那麼它的學術價值將 大打折扣。事實上,該書還是美國新興的"新資本主義史"(the New History of Capitalism,NHOC)研究領域最重要的代表作,而國內學界對此討論還比較少。貝克特不 僅在全球史和跨國史研究領域卓然成家,在新資本主義史研究領域也獨領風騷,是該領域 最重要的推動者和踐行者之一。他從1996年起就在哈佛開設"資本主義史"課程,一般被認 為是全美最早開設此類課程的歷史學家。他目前還擔任哈佛大學"資本主義研究項目"的聯 合主任,出版了不少深入討論美國新資本主義史的論著。因此,唯有將《棉花帝國》置於 美國新資本主義史的學術史脈絡下予以考察,才能更為精當地理解該書的問題意識、研究 主題和研究方法。同時,通過解讀《棉花帝國》的研究主題和方法,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 探討"新資本主義史"的研究主題、視角、方法和學術旨趣。 那麼,為什麼說《棉花帝國》是"新資本主義史"研究領域的代表作?該書的研究主題和觀 點究竟是什麼?如何更為精當地評論該書的學術價值和缺陷?另外,何謂"新資本主義史" ?與其他史學研究分支領域相比,它的研究主題和方法有何特點?為什麼說"新資本主義 史"研究是美國史研究領域的最新趨勢和前沿領域?鑑於目前國內學界還很少從"新資本主 義史"視角討論《棉花帝國》一書,而且國內學界對新資本主義史研究本身的關注還非常 有限,本文以《棉花帝國》為例,在已有評論的基礎上,討論該書的研究主題和觀點,探 討美國"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的興起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爭議。事實上,"新資本 主義史"研究不僅是美國史學界的最新趨勢之一,也是全球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的 最新研究趨勢之一。對於中國學者而言,重新關注資本主義史研究,不僅有助於擴大史學 的研究範圍和價值,也有助於豐富和完善中國史學的理論和方法,並在全球"新資本主義 史"研究中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一 主題與觀點:"行動中的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一書視野宏闊,涉及問題繁多,但卻隱含著貝克特鮮明的研究主題和觀點。 已有評論對該書的內容做過詳細介紹,但對該書所要研究的主題卻未盡數挖掘。從表面上 看,該書考察的是棉花從16世紀作為一種全球性商品的興起,到經歷工業革命、遭到破壞 和重建,以及新的棉花帝國主義的形成等近500年的歷史。但貝克特的用意並非研究棉花 商品本身,他實則希望通過講述棉花這種商品的全球史故事,來解釋現代世界的形成、現 代世界的巨大不平等、全球化的漫長歷史,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演變。換言之, 貝克特希望以棉花為例重新解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史的本質。那麼,為什麼要選 擇棉花,而不選擇其他商品,如蔗糖、稻米、菸草、橡膠、靛藍以及煤礦來討論這些問題 呢?貝克特認為,所有這些商品都不具備棉花的獨特重要性。譬如,蔗糖和菸草在歐洲並 未造成大量無產階級的產生,菸草沒有導致大規模製造業企業的興起,靛藍的種植和加工 沒有為歐洲製造商提供龐大的新市場,美洲的稻米種植也沒有帶來奴隸制和工資勞動的激 增。可見,貝克特對研究對象的選擇,暗含著他獨到的問題意識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的理解 和對資本主義史本質的認識,這些認識構成了他的研究主題。在評論該書時,北京大學歷 史系王希教授正確地指出,對"資本主義"概念的改造是《棉花帝國》在方法論上的一個亮 點,也是"貝克特對資本主義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原創性貢獻"。然而,貝克特在書中並 未對"資本主義"進行系統的概念界定,他對資本主義歷史的研究體現在他的研究主題和觀 點上,這些主題構成了資本主義的豐富內涵。那麼,這些主題包括什麼? 首先,貝克特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全球的鄉村地區不是資本主義的對立面, 也不是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而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在探討現代世界的 起源和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時,貝克特尤其強調鄉村地區的重要性。這與人們通常關注城 市、都市工人、工業企業家和金融家、商人等在資本主義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大不相同。 貝克特通過大量史實指出,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鄉村是勞動力、原材料和市場(有時候 也是資本)的重要來源,因而也是資本主義史的一部分。譬如,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非 建立在工資工人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壓榨數百萬鄉村兒童、婦女和男人的勞動的結果 。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實際上也是將鄉村勞動和小手工業者轉變為工資工人的過程,這 個過程破壞了舊的社會等級和權力關係,迫使農民從鄉村遷到城市,為城市提供廉價勞動 。與此同時,鄉村地區的棉花種植和消費也都嚴重依賴全球市場,並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 發生轉型。用貝克特的話說:"資本主義既需要,也締造了一種永久革命的狀態。這種永 久革命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存在著這樣一些地方,在那裡,人們的生活可以被完全顛覆 。資本主義的這些邊疆通常可以在世界的鄉村地區找到,棉花帝國的發展過程表明,全球 的鄉村地區應當是我們思考現代世界起源的核心。"因此,貝克特認為對資本主義的任何 解釋,都首先要考慮全球鄉村地區的轉變。學者們此前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較少,受到《棉 花帝國》一書的啟發,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鄉村在資本主義史研究中的地位 。 其次,與強調鄉村地區的重要性相關的是,貝克特也對資本主義史研究中的"勞動"概念進 行了改造,這突出體現在他對奴隸制、暴力和強迫對資本主義歷史的重要性的論述上。與 通常認為奴隸制與資本主義格格不入的觀點相反,貝克特指出,"奴隸制、殖民主義和強 迫勞動,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不是資本主義歷史的對立面,恰恰是資本主義的核心。" 為強調暴力的作用,貝克特甚至發明了"戰爭資本主義"這一術語,並認為通常被歷史學家 稱為"重商主義"時代的16世紀至18世紀以及19世紀前半期的美國南部屬於戰爭資本主義時 期。此外,貝克特在強調暴力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時,也意在挑戰另一種主流觀念, 即認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勞動方式是僱傭勞動(或工資勞動)。貝克特認為,資本主義的發 展依賴多種勞動形式,包括奴隸勞動。誠然,這種觀點並非原創,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對 此就有論述:"直接奴隸制也像機器、信貸等等一樣,是我們現代工業的樞紐。沒有奴隸 制,就沒有棉花;沒有棉花,就沒有現代工業。奴隸制使殖民地具有了價值,殖民地造成 了世界貿易,而世界貿易則是大機器工業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但之前的學者並未像貝克 特那樣將自由工資勞動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勞動視為資本主義的核心內容。譬如,美國的工 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雖然受益於南部奴隸種植的棉花,但美國的史學研究大多將奴隸制 視作侷限於南部的一種區域制度,並認為奴隸制是一種與北部資本主義對立的落後經濟體 制,很少將奴隸制與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聯繫起來。近年來的"新資本主義史"重新激發了 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興趣,並產生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認為,奴隸主或種植 園主並非落後的農場主,他們與北部資本家一樣,也注重投資、盈利和技術革新。奴隸制 並非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它本身也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並締造了資本主義。 此外,貝克特不僅關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黑暗面",他對棉花資本家和各類商人群體同 樣給予突出重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受到民權運動和多元文化主義的衝擊,美國史 學界興起了新社會史學,這種史學高度重視那些被傳統美國史學無視或忽視的美國群體的 歷史作用。譬如,新社會史學強調"自下而上"的歷史視角,特別重視工人群體的歷史經驗 ,資本家、銀行家和商人等群體的歷史經歷則被有意或無意邊緣化。新資本主義史試圖扭 轉這種趨勢,倡導從多種角度研究資本主義的歷史。用康奈爾大學歷史學者路易斯·海曼 的話說,新資本主義史主張以"自下而上、直達頂端"(from the bottom up, all the way to the top)的視角做歷史。在《棉花帝國》中,貝克特尤其強調資本家、種植園主 、各類商人群體在動員勞動,締造棉花帝國的生產、製造和銷售網絡,以及在投資、信貸 和金融等方面的創造力和作用,毫不忽視他們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但資本家和商人的活動環境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在該書中,給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貝克 特反覆強調國家對資本主義發展和在構建市場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從貝克特的論述可以 看到,無論是戰爭資本主義的構建、工業資本主義的騰飛、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構建, 還是現代世界不同的不平等根源,都可以從國家能力的角度得到解釋。譬如,在解釋"大 分流"的原因時,貝克特認為,只強調文化因素、資源稟賦、氣候或地理原因是不夠的, 還必須強調國家的能力。在論述近代早期歐洲與東亞之間經濟發展的"大分流"問題時,貝 克特就認為,"大分流"最初是歐洲和東亞國家之間的國家權力的分流,同時也是這些國家 與其資本家的特殊關係之間的分流。一個強大的國家,有能力在自己的領土範圍內建立法 律,完善官僚機器,修建基礎設施,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以此塑造工業市場,建立保護 國內產業的政策,締造徵稅工具,監管國家邊境,動員僱傭工人等。可見,貝克特的研究 與20世紀 80年代以來美國的美國政治發展學派(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PD )的研究遙相呼應。這尤其體現在作者關於美國史部分的敘述之中,傳統上,學者們認為 19世紀的美國不存在擁有強大行政能力的國家,美利堅國家對美國經濟的發展幾乎沒有進 行干預。但近年來的研究已從多個方面對傳統觀點進行了修正。 當然,如果只單純強調國家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並不完全是原創見解。貝克特突出 國家的重要性,旨在強調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政治維度,以及對資本主義的一些核心要素 ,如市場,資本與政治之間的關係,資本主義與民主政體之間的關係等問題進行歷史解釋 。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問題是資本主義史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圍繞自由市場和政府干 預的爭論長期爭執不下。新資本主義史學家沒有簡單地提出政府是否應該干預市場,而是 力圖考察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市場的建構過程。換言之,他們所關注的並不 是國家是否干預或塑造了市場,而是深入探討國家如何塑造了市場,以及國家對市場的塑 造如何反過來增強了國家權力。貝克特的研究認為,市場並不是簡單地由供求關係締造出 來的,而是由國家建構的,不同的國家或者不同時期的同一個國家對市場的建構並不相同 ,這取決於許多因素。資本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資本家的活動離不開國家,但資 本家的活動同樣會影響國家的行動,在不同時期,它們之間的關係也不相同。譬如,戰爭 資本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家依賴國家為他們構建活動的環境,但20世紀末以來 ,資本家對特定民族國家的依賴減弱。此外,資本與國家之間也存在複雜的互動關係。通 過對這些問題考察,貝克特還試圖指出,資本主義與民主政體之間也不存在對應關係,而 資本主義與民主之間的關係問題,也是近年來歐美學界爭議極大的課題。貝克特的研究表 明,資本主義可以同時存在於多種政治體制之下,即使英國資本主義的興起,採取的也是 非自由主義的方式,譬如18世紀的英國,既不是一個自由主義國家,也稱不上是民主國家 ,它實際上是一個帝國,擁有巨大的軍事開支,幾乎始終處於戰爭狀態,擁有強大的和具 有干涉主義傾向的官僚機構,在國內實行高稅收政策,在國際上實行保護性關稅政策,政 府債務極高。而19世紀資本主義最具活力的美國南部地區,同時也是奴隸制最為盛行、最 不自由的地區。 最後,對資本主義歷史的這些新穎闡釋,離不開新的解釋框架,即大部分評論者都提到的 作者所使用的全球史和跨國史視角。在過去二三十年裡,全球史和跨國史的興起已成為史 學研究最為引人矚目的變化,幾乎橫掃整個史學領域,已經對史學觀念和史學研究產生深 刻影響,並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世界近代歷史的認識。貝克特本人也是全球史和跨國史 的重要踐行者和推動者之一,他目前還在擔任哈佛大學韋瑟赫德全球史倡議聯合主席。《 棉花帝國》的副標題就是"一部全球史",也是第一部集中研究棉花全球史的著作。貝克特 指出,以往的歷史學家在研究棉花時,關注的主要是地方上的、區域性的和國家層面的棉 花史,這種研究通常忽視了不同國家之間的人民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事實上,作為一 種商品,棉花從一開始就具有全球性的特徵,棉花的種植、運輸、投資、製造、銷售和消 費,蘊含著資本、物資、人員、信息和原材料的全球流動,並將世界上相距遙遠的地區聯 繫起來。通過對棉花商品進行全球史考察,貝克特指出,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全球性的 現象,在過去300年間,世界經濟的全球流動一直是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徵。傳統上歷史學 家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要是建立在對歐洲和北美的有限地理範圍之內的歷史經驗上得出 的結論,這是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狹隘視角,它導致了對整個資本主義歷史的誤讀。譬如 ,在研究資本主義歷史時,以北大西洋為中心的研究視角,傾向於強調工業、工資勞動和 生活標準的重要性,但歐洲和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全球其他地區是密切聯繫的,當歐美 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之時,其他地區則成了原材料、勞動力和消費市場的提供者。因此,全 球史視角不僅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全球聯繫,還挑戰了歷史學家對資本主義史的傳 統研究。譬如,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把19世紀和20世紀分別稱作"資本的年代"和"極 端的年代"。貝克特認為,這種看法主要是基於對歐洲歷史的考察得出的結論。如果從亞 洲、非洲和美國等地區的視角來看,結論恰恰相反:19世紀是野蠻和極端的年代,奴隸制 和帝國主義蹂躪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區;20世紀則見證了帝國強權的削弱,世界上更多地區 的人民才有機會決定自己的未來,打碎殖民統治的枷鎖。如果不是歐洲中心論的歪曲,去 殖民化才是20世紀歷史的核心。 不過,對全球史和跨國視角的強調,並不是忽視民族國家在資本主義歷史中的作用。貝克 特的研究表明,在資本主義史的大部分時期,全球化的進程和民族國家的成長並不是如通 常人們所認為的那樣相衝突,而事實上是互相強化的,全球化進程與民族國家之間的聯繫 ,在不同時期存在差別。貝克特認為,如果說20世紀末以來新的全球化時代與過去的全球 化時代的確存在徹底背離,那麼這種背離並不在於全球化聯繫的程度,而是這樣一個事實 ,即資本家第一次有能力把他們自己從特定民族國家中解放出來,而那個國家正是促使他 們崛起的制度組織。可見,本書從全球史角度,考察了資本的力量和國家的力量如何締造 了一個全球性的生產綜合體,並使用棉花的資本、技術、網絡和制度組織界定了現代資本 主義的面貌的。貝克特意在通過對資本主義歷史的考察,來展現一部"行動中的資本主義" (capitalism in action),在這種資本主義中,經濟關係的地理範圍隨著時間變化而轉 移,多種勞動體制的共存,資本與各種政體的複雜重組,正是貝克特所說的資本主義的本 質。 二 "新資本主義史":美國史研究的新趨向 由上可見,貝克特筆下的資本主義史與以往歷史學家關於資本主義史的研究大不相同。這 與新資本主義史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問題意識有關。那麼何謂新資本主義史?它是何 時興起的?它的研究主題和方法有何特點?與人們的印象相反的是,資本主義雖然是一個 古老的歷史現象,而且資本主義史研究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明確以"資本主義史"或 "新資本主義史"命名一個研究領域則是最近20多年才出現的現象,因而它也是一個新興研 究領域。事實上,該領域最早是作為教學領域出現的。如前所述,貝克特1996年在哈佛大 學開設的"資本主義史"研討課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史研究興起的開端。此後,包括普林斯頓 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在內的美國數十所大學都開設了類似課程 。2011年,哈佛大學發起召開"資本主義史教學"研討會,來自全美幾十所高校的學者齊聚 哈佛,討論"資本主義史可以如何促進美國大學的課程建設"。 此外,關於資本主義史研究的各類研討會在全美各大高校遍地開花。同時,全國性的歷史 學專業組織和專業學術刊物也積極推動資本主義史研究的發展。2010年,美國歷史學會(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HA)和美國歷史學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OAH)的年會上都有專門討論資本主義史研究新進展的小組會議( panel),2012年美國歷史學家組織年會的主題就是"資本主義與民主研究的前沿"( Frontiers of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同年召開的社會科學史學會(Social Science History Association)年會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及其歷史"(Capitalism and Its Histories)。2011年,由美國歷史學家埃裡克·方納和麗薩·麥克吉爾主編的《美 國史學現狀》一書,斯文·貝克特撰寫的"美國資本主義史"與婦女史、環境史和文化史等 領域赫然並列,被視為美國史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這標誌著美國新資本主義史研究進 入學術主流。2014年,美國史旗艦刊物《美國史雜誌》刊發長篇交流文章,探討和反思資 本主義史研究的起源、發展及其面臨的挑戰等問題。與此同時,大量相關學術專著和論文 相繼湧現,譬如,從2013年起,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發起出版"哥大美國資本主義史研究" 系列叢書,幾乎每年都有新著問世。到2016年,貝克特指出,資本主義史研究是當今美國 史研究中最具活力的領域,資本主義研究的復興,已成為"過去幾年內歷史學科最重要的 一種趨勢"。在這種情況下,2019年,該領域的專業學術刊物《資本主義:歷史學與經濟 學雜誌》(Capitalism: A Journal of History and Economics)在美國創刊,旨在"通 過挑戰歷史學各分支領域之間的傳統界限,並將歷史學與經濟學、法學、社會理論和人文 學科等領域進行廣泛的對話來實現[資本主義研究的]創新。" 但是,究竟何謂"(新)資本主義史",美國學界至今尚未明確界定。最初,美國學界用" 資本主義史"(即the History of Capitalism)這個名稱來指代該研究領域,大約從2014 年之後,美國學界的大部分論著開始頻繁使用"新資本主義史"來指代該領域,但兩者所說 的都是同一個對象。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資本主義史"還是"新資本主義史",這 個領域都不是相對於所謂傳統的資本主義史研究而言的。這裡所說的傳統資本主義史研究 ,主要指譬如馬克思、韋伯或桑巴特等學術脈絡之下的資本主義史研究傳統。事實上,美 國新資本主義史的興起有其自身的學理邏輯和學術史脈絡,它所反思或批評的對象並不主 要是傳統資本主義史研究。 那麼,近年來美國史學界為何突然興起了對資本主義史的研究?總結來說,主要有以下幾 個原因:首先,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新文化史的勃興帶來的"文化轉向"導致歷史學家越 來越痴迷於對身份認同和歷史事件、行為和話語的意義進行解構,從而忽視了歷史研究中 的物質因素,部分學者對此感到不滿,他們希望在歷史研究中"重新找回經濟",重新發現 經濟因素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其次,近年來的經濟史、企業史和勞工史等研究領域陷入 困境,需要新的研究視角。譬如新經濟史學研究偏重數理模型和經濟理論,而忽視歷史主 義的解釋,以至於使經濟史成為經濟學家的經濟史,歷史學家對經濟史研究逐漸敬而遠之 。再次,近年來美國的歷史學家對經濟學家普遍推崇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理念 常有批評,認為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的解釋抽離了資本主義的歷史特徵,不是將資本主義 視作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階段,而是視其為人類發展的一種標準。歷史學家認為經濟學家的 這種解釋不僅背離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而且造成了有害的實際後果,無助於人們對資 本主義的認識和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他們因此呼籲歷史學家發揮自己的作用,從歷史視角 重新解讀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換言之,美國新資本主義史的興起,一方面是為了挽救由於 新經濟史學和新文化史的衝擊而被歷史學家日益忽視的經濟史研究,同時也是為了回應20 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現實問題而興起的。在這 種背景下,一大批研究經濟史、勞工史、企業史、政治史和社會史甚至環境史的歷史學家 紛紛匯聚到資本主義史研究的旗幟之下,並改稱自己為"(新)資本主義史學家"。所以, 廣義來說,美國的新資本主義史研究包括任何從歷史分析的視角研究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 的著作,而新資本主義史也很明顯是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 從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上來說,新資本主義史借鑑和吸收了相關史學分支領域的研究方法 和視角。根據2011年在哈佛大學召開的"資本主義史教學會議"之後撰寫的報告,新資本主 義史的研究主題極其廣泛,譬如歷史上的經濟變遷,公司和商業組織的演變;市場和分配 的興起;各種商品的歷史;國家與市場的關係(包括軍事衝突、空間和政治邊界的產生, 以及選舉政治的範圍等);勞動的集體動員問題;倫理與道德問題;經濟思想史;奴隸制 與種族的作用;科技變遷以及全球化的興起等,都是新資本主義史的研究內容。在研究視 角上,企業史和經濟史主要關注的是盈利、經濟效率、經濟戰略和有效管理等問題,新資 本主義史則主要關注諸如權力,組織生產、分配、買賣等方式,以及社會、國家、政治和 政策等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換言之,新資本主義史主要研究的不再是企業模式或戰略 ,而是政治經濟學和社會關係問題。反映到研究方法上,新資本主義史雖然吸收了經濟史 、勞工史、企業史和政治史等領域的部分研究方法,但它反對使用新經濟史學最為推崇的 計量方法、經濟理論或數理模型,而是積極吸收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方法,力圖重建經濟史 研究的人文因素。 新資本主義史的興起,促使歷史學者重新重視經濟問題,催生了許多新的研究題材,並使 許多已不為學者關注的舊問題重新成為學術熱點。譬如,棉花、奴隸制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問題重新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要主題。傳統經濟史關注的金融、鐵路、風險和保險等問題 也在新資本主義史視角下得到重新審視,新資本主義史學家還對一些經濟學理論問題從歷 史角度做了實證研究。事實上,這些著作並未否定過去30多年來的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 而是充分借鑑和吸收了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方法和視角。作為新資本主義史最重要 的推動者之一,貝克特認為,新資本主義史不僅僅是各史學分支領域的重新整合運動,實 則標誌著一種"真正新穎的研究路徑"。這種研究試圖"把經濟帶回到"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 之中,反對將"經濟"看作是從分析層面和歷史層面上與歷史的其他部分相隔離開來的範疇 ,而是將對經濟變遷問題的解釋融入對美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複雜性和多元性的考察之 中。簡言之,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的並不是資本本身,而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但新資 本主義史學家對經濟學家的許多觀點都提出了批評。譬如,他們認為,經濟理論不僅僅是 一種科學努力的結果,還是意識形態的產物,與政治衝突和利益息息相關。在他們看來, 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深深地根植於美利堅國家和美國政治的歷史之中,因此不能孤立地考 察國家和市場、政治與企業等問題。即使像私人財產權這樣的資本主義基本範疇,通常也 是由法律、也就是由國家所表達和建構起來的。他們也反對把商業描述為追逐利潤的原子 化個人,而視其為嵌入特定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網絡中的完整社會行為者。這些研究很少 關注傳統的企業史學家和勞工史學家關注的公司或城鎮等問題,而是關注市場的崛起,但 他們筆下的市場,是由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者共同構建的,並深深地根植於歷史傳統、制 度、信仰和社會網絡之中。 此外,新資本主義史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大都未給"資本主義"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每 部作品都有自己對"資本主義"含義的理解和解讀。《棉花帝國》也不例外,並因而招致一 些學者的批評。譬如,有學者在評論該書時指出,雖然該書通篇都在討論資本主義,但貝 克特始終都沒有給"資本主義"下一個一般性的抽象定義,這一點"令人震驚"。其他學者也 對新資本主義史的這個特點提出了批評,認為它的一個嚴重缺陷就是"無法清晰界定資本 主義":"對有些作者來說,它指的是商品化,對其他作者來說,它指的是強制控制勞動, 而對另外一些作者來說,它指的是從根本性的不穩定狀態中獲取利潤。這些定義之間有時 候甚至互相衝突。"但新資本主義史學家卻對此進行辯護。路易斯·海曼認為,新資本主 義史研究的"根本問題不是像女學究那樣一板一眼地給資本主義下定義,而是思考為什麼 資本主義看起來如此簡單,卻難以輕易界定"。他認為資本主義史研究並不是為了尋找一 個普世理論或終極解釋,而是闡釋資本主義的歷史變遷。布朗大學的塞斯·羅克曼甚至認 為,不給資本主義下定義並非新資本主義史學的缺陷,恰恰是該領域具有重要價值的優勢 之一。他指出:"在這個領域的著作中,很少有作者明確指出他們所說的資本主義的含義 。如果說學者的目標是搞清楚資本主義是什麼,以及資本主義在歷史上是如何運行的,那 麼,他們似乎要讓資本主義當作一個漂浮的佔位符(float as a placeholder),而去尋 找這個制度運行的根本證據。"他認為,歷史學家普遍不對資本主義進行嚴格的理論界定 ,是因為只有"當我們看到它是什麼時才會認識它"。斯文·貝克特承認,"對於這個領域 來說,資本主義的定義問題是一個核心問題"。但他也指出,不同的學者所研究的"資本主 義"的具體內容並不相同,任何一個簡單的定義都會削弱資本主義內容的複雜性。 在這樣的學術史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棉花帝國》一書的研究主題、觀點和方法及其產 生的爭議。歷史學家普遍稱讚該書的研究價值,但經濟學家則提出了激烈批評。加州大學 戴維斯分校經濟系的艾倫·奧姆斯特德和密歇根大學經濟系的保羅·羅德根據經濟學家的 研究指出,《棉花帝國》一書有多處事實錯誤,譬如,貝克特關於英國資助美國購買路易 斯安那領土的敘述不實;他嚴重誇大了領土擴張對於內戰前美國棉花生產的重要性;他也 沒有注意到,在美國內戰前,英國的政策是敵視奴隸制而不是支持奴隸制的;他關於英國 東印度公司的強暴性的敘述也不符合實際;他關於美國內戰期間印度棉花出口量增加的論 述也是錯誤的。此外,他們還認為貝克特及其他新資本主義史學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存在 嚴重缺陷,即歷史學家選取的歷史資料範圍有限,不具有普遍性或代表性。他們認為,歷 史學家傾向於選擇一個或幾個前奴隸的言辭來推導出關於奴隸制的普遍看法,不具有說服 力。他們尤其反對貝克特關於奴隸制與工業資本主義的關係的論述,認為對於工業革命或 棉花生產來說,奴隸制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批評貝克特等歷史學家無視經濟學家的研 究成果,不僅未能推動關於資本主義研究的學科對話,反而加劇了雙方的自說自話。衛斯 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埃裡克·希爾特也認為,貝克特等新資本主義史學家對一些經濟學研究 方法的輕視,可能導致歷史學者的研究結論大打折扣。他認為,貝克特提到的諸如"奴隸 制對於工業革命來說是否必不可少"的論述,可以用"反事實推理"的方法,通過"假想實驗 "得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論證,並以福格爾用此方法對美國鐵路是否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經 典研究來說明這種方法的重要性。 關於"反事實推理"的研究方法,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之間的確存在分歧,歷史學家普遍對 該研究方法持懷疑態度。譬如,美國歷史學家戴維·費希爾認為,反事實推理方法不能用 於歷史研究,因為以假設方式提出的問題,無法通過經驗研究來驗證。中國經濟史學者李 伯重也認為,"作為一門學科,史學所研究的對象,只能是過去確實發生過的事,而不能 是按照某種邏輯或理念'應當'發生的事。史學可以探討歷史上可能出現的情況,但是不能 根據某種假定對歷史上沒有發生的情況進行預測。"埃裡克·方納甚至說"反事實推理方法 是荒謬的",他認為歷史學家的任務不是推導普遍真理,而是搞清楚歷史上真正發生了什 麼以及為什麼會發生那些事。李劍鳴也指出,歷史是無法更改的過去實況,史家只能根據 確切的史料來進行研究,"假設方法的解釋力是相當有限的……它不能成為歷史研究的基 本方法,史家要提防被它引向虛構的陷阱。" 可見,經濟學者與歷史學者之間的分歧體現的不僅是具體觀點的差異,更深層次的可能還 在於其研究方法和問題意識不同。經濟學家批評歷史學家忽視理論,歷史學家則認為經濟 學家理論先行的做法無視歷史事實。的確,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依靠一套複雜的理論和 方法,經濟學已成為一門高度科學化的學科,向來被譽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但貝 克特卻認為,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已經披著科學的外衣,而且他們的話語和他們的解釋 已經真正成為霸權",這種霸權"創建了一種奇怪的、與歷史無關的和自然主義的當代經濟 安排的理解理念",而過去幾年的"經濟危機使那種自然化的話語失去了權威"。路易斯· 海曼也認為,幾乎所有所謂的經濟理論都是從過去500年的資本主義歷史中發展出來的, 因此,對資本主義歷史的解釋,不能本末倒置:"正是事實,而不是任何理論,使得資本 主義史學與經濟史學大異其趣。" 由於學科之間的差異,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之間的爭論並不是否認新資本主義史的學術價 值,相反,正是這些爭議不斷推動該領域進行持續反思和保持活力。作為新資本主義史領 域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棉花帝國》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史學作品,理應得到學者們從不同 視角進行解讀。當然,無論是《棉花帝國》還是其他相關論著,都不是對資本主義史的終 極解釋。但從近年來新資本主義史產生的影響來看,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應忽視它為史學研 究帶來的衝擊和挑戰。因為借用貝克特的話說,"在下個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裡,資本主義 史研究甚至將會成為一個更為重要的研究領域"。 // 當今歐美史學界如何研究資本主義史? 《史學理論研究》2019年第3期 http://www.wyzxwk.com/Article/guoji/2019/11/410000.html 於留振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歐美史學界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趨勢,乃是資本主義史研究重新回歸歷史學家的學 術視野。將"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分析概念重新用於史學研究,其意圖在於糾正過去幾十年 來被歐美史學界日益忽視和邊緣化的"物質因素",希冀在歷史研究中"重新找回經濟",將 經濟因素帶入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這股將資本主義置於歐美史學研究中心的學術思潮, 並不是向狹隘意義上的經濟史的回歸,而是將"資本主義"視作一個更加宏闊的概念,力圖 以此將資本主義歷史中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維度統合起來,在一個更為寬泛的學術 視野和語境中重新建構資本主義的歷史,並在某種程度上重新整合與資本主義相關的史學 分支領域。這種史學研究既是對傳統資本主義史研究的繼承和超越,也是全球化時代歐美 史學界為應對新文化史的衝擊而試圖復興史學研究中的物質因素的重要學術轉向。歐美學 術界將這一研究領域和趨勢稱為"新資本主義史學"。 近年來,歐美學界出版了大量以資本主義史為主題的專題著作,其中以美國史學界最為顯 著。此外也有不少專題論文集對新資本主義史學的研究趨勢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探討,其中 由德國歷史學家於爾根·科卡和荷蘭歷史學者馬塞爾·范德林登主編的《資本主義:一個 史學概念的復興》(下文簡稱《資本主義》)是這一領域的重要代表作。其實,這部文集的 初稿是提交給2012年7月在南非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經濟史大會的論文,這些論文的作者 在此次大會上專門組織了一個研討小組,探討"資本主義"概念在史學研究中的回歸及其應 用問題。這些文章在會後經修改結集出版,最終的論文集共收錄11篇文章,這些文章的作 者是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奧地利等歐美多個國家的頂尖學者, 他們以多個史學研究分支領域為例,集中討論了近年來"資本主義"概念在歐美史學界的回 歸,以及"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史學範疇如何得以運用的具體方式,並提出了"新資本主義 史學"的研究主題、視角和方法等問題。這些討論涉及了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的大部分重要 領域,代表了當今歐美學界相當一批歷史學者的共識和學術研究取向。歐美的史學研究再 度發生重大轉向。 在《資本主義》一書"導論"中,於爾根·科卡梳理了"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演變,討論 了"資本主義"概念的運用及其遭到的冷遇,並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概念復 興的背景及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資本主義概念的可操作性(working)定義。其 他文章回應並討論了科卡關於資本主義概念的界定,並根據各自的研究領域考察了資本主 義概念在具體的史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其為史學研究帶來的變化。所有文章都沒有直接討論 傳統資本主義史研究的經典課題,如資本主義的起源或歐洲的資本主義轉型等問題。大部 分文章討論的是資本主義概念在具體的史學分支領域的應用及研究方法,如經濟史、勞工 史、企業史、消費史、金融史等領域,其他文章則對這些研究進行了回應和討論。 佛羅倫薩歐洲大學學院經濟史教授尤瑟夫·卡西斯的文章討論了資本主義概念在經濟危機 史和金融危機史研究中的應用。卡西斯指出,雖然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核心特徵就是週而 復始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歐美史學家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 都非常有限,與之相關的大部分著作主要是由經濟學家寫作的,這些研究主要以計量經濟 學的研究路徑為主,通過定量的實證研究來驗證經濟學上的一些理論假設。這些研究很少 使用資本主義這個概念,即使偶爾使用,也沒有賦予其特定含義,而是在一種非常寬泛的 意義上順便提及它。經濟學家的研究自有其價值,但其理論假設和複雜的計量分析也導致 歷史學者對經濟史失去了興趣。卡西斯認為,資本主義概念的回歸可以幫助經濟危機史研 究走出嚴格的經濟學分析路徑,重申經濟史研究中使用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的重要性,這 種歸納法以敘事為基礎,並在其分析中融入政治、文化和社會等維度的內容,而這些恰是 歷史學家可以發揮其專長並作出決定貢獻之處。換言之,對經濟危機史和金融危機史的研 究,應該將深入的定性研究與大規模和長期的定量研究相結合。資本主義概念則為這種研 究提供了新視角,並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方法。這種研究路徑並不是對經濟學研 究路徑的否定,而是力圖將歷史學家、經濟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之間的研究結合起來。 維也納大學社會與經濟史教授安德烈亞·科姆洛希分析了勞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核心地 位及其在資本主義史研究中的運用。眾所周知,勞動是資本主義史研究的經典課題,但長 期以來,對資本主義的經典解釋是將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勞動完全等同於自由工資勞動,認 為一個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自由工資勞動佔據主導地位的社會。對資本主義的 這種解釋將其他各種形式的勞動都排除在了資本主義概念之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 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史學研究的"全球轉向"和"文化轉向"的興起,從事全球勞工史、 世界體系分析、商品鏈和全球生產網絡分析等領域的學者對勞動問題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 究,除了關於勞動的經典解釋之外,他們還從全球勞動分工、社會不平等、區域不平衡等 視角考察了其他形式的勞動,如主要關注非正式工資勞動的非正式化勞動研究 (informalization studies),以研究生計勞動、家務和照料工作為主的女性勞動、家務 與生計研究,以研究強制勞動為主的農奴、奴隸制與集中營勞動研究,以及以研究個體戶 為主的不穩定性勞動研究等,這些研究拓寬了資本主義的概念,認為所有這些勞動形式, 都是全球資本主義勞動組合中的一部分。關於資本主義勞動的這種寬泛解釋,並未完全否 定工資勞動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性,但它也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多元性,並質 疑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論的線性進步史觀。此外,此類研究還能為資本主義史研究提供新 視角,譬如將具體的勞動關係及其在家庭、公司、企業和商品鏈等內部以及世界體系內區 域之間的勞動分工中進行複雜組合的研究,有助於克服社會史和經濟史之間狹隘的專業化 和分裂,加深對資本主義史的研究和對資本主義的理解。 隨著資本主義概念的回歸,那些傳統上經常被資本主義史研究忽視的領域也煥發了生機, 譬如非洲的資本主義史研究。柏林洪堡大學非洲史教授安德烈亞斯·埃克特就以"勞動"為 例,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資本主義史研究。埃克特指出,長期以來,出於歐洲(或西 方)中心論的狹隘視角,在關於資本主義史的大量西方學術論著中,非洲一度不僅被認為 是一個無關緊要的研究對象,還長期被認為是北大西洋"嚴格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的陪襯和 西方眼中的"他者"。但在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之間,"資本主義"成為非洲史研究的一個 重要概念。這一時期的歷史學家開展的研究遵循的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經典界定,他們 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非洲工資勞動的形成。這一時期關於非洲資本主義史的許多爭論主要以 南非為研究中心,並圍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強制勞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展開的辯論 。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非洲研究中,學者們對作為一種學術概念的資本主義失去 了興趣,其時他們關於非洲經濟史的研究愈益關注文化層面,認為非洲之所以落後於歐洲 ,主要是因為非洲不具備歐洲所擁有的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文化,譬如科學精神、新 教倫理或為競爭和創新提供的文化支持,在所有這些方面,非洲代表的文化性格與經濟理 性原則都是相悖的。近年來,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更為宏闊的史學概念的重現也推動了非洲 資本主義史研究,它促使研究非洲的歷史學家得以強調非洲資本主義史的複雜性,並提出 新的重要課題。學者們認為,過去的西方中心論視角,對非洲史和全球資本主義史都造成 了嚴重誤讀。在他們看來,在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中,非洲從一開始就是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對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析,必須超越北大西洋的狹隘研究框架。譬如關於非洲勞動體 制的研究,不能僅將自由工資勞動之前的非洲的勞動制度視為非資本主義的勞動形式。事 實上,幾個世紀以來,非洲的勞動主要是通過奴隸貿易而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一部分的。 奴隸貿易終結後,歐洲人力圖通過與當地的農民勞動者進行交易和僱傭強制勞動來剝削非 洲的勞工。在非洲幾百年的歷史上,工資勞動只在很有限的地方出現過,大部分地區的勞 動體制則是複雜多樣的非自由勞動形式,但這些勞動仍然通過與全球資本主義的聯繫而被 商品化。因此,學者們認為,資本主義這個概念不僅仍然是分析非洲的前世今生的一個有 用工具,它還為全球其他地區的資本主義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例子。可以說,資本主義概 念的回歸重新推動非洲史的諸多研究領域成為歷史研究的前沿。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維多利亞·德·格拉齊亞的文章則將研究視角轉向了消費問題。 消費也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內容之一,但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並不是消費, 而是勞動,譬如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學說就是如此。直到19/20世紀之交,桑巴特、韋 伯和凡勃倫等人開始第一次深入反思消費品、尤其是奢侈品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重要意 義。但西方真正開啟對消費問題的大規模研究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其時大批社會學 家和歷史學家對與消費有關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大眾消費社會的興起、西方消費革 命的起源、西方企業家追求利益的本能等問題,從而將消費者作為重要的歷史研究對象給 予極大關注。但據格拉齊亞觀察,當大批不同學科的學者痴迷於西方消費習慣的研究時, 他們卻對資本主義研究本身失去了興趣。格拉齊亞將這種現象歸因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 文化轉向"的影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式微、以及人們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視角感到 乏味。然而,近年來資本主義概念的回歸以及2008年遍及西方的大衰退,重新推動學者重 視資本主義史研究,並湧現了大量論著。在格拉齊亞看來,消費研究視角可以為理解此次 資本主義危機提供一個新穎的解讀。她認為,從結構上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資本 主義發展是以"過度消費"為基礎的,2008年的大衰退因而是全球消費資本主義制度的第一 次總危機。這種過度消費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在2005年前後達到頂峰。在此期間,歐美 國家的製造品和易耗品消費下降,服務性消費劇增,歐美製造業轉移至新興工業化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國家的地位相對下降,跨國公司的力量增強。儘管如此,格拉齊亞通 過實證研究認為,過度消費危機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的最新前進挫折",並不是資本主義制 度走向力竭氣絕的標誌,反而是全球資本主義進行積極重建的機會和轉折。 受資本主義研究轉向的影響,企業史研究領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 研究院的帕特里克·弗裡登森的文章就考察了資本主義概念的回歸給企業史研究帶來的變 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史研究應當是關於資本主義的研究,但早期歐美學界的企業史 研究重點並不是資本主義。在歐洲,開創企業史研究的是經濟學家,他們很少使用資本主 義概念。美國的企業史研究後來居上,但它最初關注的是企業的歷史、企業倫理和人際關 係研究。二戰後的美國企業史學家開始轉向公司史、企業家精神以及企業的文化史研究, 資本主義也不是研究重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阿爾弗雷德·錢德勒的推動下,美國的 企業史研究開始轉向資本主義研究。近年來,美國"新資本主義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推 動者斯文·貝克特於1996年在哈佛首次開設"資本主義史"研討課,並於2008年創建了成熟 完備的資本主義研究項目,隨之帶動了美國一大批高校開設類似課程,出版大量論著。為 與這種學術思潮保持一致,美國企業史學會曾於2008年討論是否將學會的名稱改為"資本 主義史學會"。雖然企業史研究不能等同於資本主義史研究,但資本主義研究的轉向為企 業史研究拓寬了研究題材和研究對象。最新的企業史研究早已"超越了公司研究",不僅關 注企業家、實業家和工匠群體,還大量研究企業集團、人際網絡、供應鏈、金融財團、全 球化以及所有類型的臨時組織,並促使學者重新思考各種類型的市場,深入討論各類市場 的構建過程(如誰構建了市場、市場是如何構建的)。此外,這些研究還更加關注資本家群 體所賴以生存的資本主義規則、制度、權力關係、信用、性別關係等問題。由此,新的企 業史研究挑戰了諸多傳統研究內容,並在研究方法上與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和勞工史 的研究傳統相結合,從整體上推進對資本主義的理解。 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的題材和主題遠非限於前述討論,但《資本主義》這部文集並無意於對 所有相關問題都面面俱到,而是以部分研究主題為例,集中討論"資本主義"概念的回歸及 其為史學研究帶來的新的學術轉向。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新資本主義史研究尚在興起 和發展之中,目前歐美學界對許多問題的討論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學者們在不少問題 上也存在激烈的爭論、甚至尖銳的對立,譬如關於"資本主義"概念的界定,資本主義史的 研究方法等問題,學者們仍然莫衷一是。早在20多年前,李伯重先生就曾指出,"儘管資 本主義自產生之日到今天,在西方已存在了好幾個世紀,但是到今天為止,西方學術界還 沒有人能說清什麼是資本主義"。這種情況在今天的西方學界依然如此,在《資本主義》 這部文集中,學者們也就"資本主義"概念及資本主義史研究的主題和方法展開了爭論。 在梳理了"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演變後,科卡指出,"資本主義"概念興起時,人們主要 用它來指代某種經濟實踐或經濟制度,認為資本主義的特徵包括如下內容,即私人財產權 ,市場上物品、勞動、土地和資本的商品化,價格機制與價格競爭,投資、資本和利潤, 擁有權力的企業主與處於依附地位、沒有財產的工資工人之間的差別,資本與勞工之間的 衝突,日益嚴重的不平等,工廠生產制度和工業化生產等。後來"資本主義"的定義發生了 變化,馬克思主義作家主要強調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契約勞動的剩餘價值、殘酷的資本 積累、商品化,以及工人和資產階級之間激烈的階級對抗;韋伯和桑巴特則強調市場的作 用、信仰體系的重要性,以及企業內的商業和工作的系統組織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特徵。馬 克思以降的許多學者都對資本主義概念的界定和資本主義史研究做出了顯著貢獻,但冷戰 期間"資本主義"概念被頻繁用於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從而遭到多數學者的拋棄。冷戰後 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日益重視"資本主義"概念及資本主義研究 ,對"資本主義"概念進行清晰界定也被提上研究日程。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科卡給"資本 主義"提出了一個複雜的定義。 科卡的定義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強調財產權和個性化的決策、市場與勞動的商品化以及 資本的核心地位,而且每個部分都包含豐富的內容。這種定義顯然仍將經濟因素視為資本 主義的核心,但科卡也指出資本主義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它還嚴重依賴法律、文化、家 庭、宗教、社會關係等非經濟條件,同時也深刻影響社會關係、文化和政治,並認為他所 定義的資本主義可以而且能在不同的(儘管並不是所有的)社會、文化、法律和政治環境下 繁榮發展。但科卡提醒人們,這種定義只是一種理想模型,歷史事實永遠不會與它完全相 符。不過他認為,在歷史研究中使用如此界定的資本主義作為分析工具,不僅有助於研究 者把歷史中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維度結合起來,還有助於研究者挖掘新資料、發現 新題材、提出新問題,並為不同分支領域的學者之間搭建學術對話的渠道。 但是,如果一個複雜的定義就能捕捉到資本主義的含義,那麼這個定義會是一個有用的分 析工具嗎?劍橋大學經濟史教授加雷斯·奧斯汀對此提出了疑問。奧斯汀雖然肯定了科卡 定義的價值和意義,但他也指出這個定義能否被稱為一個真正的定義,因為它是由三個部 分的內容組成,而不是一組具有相互關聯的特徵組成的簡單定義。斯文·貝克特也肯定了 科卡定義的效用,認為科卡定義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可以從歷史角度對資本主義進行研究, 有能力將資本主義視作更大和更加多樣化的世界經濟史中的一個特定時期。就此而言"資 本主義仍然是幫助我們理解歷史的一種分析工具"。但貝克特也指出,新資本主義史學關 於"資本主義"概念的界定也暗含著內在的悖論,即,如果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特別強調資本 主義發展中的政治、法律、國家、文化、宗教、歷史等因素的重要性,那麼這種研究是不 是恰好削弱了"資本主義"這個概念,換言之,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包羅萬象的"資本主義"?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不僅是一種經濟體制和歷史現象,它還是一個複雜的政治、社會、文 化和法律現象。因此,對資本主義的研究,也必然涉及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 等各種學科,長期以來,不同學科的學者往往都從本學科的視角出發對其進行研究。譬如 ,經濟學家通常將資本主義視作一種經濟制度,有的歷史學者將資本主義視作一種文化制 度,還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以私有制、自由市場、法治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就當 前歐美史學界對資本主義史研究的討論來看,大部分"新資本主義史學家"仍將經濟因素視 為資本主義的核心內容,但同時大量關注資本主義的政治、社會、法律和文化等面相。因 此,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無疑也是一項跨學科研究,它需要各個相關學科的努力和對話。但 不同的學者在使用"資本主義"概念時,所關注的重點卻大不相同,從而為這種對話增加了 難度。與本文集的大部分文章不同的是,美國史學界近年來關於資本主義史的研究則有意 避開了對"資本主義"進行概念界定的努力,用貝克特的話說,美國的新資本主義史學家更 加關注的是"行動中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in action)。在評述美國新資本主義史學研 究時,布朗大學歷史學教授塞斯·羅克曼也指出:"在這個領域的著作中,很少有作者明 確指出他們所說的資本主義的含義。如果說學者的目標是搞清楚資本主義是什麼,以及資 本主義在歷史上是如何運行的,那麼,他們似乎要讓資本主義當作一個漂浮的佔位符 (float as a placeholder),而去尋找這個制度運行的根本證據。"這在實際研究中也許 是一個有效的研究路徑,但如果不對資本主義進行概念界定,如何才能展開實質性的學術 對話呢?這個問題仍是新資本主義史研究面臨的一個挑戰。 當前,作為一種歷史分析工具的"資本主義"無疑已經回歸學者的視野,資本主義史研究再 次成為歐美史學研究的前沿。而且這股思潮不僅限於史學領域,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也重新 轉向了資本主義研究。美國紐約新大學政治哲學家南茜·弗雷澤與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家拉 爾·耶吉在其合著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對話》中就指出:"資本主義(再一次)成為問 題,值得在政治上和知識上予以關注,已成為廣泛的共識。"不過,目前要全面系統地評 價這股新的學術思潮及其為史學研究帶來的衝擊,似乎還言之過早。但在過去十幾年裡, 新資本主義史研究的確已成為歐美歷史學界最重要的一種趨勢,至少在美國史學界是如此 。從歐美已經出版的大量學術論著以及關於這股學術轉向的討論,人們多少可以窺見這一 學術轉向的研究旨趣及其價值和意義。對此,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股學術轉向進 行思考。 首先,從時代嬗遞與學術發展的趨新來看,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希爾所言:" 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書寫歷史,因為儘管過去不會發生改變,但現實是不斷變化的,每一 代人都要對過去提出新問題,發現(與現在)相似的新領域,再現先輩經歷的不同側面。" 換言之,每一代學者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回應當時的公眾所普遍關 注的問題。就資本主義史研究的復興和發展來說,冷戰的結束和2008年的大衰退起到了重 要推動作用。冷戰期間,資本主義這個概念廣泛被用作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相鬥爭的一 種口號,被賦予了太多的意識形態色彩而遭到歐美學者的反感和抵制。冷戰的結束在很大 程度上消除了資本主義這個概念的意識形態包袱,人們開始更多地從嚴格中立的意義上使 用這個術語,並被越來越的學者用於學術研究之中。2008年的大衰退促使整個西方世界重 新反思資本主義及其歷史,學者們對"資本主義"這個術語的學術興趣也與日俱增。用貝克 特的話說,"資本主義本身正處於危機之中,而對其歷史的研究則在盛行"。 不過,單純從時代嬗遞的角度難以全面解釋資本主義史研究的復興,對這股思潮的考察, 還應將其置於整個歐美學術發展脈絡之下予以探討。從學術史的角度看,資本主義史研究 的復興主要受到兩股學術發展趨勢的影響,一種趨勢發生在歷史學科內部,另一股趨勢發 生在歷史學科外部。就歷史學科內部而言,資本主義史研究的復興受到好幾種史學發展趨 勢的影響和推動。一是諸如前述勞工史、企業史等研究領域的發展近年來愈益陷入僵局, 急需引入新的學術視角,二是經濟史研究越來越偏向於使用數理模型和計量方法,導致經 濟史研究更像經濟學而非歷史學,這讓歷史學家對經濟史研究的興趣愈益下降。此外,20 世紀80年代以來風靡學界的"文化轉向"導致歷史學家越來越痴迷於對身份認同和歷史事件 、行為和話語的意義進行解構,而忽視了歷史研究中的經濟因素,部分學者對此非常不滿 ,他們希望在歷史研究中"重新找回經濟",資本主義這個概念則為此提供了一個重要分析 工具。從歷史學科外部的發展來看,新一代的部分歷史學家對歐美經濟學家和法律學者關 於資本主義的解讀也感到不滿,冷戰結束以來,後者普遍推崇市場原教旨主義和新自由主 義理念,並認為自由市場應當是資本主義運行的基本法則。歷史學者則認為,經濟學家對 當代世界的解釋,"創建了一種奇怪的、與歷史無關的和自然主義的當代經濟安排的理解 觀念",他們的研究取得了驚人成功,"的確達到了美國的許多學生現在都認為美國資本主 義的現狀就是所有人類歷史都嚮往的自然現狀的程度"。然而,近年來的經濟危機使得經 濟學家的解釋失去了權威,歷史學家認為,"資本主義不是人類學上的一個常數,而是人 類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對資本主義的研究應該將其置於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中予以考察 ,在這些問題的研究中,歷史學家必須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能將對資本主義的"大 量解釋留給各種各樣的思想家"。 的確,從資本主義史本身的性質和發展歷程來看,對資本主義的研究也特別需要歷史學家 的視角,而且從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和近年來史學研究中全球史和跨 國史轉向的興起也為新資本主義史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推動力。傳統資本主義史研究主要 以歐美等北大西洋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採取的通常是歐洲中心主義的狹隘視角。這種研 究取向對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誤讀,正如前文討論非洲資本主義史研究時所 提到的那樣。全球史和跨國史視角則將資本主義的起源、發展和轉型置於更廣泛的歷史背 景之中,這些研究尤其關注資本、勞動、商品、金融和消費的全球流動,考察資本主義發 展中勞動形式的複雜性、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等問題,對傳統資本主義史研究提出 修正,力圖更全面地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本質。 與歐美學者重新發現資本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中國歷史學者對資本主義史研究 的較為忽視。雖然過去十幾年裡始終有歷史學者在從事資本主義史研究,但與其他社會科 學學者對資本主義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相比,歷史學者的研究顯得特別邊緣化。中國歷史學 者不僅對資本主義史研究普遍缺乏興趣,而且對當下資本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也關注不多 。譬如幾年前風靡全球的《21世紀資本論》,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和文化批評者圍繞它展 開了熱烈的討論,但歷史學者的討論非常匱乏。事實上,對中國學者來說,加強對資本主 義史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意義,還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以來 的實踐和理論都已表明:即使到了今天,到底什麼是資本主義,也還是一個需要我們去深 入研究的大課題,還不能說我們對這個問題已經完全弄清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史研 究的許多重要主題,並不侷限於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具有普遍意義。譬如新資本主義史研 究中的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問題,就是一項世界性課題。但是,破解此類世界性難題的 任務不應只留給經濟學家或其他社會科學家,歷史學的研究也必不可少。"沒有歷史工作 者參與,不從近代以來世界發展史角度來觀察這一問題,缺少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對 市場與政府關係規律性認識,是會有明顯缺陷的。"而歐美歷史學者近年來關於新資本主 義史的相關研究和討論,應能為中國學者帶來有益的啟發。 -- 網路公共論壇的良好運作建立於:不口出惡言,僅議論公共事務與公眾人物,發表和題旨 相關的事實與觀點,就事論事,不臆測個別參與者未表明的觀點、動機、背景、或私人信 息,不指點個別參與者的思考與行動,不要求個別參與者發表、評論、或回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6.183.127.209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613859628.A.DC5.html
文章代碼(AID): #1WCOiit5 (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