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全球抗暖化

看板IA作者時間18年前 (2006/05/26 23:56),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來源 http://cna.com.tw/service/magazine/cns/content_031/31-p32.htm 以前看過的 剛好有人問類似的問題 全球抗暖化 蒙特婁之後 溫室氣體減量繼續前行 文 周盈成 「京都活跳跳。」(“Kyoto is alive and kicking.”) 2005年底的蒙特婁聯合國氣候會議(UN Climate Conference)落幕,世界許多環保人 士、學者、官員都說了這句話,被許多媒體引用。因為這場會議不僅使「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的規範更加明確,參與的世界各國更同意,在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到 期之後,溫室氣體減量這條路將要繼續走下去。 這樣的結果讓環保團體和人士歡天喜地,也讓已投入可觀資源從事溫室氣體減量及履 行京都議定書機制國家的企業寬心。它峰迴路轉的過程似乎也顯示,即使各國都有私心, 但面臨全球氣候變遷這種無人可以逃脫的威脅,大家還是能坐下來談,尋求解決。 畫有兩條軌道的地圖 從2005年11月28日至12月10在蒙特婁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有二部分,一是「聯合國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1屆締約國大會(COP11),二是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第一 屆簽署國會議(MOP1)。前者包括189國;後者有157國。 會議最後通過了「蒙特婁行動計畫」(Montreal Action Plan;MAP),會議主席加拿 大環境部長迪昂(St掼hane Dion)稱它為一張通往未來的「地圖」(取其英文縮寫)。 這張地圖上,對於通往未來的溫室氣體減量繪製了兩條軌道。第一是京都議定書中有 具體減量承諾的國家,包括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將在京都議定書期限2012年以後繼續 進行下一階段的減量。討論其2012年以後承諾的工作小組也已成立,將在2006年5月開始運 作。 第二條軌道,是在更大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架構下運作,包含了不批准京都議 定書的美國、澳洲。這是一個不預設結論的「對話」而非「談判」機制。地主國煞費苦心 ,才把本來談都不想談的美國拉了進來。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是在1992年通過,而京都議定書就是1997年的第三屆公約締 約國大會所通過。其中要求以公約附件一所列舉者為主的30多個已開發國家於2008至2012 年間達成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的具體減量目標,各國的削減額度有所差別。總體平均 來說,是比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5.2%。 美國布希政府於2001年決定不批准京都議定書,其所持理由是硬性的排放標準會傷害 美國經濟,且中國、印度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龐大的國家卻未被賦予減量義務,並不合理, 因此美國要以著重新科技的方式自願減量。布希政府因此成為京都議定書簽署國及國內外 環保團體的箭靶。而京都議定書在2004年底經俄羅斯批准後,跨過所需門檻,於2005年2月 16日生效。 「鴨與非鴨」的爭論 本次蒙特婁會議,MOP1部分先順利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的施行細則,使其得以實際運作 。但即使已解決了2012年以前這段時間的問題,如果沒有對國際社會和私人部門指出後京 都的方向,則在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持續抵制、第二大排放國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不 願加入具體減量的情況下,全球合作減量的共識仍岌岌可危。企業也不知道要如何規畫長 期投資。 因此,多數觀察者都指出,當前述的第一條軌道開通,即使仍只是很泛泛的協議,具 體內容還待折衝,但已等於是向世界釋出明確訊息,企業也得到了它們作長期投資所需要 的可預測性。 美國一直是這次會議的大麻煩。沒有美國這個大污染者的參加,全球共同減量顯然大 打折扣。會議期間,從會場外到全世界主要城市,都有強烈譴責美國的示威活動。而以英 國為首的歐盟希望以柔軟的方式,慢慢與美國妥協,不期待美國在這次就能有什麼具體承 諾。有些環保領袖呼籲各國代表,乾脆不要理美國人了,因為地球環境不能再等待了,無 論美國參加與否,京都模式的減量都要持續下去,甚至更加嚴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而有迪昂主導的雙軌制,分別在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兩個屋頂下運 作。即使這樣,美國原先都還不接受,其首席談判員華生(Harlan Waston)撂下了一句俗 語後即退出會場。 他說,「如果這東西走起路來像鴨子,叫聲也像鴨子,那麼牠就是隻鴨子。」他的意 思是:歐盟和加拿大不要想誘使美國同意加入非正式的減量對話,這只是偽裝,到頭來還 是會變成正式談判。他這個譬喻被報導出來,場外抗議人士隨即在市中心大肆搜購了100多 隻玩具鴨,充當示威道具。 讓大家都有事做 後來,在協議的文句上經過修改、明確指出這個「結論開放」的對話將不會導向任何 正式談判或京都議定書式的硬性排放限制後,美國才同意。只是「同意以後談」而已,但 被認為已是令人額手稱慶一大進步,因為它創造了其他創新機制的可能性。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介入,據信也是一大助力。他在一場本已取消又臨時恢復的演講 中略帶責難地呼籲雙方各讓一步。他說,各國可以採取較特定、較小型的措施,以促進及 傳播能夠不論在窮國富國都能大量減少溫室氣體的科技,這樣也許會更好。他說,「如果 諸位無法就單一目標達成協議,那麼就設定一組多項計畫,好讓每個人早晨起床後都有事 可做。」 其實,美國雖飽受抨擊,也並非不做事。其與京都議定書的最主要矛盾,在於要不要 用設定明確排放上限的這種方式來減低排放。美國的策略核心在於降低每單位經濟活動的 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將對氣候友善的科技推廣到美國與全球市場。這些重金投入研發的科 技包括清潔煤技術、捕捉二氧化碳儲存於地底、氫燃料開發等。 美國同時也透過技術轉移促進雙邊與多邊減量,像是2005年7月和中國、印度、澳洲、 日本與南韓簽署的「清潔發展亞太合作夥伴」(Asia-Pacific Partnership for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計畫,在此次大會中也獲得肯定。 即使一般都認為會議結果好得超出期待,國際永續發展研究院(IISD)所出版的《地 球協議報導》(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冷靜指出,單單只是各國同意加入多項程 序,不代表未來實質上就能達成協議。目前關於2012後要如何的決定,還不足以保證長期 會有正面的結果。然而,它還是結論道,對照於蒙特婁會議原本面臨的失敗風險,這樣的 結局已經不能不說是一項成功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6.100.36

05/27 01:37, , 1F
南北緯各延伸1度 熱帶變大了 http://tinyurl.com/n3q6s
05/27 01:37, 1F
文章代碼(AID): #14ToKKnt (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