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Rec》─2008年最大遺憾!

看板Horror作者 (男人的堅持)時間15年前 (2009/01/06 13:15), 編輯推噓7(706)
留言13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REC》這部西班牙殭屍電影是我2008年最大的遺憾。 因為我竟然沒有能在電影院欣賞這部電影,現在已經是後悔莫及了! 《REC》原為2007年底在西班牙上映;2008六月在台上映。 當時我本來已經訂好了電影票,無奈一場午後大雨,不能盡興。 只好另擇他日,沒想到這個另擇他日,一等就是四個月過去。 中間雖有好萊塢翻拍版《死亡直播》上映,但總提不勁,有一點厭倦好萊塢主流 的轟炸,最後還是決意先看完原版在說。 直到今日凌晨,我才在自己的電腦螢幕前看完這部影片。 看完真的想讓我振臂疾呼,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精彩過癮的殭屍片了! 讓人大呼精彩過癮的殭屍片少之又少,而能嚇死人的殭屍片又是屈指可數,本片屬之。 殭屍片從一開始的恐怖片取向,越來越成為一種Cult現象。喜歡殭屍片的影迷不見得 會覺得殭屍很可怕,反而覺得很酷,片中有越多斷手斷腳、血肉模糊的殭屍越好, 然而這部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去嚇死觀眾,而導演們的企圖也非常成功。 本片特殊之處是以非好萊塢主流思維來拍攝這部恐怖片,不但毫無配樂,演員也大多 是素人演員,且在演出前甚至不知道劇本以及接下來的劇情。而以攝影機視角為第一 人稱所拍攝訪紀錄片也不是頭一遭,包括過去的《厄夜叢林》,同時期的《科洛弗檔案》 《活屍日記》。然而導演們的編劇卻沒有被限制住,他們並不在乎這樣的手法是獨創 或者是別人使用過了,並且大膽地加入了許多創新的元素與想法,就算是其他殭屍片 被使用過的元素,他們也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呈現,這才是難能可貴之處。 歐洲的殭屍片在七零、八零年代也不遜色於美國本土出產,但步入九零年代後,全球 的殭屍片產量都遞減,邁向公元兩千年後,歐洲的殭屍片以英國的《Shaun of the Dead》為 首選,但本片又為歐洲殭屍片寫下新的一章。 即使我再喜歡《Shaun of the Dead》,也不得不說,該片對於殭屍的概念仍然是 沿循George A. Romero的殭屍概念。而本片卻有新的概念與新的理解。 嚴格說來,本片仍算不上殭屍片,片中只能算是感染者,而不是死後復活的殭屍。 但是,「Zombie」已經跟吸血鬼、狼人一般,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殭屍的定義從今 以後只會越來越廣,並不用強調要符合什麼規則才算得上是殭屍片。 有趣的是,從最早以來以海地巫毒的觀念看待殭屍,到了80年代的化學武器導致殭屍,90 年代的病毒論,本片反而用了天主教的觀點來看待殭屍,而其佈局與巧思之妙,讓人 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恐怖片能反映了各個不同文化區的民俗、傳說,甚至是宗教文化, 而導演也沒有被既定的殭屍概念所牽絆,而可盡情發揮。 故事的發生場景也選得佳,殭屍片另外一個要素是背景要在與殭屍隔絕的空間內。 不論這個空間多大,可能小至一個房間,大至全世界。在隔絕的空間內才能演出 殭屍攻防戰,其實所有殭屍片幾乎都是按循著攻守兩方的勢力拉鋸。 背景若選得好,故事也自然精彩,本片選在被隔離的四層公寓內。 這考量本片的攝影手法,在小空間的公寓非常適合以第一人稱的攝影方式。 其實早在1978年的《Dawn of the Dead》中就有一場戲是描述SWAT特勤部隊攻入一棟 被殭屍佔領的公寓。客觀地來說,這場戲並不如突出。 但公寓的確是上演戲劇化殭屍攻防的好地方,因為住戶與住戶之間,或者是房間房間 之間,都可以自成一個小空間,場景與場景的切換可以十分緊湊刺激。 然而,本片運用的更好,他並沒有著墨在太多小空間的攻防,主角並沒有被困在某一 個據點與殭屍攻防,而是被困在密閉空間內被殭屍追逐,這一點形成了更特別的 風格,公寓內最棒的場景是四層樓的樓梯井,上下樓梯間的層次感,或者是從上層 樓往下俯瞰都是在其他殭屍片少見的視點。另外公寓內的場景也十分多變且富巧思, 重複場景也因不同的劇情而不會讓人覺得冗長不耐。 另外一點是,故事背景發生在公寓當中,代表並不會有太多武器,本片中幾乎沒有 使用槍來對付殭屍,甚至冷兵器也不常見,片中的角色幾乎是徒手來對付這些感染者, 使刺激與真實性又高了一層。 在拍攝手法上,本片同《科洛弗檔案》採用一台攝影機,同樣是沒有經過後製的 呈現。鏡頭強調的是瞬間的驚嚇與速度感,所以大多使用短鏡頭,極少特寫。 因強調真實性的關係,無法用長鏡頭來表現殭屍攻擊活人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影片節奏也因此拉快,在影片中段則會有氣氛無法連續的缺點,直到接近尾聲之處 才有一系列快速鏡頭的特寫製造本片的高潮;而導演也利用攝影機操弄觀眾情緒,如 一開始採訪時鏡頭移動是很緩慢的,但隨著災情越來越嚴重,鏡頭的移動也越來越誇張 甚至配合女主角情緒的崩潰製造一連串混亂。 而本片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讓本片的攝影師也同樣在影片內扮演攝影師的角色,即戲外的 掌鏡人與劇中的掌鏡人是同一個人,在其他使用攝影機做第一人稱的仿紀錄片,可能 還是會把劇中掌鏡的角色與實際操作的攝影機分開。 本片這樣做的優點是更寫實,攝影師更能掌握整個情境動態,因為他必須以劇中人 的身分去拍攝而不是置身事外;然而本片也有一個缺點,是為攝影師的角色存在感 很薄弱,這個角色的主要作用是手持攝影機記錄片中的一切,但他也必須能讓觀眾 感受到他是一個真實的角色,而不是戲外的攝影師。片中的攝影師太過於冷靜,並沒有 感受到他對於這場災難的看法與他自我的情緒;與片中角色的互動也不多,直到影片後 段才有明顯的作用,這是可惜的地方。 本片的殭屍造型並沒有太大的強調,雖然化裝特效十分精緻,但因為使用快速鏡頭且 缺少特寫並看不太多的特色。大部分的感染者會產生充滿血絲的雙眼,臉部傷口造成 的滿面鮮血;許多感染角色也曾重複出現在類似題材的殭屍電影中。 如被感染的阿婆或是小女孩,用老弱婦孺其孱弱的形象來突顯被感染之後的狂暴。 但本片保留了一個感染者真的是神來一筆,其造型與劇情安排的巧思真是讓人毛骨悚然, 即使如是我自詡為殭屍片的狂熱愛好者,也不禁被這個感染者所震懾。 其形容長相在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不得不很主觀的說,這是看過的殭屍電影中最讓我感 到害怕的一位。 最後,本片最讓我感到難忘的反而不是各種創新的概念與攝影手法,而是殭屍電影蓬勃發 展四十年來,也已經達到了瓶頸與極限。過去的恐怖題材,如狼人、吸血鬼也漸漸地在轉 型。本片貴在於他既能夠創新,更能融會舊有的題材,進而衍生自成一派的風格。 如果能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一定會風雨無阻地衝進戲院欣賞這部片! ※ 編輯: EVA96 來自: 140.119.199.142 (01/06 13:16)

01/06 15:32, , 1F
同感
01/06 15:32, 1F

01/06 18:16, , 2F
真的是拍很好又很有深度的片 雖然我被嚇到大叫= =
01/06 18:16, 2F

01/06 18:23, , 3F
請問中文翻什麼呀 租的到嗎 ??s
01/06 18:23, 3F

01/06 19:32, , 4F
可以等 rec 2 上次去戲院看科洛佛也是雞皮疙瘩狂豎
01/06 19:32, 4F

01/06 19:33, , 5F
中文翻的很爛叫 錄到鬼 其實根本久沒有鬼 = = +
01/06 19:33, 5F

01/07 10:14, , 6F
嗯嗯..中文翻譯真的很爛= =
01/07 10:14, 6F

01/07 10:14, , 7F
看到翻譯會讓人有種軟掉的感覺-.- 不過Rec真的好看!!
01/07 10:14, 7F

01/07 17:07, , 8F
這片不錯,之前就想看,今天看完本文趕快去找來.真不錯
01/07 17:07, 8F

01/09 23:28, , 9F
這部好看 推!
01/09 23:28, 9F

01/11 10:36, , 10F
我看完以後我超暈的暈車的暈
01/11 10:36, 10F

01/12 17:15, , 11F
我跟男朋友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去U2看 看完經過市民大道 我男
01/12 17:15, 11F

01/12 17:16, , 12F
朋友說好暈喔 結果旁邊警察就叫我們過去問有沒有喝酒XD
01/12 17:16, 12F

03/27 13:53, , 13F
錄到鬼?有印象..但之前一聽到中文名字就...軟掉=_=
03/27 13:53, 13F
文章代碼(AID): #19OkaDEn (Ho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