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怎麼評估肝功能異常?消失

看板Health作者時間7年前 (2017/04/24 14:22), 編輯推噓-1(01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肝是一個沒有痛覺的器官,記得要多多注意肝的健康喔! http://myhealth911.com/20170422_560218.html 肝髒生化檢查是臨床常用的實驗室檢測項目,主要包括ALT、AST、總蛋白、白蛋白(Alb )、球蛋白、TBil和DBil等指標。 作者 | 李飛 陸倫根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來源丨臨床肝膽病雜誌 肝損傷主要表現為肝髒酶學改變、膽紅素代謝異常、物質合成功能障礙以及生物降解功能 下降,但不同疾病所引起的生化異常和結構改變在性質和程度上各具特征。此外,膽道疾 病亦可引起肝功能異常。 肝髒生化檢查是臨床常用的實驗室檢測項目,主要包括ALT、AST、總蛋白、白蛋白(Alb )、球蛋白、TBil和DBil等指標。近年來肝髒生化檢查又新增了一些項目,如鐵蛋白、前 白蛋白(prealbumin,PA)、透明質酸(HA)等。各檢測指標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可以 將其分為四類:肝細胞損傷標誌物、膽紅素代謝標誌物、肝髒合成功能標誌物以及肝纖維 化相關血清指標。通過對這些檢查指標的分析可以判斷疾病的性質以及嚴重程度,為疾病 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一 肝細胞損傷標誌物 氨基轉移酶 ALT和AST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反映肝細胞損傷的生化指標。ALT主要分布於肝細胞胞漿, AST主要分布於肝細胞線粒體,少數分布於胞漿。當致病因素導致肝細胞變性、細胞膜通 透性增加時,從細胞內釋放的主要是ALT;而當肝細胞嚴重損傷、壞死時,線粒體內的AST 便釋放出來,導致血清AST顯著升高。輕型肝炎發生時,AST/ALT比值下降,重型肝炎、肝 硬化和肝癌發生時,AST/ALT比值上升。因此,測定血清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有利 於肝功能異常的診斷和鑒別。 生理狀態下,血清中ALT和AST活性較低,通常低於40U/L。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肝細胞 變性和壞死都會導致細胞內ALT和AST釋放入血引起血清轉氨酶活性升高。各種致病因素所 致肝病會引起ALT和AST不同程度升高,因此,對於ALT和AST活性的分析可用於疾病診斷和 鑒別以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各種肝髒疾病都能引起轉氨酶輕至中度升高,因此,中等程 度以下(<300U/L)的轉氨酶升高無特異性。若ALT急劇升高(>1000U/L),提示存在大量 肝細胞壞死,其最常見的疾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毒物或藥物性肝損傷、急性缺血性肝病 等。此外,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豆狀核變性也能導致轉氨酶急劇升高,但同時伴有自 身免疫性抗體升高或銅代謝異常。 如果致病因素持續存在,肝細胞長期遭受損傷將會引起轉氨酶長期升高,常見疾病有慢性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藥物性肝損傷; 少見疾病有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狀核變性等。在我國,由於HBV感染率甚高,因此慢性 乙型肝炎是導致轉氨酶長期、反複升高的主要原因,這類患者轉氨酶升高以ALT為主,並 且AST與ALT的比值(AST/ALT)常<1,結合病毒學檢查容易快速明確診斷。而對於酒精性 肝病患者,血清轉氨酶水平通常<400U/L,並且以AST升高為主。對於長期大量飲酒者, AST/ALT>2提示酒精性肝病可能,AST/ALT>3更具有診斷意義。另外,藥物性肝損傷也是肝 功能異常的常見原因。長期服用抗結核藥如異煙肼、利福平、氮唑類抗真菌藥以及抗抑鬱 藥等均可引起血清轉氨酶持續升高,停藥後肝功能迅速恢複正常。除了肝髒病變外,其他 系統的疾病也能導致血清轉氨酶持續性升高,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感染性腹瀉、神經性厭 食症、Addison病以及肌病等。這些疾病引起的血清轉氨酶升高往往處於中低水平,當原 發疾病被有效控製後,ALT和AST亦逐漸恢複正常。 堿性磷酸酶(ALP) 血清中ALP主要來自於肝髒、骨骼和腸道,臨床上測定ALP主要用於骨骼、肝膽系統疾病等 的鑒別診斷,尤其是黃疸的鑒別診斷。膽道梗阻時,血清中ALP顯著升高,並與膽道梗阻 程度和時間呈正比,而此時ALT升高不明顯,因此ALT/ALP比值較小,通常<2;在肝細胞損 傷時,ALT顯著升高,ALP不升高或輕度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ALT/ALP比值較大,通 常>5;而當ALT/ALP介於2-5時,提示肝細胞和膽道均受累及。值得注意的是,多種因素可 引起正常人血清ALP顯著升高。正常小兒ALP活性可達正常成人的2-5倍。餐後(尤以高脂 餐)小腸分泌的ALP進入血中,一般可增高30U/L或更高,在B或O血型人中可持續12h。妊 娠亦可引起ALP升高,可達2-3倍正常值上限。因此,在分析ALP升高時應排除以上幾種特 殊情況。 γ-穀氨酰轉肽酶(GGT) GGT主要分布於腎、肝、胰腺,但腎髒釋放的GGT主要經尿液排出;血清GGT主要來自於肝 髒,而肝髒GGT主要分布於膽管上皮細胞和肝細胞膜管腔面,二者在發生變性和壞死時會 導致GGT大量溶解釋放入血,引起血清GGT升高。因此GGT升高提示肝髒疾病,尤其是膽道 疾病。肝外膽汁淤積(由膽結石、膽管炎、胰頭癌引起)和肝癌的GGT明顯增高,可高達 5-30倍正常值上限。梗阻初期,GGT/AST比值為3-6,長期梗阻GGT/AST比值常>6。肝實質 性疾病如急性肝炎時:GGT通常輕度升高;脂肪肝、肝硬化活動期時:GGT一般輕度升高;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非活動期:GGT可見正常。此外,血清GGT主要來自於肝髒,因此其可以 用於輔助判斷ALP的來源;ALP升高,GGT正常,表明ALP來自於骨骼或腸道;若二者均升高 ,表明ALP來自肝髒,提示肝膽系統存在疾病。 二 膽紅素代謝標誌物 膽紅素由肝髒產生,經膽道排泄,肝在膽紅素代謝中具有攝取、結合和排泄作用。膽紅素 測定包括TBil和DBil,二者之差為間接膽紅素(IBil),多種致病因素可引起血清膽紅素 升高,導致黃疸。臨床上將黃疸分為四類: (1)溶血性黃疸; (2)梗阻性黃疸; (3)肝細胞性黃疸; (4)先天性膽紅素代謝障礙。 當發生血管內溶血或紅細胞大量破裂時,體內產生大量IBil而超過肝髒的攝取和代謝能力 ,血中IBil顯著升高,引起溶血性黃疸,而此時DBil、ALT、AST和ALP基本正常;當膽道 因為結石、腫瘤或周圍腫物壓迫致其梗阻時,肝細胞分泌的DBil排出受阻,由於膽管內壓 增高致使DBil逆流入血液,因此出現血中DBil顯著升高,IBil不升高或輕度升高,且伴肝 髒酶學改變,此為梗阻性黃疸。而當肝細胞受損時,一方面肝髒無法完全攝取和結合IBil ,另一方面肝細胞內的DBil會從受損的肝細胞釋出,因此導致血液中DBil和IBil均升高, 同時轉氨酶也顯著升高,即導致肝細胞性黃疸。此外,Gilbert綜合征因肝細胞攝取IBil 障礙以及肝細胞微粒體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足導致血液中IBil顯著升高; Dubin-Jonhson綜合征主要因為肝細胞無法將DBil排泄至毛細膽管而致DBil升高。上述3種 膽紅素代謝障礙性肝病均不引起肝髒酶學顯著改變。據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類型和原因。 三 肝髒合成功能標誌物 白蛋白(Alb) 肝髒是人體合成Alb的唯一器官,合成後供機體需要,且幾乎不被排出,其在血漿中的半 衰期約為21d,因此Alb的高低反映肝髒合成代謝功能和儲備功能,也是評估肝硬化嚴重程 度及判斷預後的指標。Alb增高主要由於血液濃縮而致相對性增高。在正常飲食和腎功能 正常情況下,Alb降低可能與肝功能異常、肝髒合成蛋白質功能下降有關。Alb<30g/L時部 分患者出現或將要出現腹水,至25g/L以下時預後不良,降至20g/L時預後極差。需要指出 的是,由於Alb半衰期長,其不能用於評估急性肝損傷。 凝血酶原時間(PT) 血漿PT是評價肝髒合成功能的另一指標,該指標檢測血液凝固時間,它需要肝髒產生的II 、V、VII、IX因子的參與。當肝細胞廣泛受損時,肝髒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導致PT 延長,超過3s以上為異常;4-6s時,表明嚴重的肝損傷且預後極差。在反應肝功能急性損 傷方面,PT優於Alb。由於在肝髒疾病早期僅有VII因子合成減少,因此PT出現延長早於活 化部分凝血激酶時間。 PA和血清假性膽堿酯酶(pseudocholinesterase,PChE) 二者均由肝髒合成,半衰期分別為1.9d和10d。其中,PA由於半衰期短,能快速、敏感地 反映肝細胞的損傷和肝髒的合成功能。研究表明急性肝炎時PA異常率為34%,而Alb異常率 僅為17%,因此PA能更靈敏地反映肝細胞損傷,可作為判斷急性肝損傷的靈敏指標。此外 ,動態監測PA能反映肝衰竭患者肝髒合成功能的好轉或惡化情況,動態觀察PA升高明顯者 預後好,降低或升高不明顯者預後差,故觀察PA早期動態變化能作為肝衰竭預後的判斷指 標之一。 四 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指標 透明質酸(HA) HA是一種分布在細胞外基質的氨基葡聚糖,主要由肝星狀細胞或纖維母細胞合成,由竇狀 內皮細胞降解,在眾多的肝纖維化指標中,HA的敏感性最高。急性肝炎時血清HA多正常,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時由於肝髒代謝能力下降,HA清除減少,使血清HA水平升高,並且其升 高水平與肝髒炎症或肝纖維化程度呈正相關。 IV型膠原(type IV collagen,C IV)和層黏蛋白(laminin,LN) C IV與LN均是構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當肝髒持續損傷時,二者合成增加,而肝髒對其降 解能力降低,出現毛細血管化。同時,血清中C IV與LN升高,且其升高程度與肝纖維化程 度具有相關性。 轉化生長因子(TGF)β1 TGFβ1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肝星狀細胞活化因子,在正常情況下與其他細胞因子處於一 種網絡平衡狀態,共同維持肝髒內環境的相對穩定。肝髒慢性炎症時,Kupffer細胞大量 浸潤並分泌TGFβ1,TGFβ1進一步激活星狀細胞和其他間質細胞分泌TGFβ1,因此導致血 循環中TGFβ1水平升高,並且隨肝纖維化程度加重逐漸升高。此外,Ⅲ型前膠原、血小板 衍生生長因子-BB、基質金屬蛋白酶-1、基質金屬蛋白酶抑製劑-1、α巨球蛋白等指標亦 具有診斷肝纖維化的價值。上述各血清指標具有較好的特異性,但敏感性差,單一指標診 斷肝纖維化的作用有限,因此常聯合檢測多項指標診斷肝纖維化。近年來國內外建立了一 系列基於各種血清指標的肝纖維化無創性診斷模型,代表性的有FibroTest(其參數包括 α巨球蛋白、血清載脂蛋白A1、GGT、膽紅素及肝內珠蛋白)、APRI指數(AST與血小板比 值指數)和Forns指數(其參數包括血小板計數、GGT、年齡和膽固醇)等。國內同行也提 出SLFG模型(其參數包括α巨球蛋白、年齡、GGT和HA)、S指數(其參數包括GGT、血小 板和Alb)等評價慢性HBV感染所致肝纖維化。這些診斷模型能較好的區分S2及以上肝纖維 化,但對更早期肝纖維化的診斷作用極其有限。 五 肝功能異常診斷思路 (1)病史采集,包括肝炎病毒接觸史、飲酒情況、不潔飲食、藥物毒物史、家族史等; (2)體格檢查,包括皮膚鞏膜顏色、肝髒大小、肝區觸痛、Murphy征等; (3)實驗室檢查,包括生化常規、病原學檢測、免疫球蛋白分類定量和自身抗體等; (4)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B超、CT、磁共振成像等; (5)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對於病因不明或需要進行評估病情的患者,有必要行肝穿刺活 組織檢查。 由於引起肝功能異常的病因較多,既有肝髒本身的疾病,也有其他系統的疾病,對於肝損 傷的診斷有時顯得較為困難,因此需結合病史、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等多方面的信息才有 可能明確診斷。 六 小結 肝髒生化檢查,包括肝髒酶學檢查、膽紅素代謝檢查、肝髒合成功能檢查及肝纖維化血清 學指標等,能較全面地反映肝髒功能狀態,為肝功能異常的診斷提供重要線索,並能動態 監測病情,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實驗室指標。除此之外,肝功能異常的診斷還需要詳細的 病史采集和全面的體格檢查,以及病原學檢測和B超、CT等影像學檢查資料甚至肝活組織 病理檢查。只有將多方面的資料綜合起來才能最終確定病因,評估病情,明確診斷,進而 指導下一步的治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04.2.2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lth/M.1493014944.A.D99.html

04/26 01:14, , 1F
肝髒
04/26 01:14, 1F
文章代碼(AID): #1O_PcWsP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