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爛戲拍得多、拍更多,才有戲劇產業

看板HatePolitics作者 (豬頭翔)時間2年前 (2022/02/01 11:08), 編輯推噓13(13012)
留言25則, 16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韓劇《魷魚遊戲》登上了網飛(Netflix)全球熱播排行的第一名,照例國內又開始有「 韓國行,為什麼我們不行」的討論之聲,連之前國內收視極高的《斯卡羅》都被拿出來鞭 。 當然不是說國產劇就不能批評,《斯卡羅》在拍攝、編劇、導演上是不是有所缺失,都可 以討論,不過扯到題材太過本地,只能拍來自爽就有點差太多了,因為……各位啊,《魷 魚遊戲》的關鍵背景設定也是韓國本地才知道的童戲,一點都沒有「去國界」,一樣可以 成為國際ott上的世界熱播第一。 複製成功經驗?別忘了運氣因素無法複製 當然錯誤的反面不代表正確,「去國界」不必定就可以走向國際,加強本地色彩就可以嗎 ?當然不是這樣,防彈少年團(BTS)的音樂可以走向國際,攻占美國告示牌(Billboard )冠軍寶座,可不是靠整天穿韓服唱阿里郎、展現韓國在地風情,相反地,許多韓國偶像 團體都很努力地尋求與全球頂尖藝人合作。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怎麼做才能和韓劇、K-pop一樣邁向世界呢?關鍵其實就在,根本 沒有一個照抄就可以成功的簡單模式存在。 撰寫《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就曾經寫道:我們解釋過去與預測未來時,聚焦在技能的因果作用,忽略運氣 扮演的角色。分析《魷魚遊戲》和防彈少年團的成功,當然能得到很多的啟示和原因,但 即使我們將這些要素都完全複製,還是未必可以獲得相同的成功,因為其中的「運氣」因 素是無法複製的。 找來聰明睿智超越凡眾的人(就假設真的存在這樣的人好了),分析成功者的特質完全複 製,在匯集社會的資源找出有天份的人以此辦法訓練的「菁英組隊法」,一直是很多領域 的人都相信可以做成的成功之道,不管是過去榮工、華興、美和時代的棒球,現在文化部 和文策院的各種戲劇推進計畫,甚至是「兩兆雙星」之類的產業計畫,基本上都是以這種 思考模式發展出的策略。 文化部和文策院的各種戲劇推進計畫還是現在進行式,但將菁英小球員集中在榮工、華興 、美和集中訓練的棒球生態(日本每年春夏兩季的青棒聯賽,卻有數以百計的高中球隊參 與),雖然在三四十年前職棒球員不參與業餘比賽的情況下,一度讓台灣有世界棒球5強 的幻象可以自誇。但到球員有機會放洋挑戰外國職棒、且我們自己有職棒找來外籍洋將之 後,台灣棒球實力和棒球先進國家的差距馬上就可以看出來。而當年「兩兆雙星」的產業 計畫,更是以慘敗收場。 數量,關鍵就在數量 當我們深入觀察那些在某些團體競技,例如棒球、足球真正強盛的國家,會發現共同特色 是基層球隊一大堆,不管是美國的三級+大學棒球隊,巴西的學生足球隊,或是英國的俱 樂部足球隊,都是數以千計甚至萬計。 戲劇在所有「說故事」的手段當中,也屬於「團體競技」,比起小說、漫畫、電子遊戲、 廣播劇、說書……等等,戲劇一直是最昂貴的一種「說故事」方式,而且這個昂貴的程度 還不斷地在推高當中。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在1977年推出《星際大戰:曙光乍現 》(Star Wars: A New Hope)時,製作預算1100萬美元在當年已屬高價,但到迪士尼收 購盧卡斯影業製作《星際大戰:天行者的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 時,這部在2019年上映的電影製作預算已經來到2.75億美元,即使考慮通膨因素,都是可 怕的成長幅度。 在成本預算這麼高昂的狀況下,要在戲劇使用「菁英組隊模式」,集中整個產業的資源於 一個團隊、少數人,可以想像的是,一旦賭錯恐怕整個產業都會完蛋。……問題是,在任 何一個產業、任何一種消費產品,失敗的機率總是高出成功太多太多。 台灣的八點檔「粗製濫造」是被很多「戲劇有志青年」所詬病的,在這些習慣「菁英組隊 模式」的人心中,總認為那些爛八點檔占走太多資源,如果那些資源都拿來投資他們內心 的「好戲」,台灣要追上中國、追上日本、追上韓國,甚至追上好萊塢都有機會。 先不說這種聯考世代特有的「追上」心態,覺得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好壞分數排列順序, 而排在第一的必定是最好、最多人想要的想法根本和事實不符。就舉台灣職棒為例,大概 沒有認真的球迷會覺得台灣職棒的競技強度會超過美日職棒,但台灣職棒在台灣的轉播收 視率,還是遠勝美日職棒,球迷觀賞球賽,除了球員能力和球賽競爭強度之外,還有許多 其他因素,這些因素都讓球迷不會挑「世界第一」、而去挑本地的球賽欣賞。 「自己爽」又如何?可以創造產業就是好事 當然對於習慣爭第一的「聯考粉」球迷來說,這種心態造就了進步牛步的職棒聯盟和職棒 球員,簡直是讓他們無法得到一個世界第一職棒聯盟的萬惡淵藪。 問題是在這些「自己爽」的球迷支持下,台灣職棒跌跌撞撞也經營了30多年了,因為有本 地職棒當出路,讓更多小球員可以將「加入職棒」當成自己的出路,讓電視台藉由轉播本 地職棒賺到錢、感受到球迷觀眾的分量,而可以去爭取更多競技強度的各國職棒聯盟比賽 來播出,而更多的比賽轉播也讓更多的退休球員可以以球評甚至主播為目標,尋求自己的 職涯第二春。更不要說巨量的職業球賽(台灣職棒一年起碼舉辦數百場比賽,而業餘成棒 每年各種杯賽加起來也很難超越百場,更何況這些業餘杯賽並不會被職棒排擠而會照樣舉 行),創造出多少工作機會,養活多少人了。 被「文藝青年」、「有志青年」批評為粗製濫造、一播幾百集的七點檔、八點檔,事實上 都是每天「穩定產出」時數的「產品」。這種「穩定產出」的特性,讓演員、編劇、剪輯 、攝影、燈光、音響、道具、場記等等等等,一大票劇組人員可以藉此磨練技藝,更重要 的是,獲得穩定收入,可以放心地以此為業,才有機會變「專業」。 搞死台灣電影的「圓夢」模式 在台灣電影新浪潮時代,養成了一堆迷信「菁英組隊模式」,認為戲劇製作應該懷著藝術 創作的虔敬心情,視進入八點檔劇組就業是對自己藝術的羞辱,平常就各行各業賺錢籌資 ,甚至想辦法從政府弄輔導金,輔導金不夠就指望夥伴中有人有房子車子可以抵押,正式 開始拍攝就靠大家無酬貢獻自己技藝互相幫忙圓夢,最後如果有幸在錢燒完之前把戲殺青 ,卻得不到觀眾支持進戲院觀看(大概99%都是這種結果),大家只好扛著一堆債務回到 自己的職業賺錢維生。(換句話說,這些圓夢小組成員不管自視多高,客觀地描述他們就 是一群業餘的愛好會成員) 這種自認為最不被商業污染、得以成就自己藝術的「圓夢」搞法,先不提他們心中的藝術 有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了不起,但很明顯的是劇組人員都是平常在其他行業工作的「業餘 」人員。電影或電視、網路戲劇劇組,除了可能比較接近藝術創作的編導攝影,還需要很 多「專業」技藝者,例如燈光、例如場記、例如音響、例如道具、例如現在幾乎是戲劇必 備的電腦影像處理,而這些技藝是要靠不斷地操作去磨練才能精進的,而為藝術奉獻的「 圓夢」「菁英組隊模式」,往往拍了一部就不知道下一部在哪,技藝根本無從演練熟悉而 專業化。 當然這種連本業工作人員都供養不起的劇組,更別說能找來專業的法務人員幫忙搞定演員 和劇組人員的合約以及其他法律問題,找來專業的財務人員來優化控制預算和成本,找來 專業的行銷發行人員來幫忙戲劇殺青後的上映相關宣傳問題了。而那個「大圓夢」時代的 台灣電影,就這樣惡性循環地走入死亡,直到魏德聖拍攝《海角七號》取得5.3億元票房 ,才把影迷喚回看國片。(順帶一提,《海角七號》跌破眾人眼鏡的天量票房,其實也證 明票房不是可以「計畫」、「規畫」出來的,有太多的原因會讓《海角七號》只是國片死 亡期的其中一個泡沫,這部電影的票房那麼成功,運氣成分實在占太大的比率) 台灣要發展戲劇產業去征服國際市場,老實說先天的競爭劣勢一大堆──當然不是「市場 太小不去中國會死」那種人云亦云的問題,過去當過亞洲流行音樂王國、經濟仍不斷在成 長的台灣,喜歡聽歌看戲、有娛樂需求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多不會減少。 台灣進軍戲劇產業最明顯的先天競爭劣勢之一,是台灣的「廉價」的故事底層建築如小說 、漫畫發展得相當差(尤其是和美日韓港相比),戲劇的故事沒有先用較低的成本呈現, 經過市場的測試,花大錢拍的戲沒人要看的風險大增。(更可悲的是,把戲劇當成實踐自 己藝術手段的文青,還會覺得把故事先寫出來畫出來,先測試市場接受度是對他的污辱) 戲拍得多,劇組人員才有收入穩定的安心 但即使把目標放在和本土職棒一樣的國內市場,因為(不管好戲爛戲)總製作時數太少無 法產業化,導致養得起的演員太少、工作人員太少、工作人員專業程度不夠、吸引不到其 他產業廠商來做專業支援,也沒辦法用數量創造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總之一句就是無法創 造完整的產業鏈。 台灣真要拍出征服世界的《魷魚遊戲》、《愛的迫降》,該做的不是淘汰劣質戲劇,只拍 某些人認定的「優質戲劇」,而是要想辦法拍出更多更多的戲劇──不管是好戲或是某些 人心中的「爛戲」,讓產業鏈成形,讓在這個產業工作的人可以有穩定的工作機會帶來穩 定的收入,可以安心磨練自己的技藝,讓更多人願意來投入這個產業。拍的戲多,想在眾 多競爭者脫穎而出的劇組和投資人,就必須去嘗試更多元的題材(而不是老是去質問製作 公司為什麼不敢拍那樣的題材、為什麼不敢拍這樣的題材),自然就有些戲有機會跑出來 變成我們的《魷魚遊戲》。 背後支撐韓國產出《魷魚遊戲》的,是三大無線台(KBS、MBC、SBS)每年數百小時的婆 媽劇(十多年前讓接在在台灣收視挫敗《還珠格格3》後面時段,讓瓊瑤氣到大罵「我們 要觀眾相信愛情,電視台卻在後面接《背叛愛情》」的韓劇《背叛愛情》,就是一拍247 集的韓國婆媽劇,而這樣的婆媽肥皂劇如今在韓國還是非常重要的劇種)、是有線無線電 視台每年十數檔收視率一趴甚至零點幾趴的「慘烈教訓」。 2021年光上半年,韓國就有徐玄振、金東旭、庭沼珉、金路雲、李民基、林珍兒等過去戲 劇收視表現不差的韓流明星,新戲上檔收視慘敗,甚至連大滿貫影帝影后黃晸玟、全道嬿 ,視帝池珍熙的新劇收視都慘遭滑鐵盧。 換句話說,韓國戲劇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劇組也還沒摸索出那個收視必勝的模式,甚至 連位居全球戲劇產業之巔的好萊塢,每年也是一堆被寄予厚望的高成本影集演不到一季就 慘遭腰斬。但當你拍的戲夠多,這些損失就能靠「規模經濟」而降低,而其中只要有一部 成功跑出來,就能彌補這些損失。過去城邦出版集團的掌門人詹宏志,就是用「雜誌海」 的策略,成為國內出版界的雜誌霸主。 台灣政府相關單位、戲劇圈工作者乃至劇迷影迷,別在整天想望靠「菁英組隊模式」,來 集氣拍出一齣超韓趕美得第一的好劇證明台灣文化底蘊這種「圓夢」計畫了,先把產業鏈 建立起來、產業建立起來,拍得戲多,自然會有好戲的。迷信「戲的品質夠好就能走進世 界」而搞孤注一擲的「菁英組隊」來挑戰「完整產業的產品」,最後失敗絕對是可以預測 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107.20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643684931.A.19C.html

02/01 11:10, 2年前 , 1F
羨慕別人的優秀,忘記失敗的爛戲是成功之母
02/01 11:10, 1F

02/01 11:10, 2年前 , 2F
斯卡羅的美術道具造型都ok 劇本呃...
02/01 11:10, 2F

02/01 11:11, 2年前 , 3F
好萊塢敗家爛戲更是數不完
02/01 11:11, 3F

02/01 11:13, 2年前 , 4F
台灣長青的都是八點檔本土劇,萬年玩遊戲的綜藝,想量產
02/01 11:13, 4F

02/01 11:13, 2年前 , 5F
還沒人想看,國外影視訂閱都這麼方便了
02/01 11:13, 5F

02/01 11:14, 2年前 , 6F
任何產業都需要時間成長 如果台積電只看初期良率就決定生
02/01 11:14, 6F

02/01 11:14, 2年前 , 7F
死早就收起來了 給點時間吧
02/01 11:14, 7F

02/01 11:14, 2年前 , 8F
簡單講就是任何產業要強都要經過堆屍這個步驟,問題是不想
02/01 11:14, 8F

02/01 11:15, 2年前 , 9F
堆屍的那種心態...
02/01 11:15, 9F

02/01 11:15, 2年前 , 10F
沒辦法 八點檔的演技平均就是贏偶像劇啊
02/01 11:15, 10F

02/01 11:16, 2年前 , 11F
面癱的帥哥一大堆
02/01 11:16, 11F

02/01 11:17, 2年前 , 12F
八點檔還培養了不少演員出來 要賺錢才是真的
02/01 11:17, 12F

02/01 11:23, 2年前 , 13F
這種諾曼地搶灘,血濺上甘嶺式的片海戰術確實是大國市場
02/01 11:23, 13F

02/01 11:23, 2年前 , 14F
的玩法,但台灣的池子就這點大,沒幾個金主扛得住這樣燒
02/01 11:23, 14F

02/01 11:23, 2年前 , 15F
,啊郭董的百億電影資金落實了沒?
02/01 11:23, 15F

02/01 11:23, 2年前 , 16F
好萊屋一堆都小說改編,台灣連小說都寫不出來,不要說
02/01 11:23, 16F

02/01 11:23, 2年前 , 17F
拍成電影
02/01 11:23, 17F

02/01 11:26, 2年前 , 18F
一部白銀帝國就不敢再敗了
02/01 11:26, 18F

02/01 11:28, 2年前 , 19F
要拍好本來就是要一直試錯,韓國也是一堆爛戲啊
02/01 11:28, 19F

02/01 11:47, 2年前 , 20F
不是八點檔不好,是這樣的質量要輸出到國外有難度
02/01 11:47, 20F

02/01 11:48, 2年前 , 21F
寫得不錯
02/01 11:48, 21F

02/01 13:02, 2年前 , 22F
寫得很好 推
02/01 13:02, 22F

02/01 13:53, 2年前 , 23F
不要笑八點檔演員 我覺得他們的演技是最好的
02/01 13:53, 23F

02/01 15:47, 2年前 , 24F
覺得很多八點檔演員演技很好+1
02/01 15:47, 24F

02/01 16:14, 2年前 , 25F
同意
02/01 16:14, 25F
文章代碼(AID): #1X-AH36S (Hate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