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港陸電影對決!從史詩大片到人文小品

看板HK-movie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2年前 (2012/03/02 11:35),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3/33331962/ e週報 vol.333 文:保溫冰 本屆奧斯卡,大陸推舉了以南京大屠殺為題的《金陵十三釵》出征,論歷史意義與去年推 派的《唐山大地震》頗見異曲同工。可惜,美國人似乎不領情,不但有觀眾質疑六億鉅資 流向,影評人亦質疑故事的真實性……兩者稍可解釋為文化詮釋上無可消弭的差異。何況 《金陵十三釵》後來雖未能如願搶入奧斯卡,前哨戰還是過了金球獎外籍記者那一關,大 大亮相了一回。 不難理解,在即將取代日本,成為好萊塢最大海外市場之際,大陸願意投入鉅額聘請好萊 塢男星克里斯汀貝爾參與演出,反征美國市場的野心固然明顯,平心想想,這不也是建國 百年激情下,亟欲將中國歷史縱深昭示世人的殷切。 而支撐這些大動作的最有力基礎,顯然出自近年大陸電影聲勢不凡,除了票房屢創紀錄, 頻頻推出的鉅資大作,如《讓子彈飛》、《唐山大地震》,都搏得票房、口碑雙贏的佳績 ,端出驚人卡司陣容的《建國大業》亦如願橫掃票房。此外,急遽增加的銀幕數量,更讓 大陸自滿滿,宣稱2012年總票房可達兩百億。 事實上,儘管近年大陸電影頻頻締造突破百億的亮麗票房,然而,真正回本的卻寥寥可數 。除了小片無人聞問,一味如法炮製的史詩大片,也未必穩操勝算,比方耗資1.5億的《 辛亥革命》,票房就僅收5640萬,由此可證,「史詩氣魄」和「可觀資金」沒有絕對的對 等關係。 此外,為了成就這些大片,大陸、香港電影人才的互通,風格界線的逐日模糊,也間接造 成香港電影的困境。像劉德華去年領取金馬獎時,便憂心指出香港電影正處於最困難的時 候。 的確,合拍和大陸市場的開放,使得香港電影逐漸鬆綁地域獨特性的堅持,罕見王家衛《 重慶森林》或陳可辛《甜蜜蜜》那般精確投映香港人文風貌的電影,相對也愈來愈流失主 要觀眾群……轉往懷舊嘛,《歲月神偷》這類熱潮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最大的癥結,應該還是文化意涵的泡沫化,多數電影在社會趨勢的排擠下,無力提出義無 反顧的地域性見解,成立故事的要件也就不再非香港不可了。 當然,也不能說香港缺乏有才氣又能精確捕捉地景特色的新世代創作者,比方極文藝的《 志明與春嬌》和夠血腥的《維多利亞壹號》,就分別緊扣室內禁菸令和房市波盪,巧妙結 合類型狂想,來抒寫香港特有的人文現象,無奈是,這些有意鎖存港式文化的創意佳構, 均退位為小成本製作,相對在市場上也未能博得應有關注,形成循環不良的窘境——彷彿 創作走勢非得隨著政局板塊移動不可,否則就是跟資金過不去。 去年金馬獎最佳導演許鞍華,得獎作《桃姐》亦將在台上映。早年許鞍華出人意表取材社 會新聞,拍出驚悚凌厲的《瘋劫》,奠定閃亮招牌,並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多年後,《 桃姐》洗盡鉛華,有味地呈現出香港的人情百態,口碑上的成功,證實她寶刀未老,頗有 再掀另波新浪潮之勢,這更凸顯出,即便是最清淡的故事,香港也能使之格外濃醇。 近來大陸、香港電影猶如一大一小齒輪,仍在吃力尋找扣合點,或許創作者身上的複雜民 族情結,糾葛度並不輸所欲講述的人文變遷。誠然,不見得找到市場和理念的最大公因數 就能圓滿收成,電影創作也多不是導演個人理念所能主導……但或許,回歸到那單純不過 的「樸實」,也能是出奇制勝的契機吧!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03/02 11:36)

03/03 03:27, , 1F
或者我該考慮一下.
03/03 03:27, 1F
文章代碼(AID): #1FK40McJ (HK-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