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趨勢觀察/打造工業4.0 向德國取經消失

看板Gossiping作者時間7年前 (2016/09/06 20:44), 7年前編輯推噓12(13113)
留言27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XDDDD5566 (XD56)》之銘言: : 1.媒體來源: : 聯合 : 2.完整新聞標題: : 卓永財提到,微笑曲線最下端不是製造業,應該叫做電子組裝業,代工台灣絕對無法生存 : ;工業4.0要軟硬兼施,除了硬體升級,企業主也應端出更好的牛肉廣納人才。 :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http://udn.com/news/story/7244/1940082 : 5.備註: : 雖然不清楚工業4.0在做蛇摸 : 但是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OuO 而看推文不懂工業4.0是甚麼的人似乎不少, 而我這個商科生在接觸時也吃了不少看不懂技術文獻的苦頭 SO,就簡單講一下工業4.0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是甚麼東西好了。 工業4.0這東西有人說是物聯網,有人說是工業機器人,有人說是大數據, 但從這些角度來看都有點太微觀了。 從巨觀的商業模式來看,工業4.0的的目標有三, 一是資本代替勞工,二是將上下游的所有的資訊流進行完全的軟硬體整合, 三是使機械能夠自行溝通、學習, 至於前述的物聯網、工業機器人、大數據等,都只是讓他實現的技術罷了。 這不是一種產品,也不是一種概念,你把他看成是一種整套的解決方案會比較好。 如果畫成商業模式的圖的話,正中央的價值主張就是上述的三個目標, 上下游則是完全貫通,最下面的資金需求則是非常的龐大。 而其出現的背景,在於美國於金融海嘯後體認到工業的重要, 因此打算以其有優勢的金融資本與科技技術替代工業所需的廉價勞力 使工廠回流至美國,達成其降低失業率的目標, 這系列的政策被稱之為再工業化, 而德國則體認到美國於此處的威脅, 基於自身的工業優勢,打造了工業4.0這個解決方案。 也因此美國版的工業4.0與德國版的工業4.0其實略有不同。 美國版的著重的是技術的應用與資本投資對勞工的替代, 德國版的則著重於上下游的整合,目前中國、日本、韓國都比較偏德國版的方案, 因此大部分的產業文獻也以德國之特徵作為主要的定義方式。 而工業4.0這玩意若成功的話,會分別在經濟、產業、管理上帶來不同的影響。 經濟方面,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於資本對勞工的替代, 工業機器人是支撐這部分的主要技術, 其目的在於避免使產業陷入以往為追逐低價勞力的而出現跨國產業轉移, 結果則是可達成工業回流至先進國家的狀況。 產業方面,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於上下游的軟硬體整合, 這方面的支撐技術是物聯網, 其目的在於使下游的需求參數能夠直接透過網路傳達至上游, 進行即時的客製生產,又有製造服務化的別稱。 結果是上游可更及時的提供下游所需的機具變更,以提高差異化之競爭力, 並建構出更高的產業進入障礙。 管理方面,最主要的影響則是機械彼此間的溝通與學習, 大數據算是這方面最主要的支撐技術, 其目的在於降低學習曲線之障礙,並使學習過程自動化, 結果是可以使原先的生產、開發、修改問題所需的人力大幅減少。 總結來說,台灣並沒有工業4.0的發展環境。 主因是台灣與工業4.0直接相關的產業-工具機、工業機器人等, 都是以外銷為主,於國內並沒有汽車、消費性電子的大型群聚可以作為資訊來源, 上游則仍依賴日德提供的精密光學、控制零件, 因此難以像有發達光學、精密機械、汽車產業的德國一般達成上下游的資訊整合。 且台灣也不像美國那樣並有那麼大量的閒置資金與軟體科技的基礎, 另外,台灣的機械產業目前是以中小企業形成的體系為主, 有學者稱其為中央衛星體系,並視其為另類完美的產業垂直整合型態, 但實際上中小企業帶來的是規格的不統一、主導權的分散、與技術發展重複&障礙, 有的僅會是比中國的國營企業、日韓的財閥、歐美的垂直整合集團更差的競爭力, 因此無論走德國路線或美國路線都蠻有問題的。 但台灣工具機、工業機器人的主要市場---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都在推動工業4.0, (很意外吧,我也很意外,但德日在部分機床品項確實是台灣產品的主要進口國, 美國更是第二大進口國。) 一旦其工業4.0建設成功,會直接形成強大的進入障礙與完成版的排外體系, 屆時會對台灣的出口造成嚴重的影響, 因此手上的牌雖然爛,但這場局也是不得不跟的。 而台灣本身也是有推出工業4.0政策---行政院所推出的生產力4.0 但其內容實在是很詭異,不僅把農業與醫療硬放到這個體系裏面, 還莫名其妙地把台灣在國內根本沒有下游的航太零件視為發展重點, 只能說主事者有點搞不清楚狀況。 另外工業4.0這套解決方案也有上下游之分, 如德國是現階段工業4.0的主要輸出者,中國則是最主要的輸入者, 台灣則是卡在上游與下游之間動彈不得, 既沒有足夠的資本與技術累積出完善的解決方案, 也沒有足夠的下游產業去接受解決方案帶來的好處, 狀況實在是有點嚴峻。 最後,有人提到技職教育的部分, 我可以很確定的說,工業4.0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以資本替代對低階勞工的需求, 一旦成功之後,過於低階的技術人力會不再有需求。 且其還有使產業回流的目的存在,屆時可能連東協的工業化會都被其影響, 使其無法像中國一樣以市場吸引外國的資金與技術達成產業轉型。 從這點來看,若工業4.0真的能夠達成,不僅國內, 就連國外更便宜的低階技術人力都不會再有需求存在了, 未來需要的只會是真正高階的人才吧。 另外補充一下,美國再工業化開始時,還有一個重點是便宜的能源, 其來源為天然氣與頁岩油的革新技術所帶來的產能, 這在早期的文獻裡屬於很重要的命題, 但在OPEC降低原油價格之後,已經沒多少人討論這個問題了。 現在大多數專家皆認為美國的優勢在於GOOGLE、MICROSOFT等網路、軟體廠商 所可能帶來的大數據與物聯網解決方案,與使消費直接與生產連結的網路體系。 不過我個人是認為中國更有發展這種製造服務化的潛力就是。 因為世代的消費習慣並沒有那麼容易改變的。 而中國與此處具有先進優勢---他們竟然能接受用掏寶買賣各種工業機具的做法... 這種特殊的商業模式,是其他國家很難達成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92.24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73165841.A.288.html

09/06 20:45, , 1F
直接人力減少, 但間接人力不見得會減少, 可能還會增加.
09/06 20:45, 1F
之前看過一份德國的簡報,其認為工業4.0還有減少勞工負擔的作用在, 但實際上那類的論點是基於德國特有的勞工法規而來, 至少在中國就不可能出現這種狀況了。 另外日本的工業4.0-工業4.1J更是完全著重於工業機器人與無人廠房的建設之上, 是以我個人是完全不認為於工業4.0完成時人力需求會有增加的餘地, 因為軟體工程師與統計分析人員的需求量絕對是遠少於勞工的需求量的。

09/06 20:46, , 2F
看不懂但推推
09/06 20:46, 2F

09/06 20:47, , 3F
對的 我認為相關規劃人才(如:LABVIEW等軟體使用)
09/06 20:47, 3F

09/06 20:48, , 4F
會增加,今天周刊有刊出 西門子的4.0工廠介紹
09/06 20:48, 4F

09/06 20:48, , 5F
台灣這種只會COSTDOWN的 純粹喊來炒作吧y
09/06 20:48, 5F

09/06 20:49, , 6F
Good
09/06 20:49, 6F

09/06 20:49, , 7F
那麼你有研究出具體的達成策略嗎
09/06 20:49, 7F
打時間差吧,這東西的功能和當初的網路很類似, 因此一定會歷經投資>崩盤>重整的過程 台灣要做的大概就是在崩盤至重整的階段卡好位,避免整個被洗出去, 但要如網路時代一般,成為末端產業的規格制定者與產業主導者就不可能了。

09/06 20:49, , 8F
09/06 20:49, 8F

09/06 20:53, , 9F
資本代替勞工是啥意思?只要你有錢,不用徵工人也能造出產
09/06 20:53, 9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mLc3KOTBs
這是德國BMW近年的生產狀況,值得仔細研究一下。 你可以試著分析看看影片中的人員所做的工作是否可被機械替代。

09/06 20:53, , 10F
品的概念???
09/06 20:53, 10F

09/06 20:54, , 11F
請問低階人力往哪擠??
09/06 20:54, 11F
短期內這種完整解決方案的生產成本還是會比人工高, 所以說打時間差會是很重要的做法,無論對國家或公司皆然, 但長期而言,資本取代勞工是必然的。

09/06 20:56, , 12F
紅明顯,先進國挾大資本回頭再度工業化,台灣製造業已經沒
09/06 20:56, 12F

09/06 20:56, , 13F
有cost down的生存空間了,應該要全力發展跟輸出虛實整合
09/06 20:56, 13F

09/06 20:56, , 14F
的電商模式跟建立產業生態圈到後進國~
09/06 20:56, 14F
我不得不說,很可悲的是,台灣壓榨人力資源的作法, 是唯一的競爭力來源,不管用哪一種理論框架來看皆然。 內部沒資金,沒市場,沒上下游產業,沒先進技術, 外部更有中國打壓與本身的外交政策, 不壓榨人力打時間差,在這段工業4.0仍處於導入期的時間搶好位置,真的沒戲唱了。

09/06 20:57, , 15F
09/06 20:57, 15F

09/06 21:02, , 16F
低階勞動力gg
09/06 21:02, 16F

09/06 21:03, , 17F
人力被排擠,社會會更動盪吧??
09/06 21:03, 17F
要從社會的角度看其帶來的影響也是可以, 一樣可分為經濟、產業、管理三個部分。 經濟方面,二十世紀中期自美國>日本>台灣>最終至中國的產業轉移即將結束。 未來會流入開發中國家的僅會是低階的技術與小型的資本, 因此不會再出現中國於二十一世紀初大躍進的狀況了,全球的貧富差距會更加明顯。 產業方面,電機、資訊、機械等多方面的整合會使進入障礙更加嚴重, 因此最終可預見必定會形成大型的獨佔集團,壓縮新進者進入的空間, 使社會階層流動的機會變得更少。 管理方面,由於機械本身具有溝通學習的功能,因此不僅勞工, 就連中階的工程師都會被取代掉,相應的則是會需要更多的軟體與統計人員。 低階的勞工則是會全面失業吧。 不過承上所述,這些都是長期可能的結果, 中短期而言,台灣那不科學的便宜高階勞力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就連晶圓這麼危險的製程都能用大學生去用手倒溶液了, 這競爭力簡直是破表的程度, 因此中短期內,台灣仍可謂有相當的利基就是。 另台灣於機械產業乃是先進國家,本身ICT產業也很發達, 技術有了、產業群落也有、人才也是便宜大碗又好用, 雖然整體出口減少是必然的,但要完全的沒落也不太可能,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準備要卡在哪個位置上吧。 至於失業勞工的問題,WELL 我們又不是社會福利國家, 我也不是學勞工問題的,恕我沒興趣討論了。

09/06 21:27, , 18F
Push
09/06 21:27, 18F

09/06 21:36, , 19F
這種口號從以前喊到現在,已經聽習慣了,X.1都出不來,一
09/06 21:36, 19F

09/06 21:36, , 20F
直想X.0。就算想升級,也是建立於過去的基礎上,基礎都
09/06 21:36, 20F

09/06 21:36, , 21F
打不好,這個4.0,說不定還輸韓國的3.0 = =
09/06 21:36, 21F
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台灣最主要的出口國-中國也在進行變革, 所以不像過去僅是被先進國家壓迫,這次會是上下層一起夾擊的狀況。 另外由於工業4.0具有解決方案的性質,因此其實是可以在無視基礎的情況下一次買足的, 如中國便有大量購買德國企業、進行跨國合作的狀況。 但最後真正能有能力購買的、進行合作的企業,也只有瀋陽這類的國營集團, 在台灣的話大概是上銀、友嘉、東台這類的公司吧。 最後,韓國的製造業3.0除了名字亂取之外,政策內涵完全都是工業4.0的內容。 詳細可以參考這一份文獻的內容 http://goo.gl/7DT8l9

09/06 21:48, , 22F
簡單明瞭 ,推
09/06 21:48, 22F
※ 編輯: Morrislakbay (1.171.192.249), 09/06/2016 22:18:35

09/06 22:39, , 23F
那第二點,整合上下游資訊流能再講解深入點嗎?現在的資
09/06 22:39, 23F

09/06 22:39, , 24F
訊流難道沒有藉由網路整合起來嗎?
09/06 22:39, 24F

09/07 07:25, , 25F
資訊流生產端要解長鞭效應達到JIT/零 庫存
09/07 07:25, 25F

10/13 23:17, , 26F
這篇應該要入精華的...
10/13 23:17, 26F

10/19 12:32, , 27F
專業文 只能推了
10/19 12:32, 27F
文章代碼(AID): #1NpheHA8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