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談台北電影獎改制 / 李亞梅

看板Golden-Award作者 (全台找筆電!!)時間4年前 (2019/07/20 15:09), 4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談台北電影獎改制 文/李亞梅(台北電影節總監)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18280826186263 之一:金馬獎的改制 1995年,我從美國唸完電影回來,進了金馬獎工作。當時的金馬獎 以「鼓勵優良國片」為宗旨。一直以來,我們都自動把港片視為國 片。那一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頒給了許鞍華的《女人四十》。 1996年,李天鐸接任金馬獎秘書長。隔年香港即將回歸中國,屆時 ,香港電影還能被視為國片嗎?因此,他大刀闊斧,把金馬獎的定 位從鼓勵優良國片改為鼓勵華語影片。可以想見,爭議不少。贊成 的人,覺得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反對的人則批評,台灣電影這麼弱 ,怎麼跟外來的電影競爭?那一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頒給了姜文 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此後幾年,只要金馬獎一頒完,辦公室的傳真機就會嗶嗶響起,全 是來罵來抗議的,為什麼台灣的電影獎要頒給香港人、大陸人? 而今,還有誰質疑金馬獎那一年的改制? 之二:兩種影片競賽的路線 全世界的影片競賽活動,大約分為兩類。一是以歐洲三大藝術影展 為首,只選影片、導演、編劇和演員等主創獎項的做法。一是以美 國奧斯卡金像獎為首,全面鼓勵電影專業獎項的做法。 早期做金馬時,也一直遭受抨擊。台灣電影產業基礎薄弱,為何要 好大喜功仿效美國奧斯卡?為何不能改採歐洲影展路線?但金馬沒 有放棄鼓勵幕後從業人員,撐了下來。雖然,一直以來,技術獎項 常常都是香港與大陸電影的天下。 早期台北電影獎的確採用歐洲影展路線。2004年,我擔任北影評審 時,需要選出的獎項只有4大類的最佳影片與百萬首獎。那一年, 我們把最佳劇情片頒給了蔡明亮的《不散》,把百萬首獎頒給了一 部小成本製作的紀錄片《再會吧,1999》。 2008年,我跟著《海角七號》參加台北電影獎,除了百萬首獎,《 海角七號》還獲得了「劇情長片最佳攝影獎」和「劇情長片最佳音 樂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台北電影獎開始出現技術獎項。 從類歐洲藝術影展的獎項,到開始增設電影技術獎項,顯然台北電 影節也意識到不能長期忽略電影技術獎項的重要性。然而,直至去 年為止,台北電影獎只有4個放在「藝術貢獻獎」下面的技術獎項。 為什麼是4個?不得而知。怎麼決定這4個獎項?不同專業領域的表 現如何討論、評比? 金穗獎的不分類「優等獎」和這個制度類似。去年我應允擔任金穗 獎評審時,終於體會了這個制度的優缺。名單產生快速,但討論無 法全面,並且難以聚焦、深入。 2019年,台灣電影整體製作預算、專業分工都已不可同日而語。既 然台北電影獎已經背離了歐洲藝術影展的做法,逐步增設了技術獎 項,為何不能大膽一點、勇敢一點,將獎項明確化,並且順應產業 發展趨勢,增加已具產業發展雛型的技術獎項? 難道台北電影獎要一直將大批的、日漸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排拒在 外? 之三: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入圍名單? 這兩年受邀擔任金鐘獎迷你劇集和電視電影組的評審。在不同的場 合,看到與聽到當時的入圍者受益於入圍這件事。有人在申請影視 製作補助的時候,在申請書的封面上載明入圍第幾屆金鐘獎什麼獎 項,非常驕傲。也有新人從國外唸完影視學位回來,因為沒沒無聞 ,總被影視製作公司拒於門外。但入圍了金鐘之後,聽說一堆公司 找她上門聊聊。 單是入圍,鼓勵和影響的力量就如此巨大。一個獎項只有一位得獎 者,只鼓勵了一位電影人,但入圍名單可以有很多人,可以鼓勵很 多人。台北電影獎為什麼不能有入圍名單? 是的。我也知道台灣電影產量少,品質良莠不齊。可以選出這麼多 獎項,這麼多入圍者嗎? 我想起有一年,遭逢香港電影小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只有28部影 片報名。28部劇情片都可以選出20幾個獎項的入圍名單。台北電影 獎一年有40-50部劇情片報名,我們選不出來嗎?(※) 又有人說不一樣,香港電影比較強啊。是的,我知道香港電影比較 強,或許入圍名單會好看一些。但我想起金鐘獎迷你劇集與電視電 影的評審經驗。他們將迷你劇集、電視電影、人生劇展、學生劇展 放在一起評比,每一年大約有60幾部影片報名。台北電影獎獎項不 分類別都可以角逐的設計,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與疑慮。台北電 影獎包含劇情片、紀錄片、動畫片、短片,一年有300多部影片報 名,我們選不出來嗎? 是的。台灣電影的整體製作水準與格局或許遠遠不及香港與大陸。 但,二軍就不能有自己的小聯盟嗎?而或許,這些受到鼓勵的二軍 ,有一天會變成一軍,站上大聯盟去爭取最高榮譽? ---------------------------------------------------------- ※編按: 第40屆金馬獎,因為SARS及長片輔導金影片延後,僅28部片報名, 其中台灣電影只占其中8部,紀錄片僅5部。 該年作品包括: 劉偉強與麥兆輝的《無間道》 杜琪峯的《PTU》 梁詠琪獲最佳電影歌曲的《向左走向右走》 蔡明亮的《不散》 李康生的《不見》 彭浩翔的《大丈夫》 陳果的《人民公廁》 李揚的《盲井》 林美秀獲金馬最佳女配角的《黑狗來了》 吳君如主演的《金雞》 還有《千機變》、《妖夜迴廊》《歌舞中國》等 ----------------------------------------------------------- 之四:是誰被犧牲了? 2009年,我和紀錄片工會成員一起到台北市文化局,抗議台北電影 節取消紀錄片、動畫、短片競逐百萬首獎的資格。讓各類影片平等 角逐百萬首獎,一直是台北電影節兼容並蓄的精神展現,不該輕言 廢棄。 2019年,台北電影節為了鼓勵更多幕前幕後辛苦的工作人員,增設 了許多技術獎項和入圍名單。 有人擔憂,這顯然是在為劇情片打造舞台、增加聲量,會稀釋了原 本就已夠邊緣化的紀錄片、動畫和短片。 這個說法並不公允。 台灣劇情片的平均製作水準早已與1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早就應該 被鼓勵的工作人員,卻一直因為台北電影獎的賽制,長期被忽略與 犠牲,公平嗎? 爭取各類影片可以平等角逐百萬首獎,是爭回原有的、被犧牲的權 益。為了擔心被邊緣化,而反對增加技術獎項、入圍名單,則是犧 牲別人的權益與機會。兩者並不相同。 何況,翻開歷年台北電影節的得獎名單,尤其是百萬首獎,被邊緣 化的,究竟是紀錄片、短片、動畫,還是劇情片? 前年,劇情片精彩,百萬首獎我們頒給了《大佛普拉斯》。去年, 動畫片精彩,我們頒給了《幸福路上》。今年短片精彩,我們頒給 了《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也或許,明年出現了一部議題深刻、 形式創新,兼且展現作者風格的紀錄片,我們就頒給了紀錄片? 台北電影獎是一個綜合性的影片競賽,不能,也不該偏重任何類別 的影片。 當然,也有人說,原本非劇情片類的影片從10部變成5部,就少了5 部被看見的影片。 是的,我同意。影片的入圍門檻和競爭難度提高,篩掉了一些影片 ,讓量減少了一些。但換來的,卻是更為優質的影片,以及更為聚 焦的關注與討論。 競爭才能刺激進步。台灣電影必須加快進步的速度,因為觀眾早已 經走在我們的前面,和全世界接軌了。 之五:總有人是為批判而批判的 因為來自影展與產業的雙重經驗,因為確信台北電影節的使命在鼓 勵台灣電影工作者,因此,在提出改制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動搖與 退怯過。 即使有人認為,有了入圍名單,有了範圍,得獎名單就少了一份驚 喜。但在一夜驚喜與可以長久鼓勵電影工作者之中,選擇如此清楚 。 即使有人認為,如果金馬獎再改了賽制,台北電影節是不是又要改 變追趕?如果只是增加了入圍名單,台北電影節就變成了另一個金 馬獎,這樣的結論實在太過膚淺,也太過小覷金馬獎和台北電影節 的定位差異,以及各自對影人的意義。 一份遲來的入圍名單可以給電影工作者帶來鼓勵與肯定,比起賽制 像什麼影展,不是更為重要嗎? 從贊助廠商的反應、從影展售票開始的第一天、從媒體宣傳的大量 露出、從入圍酒會影人的出席率、從頒獎典禮的氛圍,這些實際的 作為與成績,都已在在說明改制的成效。 我本無意多說什麼,但因為幾位評審小心翼翼地探問,今年影展的 票房是否不好?便起了在影展結束後說明的念頭。 在金馬獎工作的那9年,經歷了太多不可思議的批評。有一年,某 報影劇版全版報導金馬獎決選會議的過程與票數,同一天,隔壁的 輿論版卻刊登了一封讀者投書,直指金馬獎評審黑箱作業。 沒有參與評審過程的路人,為何可以大剌剌地批判金馬獎評審黑箱 作業?派出電影線記者全程紀錄評審決選會議的媒體,為何可以刊 登這樣的文章? 我從那時候開始明白,總有人是為批判而批判的。 台北電影節60%的預算來自台北市文化局的補助,所有作為當受公 評。但若批判的資料、數據、邏輯,混亂錯誤,不站出來說明與澄 清,是對不起所有參與台北電影節的300位工作人員、前後一起商 討如何改制的12位諮詢委員,以及參與其中的27位評審委員。 台北電影節今年第一次經歷有入圍名單的制度,有些作法或許不夠 成熟與周延,但在一年一年的執行與修正中,台北電影節一定會辦 得更好,百分之一千一定會辦得更好。 這是一份艱難的工作,但艱難的不是電影,而是奮力對抗所有把電 影人變成公務人的體制。如果不是對台灣電影的熱情與使命,如果 不是台灣電影圈的期待與支持,何以?何須? 謝謝大家。 --     我討厭下雨的街道 因為它總是以一貫的緊繃 對一路矇混過來的迷途者擺出彷彿要騷動其心的姿態 This is my FACEBOOK. 但今天也要宣告結束了 http://fb.me/ruke.tw 這並非因為要放晴的緣故 但如果陷入睡眠的話 它就會用時間也能超越的速度 成為回憶 This is my BLOG. ;: 安藤裕子 / さみしがり屋の言葉達 ;: http://blog.roodo.com/ruk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61.1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lden-Award/M.1563606572.A.549.html ※ 編輯: Ruke (123.194.161.133 臺灣), 07/20/2019 15:15:21
文章代碼(AID): #1TChuiL9 (Golden-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