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金曲獎何不廢除報名制,改採提名制?──金曲獎評審之八點隨想

看板Golden-Award作者 (在風中飛)時間9年前 (2015/07/06 13:48), 9年前編輯推噓33(33066)
留言99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金曲獎何不廢除報名制,改採提名制?──金曲獎評審之八點隨想 【udn鳴人堂/陳樂融/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8/1037527 1 一個大趨勢:因為報名數量太大,金曲獎初審評審團會越來越難產,文化部越來越難找到 有資歷有心又有時間的評審,從初審一路當到決審。 以第二十六屆參賽作品論,初選評審需在電腦上點擊12890筆分項給分(選擇1-10分), 複審階段加點擊530筆,微薄的酬勞根本不能跟短時間內勞力聽力腦力密集的工作量相比 ,每次光狂點這些分數欄,就差點構成腕道炎或視力模糊的職業傷害。 2 如果金曲獎不能和多數文學獎、電影獎等一樣,採兩階段選拔,另選一批初選評審快速過 濾海量報名作品,我附議多年來吳楚楚先生的倡議,取消報名制,改採提名制。 否則一來大量劣質作品花去太多時間成本,二來無法因應數位時代純在網路發行的單曲趨 勢。 不開放網路單曲,萬一以後有佳作純從網路發行走紅,要如何進入金曲獎獲得鼓勵?一旦 開放,新增數量將無法想像。 每個人都可以創作、都可以發表,但沒道理要求一堆專業人士一定要為你評分;獎勵優良 作品歸獎勵,但政府和納稅人不欠所有創作人的所有作品一個評審。 3 報名錯亂每年都會發生,明明該去報傳統暨藝術金曲獎的宗教、民俗或古典類,偏來流行 金曲獎攪局;明明報演奏類專輯,裡面的「演唱曲」還照報「演奏類最佳作曲」;類似情 況文化部不該年年視若無睹,丟給所謂評審自由心證決定。應該把規則講清楚,講清楚後 該退件就退件,甚至必要時訂定罰則,杜絕少數報名者僥倖之心。 4 如非要保留凡「出版物」便有資格參賽的規定(這是前網路時代、前金曲獎主辦單位「新 聞局出版處」的遺毒思維),至少該限定單張作品最多報幾首歌的單項獎(早年有),否 則一張十首、十多首歌,一股腦都角逐最佳作詞、作曲、編曲、單曲製作人、年度歌曲, 這是甚麼自戀心理? 如果文化部不敢從數量限制報名者自行過濾,那麼敢不敢收報名費,每一項都計價,報名 作品單位數越多收取手續費越多,這很合乎使用者付費原則。看看改成這樣,報名者還會 不會那麼敝帚自珍,覺得每一首每一項都技壓群雄、豔冠群芳? 5 重申一遍,全部作品凡報名者都列入評審,看似公平,其實每年每項入圍不過四、五、六 名,最後得獎只一名,跟報名件數相比如大海撈針,流行音樂金曲獎是獎勵特別優秀、引 領風騷的流行作品,不是課堂老師改全班作業。 「後CD時代」,一旦加入網路單曲,作品數量比金馬、電視金鐘、廣播金鐘報名作品勢必恐 怖百千萬倍。主管機關不宜再食古不化,囿於表象公平,到最後就是請不到好評審來做苦工 ,而特別積極想爭取來做的評審卻可能別有居心,不可不防劣幣逐良幣之弊。 6 提名制,不管1993年起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十大專輯及單曲」或2012年起台灣音樂環 境推動者聯盟的「音樂推動者大獎」行之有年,只要推薦委員名單夠專業、廣泛(制度可 以再設計,看台灣適合上千人、數百人或數十人評審推薦團),除省掉龐大初審工作、節 約預算,仍可兼顧市場與藝術,甚至更能慧眼獨具,而不被現行初審機制因參賽數量過於 龐大而給「平均」淘汰掉,有望改變金曲獎入圍名單生態。 一首歌,不管最早出版流通形式如何,不管你是為電視劇還是實體活動(如學運)而寫, 只要你發表後發出的流行聲量夠大,或者雖尚未廣為人知,但藝術影響力已經夠穿透到專 業圈,讓夠多評審聽到並驚豔(如去年的李榮浩、當年的陳建年,一開始銷售都僅戔戔之 數,卻蒙評審力挺),就可能獲得評審推薦提名。這豈不比現行勞師動眾的報名制好處更 多? 7 既然從本屆起都能增設錄音專輯獎,改聘另一小組評審專評(一如包裝設計獎/音樂錄影 帶獎),為何演奏類專輯不獨立成另一小組?演奏類作品值得更專業的評審。 同時應該再分隔成一般演奏專輯和原聲帶兩類,否則每年評審都對兩者的表現差異吵嚷不 休。把演奏類獨立出去後,可以更精細地評審該類作品,也可讓演唱類評審減輕不少工作 負擔,如此簡易的改革,文化部何樂不為? 8 最後,不如再追隨傳藝類金曲獎,增設「現場演出獎」,若維持現行報名制,可以要求提供 現場錄影紀錄評審,若有機會改提名制,則比照台新藝術獎,由選定的全年觀察員現場觀賞 節目後主動提名。 如此一來既可讓唱舞曲為主、講求現場聲光氣氛的藝人,在傳統以錄音作品比拚的金曲獎上 有新的逐鹿空間,也可免去近年媒體為某些藝人叫屈而端出「唱跳歌手獎」這類不倫不類的 倡議。「現場演出獎」此其時也。 --- 有些好像是一直在提的概念,但講了很多年也沒有改變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20.127.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lden-Award/M.1436161719.A.C73.html ※ 編輯: sniper56 (140.120.127.37), 07/06/2015 13:54:02

07/06 14:00, , 1F
提名制爭議太大 但同意報名付費+限制單張最多報三首
07/06 14:00, 1F

07/06 15:03, , 2F
同上 先從報名費+限制報名數著手吧 尤其後者
07/06 15:03, 2F

07/06 15:35, , 3F
我覺得提名制會讓不紅但厲害的作品難以被看 同意增加
07/06 15:35, 3F

07/06 15:35, , 4F
報名費 但單張專輯我也覺得不該報名限制單曲數量 否則
07/06 15:35, 4F

07/06 15:35, , 5F
有些市場或公司重視的歌不見得跟評審同口味
07/06 15:35, 5F

07/06 15:55, , 6F
不過各種方式感覺都還是有弊
07/06 15:55, 6F

07/06 15:55, , 7F
報名費可能會讓小公司退卻 限制數量某些神專又會吃點虧
07/06 15:55, 7F

07/06 17:13, , 8F
提名制會讓不紅但厲害的作品難以被看到+1
07/06 17:13, 8F

07/06 17:14, , 9F
反正每年就一次,辛苦各位評審了
07/06 17:14, 9F

07/06 18:29, , 10F
樓上的論點看似合理其實不然。金曲獎明年的入圍名單都是
07/06 18:29, 10F

07/06 18:29, , 11F
本來評價就很好的(但可能在一般大眾沒沒無名沒錯)而且
07/06 18:29, 11F

07/06 18:29, , 12F
在1萬多首歌的轟炸下,能挖出什麼大家都沒發現的金礦我
07/06 18:29, 12F

07/06 18:29, , 13F
很懷疑,反而印象決定比較多
07/06 18:29, 13F

07/06 19:19, , 14F
支持初選和複選不同批 以及演奏類獨立評審 專業分工
07/06 19:19, 14F

07/06 19:20, , 15F
但其他則有待商榷 評審提名私心太大 會不會變名氣人緣
07/06 19:20, 15F

07/06 19:21, , 16F
之爭 而且一定會出現更多不公平 暗箱 被忽視之聲
07/06 19:21, 16F

07/06 19:21, , 17F
至少以目前的評審團隊來看 還真不敢讓他們提名...
07/06 19:21, 17F

07/06 19:23, , 18F
如果是每一項只能報一首歌就還好吧 但不能限制他報幾項
07/06 19:23, 18F

07/06 19:46, , 19F
我也覺得可以縮減同一張專輯每一項可報的名額
07/06 19:46, 19F

07/06 20:01, , 20F
主要不就是評審工作量太大以及在劣質作品上浪費時間,提
07/06 20:01, 20F

07/06 20:01, , 21F
名制怕一些莫名的作品會出現在提名裡,好作品反而得不到
07/06 20:01, 21F

07/06 20:01, , 22F
提名,那不如去限制單項的名額,增加報名費用來補貼給評
07/06 20:01, 22F

07/06 20:01, , 23F
審,這樣應該會減少很大工作量,評審就辛苦一下吧
07/06 20:01, 23F

07/06 20:10, , 24F
可以參考金馬獎,給予評審團主動提名權~~
07/06 20:10, 24F

07/06 20:44, , 25F
看200部電影。跟聽1萬首歌的難度差很多。難怪金曲獎的入
07/06 20:44, 25F

07/06 20:44, , 26F
圍名單常常比得獎名單更不盡人意
07/06 20:44, 26F

07/06 21:09, , 27F
提名制會忽略掉人,李榮浩就是例子。但限制報名合理
07/06 21:09, 27F

07/06 21:36, , 28F
李榮浩在金曲前。樂評圈早就被瘋狂口耳相傳了好嘛
07/06 21:36, 28F

07/06 21:56, , 29F
怎樣都會有遺珠,提名報名都會有,制度改革不該因噎廢食
07/06 21:56, 29F

07/06 22:46, , 30F
覺得付費還滿好的
07/06 22:46, 30F

07/06 22:56, , 31F
評審的品味夠不夠好 聽的音樂夠不夠廣泛 都很重要
07/06 22:56, 31F

07/06 22:58, , 32F
評審的影響力該不該伸到這塊呢...目前不贊成提名制
07/06 22:58, 32F

07/06 22:58, , 33F
以台灣音樂市場目前曝光 資源都不平均的情況下
07/06 22:58, 33F

07/06 22:59, , 34F
的確是覺得評審團可以選更好一點
07/06 22:59, 34F

07/06 23:00, , 35F
可以先從初審和複審分批開始做起
07/06 23:00, 35F

07/06 23:02, , 36F
或者提名制的話 要有夠大的分母 譬如有提名權的至少要100
07/06 23:02, 36F

07/06 23:03, , 37F
個之類的 要能囊闊獨立音樂和主流市場的人 因為如果只有
07/06 23:03, 37F

07/06 23:04, , 38F
8~10位 光憑這幾位去提名 很容易漏掉遺珠 就不OK
07/06 23:04, 38F

07/06 23:05, , 39F
然後複賽評審不參與提名 只評複賽 這樣感覺會公平點
07/06 23:05, 39F

07/06 23:06, , 40F
兩階段的評審也不會太累 但怎麼想提名制都有為難處
07/06 23:06, 40F

07/06 23:08, , 41F
就跟電影節有選片人但和評審不同批 提名人也要和評審不同批
07/06 23:08, 41F

07/06 23:08, , 42F
如果要玩提名制的話 建議評審和提名人要分乾淨
07/06 23:08, 42F

07/07 01:18, , 43F
李榮浩在金曲獎瘋狂口耳相傳?你認真嗎,全台鋪貨250張
07/07 01:18, 43F

07/07 01:18, , 44F
google樂評《模特》跟《李榮浩》樂評量差蠻多的
07/07 01:18, 44F

07/07 01:19, , 45F
更正:金曲獎"前"
07/07 01:19, 45F

07/07 01:20, , 46F
而中華音樂人協會2013也完全沒提過《模特》
07/07 01:20, 46F

07/07 01:20, , 47F
如果是指廣播的話 入圍後的確是有不少讚賞
07/07 01:20, 47F

07/07 01:21, , 48F
我才覺得這也可以當作提名制漏洞的一個例子
07/07 01:21, 48F

07/07 01:21, , 49F
但入圍前... 應該沒太多人聽過吧
07/07 01:21, 49F

07/07 01:49, , 50F
你怎麼不說今年中華音樂人協會的十大專輯還無視呸呢
07/07 01:49, 50F

07/07 01:50, , 51F
因為它沒有無視,第四季有推薦到《呸》還入圍兩首單曲
07/07 01:50, 51F

07/07 02:01, , 52F
很少人聽過,完全沒有人提名,但是主動去報名最終被注意
07/07 02:01, 52F

07/07 02:01, , 53F
到入圍了多項,確實能夠說明對於金曲獎評選還是評審團制
07/07 02:01, 53F

07/07 02:01, , 54F
更合理
07/07 02:01, 54F

07/07 04:34, , 55F
《模特》完完全全就是一張可以打臉提名制的專輯
07/07 04:34, 55F

07/07 07:35, , 56F
李榮浩金曲前好幾個DJ就在廣播上大力推薦了。後來看到評
07/07 07:35, 56F

07/07 07:35, , 57F
審名單就覺得果然不意外
07/07 07:35, 57F

07/07 09:18, , 58F
那樓上一定沒看過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成員名單
07/07 09:18, 58F

07/07 09:30, , 59F
李榮浩的樂評大部分都在對岸 主要還是大家都不知道
07/07 09:30, 59F

07/07 09:31, , 60F
福茂有幫他報名 可能因為很多人都以為他在對岸首發
07/07 09:31, 60F

07/07 09:32, , 61F
制度改革不該因噎廢食 沒錯 但是否要以提出的一個想法
07/07 09:32, 61F

07/07 09:33, , 62F
就完全採用 或是作整體大規模對競賽結構的整個解構
07/07 09:33, 62F

07/07 10:16, , 63F
報名專輯評審一定要聽完,那另外報名單曲評審還要聽一次嗎
07/07 10:16, 63F

07/07 10:18, , 64F
整張聽完基本上各項目提名心裡都有底了
07/07 10:18, 64F

07/07 10:43, , 65F
基本上倪重華是說以專輯單位都聽完了 如果他有報單曲
07/07 10:43, 65F

07/07 10:43, , 66F
就不會再聽了
07/07 10:43, 66F

07/07 10:44, , 67F
除非像動力火車跟光引擎的例子
07/07 10:44, 67F

07/07 11:59, , 68F
既然如此,一張報10首還是報3首單曲就沒差啦!
07/07 11:59, 68F

07/07 12:00, , 69F
反正都是整張聽一遍呀!
07/07 12:00, 69F

07/07 12:06, , 70F
不是每個評審都要把所有報名的專輯都聽一遍吧,只要聽自
07/07 12:06, 70F

07/07 12:06, , 71F
己參與評審的報名部分不就好了
07/07 12:06, 71F

07/07 12:08, , 72F
不是所有的評審都要參與所有獎項的評鑒吧
07/07 12:08, 72F

07/07 12:10, , 73F
初選和復選都不是同一批了
07/07 12:10, 73F

07/07 12:34, , 74F
目前來說 除了 mv+包裝 錄音外 大家40位都要聽完報名
07/07 12:34, 74F

07/07 12:53, , 75F
你所說的這個規定來源是?
07/07 12:53, 75F

07/07 14:00, , 76F
如果要公平就是要分母多,提名跟評審分開,但現在問題是找不
07/07 14:00, 76F

07/07 14:03, , 77F
到評審,所以想這麼多要 Balance & Check 在實務上不可行
07/07 14:03, 77F

07/07 14:03, , 78F
以金鐘獎為例,一家電視台只能報名三項,所以要看電視台偏好
07/07 14:03, 78F

07/07 14:05, , 79F
有些節目或演員是根本沒機會報名。金曲獎的魅力就是挖璞玉
07/07 14:05, 79F

07/07 14:06, , 80F
然後就是累死評審。我如果是評審沒聽完應該不好意思投票
07/07 14:06, 80F

07/07 14:47, , 81F
因為複審20位 同時也是初選評審阿
07/07 14:47, 81F

07/07 15:20, , 82F
初選評審是全部40位評審?不是吧,我記得公佈初選評審的
07/07 15:20, 82F

07/07 15:20, , 83F
時候,沒那麼多啊
07/07 15:20, 83F

07/07 15:24, , 84F
到底評審是怎麼分配的,有待商榷
07/07 15:24, 84F

07/07 15:29, , 85F
資格審是所有作品的的第一道關卡 之後會進到初審打分數
07/07 15:29, 85F

07/07 15:30, , 86F
打分數前後都會開會 到入圍公布前一天 開會決定誰可以進
07/07 15:30, 86F

07/07 15:35, , 87F
資格審是全部評審?
07/07 15:35, 87F

07/07 15:46, , 88F
是判定所有作品的資格 但沒抓到也很多
07/07 15:46, 88F

07/07 15:46, , 89F
如果規定每個評審都要聽完全部入圍作品那確實很累,按照
07/07 15:46, 89F

07/07 15:46, , 90F
以往平均報名數要聽完全部報名專輯至少要1個月還要每天
07/07 15:46, 90F

07/07 15:46, , 91F
聽8小時以上,那這樣縮減單項的報名名額也沒什麼意義,
07/07 15:46, 91F

07/07 15:46, , 92F
反正每個評審都要聽全部作品
07/07 15:46, 92F

07/07 15:47, , 93F
基本上初選40位評審 都要線上聽過一輪 才可以打分
07/07 15:47, 93F

07/07 15:47, , 94F
才會有電腦上點擊12890筆分項給分
07/07 15:47, 94F

07/07 15:48, , 95F
所以陳應該想做的是 實質縮減專輯項目
07/07 15:48, 95F

07/07 15:50, , 96F
所以才會有每季每個月先評選 在每年度到決選
07/07 15:50, 96F

07/07 15:51, , 97F
其實他隱而未提的 是年度臨時編組 沒有啥累積時間
07/07 15:51, 97F

07/07 23:32, , 98F
總覺得各有利弊 門檻弄低 累死人對評審專注力有幫助嗎
07/07 23:32, 98F

07/08 09:19, , 99F
問題在於門檻拉高 不代表藝術層次也拉高阿 只是方便
07/08 09:19, 99F
文章代碼(AID): #1LcXQtnp (Golden-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