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 嫁娶與結婚

看板GetMarry作者 (怎麼不見了)時間13年前 (2011/01/17 01:17),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華人的世界裡,結婚往往不是兩人情投意合這麼簡單,長輩總是告訴我們:「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兩個家族的結合」,這句話其來有自,因為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個農村社會。對農村社會而言,家中的小孩不僅是一個孩子,還是一份人力。所謂多子多孫多福氣,其實也含有多點人好幹活的想法存在。所以嫁娶並非只是家庭成員的增加與減少,也是在貧窮的農業社會中,家族如何存續的一種方法。對華人的長輩們而言,感情的存在與否並不是一段婚姻的成立要件,「反正在一起久了,總是會有感情」。古時候也沒有學校,頂多是私塾,而且女性唸書的風起也未開,去私 塾也沒有什麼機會認識異性,若是家族剛好有一倆個異性玩伴,在到處都是家族長輩的環境下,很容易就發展出感情。「相親」、「媒妁之言」的之所以會成為華人社會的一大文化,就是建立在這種相處久了自然會產生感情的思維上。 既然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是婚姻的重點,婚宴上新人自然也就不會被重視。所以在台灣你可以看到有許多婚禮中,上台的有證婚人、有父母官、有長輩、有恩師,有各式各樣的人前來致詞,但整場唯一沒有講話的,就是那對新人。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這場婚禮的主角,他們父母才是,他們的家族才是,沒有發言權也是剛好而已。當然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男女喜歡在婚禮上,玩活動、唱情歌,漸漸掌握了主導權。這跟西方文化的傳入不無原因。 那西方的婚禮又怎麼進行呢?相信應該有很多人已經從電視劇、電影中看過。在一處雪白的教堂裡,忐忑的新郎正在等待他的新娘。突然間教堂大門打開,走道那處的正是他一生的最愛。在眾人的祝福下,新娘挽著她的父親走進場,兩人在走道的中央相會,此時父親放開女兒的手,把女兒的手交給了她的新郎,象徵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父母的責任至此,以後的路途將是你們兩人共同走下去,最後這對新人一同走到神父前,在神的見證下,兩人互許終身。 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但仔細來看,西方的婚禮跟中方的嫁娶,有個很大的不一樣,那就是在西方世界中,新人才是婚禮的主角,愛情才是雙方結合的原因。所以你可以看到男女雙方在神父前,以主之名許下承諾。這樣的場景完完全全顯示了婚禮的重心在何處。相較於台灣人在嫁娶時,新婚夫妻排排站在台上聽著證婚人、媒人長篇大論,完全就是兩個不同世界,但既然愛情讓兩人結合,當愛情消逝後,婚姻自然也就不存在。根據非正式的統計,美國某些州的離婚率高達50%,百分之五十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你婚姻的成功率,跟投擲猜硬幣正反面的機率差不多,反 正都是一半。所以在美國你其實是可用銅板,來決定你要不要嫁/娶這個人的………… 反之在華人社會,對離婚的態度通常是勸和不勸離,為什麼?其實也是跟家族的延續有關,既然「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兩個家族的結合」,那夫妻倆分不分開,當然就跟兩個家族有關,就如同前面所講,愛情既非兩人成家的主因,那感情不睦自然也無法成為離婚的藉口。兩個家族的事情,當然是由雙方的長輩來主導,那會輪到年輕人來決定,在村頭巷尾全都認識的農村社會,離婚一事肯定是街巷皆聞,在早年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在整體家族利益的考量下,「合諧」是必然的選擇。因此勸「合」不勸離,也是「合」情「合」理。 當然都市化的生活,改變了人們想法,在人際關係日趨單薄的現代,雖然婚禮依舊隆重,但離婚已非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可說是司空見慣。但傳統農村社會的思想,依然呈現在婚禮當中處處可見。這樣結婚很中方,離婚很西方的處理方式,也算是另類的中西文化融合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233.13

01/17 01:27, , 1F
轉文請附上出處,這是對原作的禮貌
01/17 01:27, 1F
文章代碼(AID): #1DCoWvx3 (GetMa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