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區域地理教科書的內容及其問題

看板Geography作者 (The Enigma)時間18年前 (2006/05/05 20:36), 編輯推噓12(1202)
留言14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陳國川 中學地理教育起源於十七世紀的歐洲,因當時正值歐洲國家大舉向世界各地殖民,並 擴張其商業活動,許多商人和有意向海外殖民的政府,急需有關各區域大小、人口多 寡及資源分布的資料,以作為殖民和掠奪財富的依據。因此,地理教科書的內容以羅 列各區域大量地名、貿易與生產數字為主。(施添福,1980;1983)十九世紀中期, 雖然有學者強調區域地理應以自然地理作為區域分析的基礎,並引導學生觀察環境要 素的分布,以及分析這些分布的相互關係。(Biddle,1985)但因當時的中學地理教 師,仍大多停留在十六、七世紀探險時代所形成的「觀察與記載」觀念, (Guelke,1977)以致地理教科書,依舊停留在「按國家單元進行資料的堆砌」 (James,1972),強調的只是地名和地理事實記憶,未曾企圖發展一套學生使用資料 解決問題的方法。(Biddle,1985) 十九世紀末,赫特納(A.Hettner)主張,「地理學的教育在於對地區及其情況具有 清楚的觀念和理解。」因此,他認為地理學的教育,應把重點放在鄉土地誌、德國地 誌和外國地誌,(Hettner,1927;王蘭生譯,1983)即目前所謂的區域地理。而對於 區域地理研究的綱要,赫特納主張:「從地位或位置開始,然後依次為地質、地表型 態、氣候、植被、自然資源、定居過程、人口分佈、經濟方式、交通和政治分區」在 這個綱要中,「各要素是具有因果順序的,每一個要素就是一個論題,在論述每一個 論題時,只是討論該論題與自然基礎關係,而不討論論題與論題之間的相互關係。」 (王蘭生譯,1983) 受到赫特納思想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的區域地理教科書,逐漸改以「描 述各自然區域的地形、氣候、植被及其他現象,並分析這些現象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為內容要點。(Graves,1980)但是,由於教科書排比分明的編撰形式、教師本身 企求教學運作的方便,以及為了在「考試」中獲得「明確的答案」等因素, (Hogan,1962)導致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地理的重點,由戰前海灣、岬角、河流、 城巿等地名記憶,轉變為戰後諸種自然環境要素的背誦。(Biddle,1985)記憶的對 象有別,背誦的學習依舊。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地理學家哈特向(R.Hartshorne)指出:「地理學是一門 解釋地區差異的科學。」因此,「所關心的是,針對地表各不同地區的各種特性,提 供正確的、有條不紊的、合理的描述與解釋。」以期「尋求世界之地區差異完整知識 的獲得,以及從地理獨特性的角度,區別世界各地區之現象間的差異。」 (Hartshorne,1939)根據這樣的觀點,地理學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彙集和綜合有關 各地特性的資料,以作為描述的基礎。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殖民地要求獨立聲浪逐漸升高,西方殖民母國為未雨綢繆計 ,亟需瞭解世界各大小區域的區域特性,以作為和殖民地談判獨立的籌碼,並作為設 計各種制度,以維繫母國和殖民地間的臍帶關係。就在這樣的時代需求下,哈特向的 論點被西方地理學家廣為接受。地理學被許多地理學家認為是一門描述指向,而不是 法則指向的學科。地理學家的主要工作,是發現和集合地方上諸如地形、生物、文化 、經濟等各方面的事實,再將這些事實綜合成為區域地誌。區域地理教科書,也以描 述各區域的地形、生物、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事實為尚,以致依舊充篇累牘的地名 與物產,「只有記憶的負擔,而無心智的啟發。」(Graves,1980) 1970年代以後,以英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為了解除對「只有記憶負擔而無心智啟 發」的困惑,乃將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由區域地理轉為系統地理。然而,在中學教 育裡,系統地理具有隨時可以被其他學科取代的危機,如經濟地理可被經濟學取代, 人口地理可被社會學取代,自然地理可被地球科學或其他系統科學取代。由於傳統區 域地理教科書的「描述」傾向,以及系統地理的可替代性,終於導致社會大眾,甚至 部分的地理教育工作者,開始懷疑「地理課程」是否仍在中學教育中具有其存在的價 值。(Binns,1991) 長期以來,臺灣高中區域地理教科書,其編撰方式一直沿襲民國25年(1936)頒行之 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架構,該架構規定:「敘述區域地理時須注意下列事項:1.位置、 地形、氣候及土壤;2.居民;3.物產(農、礦、林畜、水產、鹽);4.交通;5.工商 業;6.都巿;7.國防。」(施添福,1983)顯然,此一「注意事項」是沿襲赫特納的 區域地理綱要。 由於赫特納綱要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每一個要素就是一個論題,」 (王蘭生譯,1983)因此,在教科書的篇幅與字數有限而主題眾多的情況下,每一區 域單元只能描述一些存在地表的基本事實,難以深入探究地表現象間的因果關係。這 樣的區域地理教科書,其特色是:「各區域單元的內容,均重描述而少解釋;每一區 域單元之內容,皆按形候水土、人經交聚,排比分明,文字簡約,以致各單元之間, 除地名外,內容似曾相識;且單元之內,亦見形候水土,殊少聯繫;人經交聚,鮮有 相關現象。」(陳國川、姚翰玲,1988)根據這種教科書實踐的地理教育,其結果是 導致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目前地理教科書……使學生感到頭緒紛紛而枯燥無味,記 憶艱難,無法收到地理教學的效果。」「……讓人覺得地理只是一種地名堆砌而成的 記憶課程。」「地理教科書上仍有許多根本與生活無關的教材,除了應付考試外,殊 少實用價值。」「地理教科書,以記憶性教材居多,而具有啟發性與思考性的教材較 少。結果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理教科書猶如地理百科全書,其涉 及之項目甚多,但限於字數又不能詳細說明。雖然每段標題醒目,但各自獨立,不相 連屬,既乏興趣,又難於記憶。」(師大教育學系,1979)此外,一項地理教育學者 的研究發現,傳統的區域地理教材,其「內容相當貧乏,……難以掌握各單元教材的 內容重點,亦難以理出各國家或區域最主要的地理特色。」、「教材內容中關於瑣碎 事實、地名的描述過多;關於重要地理概念的闡釋卻又只『點到為止』,缺乏深入的 探討及解釋;教材內容的結構編排,並不嚴謹。」(施添福、陳國川等,1993) 前面的說明顯示,無論西方或臺灣,傳統的區域地理教科書編撰方式,至少具有兩項 共同的特色: 1.無論區域地理的重心,係置於「觀察與記載」或「區域特色的描述」,其編撰方式 均按各項地理要素,逐一羅列、排比分明,以致各區域單元之間,除地名與物產各不 相同外,其他文詞都似曾相識。 2.在有關「區域特色」的描述裡,傳統的區域地理教科書多著重於自然環境對人的影 響,或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這種只強調人與環境而忽略人與人的觀 點,在1960年代以後,大量其他社會科學理論,如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結構主義、 時間地理學、政治經濟等概念勃興的刺激下,(施添福,1990)不僅部分學界有「區 域地理死了」的驚嘆,(Johnston,etal.,1990)在中學教育裡,「地理課程」的存 在價值也面臨遭受懷疑的危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4.133 ※ 編輯: Richter78 來自: 218.166.54.133 (05/05 21:10)

05/05 22:04, , 1F
我小時候很愛背地理,但上高中後開始最愛人地經地
05/05 22:04, 1F

05/05 22:09, , 2F
區域地理死它的,空間之學還是很重要啊。
05/05 22:09, 2F

05/05 22:10, , 3F
文科一堆東西都超好玩的,只是被義務教育毀了:(
05/05 22:10, 3F

05/05 22:45, , 4F
推奶瓶大的第三行:p
05/05 22:45, 4F

05/05 22:55, , 5F
看到阿川的名字…下意識地抖了一下= =a
05/05 22:55, 5F

05/06 18:46, , 6F
請問陳國川是....?? 我只聽過陳國章....!!
05/06 18:46, 6F

05/06 20:09, , 7F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阿川哪時候寫這篇文章的?
05/06 20:09, 7F

05/06 23:44, , 8F
可以看一下龍騰課本高三編輯者 就可以了解了
05/06 23:44, 8F

05/07 00:31, , 9F
阿川這篇~很久了吧....兩三年前就看過這篇了
05/07 00:31, 9F

05/07 02:06, , 10F
五樓真中肯.....我也會抖
05/07 02:06, 10F

05/07 10:01, , 11F
為什麼會抖?
05/07 10:01, 11F

05/07 16:32, , 12F
阿川........一整個大驚.....|||
05/07 16:32, 12F

05/07 19:03, , 13F
跟著大驚+1 雖然可怕的區地已經過了 呼~
05/07 19:03, 13F

05/30 04:10, , 14F
推 奶瓶兄的第三行
05/30 04:10, 14F
文章代碼(AID): #14MqQ_6C (Ge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