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二戰660 上班族堅持不放棄

看板GMAT作者 (基森)時間5年前 (2019/06/16 17: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考試成績: 一戰 520 Q42 V20 AWA:3 IR:5 (2018/6/25) 二戰 660 Q50 V29 AWA:3 IR:4 (2018/12/10) 求學背景: 政治大學 商學院+上班族準備 準備時間: 2018 / 1月 ~ 2018 / 12月 共 12 個月 準備教材: A2 GMAT 上班族衝刺班講義、OG影片檔、OG、PP、GWD、考滿分 (前言) 由於自己在工作幾年後, 發現要再往更高的位子爬升, 獲得相對更有競爭力的薪水, 以及將自己的工作內容轉換不同的市場, MBA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因此在比較了一些相關教學方式 以及同學的建議下選擇了A2上課, 也很感謝最終獲得了許多在GMAT準備上的收穫及建議. (SC) SC對我來說應該算是比較算是好拿分的一科. 記得剛開始做SC的時候, 常常幾個選項無法找到最關鍵的判題點, 因此常常選不出最正確的答案. 但透過A2上課及講義詳細的整理, 可以很容易區分出SC各大考點. 我覺得實質受惠的是, A2運用詳盡的理論以及解題方式, 在每個環節上讓我能夠很明確的找出判題點, 進而找出最佳解答. 同時,一些常考的慣用語, 也在A2整理之後,讓我有了通盤的了解, 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 也因此,透過OG,PP,及A2講義的反覆練習之後, 我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出最正確的答案. 另外,有一個我覺得特別受用的是A2的OG詳解影片. 我在第一次考完後遭受挫敗, 自認OG已經做過,對考點很熟悉. 但後來在準備第二次考試時候, 透過A2的OG詳解影片, 我找到了很多我之前不熟悉的考點, 很多時候讓我頓時恍然大悟, 原來這題可以這樣解, 不論在時間或是運用的方式上,都讓我提升了一個層級. (CR) CR對我來說算是又愛又恨. 喜歡的點是很能夠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上. 常常做題目,看到一些錯誤選項 都可以直接連結到工作, 想說如果這樣跟老闆說一定會被罵慘. 也因此,就實用度而言,自己是很有興趣. 但往往在做題目時,由於題目常常很繞舌, 會把頭腦糾結在一起. 我覺得A2在CR方面有非常充分地整理 讓我能從題目中找出關鍵字, 在解題的時候就比較不會被冗長的文字騙去. 另外在Dustin 的CR專班中, 我學會了怎麼用出題者的角度去思考, 然後去推敲出可能的一些答案, 而不是只是從答案中刪除. 這點將整個對CR解題來說, 幫我建立起一個架構網, 讓我之後看到題目之後, 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推敲, 進而找出正確的邏輯答案. 因此我覺得非常受用. (RC) 我覺得RC關鍵在於 要在短時間內閱讀完非常多的文字 並抓到文章重點. 特別很多又融入了CR的思考跟難句, 導致常常就算知道大意,在做題目時候, 還是選不出正確答案來. 在A2的教學當中, 我覺得最受用的是對整個文章脈絡的掌握.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抓到整個脈絡,語氣與轉折. 進而找出正確的答案. 另外在Dustin的專班裡 也有學到如何在語氣上分析作者的下一步思考. 同時也可以用CR的方法來找出RC裡的邏輯想法, 這對解題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IR跟AWA) 這部分的準備相對較少, 主要還是透過上課的講義以及檔案, 回去加以練習以及做題.平時訓練相關的手感, 到了考試時候自然比較駕輕就熟. (Q) Q確實是很重要的一科. 在考第一次的時候沒有太重視, 因此遭遇到蠻大的挫折. 之後透過KH編排的講義 以及歷來重要的考題等等, 加上每天PP的練習培養實力. 將相關的原理,公式都背熟, 就會發現其實考點都會不斷重複出現. 在此特別要建議, 相對於V, Q其實是很好拿分, 最好能夠拿50以上, 這樣V相對也就不會那麼大的壓力. (結論感想) 就算考完之後,也都還會想到當時準備的痛苦歷程. 常常都是下班7,8點後到咖啡廳坐個3小時, 然後隔天又是準備上班的工作.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確立這個考試對未來規劃的重要程度. 同時毅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自己覺得這不只是考英文或是數學, 這更是一個測試能否遇到嚴重的挫折, 還能堅持自己的意念的考試. 這點在之後畢業後求職, 也會是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每天持續的做題也是一大關鍵. 對於上班族來說,常常會有加班的問題. 但我覺得不論一天再怎麼忙,都要找到時間做題目, 維持語感很重要. 最後,我要謝謝A2團隊, 我覺得在這有很多的資源可以應用, 課程上完後覺得哪一科較弱或有問題, 可以安排老師時間諮詢. 針對自己的弱項做加強, 以爭取更高的分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214.1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MAT/M.1560678232.A.2B5.html
文章代碼(AID): #1T1WzOAr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