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苦盡甘來的過程

看板GMAT作者 (哈瑪星人)時間12年前 (2012/04/08 19:03),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老實說自己已經考完 GMAT好一陣子,剛好周遭也不停有朋友詢問自己過往 770 準備心得 ,加上最近也終於結束了今年的申請流程,就順便給大家一併參考,或許是因為傻人有傻 福,這樣的傻運氣也幫自己爭取到PHD獎學金。但是必須承認,這整體的準備過程中AT 著 實讓我挫折不小,因為自己是以申請獎學金為目標,所以 AT 分數不只要好,而且要越高 越好,畢竟這是我們還可以補救的申請條件,如果寫得不好的地方請多多包涵,希望我的 經驗能對您獲益,能少走一些冤枉路,就盡量少走。以下是經驗分享: http://0rz.tw/v6U8R (660-660-770) ○ 首先大家一定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何時可以上考場呢? 老實說自己一開始連續考兩次 660後真的慌了,因為連700分的基本分數都沒有,托福分 數已經搞定,就只差AT臨門一腳,一度還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個邏輯笨蛋,加上 deadline接踵而來,基本申請門檻卻還達不到,本來還想說認命也好,很幸運在年底前 考了第三次,終於才幸運搭上770的高分列車。 我的想法是,如果您跟我一樣是以700分為目標,請一定要利用Manhattan的模考驗收自 己的Verbal分數是否有到一定的水平,再決定是否應考與否,因為AT一不小心真的很容 易多戰,自己認識的人們很少有人一次就考到自己所要的分數。而 Manhattan的verbal 模考分數真的很準,(數學可以不用管),基本上不會和自己實戰成績相差太多,可惜我 是到二戰準備才了解自己真正的實力,因為之前花費過多時間練習 GWD的模考,答對率 時好時壞,反而對自己的實力認知有所蒙蔽,以下是自己第一次 Manhattan模考成績, 忠實反映出我一二戰成果。內有模考分數分析,非常棒的資料! 額外補充說明,此模考 分數測出來很準,但和實戰做題感覺仍有不小差異,純粹只是要最後的分數結果當作參 考。以下為模考後的測驗分析: http://www.uploadstation.com/file/7g5FkB6/CatQVerbalProbList.xls 大家可以從中看到題目的出題順序、題型分布、問題的難易度分數區間、每題花費的時 間、題目主要考點、次要考點等等,這些對找出自己真正的問題非常有幫助。這次考試 我的分數是(V34,Total:680),和自己的實際二戰分數(V30,Total660)其實相差無幾 ,算是非常接近預測分數。而台灣考生的數學大都可以考到50或者51,所以只要您的 Verbal大概有35就能上700分。 此外,通過上面的review可以知道自己哪些類型題目容易出錯,然後可以再針對這類型 題目加以補強,就這方面而言,Manhattan GMAT給我的幫助非常大,因為他幫助自己了 解很多實戰時遇到的真正弱點。儘管和實戰題目做起來感覺有些差異存在,但分數真的 很準,所以建議大家不要用PP模考或GWD來驗收實力,因為大多會有重複做過的題目, 測驗分數會不太準確,容易有自愚愚人之感。 http://www.manhattangmat.com/practicecenter.cfm 線上模考網址: 需註冊帳號後才能使用,有一回模考可以免費測驗,其他五回模考需買 書後,輸入序號才能使用。另請注意,這些題庫要謹慎使用,因為做過的題目之後再做 一次就不準了,畢竟實戰時都是遇到新題,所以絕對不要在實力不足時浪費這些寶貴的 題庫。所以如果您平常模考練習V都上不了30,那真的不要對700分期望太高,還是比較 建議加強基本實力為先。 另考前最好一定要做完全程模考,就是從作文開始,從生理上和心理上來實際體驗真正 考試的疲累感覺,因為真的非常累,藉此好好檢測一下自己目前的準備狀態。 ○ SC 的準備: SC部分絕對要念Manhattan的SC這本書,後來出現錯題,再到Manhattan的論壇搜尋Ron 的解釋說明,當時看的時候只是覺得有不少地方原來不知道,現在卻知道了的感覺,但 是後來在做題的過程中慢慢達到了融會貫通,還會不時的對不確定的語法點翻回去看看 ,私心覺得幫助很大,感覺是從一個自己總結領悟的懵懂少年,變成了專業訓練過的考 試權威---這是我推薦的自修方式,適合有時間的人可以這麼做。 http://tinyurl.com/2qsoo8 看完這些解釋再去搭配把og的錯誤點說明,只能說已經有了基本的語感,還是不夠這個 考試的需求,必須還是需要不停做題去驗證語感正確與否。因為很多人會因此淪於死背 原則解題,就連我自己也不例外,過往由於pace時間壓力,心裡總是想著時間不夠只能 用飆的了,常常看到某個錯誤點就選下去了,明明知道這個考試是在考邏輯,卻老是用 死背的原則想快速解題,這是過往自己最大的毛病。 換句話說,SC真正的問題是不是時間不夠,而是自己閱讀速度不夠快,才會導致自己老 是透過死背原則做題,反而邏輯句意看不進去,不然讀進去邏輯句意後,真的會有一片 海闊天空之感。至於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老實說,自己到三戰前的一個月時間都在 練習閱讀,用最笨的方法一句句來訂正閱讀習慣。 另有個關於語感的問題,過去我一直認為語感是用來幫助你找出正確選項的工具,但後 來發覺,真正的語感應該是用來幫助你看出每個選項不好的地方,最後在從中選出個相 對較好的答案,如果語感用不好,往往在二選一時怎麼猜怎麼錯。但是在做到二選一最 後的抉擇前,一定要對有問題的考點心中要有所理解,其實這些錯誤點也就是OG裡面所 提及的那些錯誤點不斷交叉應用,並且要練習抓住真正的主要子句架構,也就是真正的 主詞和真正的動詞,選項上色部分則是我第一次快速看過題目覺得不好的地方: 115. Gall’s hypothesis of there being different mental functions localiz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is widely accepted today. (A) of there being different mental functions localiz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is widely accepted today (B) of different mental functions that are localiz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is widely accepted today (C) that different mental functions are localiz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is widely accepted today (D) which i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mental functions localiz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is widely accepted today (E) which is widely accepted today i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mental functions localiz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rain 而OG裡面有兩三頁介紹SC的部分,其實把判斷的大方向寫得很清楚。但是,SC是沒有絕對 的對或錯,這時你還要分析一下其他選項,也就是說其他四個選項你要去分析一下那個選 項哪裡出了問題,想想正確的用法應該是怎麼樣的。而平時做題你可以去記錄這些分析出 來的選項錯誤點,你需要進一步瞭解到底要怎麼用,這是最重要的。然後你可以做一份自 己的筆記,在考試之前來看一下,這個語法總結在熟練之後的特色就是,在做題時,看到 選項中的某一個關鍵詞,立刻就能反映起來這個詞的錯誤有哪幾種,正確的用法有哪幾種 。如果大家不太知道如何做總結的話,這是我的私人家教做的總結,也是我看過網路上整 理得最有系統的總結,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其整理過程。 http://www.massacad.com/note-resources.html ○ CR 的準備: 很多人常常會問到底CR要用哪本書比較好? Manhattan or PowerScore? 我是覺得可以都 不要買,雖然會有幫助,但沒有像Manhattan SC來得超值,基本上看完題型說明後,做 題目還是得回到官方教材OG、PP、GWD,重點放在想通為優先。也就是說你需要去分析 整個邏輯推理過程,可以一步一步去推理一下它。但如果要我硬推的話,自己是覺得M是 稍微好上一點,但兩者差不了多少。 http://tinyurl.com/7mgpy9a 所以CR最好的教材就如前述所說,以官方設計的題型為重點準備,但重點還是放在想通 為主。因為CR真的很有意思,很有鑽研的內容,所以我花的功夫相對比較多。首先,你 得知道它的問題問的是你哪一類題型,weaken、assumption、support、evaluate、 歸納、解釋、填空、boldface八類題型,你要知道它問的是什麼,然後再進行解題。 Assumption 真的是不容易。Bold Face在分清哪些是主次、正反條件,哪些是主次、正 反conlcusion,好像也就沒這麼難了,其他類型的題目大致上只要看懂都不會很難。 而自己到三戰後,對某些題目的答案會有印象,這時不想用很熟悉的題目複習CR,因為 光看到題目就大概知道答案的樣子了,這實在非常非常的糟糕,腦子完全沒辦法思考, 所以三戰時很快地讀過 CR Bible,把各種題型溫習一遍,然後我好像也找出為什麼我 閱讀的main point會寫錯的關鍵,因為我沒有緊抓conclusion,容易被其他線索吸引。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我認為CR最難的地方,大概就是自己走不出自己的思維,也就是我 們都是一直用自己的角度來看題目,難免會有偏頗的意見,才會導致一些錯題在自己的 邏輯空間裡怎麼想怎麼想不通,遲遲無法走出這層迷網,建議最好找個邏輯清晰的人來 討論會比較好,一來可以釐清自己的思考盲點,不然太容易陷在自己的思考空間而看不 到題目要考的真相。二來邏輯真的要用「聆聽」的方式會比較容易聽得懂,因為當初在 網路上搜尋邏輯難題的解法時,很多文字解釋真的不太容易體會,一度還懷疑自己是不 是個邏輯白癡,但後來發覺用文字來學邏輯真的是太累,因為你不知道其回答者背後真 正想表達的意思為何,而有個人可以討論,的確可以精進邏輯吸收效率,同時也能慢慢 注意到本身邏輯思考不周之處,還有個訣竅就是盡量保持客觀中庸的立場,不要太過武 斷以及絕對,不然會很難推出正確答案。 ○ RC 的準備: 最後是閱讀,這部分也是最難進步的地方,甚至自己當初也會逃避它,因為真的比較不容 易看不到明顯的進步,只能靠平時的實力慢慢累積,也就是說你要先保證基本單字量和閱 讀速度不要太差,然後再開始進行練習。不然的話最好還是先乖乖打好基本功。 進行文章練習的時候,一定要隨時隨地抓住文章主旨和作者態度,好好想想主旨是什麼, 作者的態度是什麼,進而注意到其他提到的細節題等等,等你把握了結構之後,可以很容 易地定位。 老實說自己過去看文章時,一般情況下是會看兩遍,因為我第一遍的時候基本上看不懂 ,所以我就會再看一遍。第二遍的時候就是精讀,一戰二戰的時候也是這麼看的。但是 後來發覺時間真的不夠,只要看兩遍的話,不管你怎麼看,時間都會來不及。所以三戰 時的目標是想辦法一次就把它看懂,既然可以看一遍,那為什麼不一遍就把它看得懂, 就不用花時間再看第二遍,再請人一句句幫忙訂正自己閱讀的盲點,一直到三戰才總算 感受到RC真正進步了,並得以加以利用在SC與CR上的看題速度上。 所以關於RC的問題,大家一定要千萬小心,最好一開始就徹底練習,不要到考前才發覺 自己真正的問題是在閱讀上,以免再回頭時已百年深,不然到時就算想臨時抱佛腳,卻 連個神仙也找不到。 ○ 溫馨小提醒: 其實準備AT,大家都有期限壓力,每個人都很希望可以一次就考好,不只是你,我也不 例外,那些可以一次就達到理想目標分數的人,我想大多數還是有一定的基本功在,真 的不要太過羨慕,只能怪自己當初英文念得太少,太不了現在付出120%的努力來補救就 是。經過這個磨練的旅程,也讓自己發覺到基本功就是一切,過去自己總是只在意如何 可以考高分的結果,完全忽略背後基本功的重要性,現在卻也深刻體會到中間的努力過 程也是很重要,並且更加懂得檢討自己所缺乏的東西。 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樣時間來不及,硬要我推薦一個短期進步的方法,我會推薦過去版友 們分享過的阿斯大大,因為他的筆記整理的很清楚,加上自己實在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總 結自己的筆記,所以為了減少時間就請他接我的case,但必須老實說他的筆記真的是寫 得太好了,有一種追根究柢的精神,並且闡述背後邏輯句意非常清楚,不然OG的解釋只 會跟你說這個東西錯,卻不會跟你說為什麼錯,三戰前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他厚厚 的四本筆記,從中找出自己和他的解題不同之處並加以改進,的確讓自己短時間就找出 真正的盲點,如果大家有困惑也可以找他諮詢一下。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準備AT真的身 身邊有個厲害的人一路相伴,一起討論,感覺踏實多了。這是他接案的網頁: http://www.massacad.com 另大家如果對我自己整理的總結有興趣的話,我也可以寄給您一份參考,因為我也是從 其他人的版本改過來的,但我必須承認有點陽春,比不上上述所說的教材那麼詳細,也 煩請不要外流到其他論壇,因為我自己的筆記是針對我自己的不瞭解點,而不是普遍適 用於大家的。如果還有一些私人問題想問我,我很樂意回答,但請不要回信到我的bbs 信箱,因為信箱快塞爆了,可以回信到我的email: denadadonde@yahoo.com。 希望以上內容能有所幫助,祝大家一切順利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9.9.143

04/08 19:54, , 1F
感謝分享
04/08 19:54, 1F

04/08 21:56, , 2F
太厲害!
04/08 21:56, 2F

04/08 22:10, , 3F
恭喜你!
04/08 22:10, 3F

04/09 00:20, , 4F
恭喜!!
04/09 00:20, 4F

04/09 16:03, , 5F
推!
04/09 16:03, 5F

04/14 01:01, , 6F
恭禧恭禧~~
04/14 01:01, 6F
文章代碼(AID): #1FWN1-qO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