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關服貿與出版的幾點補充意見

看板FuMouDiscuss作者 (Keep The Faith)時間10年前 (2014/04/11 15:3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FB 看到來分享一下 本人非作者 不代表本人立場 ----------------------------------------------------------- https://www.facebook.com/rexhow.dna/posts/766625556704985:0 朋友告訴我昨晚這一篇的貼文無法分享,因此重貼如下。 -------------------------------------------- 有關服貿與出版的幾點補充意見 兼談「跨境服務」的重要 郝明義 從去年七月之後,我沒再談服貿對出版相關產業的影響, 而花了許多精神去了解國家安全和社會衝擊等議題。 最近看許多朋友對一些出版議題很熱烈的討論,其深入早已超出我的探討。 但接到一些邀請希望我也談一下,所以還是匆匆補充幾點,以請大家參考。 第一, 有關言論或思想或出版自由 十幾年前,我就在中國大陸聽過一句話: 「我們有言論自由,只是沒有出版自由。」 的確,喝茶吃飯,餐桌酒桌上,任何人的言論,早就沒有任何禁忌可言。 十幾年前已然,微博在大陸風行之後,更不在話下。 所以,禁忌在出版。 連中國大陸都如此,說服貿帶來的中資會對台灣的一般言論或思想自由會受到什麼影響, 當然更不可能。 我們關心的主要是出版自由。 第二, 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是全部 今天出版自由的焦點是百分之一。 是那百分之一而不是百分之九十九決定了出版自由的定義。 再以中國大陸為例。 他們一年新書出版十六萬種的話,我相信其中百分之九十九早就符合出版自由。 不要說一般的生活風格、文學、流行、歴史等類別, 即使許多「相當」禁忌的人物、話題、思想,也都琳琅滿目。 今天如果真要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出版自由相差有多大,其實也不過就那百分之一。 是那大約一年可能兩千種書的能否出版、自由流通,決定了兩岸出版自由的差異。 可也就這百分之一,可能約兩千種的書,代表了出版自由的一切。 看單書,也是如此。 今天許多書籍要在中國大陸出版,往往並不是這本書能否出版,而是其中的某一句話, 甚至可能某幾個字的問題。 說起來,這一句話,這幾個字涉及的,已經不是百分之一,而是千分之一, 萬分之一的出版自由了。 但,也就是這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內容,決定了出版自由的定義。 第三, 沒必要自陷險境 所以,在探討服貿照這個版本通過,中資有機會插手台灣出版的時候, 如果把焦點放在台灣如何可以維持百分之九十九的出版自由,不具意義。 甚至,主張台灣人總有辦法打破各種封鎖, 讓那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可以在台灣找到出路,也不具意義。 不具意義的原因有二: 一,我們原本就有完整的百分之百出版自由,現在為什麼要自找麻煩, 努力思考如何在最壞的情況下還可以保有那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 二,這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不僅應該存在,而且應該堂而皇之的存在, 不必要讓自己陷入只能打叢林戰或游擊戰的地步。 那是台灣解嚴之前的現象, 沒必要在三十年後還要讓自己進入那種不必要的悲情狀態。 第四,中資可能如何影響台灣那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 中資進入台灣出版業想發生什麼影響的話,不需要做太多事情。 他們不必來推廣什麼意識型態(那是死路)。 也不必大動手腳地做許多投資(那太麻煩)。 很可能,從出版到印刷到發行到零售,他們總共只要收購五家到十家的公司, 在台灣找到代理者就好了。 但是這五家到十家的公司,他們會直接、間接地貫注極大的資源, 助其茁壯到台灣一般或所有中小型公司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經濟規模。 這些極有規模的公司,有著台灣甚有代表性,形象甚好的代理者, 可以不但繼續進行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出版自由, 讓我們看到各種文學、文化和學術出版,甚至在內容、形式及通路的推廣上, 還會有更上層樓的提升。 但重點是: 他們不會接受那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 並且,他們會打著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出版自由的旗子, 讓你忘記對那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的需求。 他們也不會摧毀那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的機會,只是讓它從主流通路裡消失, 邊緣化,進入艱苦求生的游擊戰即可。 上述這些情況,是有實例可以參考的。 也所以,我說,我們要保護的,不只是這百分之一的出版自由的存在, 而且是堂而皇之的存在,隨時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出版自由並存的存在。 第五,不對等的「跨境服務」破壞台灣數位出版的未來 這次服貿協議裡,我們政府簽了個極不對等的「跨境服務」。 這固然對台灣所有的批發、零售業者都有極嚴重的打擊, 對出版,尤其是未來的數位出版,根本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一點少有人討論。 服務的型態,有幾種。 第一種,是賣方在原地不移動,買方移動。 餐廳是代表,等客人上門。 第二種,是買方在原地不移動,賣方移動。 建築師是代表,要去各個現場。 第三種,是買方和賣方都在原地不移動,買方送出訂單,賣方遞送服務, 誰都不必出門。 電子商務是代表。 而這第三種服務,就是「跨境服務」。 這次服貿協議裡,我們政府讓中國大陸所有的批發業和零售業, 都可以對台灣提供「跨境服務」,而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所有批發業和零售業, 只開放零售業的「郵購」可以對他們提供跨境服務。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淘寶可以接受台灣的訂單, 而台灣的電子商務網站卻不能接大陸訂單, 必須到福州去開公司才能做生意的原因。 目前跨境服務的不對等, 粗看起來受影響的只是像我們的博客來、讀冊這些網站沒法賣書到大陸而已。 但真正影響深遠的,是台灣未來任何的數位出版,都做不到中國大陸讀者的生意。 數位出版,肯定是出版的未來。 數位出版,又是需要投資比較大的。 而投資大又值得做的原因,正在於數位出版可以提供「跨境服務」。 亞瑪遜的電子書可以在全世界都賣得好,正是因為他們可以「跨境服務」。 這次服貿協議的不對等跨境服務,斷了台灣數位出版的生路。 未來,中國大陸任何出版社的數位版電子書,可以透過他們的網站賣給台灣讀者; 而台灣任何出版社的數位版電子書,卻沒法在自己的網站上賣給他們。 而出版業者比電子商務網站還慘的是, 電子商務網站起碼他們還同意讓你在福州落地。 出版呢? 台灣的電子商務網站到福建去經營之後,業者必須簽署「年檢承諾書」, 承諾不提供「破壞國家統一」或「破壞民族團結」或「破壞社會穩定」的服務, 才能得到在全中國範圍內經營的 ICP 許可證。 出版呢? 在數位出版的時代,當中國大陸的出版業者有「跨境服務」的便利, 可以對台灣讀者提供各種電子書,台灣的出版社卻沒有同樣的方便時, 這不是毀滅性的打擊嗎? 即使今天只在做紙本出版的人,都必須正視這個立即的危險。 第六,善戰者拒敵於千里之外 我看網路上有人引用我 2001 年於《誠品好讀》12 月號上所講的一段話: 「當然, 今天很多人為大陸而感到焦慮, 認為這個問題不在自己所能掌握的範圍之內。 一來為思考如何進入大陸市場而不得而困惑, 二來為大陸出版業及出版品的快速發 展而擔憂。 其實, 大可不必。 因為, 將來面對大陸市場, 我們固然有許多不足, 但不應該忘記台灣今天在整個華文出版世界所佔據一個最領先, 也最有利的位置。 「這個領先與有利的位置, 不在市場規模, 不在資金, 不在行銷, 不在印製, 不在科技, 不在於涉外的經驗與能力, 而在於出版所需要的『自由與開放』。 「台灣今天種種混亂的情勢, 為人所詬病。 然而, 在我們所看到的種種混亂與負面現象之下, 有一種自由與開放的本質。 對其他行業來說, 『自由與開放』只是關係商機大小的因素之一, 然而對於以知識與智慧為本質的出版業來說, 這卻是一切的根本。 「在中國文化的演進過程中, 台灣畢竟創了一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自由與開放的環境。」 我希望引用者, 與讀者, 不會以為我今天反服貿的立場是昨是而今非, 或者質疑我為什麼要否定十三年前的信心。 去年七月, 我發表對服貿協議的第四封信<我看到的與我相信的>, 其副標就是「勇於迎戰, 和善守天險與架構防禦工事, 應該並行不悖」。 我相信台灣作者、編輯、出版者、通路業者, 因自由開放的環境而生猛的活力, 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但是我們政府談出來的這個版本的服貿協議, 不但沒有讓我們的活力可以到對岸開疆闢土, 還讓自己陷入門戶洞開、天險盡撤的險境, 於是我們的生猛活力只能用來在自家後院展開求生的游擊戰。 善戰者拒敵於千里之外, 而非戰敵於門庭之內。 第七, 這次服貿協議當然涉及出版業的明證 我們的政府官員, 對於服貿協議像是得了集體失智症。 其他部門倒罷了, 連文化部也如此, 令人啞然。 從總統到文化部長, 一個口徑地說這次服貿協議, 只開放印刷, 不涉及出版。 他們在故意隱瞞「書籍及文具批發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的開放, 略而不談。 而發行與書店通路都開放, 怎麼可能不影響出版? 印刷和出版也相關的明證, 可以從這次中國大陸的承諾表裡得到明證。 他們在印刷業的承諾表裡, 加了個其他承諾: 「簡化臺灣圖書進口審批程序, 建立臺灣圖書進口綠色通道。」 (如附件)印刷和出版相關, 還有什麼更明白的證明? 我們的政府官員如果再說這次服貿只開放印刷, 不涉及出版, 不妨控告他們「凟職」罪了。 第八, 台灣出版業者可以自我期許的事情 從紙本轉向數位的過程裡, 出版將是一個需要投入更多資源, 也整合更多資源的工作。 台灣囿於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市場腹地, 原來最值得寄望的, 就是使用同一語言的中國大陸市場。 這次服貿協議, 政府不但沒有幫我們敲開對岸新的機會之門, 還毫無理由地撤除屏障, 更把未來數位出版的生路也破壞。 我們一方面要堅決鞭策政府修正他們犯下的錯誤, 另一方面不妨對自己另有期許。 當十三億中國大陸市場始終打不開的時候, 我們就思考如何利用數位及網路時代的特質, 放眼開拓全球市場吧。 我很不自量力地從五年前開始了一段漫長的旅程。 旅程極為辛苦。 目前也在艱苦奮鬥。 有一天做出成果的時候, 我會回來跟大家分享在這個旅程上的見聞, 以及心得。 --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於是我們奮力前進,卻如同逆水行舟,註定要不停地回到過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5.88.95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FuMouDiscuss/M.1397201486.A.518.htmllamda:轉錄至看板 book 04/11 16:11

04/11 18:45, , 1F
這篇寫得真好怎麼沒人推
04/11 18:45, 1F
文章代碼(AID): #1JHvfEKO (FuMou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