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韓國與澳大利亞正式簽署FTA 生效仍需兩國國會批准

看板FuMouDiscuss作者 (鍵盤李組長)時間10年前 (2014/04/10 00:23), 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韓聯社 http://ppt.cc/zD7v 韓國與澳大利亞正式簽署FTA 生效仍需兩國國會批准 韓聯社首爾4月8日電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尹相直和澳大利亞貿易投資部長安德魯· 羅伯8日在首爾正式簽署了韓澳自貿協定(FTA)。這是兩國自2006年12月啟動FTA談判後 ,時隔7年4個月正式簽署FTA。 澳大利亞成為繼智利、新加坡、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東盟、印度、歐盟(EU)、 秘魯、美國、土耳其和哥倫比亞之後,第11個與韓國簽署FTA的國家。雖然去年韓澳雙邊 貿易規模僅為303億美元,但澳大利亞人均國民收入達7萬美元,內需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 潛力。 按照協議內容,韓國將在10年內對以進口產品品目為準94.3%,以進口額為準94.6%的澳大 利亞產品免除關稅。澳大利亞則在5年內撤銷對幾乎所有韓國產品的進口關稅。 對韓國來說,收益最大的領域是汽車產業。韓澳FTA生效後,澳大利亞將立刻撤銷對韓國 主要出口產品——中小型汽油車的關稅,這有助於推動韓國汽車出口增長。另外,澳大利 亞還將立刻撤銷對汽車零部件、家電、一般機械、鋼鐵和石化等韓國主力出口產品的關稅 。 然而,韓澳FTA生效會給牛肉等韓國部分農副產品帶來致命性的打擊。按照協議內容,韓 國將在15年內撤銷對澳大利亞牛肉的進口關稅。考慮到去年澳大利亞牛肉在韓國進口牛肉 市場中所佔的比重高達55.6%,韓奧FTA生效後,該比重將會進一步提高。另外,大米、奶 粉、水果、大豆、土豆等部分敏感產品的關稅仍將保留。 韓國產業部表示,在韓澳FTA生效後的10年內,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望增長0.14%,韓澳 FTA給消費者帶來的實際利益會增長16億美元。產業部室長禹泰熙表示,雖然韓澳FTA帶來 的經濟利益微乎其微,但它有望進一步推動和深化兩國全方位友好合作關係。 雖然兩國產業部長正式簽署了韓澳FTA,但協定仍需得到雙方國會批准後才能生效。有觀 點認為,目前韓國與加拿大FTA談判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韓國還在推進與中國和紐西蘭等 農副產品強國簽署FTA,而這可能會給韓國農副產品領域帶來重創。因此,國會批准程序 可能不會一帆風順。 --------- 政府表示:你看看~ 韓國跟澳洲簽FTA了,我們再不和中國簽服貿會輸韓國阿!!! 事實: 1. 需經過兩國國會批准→反觀台灣:30秒? 2. 韓澳FTA談了7年4個月→反觀台灣:似乎只談4年? 3. 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望增長0.14%,韓國產業部室長表示利益「微乎其微」。 →反觀台灣:中經院說0.025%,馬英九說Z>B。 4. 韓國明顯評估過利弊關係→反觀台灣:Z>B 無限循環。 (1) 利:汽車產業、汽車零部件、家電、一般機械、鋼鐵、石化。 (2) 弊:牛肉、部分農副產品。(拒絕開放:大米、奶粉、水果、大豆、土豆) -- 我常跟行家講,1.__董是我偶像,工程搶過來不必自己做,十億先拿走五億,接下來發包 兩轉三轉四五六七八轉,你不賺錢想辦法偷工減料,再跟2.______勾結追加三、五億預算 。這個工程下來,我看你起碼拿走七億,還3.____我們這麼一點點的錢,你有沒有良心啊! Q:請填入電影《黑金》的正確台詞: 1.(A)周 (B)徐 (C)王 2.(A)營建署 (B)福和橋 (C)高公局 3.(A)多扣 (B)分給 (C)三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69.62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FuMouDiscuss/M.1397060598.A.184.html

04/10 00:25, , 1F
國與國 馬友友們似乎不同意阿
04/10 00:25, 1F

04/10 00:31, , 2F
推分析
04/10 00:31, 2F

04/10 00:44, , 3F
馬在任內還沒有和其他國家談成FTA,比扁政府不如
04/10 00:44, 3F

04/10 00:46, , 4F
推分析
04/10 00:46, 4F

04/10 01:02, , 5F
mayaman指正後我查了一下2010年中簽ECFA,2011年才開始談服貿
04/10 01:02, 5F

04/10 01:02, , 6F
所以一定少於4年,甚至只有兩年多
04/10 01:02, 6F

04/10 01:08, , 7F
推,韓國細心這一點就贏台灣很多,無怪乎他們即將進入
04/10 01:08, 7F

04/10 01:09, , 8F
先進國家的行列
04/10 01:09, 8F
文章代碼(AID): #1JHNFs64 (FuMou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