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運動傷害」如何自我癒療?六階段走出

看板FuMouDiscuss作者時間10年前 (2014/03/28 14:14),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npost.tw/archives/5230 Posted on 三月 28, 2014 by 徐沛然 NPOst 編按:先前曾有專業社工師分享,遭遇抗爭創傷該如何進行療癒;這次,曾參與社 運經驗的作者,直接從抗爭運動觀點切入,告訴各位參與抗爭之後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 。並提出一個重點──參與運動的過程,必須團體之間的扶持,照護彼此的身心狀況。 2014年3月23日晚間至隔日凌晨,行政院出現上千名沒有抗爭經驗的一般民眾,經歷了近 年來台灣警方最為強硬的一次驅離行動。驅離過程之中,許多民眾被毆打、拉扯、推擠, 甚至受到鎮暴水車水柱衝擊。在媒體與網路上流傳的畫面,可見警方惡狠狠地揮舞棍棒盾 牌,抗議者撫面痛哭或血流滿面。這些不僅震驚了全台灣的民眾,也不斷地勾起參與者當 天種種無法忘卻的回憶。 在重大事故或是災難發生的當下以及之後,人們經常會出現一些特別的身心反應。在精神 醫學或社會心理領域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PTSD通常包括以下幾種狀 況: 1. 再經驗反應 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或是接觸到相關材料時,重新經歷當下的情緒;反覆夢見創傷事件 等等。同時也引發自己強烈的情緒和生理反應。 2. 逃避及退縮反應 努力避免談論或回想創傷經驗與感受,避免與會勾起創傷回憶的人事物接觸。有時會變得 情感麻木、逃避社交與人疏離,或對於過去喜愛的活動興趣缺缺。逃避及退縮反應有時是 下意識使用來避免或對抗再經驗反應。 3. 警戒反應 精神持續保持高度警戒,對驚嚇反應強烈;焦躁不安、難以入眠、易怒、無法專注等等。 4. 哀悼反應 感受到強烈的憤怒、哀傷、罪惡感、懊悔或遺憾,這些情緒常見於災難的倖存者。如長時 間持續處於哀悼反應,可能會導致憂鬱傾向,變得消沈、絕望、疲憊,甚至想自殺。 5. 生理反應 即便沒有明顯受傷或罹患疾病,身體仍感覺不適。這類反應包括:頭痛、頭暈、胃痛、肌 肉酸痛、心跳加速、胸悶、呼吸急促、食慾不振、腸胃問題等等。 大部分的人可以在短期內自行回復或調解這些身心反應,但每個人的狀況與程度不一,有 可能長期陷入負面的情緒中,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如果評估自己或是身邊親友狀況嚴重, 仍須求助精神科醫師。 以上這些因參與社會運動而身心受創的現象,被運動份子通稱為「運動傷害」。許多社會 運動社團,或是經驗豐富的行動者,都知道在每一次衝突過後,都需要幫自己以及身邊的 人「治療」與「復健」,以凝聚團體動力,同時避免因為運動傷害而折損重要的伙伴。通 常,一位負責任的行動者,也會在衝突發生前先為動員來的群眾「打預防針」,讓他們有 盡量充足的心理準備和自保手段,以減少身心傷害。在衝突發生後,也會盡量想辦法關照 群眾的身心狀況。 如何治療「運動傷害」,可能每個團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撇步。我整理了一些處理身心 壓力,緩解PTSD的方法,並融合過往的經驗,列出了以下簡單六個步驟。除供行動者參考 之外,也希望捲入此次事件的民眾與青年學子能藉此「自救救人」。 以下這些階段,除了自己來做之外,特別建議可以找有共同經驗或想法的友伴,以集體方 式進行。 看見它:主動察覺自己以及身邊同伴的情緒,並注意是否發生上述可能歸屬於PTSD的身心 狀況。評估其強度與持續週期,並進行適當處理。 面對它:承認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錯誤的言行或舉止,以及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並認知 到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不完美。如刻意轉移注意力以壓抑情緒,可能導致症狀慢性惡化。 使用酒精或刺激性藥物有短期的安慰效果,但效果退去之後的感受可能更糟。 理解它:一方面認識這些身心反應出現是正常現象;另一方面可以試著理解自己情緒為何 而來?也可以嘗試透過分析找到情緒的源頭,並轉化為後續關切議題的行動力。這部分也 可以透過下述與同伴友人的分享中達成。 處理它:自己躲起來療傷未必管用。建議找有共同經驗或想法的朋友一起聊聊,嘗試描述 並分享自己的衝突經驗、事件前後的心路歷程,當下及事後的各種情緒。在彼此同理、相 互支持的狀況下,通常能有效舒緩身心壓力。當友人向你傾訴時,允許他以包括哭泣、怒 吼等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並給予適當的同理回饋,例如「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你一定很難過」。有時候,拍肩、握手或擁抱等肢體動作,也能夠傳遞彼此的關心和感受 。 放下它:認知到許多讓人憤怒或悲傷的狀況,並非是自己造成。而個人能力有限,社會議 題又龐大難解,無法以一己之力扛起所有責任。因此需要適度地放下許多情緒與不愉快的 經驗;也要認知到,身心狀況的復原是一件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瞬間改變。 帶著它:轉化自己的創傷經驗,認知自己的成長與收穫,並賦予正面的意義與詮釋,讓這 段經驗支持自己未來持續關注社會議題。 我不贊成過度病理化與醫療化地來看這些身心反應,因為在抗爭場合遭遇激烈衝突時,任 何人都會感受到極大的心理壓力、緊張、無助、恐懼、悲傷、憤怒等強烈情緒。同時也會 體驗到親眼目睹,或是親身經歷後的各種身心副作用。 然而,這些經驗並非全然負面,暴力體驗能讓參與者看見政府統治的本質,進而反思民主 的真意。憤怒與悲傷的情緒,亦可能成為人們挖掘事情真相,推動社會改革的內在動力。 看見它、面對它、理解他、處理它、但未必放下,而是帶著這些情緒與傷痕,和伙伴同行 ,繼續往前邁進。 參考資料>>> 1. 災難與創傷心理資訊網 http://www.psychology.org.tw/ 2.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創傷與復原 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List.aspx?Type=13&Type01=01 3. 〈壓力:復原之本〉《知識通訊評論第121期》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tag=np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75.2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FuMouDiscuss/M.1395987246.A.44A.html ※ 編輯: pzs 來自: 1.171.175.24 (03/28 14:14)

03/28 14:17, , 1F
靠 我怎麼都有= =
03/28 14:17, 1F

03/28 14:23, , 2F
大家幫忙分享出去吧,讓多一點人能走出「運動傷害」。
03/28 14:23, 2F

03/28 15:54, , 3F
請問警察打人打到自己手殘的運動傷害應如何處理
03/28 15:54, 3F
文章代碼(AID): #1JDHCkHA (FuMou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