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預測外匯走勢?

看板ForeignEX作者 (隨風飄意)時間14年前 (2009/08/20 13:13),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檢視各種經濟模型預測名目匯率的成效,結果發現具有經濟意義的匯率模型的「預測」能力卻還不如隨機漫步模型 (random walk model),也就是說各種經濟理論所支持的匯率決策模型,竟然不如隨手射飛鏢的預測效果,這個發現被稱作 Meese and Rogoff Puzzle。 匯率的變動,影響投資績效甚大,是重要的課題,不過對匯率走勢的研判,可算是投資研究中最難有把握的一項,以下僅將思考與觀察到的現象,稍作整理,提供參考。 教科書介紹許多的匯率決策理論,例如有適用於研判長期走勢的 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有適用於短期的 IRP (利率平價理論)、或是根據貿易順逆差來認定匯率方向、或是根據總體經濟表現相對強弱來決定、或是根據套利價差、避險需求、或是資金移動來研判,也有人看 REER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每種說法聽起來都有道理,可是運用到實務上,成果看來很不理想。我們常常發現各種理論提及的匯率影響因素,得到的結論彼此相衝突,而在不同時點,各因素對於匯率走勢的影響力(或重要性) 也不同。於是,到底何者因素為重,事先難判斷,常只是後見之明,用以解釋先前已經發生的匯率變動,但對於預測與研判,這些複雜的理論,似乎幫助不大。 以最基礎說法,當兩國貿易不平衡,則匯率會有調整的壓力,最終的適當匯率水準會使兩國貿易趨於平衡。這點與常見的現實就不相符,舉例而言,若是根據中國對美長期順差,推論人民幣必須升值,才能平衡貿易,那如何解釋其他長期靠出口出超帶動經濟成長,包括台灣在內的出超國家,匯率並沒有長期升值,貿易不一定會趨於平衡;也可換個角度想,台灣長期出超,若依照理論說法,台幣有升值空間,升值到某個程度,可達到貿易平衡,那我們可以想想,當台灣不再貿易出超,本地經濟如何發展? 當台灣不再扮演目前供應鏈中製造、生產、出口的角色,對全球的發展會比較好嗎? 再舉一個例子,有說法認為,人民幣在2005年7月直到2008年7月間,對美元匯率由於8.2764 升值到6.8318,大幅升值約21%,可是那段期間,卻是中國對外出超累積外匯存底最快的時期,人民幣升值並沒有降低貿易出超的力道;反而是在人民幣從2008年7月停止升值後,中國外匯存底增長速度也慢了下來,可見貿易出入超,受到更多重要因素的影響,而這樣的現象,是否反而能推論,匯率升值與出超減緩,不必然有關係?當然,這樣的推論不夠細緻,可有許多爭議之處,但透過這類的辯論,我們發現,若是將匯率調整跟貿易平衡拉上等號,或是希望透過匯率調整來平衡貿易,那等於要求全球不能有貿易順逆差,這點在實務上無法執行,在理論上也講不通。以美國來섊縑A浮動匯率施行了數十年,資金進出的自由度在國際間也是名列前矛,可是還是長期面臨貿易逆差(或順差)的情況,這點解釋起來就大費周章,而且無法對對於匯率與貿易平衡的理論自圓其說。 再以購買力平價理論來看,簡單的概念是 Law of One Price,成立的前提假設是各國的物價,經過購買力調整、加上匯率換算後,長期(應該)將趨於一致。另有簡化版的PPP,最有名的就是大麥克指數,推論的方法是,例如美國一份Big Mac漢堡約3.57美金 (全美各地售價不一),以目前匯率換算約當117元台幣,或是24.4元人民幣,而實際上在台灣的售價為新台幣75元, 中國大陸的售價為人民幣12.5元, 所以依照大麥克指數 (或簡化的PPP理論) 來推算,則台幣人要升值到21.0對一美元,人民幣要升值到3.5兌一美元,才能達到所謂合理的匯率水準。(註) 不論這個數字聽起來是駭人聽聞或合乎常理,這個推論過程很容易可以被反駁: 為何影響全國各種商品價格的匯率,只看麥當勞漢堡一項商品就能決定? 為何不是漢堡在台灣(或中國)當地的售價調高,而是要台幣(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 這樣的反駁,很容易就可讓大麥克指數失去參考的價值,更別說以其作為預測匯率走向的工具。 (註: 依照大麥克指數推算,台幣或人民幣相對於美元的低估的幅度,以The Economist 雜誌(7/18)公佈的數字為參考,這與我們實際調查推算的結果稍有出入,不過這裡的重點在於說明,若透過大麥克指數來看,則可推論台幣及人民幣目前相對於美元都是大幅低估的。) 我們了解,大麥克指數只是簡化版的PPP,可方便一般人了解影響匯率的因子以及購買力評價理論,這點功能是存在的,既不需太嚴苛去檢驗它,也不能認真誤信其結論。不過,即使以較嚴謹的PPP計算方式,綜合考量一籃子商品後,來檢視購買力評價理論所決定出來兩國間的理論匯率(所謂的合理匯率)水準,也還有問題,實証資料顯示,所得水準越低的國家,其貨幣的匯率往往會較PPP決定的理論匯率水準來得低,而且是長期存在的現象;交易實務上,我們也發現,似乎PPP的應用效果也不盡理想。 前者也可說明,為何大麥克漢堡在中國售價 12.5 人民幣 (約當1.83美元),的確只有美國售價的1/2左右,但是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15 ,那兩地消費品的價格如何決定才合理呢? 仍舊是要人民幣升值,讓在中國販售的大麥克漢堡美金價格與在美國販售的價格相等嗎? 還是直接調高大麥克在中國販售的人民幣售價呢? 考慮了人民收入的差距,是否讓這樣的調整根本就不可行,甚至還要反向調整呢? 例如,是調低中國售價,或是人民幣匯率貶值呢? 對此,進一?的研究也有,像是考慮各國所得水準後,再對 PPP進行調整,可是仍舊會有更多的問題存在,例如中國本身各地的所得差距甚大,人均GDP達到3100美元的統計值,反應不出這樣的差異,也就是說,希望透過匯率這個單一因素,將各國、各地的物價趨於統一的理論想法,只能在簡化的模型中生效,難以解釋複雜的全球性金融議題。哈佛大學的教授 Kenneth Rogoff 是當今國際金融學界的頂尖人物之一,他曾經在1983年,發表重要的論文,檢視各種經濟模型預測名目匯率的成效,結果發現具有經濟意義的匯率模型的「預測」能力卻還不如隨機漫步模型 (random walk model),也就是說各種經濟理論所支持的匯率決策模型,竟然不如隨手射飛鏢的預測效果,這個發現被稱作 Meese and Rogoff Puzzle。隨著該論文發表之後,經過了二十多年,經濟學界努力探索,可是至今仍難完全解決這個 puzzle。 這些的討論,是對匯率決策的各種說法作反思,並試圖找到突破點,除了前述的這些反覆辯論的說法,大家應可以舉出更多例子來反駁各種「合理的匯率」該如何決定的論點。的確,反駁容易,但對於未來走勢研判,實在不容易提出可靠的看法與推論依據,這也是目前研判匯率走勢,可能還不如隨手射飛鏢來得準確的現實困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188.134

08/20 13:14, , 1F
這篇文章是最近看到的,不代表本人立場,純分享。
08/20 13:14, 1F

08/20 13:23, , 2F
排版跟整理一下內容會更好 感謝分享
08/20 13:23, 2F

08/20 13:42, , 3F
大家都會假設自己的看法一定是對的...
08/20 13:42, 3F
文章代碼(AID): #1AZDje3X (Foreign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