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核食眉角蹊蹺多 專家研究受倚重

看板Food作者 (反皮草 拒絕血腥時尚)時間7年前 (2017/07/04 09:29),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goo.gl/y75qmv 民報 核食眉角蹊蹺多 專家研究受倚重 讀者問:「跟輻射有關的事情好像很複雜,有沒有核食專家可以請教呢?」有的,在日本有 一位自核災後持續到現場檢測的學者,是專攻放射化學跟環境化學的東京大學助理教授小豆 川勝見,著有放射線測定專書,多年來常接受媒體專訪,帶大家認識核食。 例如2015年他受訪時便指出,儘管栃木縣林業振興課表示:「每個月都有到各級地方做一次 檢查,超市跟公路休息站也有,體制是一模一樣的。」但經過他實地檢測,發現超標的菇類 不算罕見,「福島縣以外的地方政府對食物的放射線檢查的測定次數較少,對於可能出現超 標食物的危機意識也比較低。」 而今年接受〈週刊女性〉訪問時則表示,儘管市面上流通的食品幾乎沒有超標,但小豆川助 理教授可以測到0.003貝克/公斤,按此標準的話現在幾乎全部都還有。有的人不介意,也 有的人想盡量減少輻射被曝。總的來說,食的安全雖然大致恢復了,但是想要了解食品裡輻 射污染的真實面貌則變得困難。 「磐城市到去年夏天為止,檢測過的出貨的農作物,96.6%在檢出下限值以下,超標的只有 0.1%。可是不是拿去流通的、自家用的食物,卻有9.4%超標。」「簡要地說,農產不是沒有 放射性銫,是因為透過精細篩選分成『出貨用』、『自家用』,而流通的銫比較少。如果只 看『出貨用』,會誤以為『銫的值好像下降了』。」 筆者補充:還有網友檢視官方資料後發現,福島縣的桃子,在縣外檢查驗出銫的比例,是縣 內的21倍,其他農產也有類似現象(註1)。又,福島縣政府對於自家用食品的檢測,絕大 多數是用相對簡易的非破壞性檢測(まるごと測定);若是都用破壞性的、檢測下限值更低 的方式,數據應該會更高。 *圖片:矢崎克馬於眾議院報告。 〈週刊女性〉還訪問了另一位國會也倚重過的輻射內部被曝專家、琉球大學名譽教授矢崎克 馬:「內部被曝(把人工放射性核種吃進去)是集中性的發生,所以歐洲放射線風險委員會 (民間組織)的標準有低到每公斤大人8貝克、小孩4貝克的。日本標準(100貝克/公斤) ,沒有考慮到集中性的電離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因為它是奠基於低估內曝的國際放射線防護 委員會標準(多半國家採用的標準)。」 「311後,國立重症情報中心的資料顯示,患者數加速增加,對身體弱的人出現影響。訂定 一個標準,把標準以下的值一律當作沒問題,完全是割捨性命的行為。」(註2) *西尾正道在媒體上談論內部被曝與食品安全基準問題。 在台灣,很少人會去管輻射容許值低估內部被曝的問題,在日本,則不算是罕見的提醒。除 了矢崎克馬,其他像是前北海道癌症中心名譽院長西尾正道等,也曾形容為「低估內部被曝 ,是最大的敷衍。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的假設是全身平均暴露在放射能下,同樣劑量的話 內部被曝和外部被曝是一樣的。」西尾正道具有歷時30~40年、3萬人以上的癌症治療經驗, 著有放射線治療專書。 在〈週刊女性〉的核食專題裡,還有福島米所謂全袋全量檢查等問題,在此不再贅述。〈週 刊女性〉是日本銷售25萬份左右的通俗雜誌,加上關心核食的人不斷網路轉載,可以說,若 你在日本想關心核食,找得到重要的相關資訊來判斷,但在台灣,一般人可能完全不知道, 甚至這已經是遲了幾個月的報導了,也缺乏媒體注意。資訊上的如此落差,顯然台灣消費者 的處境,和日本大不相同,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更新。 註1:見「厚生労働省の発表(17)を見ると、この中でセシウムが見つかっているのは 福島産モモだけす。2014年から16年の福島産モモの精密検査結果を厚生労働省(1 7)の発表でみると福島県外の検査 検査 19件中4件のセシウム入り(全体の21% )福島県の検査  検査288件中3件のセシウム入り(全体の1%)出自 註2:對於輻射敏感的弱者,可參照台北市仁愛醫院輻射防護委員會顧問張武修的《戰勝輻 射》一書:「要了解哪些人對輻射會造成的傷害特別敏感,遠非易舉,但是在制定一般法規 劑量標準時,卻常常疏忽這部分(個體差異)。....初步估計,在一般人中,有3%到5%屬於 這類P53突變異基因胚子的人,其對於輻射可能產生的健康損害,可能數倍到數十倍於所謂 的『一般人』(標準假定的影響對象),非常值得注意。」 註3:本文正文內的日文翻譯,承蒙劉靈均先生二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42.1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od/M.1499131755.A.055.htmlhonkwun:轉錄至看板 Ecophilia 07/04 09:30

07/04 10:04, , 1F
小籠包
07/04 10:04, 1F
文章代碼(AID): #1PMkzh1L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