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台灣天才級神像匠師!6年磨出「一紙神功」

看板Folklore作者 (大膽刁民)時間4年前 (2019/07/26 22:06), 編輯推噓11(1104)
留言15則, 13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864808 2019-07-26 18:15 蔡承哲為配天宮四季蘭媽祖製作的紙作平天冠。(記者林宜樟攝)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嘉義縣朴子市紙藝師蔡承哲(化名葉永析),6年前開始自學 高難度紙糊工藝,經常1天創作14個小時,並揣摩各式神尊雕塑,瞭解宗教文史,融入自 身創作,作品與無師自通的創作過程,獲得中華文化總會肯定,以他為主角拍攝「匠人魂 ‧紙藝篇」短片,展現「一紙神功」的匠人影像,許多人得知蔡承哲自學6年紙藝就能做 出細緻精巧的紙糊作品,直說「真的是天才級匠師!」 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故宮院長吳密察、嘉義縣長翁章梁、配天宮董事長黃清田及 朴子市長吳品叡等今天參加在配天宮前舉辦的影片發表會,爆滿的鄉親看著影片,都被蔡 承哲對宗教與工藝的熱愛所感動;江春男說,本土文化逐漸消失,中華文化總會在傳統與 創新技藝領域尋訪隱藏在巷弄間的職人,已拍攝18支「匠人魂」短片,深化台灣本土特色 ,讓匠人們的精神得到重視。 蔡承哲從小在配天宮廟口前長大,成年後從事法院拍賣工作,他因熱愛順風耳及千里眼將 軍,原本想用木雕刻出將軍神像,但不喜歡磨鑿刀,後來想到老人家曾說過去將軍頭是紙 糊的,法院拍賣常有許多報紙,因而用報紙開始做紙糊神像。 蔡承哲為建築科班出身,將剖面、側視圖組合成立體物件,還用自己的臉來對照神像臉部 結構,由於紙糊界老工藝師幾乎不外傳,他自己在網路看資料,到各地廟宇或美術館觀看 神像,一天耗費14個小時創作,一件作品要花3個多月完成,現在已做出20多件神尊和20 餘頂神帽。 蔡承哲說,古諺「一紙二土三木,紙糊神尊神威最強」,常有人說紙糊無法保存,其實紙 糊作品比木雕還要堅固,且紙帽較輕也有彈性,比起金屬製成的帽子更不傷神像;今年配 天宮委託他為四季蘭媽祖製作神像平天冠,用紙塑形,再用雷射雕刻輔助刻出細微部分, 並上粉線,神帽帽圍僅7寸(約20多公分),呈現飛龍穿雲等圖案,細緻精巧,許多信眾 還以為神帽是用金子做成。 蔡承哲說,自學紙藝過程中,將創新的想法與傳統工藝融於一體,是找自我安神、立命所 在,更對故鄉的情意化為實體,他很感謝配天宮的委託留下自身作品,中華文化總會拍下 影像記錄,「希望到人生的最後一天的,我還在糊」。 《匠人魂》#18 一紙神功 https://youtu.be/BMmpW2uVyb4
高手在民間!! 希望老師的紙糊神像技藝能夠永續傳承下去 這才是台灣珍貴的技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6.49.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lklore/M.1564150000.A.6D1.html

07/27 02:02, 4年前 , 1F
07/27 02:02, 1F

07/27 05:03, 4年前 , 2F
可以去學校開通識課!
07/27 05:03, 2F

07/27 08:35, 4年前 , 3F
完蛋,我看不出來那裏是紙做的了 囧 用肉眼看根本不覺
07/27 08:35, 3F

07/27 08:35, 4年前 , 4F
得是紙...
07/27 08:35, 4F

07/27 09:17, 4年前 , 5F
完全看不出是紙的…
07/27 09:17, 5F

07/27 10:32, 4年前 , 6F
天才真的很多~(手殘,飄過)
07/27 10:32, 6F

07/27 10:45, 4年前 , 7F
感謝保留台灣文化,不推不行
07/27 10:45, 7F

07/27 22:39, 4年前 , 8F
07/27 22:39, 8F

07/28 12:43, 4年前 , 9F
好神 ~
07/28 12:43, 9F

07/28 12:43, 4年前 , 10F
手真的好巧
07/28 12:43, 10F

07/28 21:48, 4年前 , 11F
嗚喔!感覺未來會被邀請國外展覽。
07/28 21:48, 11F

08/02 08:38, 4年前 , 12F
好厲害
08/02 08:38, 12F

08/08 19:54, 4年前 , 13F
08/08 19:54, 13F

08/14 13:31, 4年前 , 14F
太強了 長知識 謝謝分享
08/14 13:31, 14F

09/14 10:44, 4年前 , 15F
強者在民間!好喜歡影片裡面出現的大聖爺
09/14 10:44, 15F
文章代碼(AID): #1TEmZmRH (Folk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