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東港迎王及七角頭

看板Folklore作者 (kokone)時間10年前 (2013/12/17 02:56), 編輯推噓16(1609)
留言25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拖好久了,趕快寫一寫。東港迎王始於何時?沒人知道,就連東隆宮也不曾認真為此 事找什麼資料。據地方文史工作者陳老師的說法,最早在乾隆28年由泉州道士傳來。他說 遇上瘟疫可用此科儀。後來東港發生大瘟疫,用了此法,果真有效。於是此後變成三年一 次的例行祭典,意義從原本的逐瘟變成今天的迎王。反倒是西港,還維持著傳統的除瘟意 義。不過因為這份道士的秘密資料一直是秘密,本人也沒看過。所以姑且當作參考。不過 雖然是迎王,但某些地方還遺留著王醮的風俗,例如送王後偃旗息鼓,秘密而回,這與一 些早期記載的王醮是一致的。 至今發現最早公開記載是在100多年前的報紙,西元1907年,明治40年,光緒33年的台 灣日日新報上。這年迎王改成八九月舉行,因為日本官員認為三到六月太熱。八月後比較 涼。(看起來當年氣候和現在也差很多喔)結果當年烏魚產量銳減,鄉民認為是沒迎王。而 官方則是覺得今年天候異常酷熱,導致烏魚不來。而當時的情況用南部第一盛況來形容, 所費數萬圓。(之後十幾年蓋豐漁橋吊橋所需也不過4千五百圓...)可見100多前的迎王已有 相當規模。有人認為東港迎王從以前的五月到更改到現今的十月應該是日治時代,但之後 的記載還是維持三到六月迎王。顯見當年應該是天候異常,才被日本人要求改期。真正改 日期其實是光復後的事了。 依照遊方道士說法,迎王產生不是因為東隆宮的建立而產生,而是跟西港一樣。本來 是一場地方性的王醮,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性的祭典。不過跟西港不一樣的地方是,東港 迎王的主辦權最早不是在東隆宮手中,算是由各地方有財力的角頭來主辦。這些角頭就是 現今的七角頭組織。各角頭抽籤決定下科誰扛大千歲,然後抽到的角頭就有主辦權。簡單 說就像世界各國去競爭奧運主辦權那樣,不過是用抽籤決定的。主辦的角頭會推舉出一個 大總理,迎王的一切事物都是要由大總理張羅,舉凡飲食、人力、經費、場所等問題。大 總理就是迎王的最高負責人,各角頭選出的副總理只負責各角頭自己的事物。東港俗稱為 大總理制。 實際上到民國60幾年,東港迎王都還是維持大總理制。也因此,大總理必須是一位有 財力、人望的人。迎王祭典的所有籌備工作、經費都要他去張羅。經費不夠他要想辦法自 掏腰包補到夠,但有結餘他也可以收下。不過以前外地香客少,都是自掏腰包機會多。東 隆宮在迎王的角色充其量就不過是個場地租借單位。是到了民國60年代後,東隆宮已累積 相當的財力,於是以大總理制辦祭典常換一批新人,許多經驗無法傳承,常辦得亂七八糟 為由。提議設置一個祭典委員會,由固定一群人來舉辦祭典,這樣做事比較方便。 於是乎,主辦權這下就由七角頭被轉移到東隆宮手上了。七角頭會答應的原因也是因 為常虧錢的機會多,所以也就順水推舟的丟出來了。不過當年也沒人會料到現在東港迎王 會這麼紅就是了。雖然主辦權沒了,不過許多規矩還是沿襲當年大總理制的規定。也因此 ,在迎王乃至於地方大祭典,一律是由大總理出面主祭,大總理仍是名義上的最高負責人 。這跟一般以廟宇為主體的董事長、主任委員擔任主祭官有很大差別。 也因此,大總理的標金、人選等,在東港依舊是很熱門的話題,因為他代表著該角頭 的面子。而且從前大總理也會利用這職位去插手東隆宮的經營。因此,理論上各角頭一但 抽到大千歲,絕對不會把這機會讓給他角頭的人,畢竟東港的地域觀念還是很重。大總理 人選絕對是本角頭,而且即便是本角頭,還要以具有轎班身分為優先。接下來談輩分、名 望之類的。 像頂頭角最近這十科抽到大千歲機率太高,幾乎把角頭的有錢人用光了。但依舊堅持 不讓外角頭的人進去競標,所以上科才寫出五十多萬的史上超低標。所以頂中街這次找佳 珍老闆當大總理,在東港當地人來看,完全就是個破例的行為。因為:先找外人、其次, 這職位習慣上是給六十歲以上的長者。 大總理制反映在活動經費上面,主要迎王的經費當然是東隆宮負擔。雖然目前七角頭 已經萎縮到只剩扛轎的功能,不過沿襲大總理制,各角頭轎班要自己負責自己活動的費用 。東隆宮不會因為迎王祭典現在是東隆宮主辦而負擔七角頭所有費用,除了溫王爺算東隆 宮神明東隆宮會全額負擔外,其他代天巡狩千歲爺算全鎮的事,七角頭要自己想辦法。 所以大總理及副總理的開標金額常在東港造成話題,競標的錢都是繳給各角頭所有, 而非東隆宮。加上跟轎班收取轎班費用還有募捐來款項,變成各角頭自己運用在迎王上的 經費。也就是說,雖然迎王目前是東隆宮辦的,但實際上負責各千歲爺跟中軍府遶境的費 用都是由各角頭要自掏腰包的。主要費用都花在轎班三餐飲食、神轎整修跟燈飾等。不過 也因為維持著經濟的自主權,七角頭也不受東隆宮的指揮。(不過各角頭目前經營困難,東 隆宮願意支付衣服跟請吹班的錢) 其實東港迎王有趣就在於這種特殊的地方生態,七角頭可說是東港迎王之基礎。早期 這些角頭獨佔了迎王舉辦權,甚至於也一併獨佔溫王爺的出巡遶境權力,導致東隆宮無法 擁有自己的神轎與轎班,溫王爺要出門一定是要由輪值角頭扛神轎才可以。七角頭與東隆 宮在迎王上,變成了有點相互制衡的意味。平時大概是爭吵入廟時間這種小事,不過在某 些事件上,這種制衡的關係就很重要了。 例如三立這次拍攝,地方上對東隆宮廟方的這個舉動原本就不以為然,不是說不喜歡 媒體採訪,而是質疑為什麼要花錢請媒體來。一般情況下,廟方要怎樣地方除了抱怨也沒 辦法。但這次有五個角頭就透過不配合拍攝來表達抗議。因為依照傳統,轎班事物由轎班 自己管理,東隆宮無權置喙。以那節目的風格,主角是大千歲,照理會安排蔡昌憲來個大 千歲轎班體驗,結果頂頭角以非轎班人員回拒。不過東港人都知道,理論上千歲爺神轎只 有轎班能碰,但實際上各角頭還是會容許轎班自己找朋友來應援一下。主事者還會說:有 朋友應援要多拿轎班服的記得要先說。七角頭擺明就是抗議不爽這次拍攝。主因是還沒拍 ,就先發明一個天使下凡的標題,得罪了地方,另外就是覺得花這種錢沒意義。 東隆宮跟七角頭就是有這種心結,以前老董事長是採用分化挑撥的策略,因為七角頭 相互彼此較勁。不過隨著兩方面勢力此消彼長,現在變成七角頭聯合對抗東隆宮。像前兩 科更改入廟方式,這本來只是我們閒談認為可以改變的。其中某角頭頭人覺得可行,所以 先找七角頭開個會,大家同意。接著直接去東隆宮提方案,董事長也只能說:你們七角頭 說好,我也沒意見。但勾心鬥角是免不了的,東隆宮也常因為某些廟宇抗議繞境問題,就 說那是七角頭決定的,把責任推給七角頭,然後七角頭就被地方批評很囂張這樣。不過, 我倒覺得這種競爭是良性的。至少在迎王,不至於因為廟方的獨斷而導致祭典整個變調, 東隆宮某種程度上還是要尊重七角頭的意見。 不管是三立,或是其他政治人物造勢場合。其實都有人提過:能讓我請溫王爺上轎, 讓我扶一下轎嗎?這點廟方都不敢答應,因為神轎屬七角頭管轄範圍。七角頭很早就說過 :照古制,請神上轎最後一定是轎班爐主的權力,任何人都不能更動。所以廟方不敢擅自 主張。很多習俗的延續就是透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堅持保留下來的。說真的,我從小到大, 真的沒看過有任何人可以像大甲媽那樣去扶七角頭的轎,不管廟方挺哪邊。現在外人看七 角頭就像七個轎班會一樣,不過實際上七角頭還是有某種反映地方、制衡廟方的意味在。 不過不是當地人,很難察覺這微妙的作用。 民國一百年曾經舉辦溫王爺繞境大鵬灣的活動,這其實來自於地方某人士的發想。因 為南平里雖然算東港鎮,但其實幾百年來,因為大鵬灣阻隔,溫王爺都未曾去過。有這個 緣由,他就想促成此事,但是大廟意願不高。熟悉地方生態的他,第一個目標就是說服七 角頭,有了七角頭的支持,東隆宮廟方才答應此事。從這個例子,其實可看出七角頭具有 的意義。 因為有這樣的例子,所以近年來,我觀察東隆宮為了迎王所組織的祭典委員會、大漢 樂團,越來越有七角頭的味道。像東隆宮班頭也曾獨立一陣子、祭典委員會更明顯,分工 細到連董事長都無權置喙其工作太多。像迎王,控制王府的就是典務科長,董事長沒事也 不能隨便進王府。因為這是迎王,理論上東隆宮董事長在迎王不具有意義,算閒雜人等。 至於王船,那就是王船組長的權力,現在連大漢樂團也有一樣的傾向。 這種權力分立長遠來看我覺得對於維持祭典是好的。像董事長沒辦法因為要配合某媒 體可以任意決定任何事,要徵詢負責人的意見。三立事件就我個人來看是個警訊,因為大 千歲姓氏是個東港傳統中的最高秘密。三立在影片呈現中說得很好聽:這條線是最後底線 。實際上呢?他們就是拿著攝影機最想破壞這條底線的人。要不是典務科長擋下來,什麼 迎王秘密早就被破壞光了。 廟方有廟方的商業打算,不過各執行單位有對自己工作的堅持。經過這科迎王,我深 深覺得,如果沒有這種權力分立的機制運作,東港人自以為維持一兩百年的祭典,只因為 廟方的商業考量、媒體的不尊重而一夕間破壞殆盡。這篇說得有點離題,不過多虧三立事 件,我想七角頭與廟方的關係才可以透過這種制衡關係發揮他的價值。這篇也不要我一個 人說,對東港迎王有問題的可以提出來,我下篇慢慢回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27.55

12/17 03:14, , 1F
推!!
12/17 03:14, 1F

12/17 03:19, , 2F
推~一直很期待k大的好文
12/17 03:19, 2F

12/17 06:05, , 3F
「在台灣的故事」有點惡搞這點大家都知道,不過「用心看台
12/17 06:05, 3F

12/17 06:05, , 4F
灣」的那一組為什麼可以採訪到那麼多人?從董座、副董、祭
12/17 06:05, 4F

12/17 06:08, , 5F
典組、振文堂、振武堂、吹班到七角頭全部都有採訪到。而且
12/17 06:08, 5F

12/17 06:09, , 6F
從請水到送王到下一科職務抽籤,再加上一些週邊採訪與前置
12/17 06:09, 6F

12/17 06:10, , 7F
作業,少說也要一個月以上。
12/17 06:10, 7F

12/17 08:26, , 8F
去年迎王發現轎班中出現女子身影
12/17 08:26, 8F

12/17 08:30, , 9F
這個問題可能需多注意啊
12/17 08:30, 9F
其實每年都有穿轎班服的女生啦,像鎮海宮主委兒子帶女生穿轎班就被人批評。下頭 角有請吹班,顧慮到隊伍整齊讓她穿轎班服帶魯笠,這個也被人念過。但是男女平權的觀 念興起,也有頭人考慮讓女性參與轎班一些後勤事務,但還是有得吵啦。有人認為可以穿 轎班服,但不能繫腰帶跟魯笠,因為這兩樣是代天府信物。也有人認為連轎班服都不能穿 。有人認為月事沒來的小女生可以,有月事就不行。反正要看各角頭自己的觀念。

12/17 10:22, , 10F
西港千歲爺是常祀型態,香科感覺與一般王醮不太相同了
12/17 10:22, 10F

12/17 10:23, , 11F
話說,東港自組陣同是屬角頭還是各廟?角頭有陣頭嗎?
12/17 10:23, 11F
其實日治時代角頭有自己陣頭,沒有的還會去請。下頭角宋江陣就是,頂頭角小抄已 失散多年。

12/17 11:25, , 12F
能當上轎班爐主 請神上轎 真是一生的榮耀
12/17 11:25, 12F
我上上科是離轎班爐主最近的一次,四杯,第三名,這科0杯。

12/17 14:16, , 13F
推!原來七角頭所擔的責任與權力比想像中更重大
12/17 14:16, 13F
其實有點行政院對上立法院的感覺...

12/17 15:54, , 14F
實際上西港香科的千歲爺 仍然是迎請來的代天巡狩
12/17 15:54, 14F

12/17 15:56, , 15F
是這樣沒錯,但其實請王並非只在香科年舉行
12/17 15:56, 15F

12/17 15:57, , 16F
而是在非香科年仍有迎、送王
12/17 15:57, 16F

12/17 15:59, , 17F
但非香科年之迎、送王則無造船,與一般王醮不大相同
12/17 15:59, 17F

12/17 16:02, , 18F
推K大~很詳盡的介紹,我這個在東港工作外地人更認識七角頭
12/17 16:02, 18F

12/17 16:12, , 19F
而香科之重點以請媽及三日刈香較為熱鬧
12/17 16:12, 19F
※ 編輯: kokone 來自: 61.62.127.55 (12/17 17:16)

12/17 23:08, , 20F
台南 關廟 作醮燒王船後也是偃旗息鼓
12/17 23:08, 20F

12/17 23:47, , 21F
推一個
12/17 23:47, 21F

12/18 09:52, , 22F
大推K大~
12/18 09:52, 22F

12/18 18:09, , 23F
西港在非香科年有時候也會做王船,端看主法的道長做法
12/18 18:09, 23F

12/18 18:10, , 24F
前幾年有做小型的紙王船,近一兩年則是改成將和瘟的水
12/18 18:10, 24F

12/18 18:10, , 25F
沿著中門慢慢灑出去
12/18 18:10, 25F
文章代碼(AID): #1IhqpvDY (Folk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