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 一幅抽象畫作(結案)

看板FineArt作者時間11年前 (2013/01/11 19:00), 編輯推噓3(307)
留言10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抱歉,初次來到本版想請問版友關於一幅畫作的資訊 大約10年前,原po很迷達利的畫作 那時偶然在書上看到一幅畫,內容是在完全空白的紙上 只有一個類似勾勾或圈圈的橘色線條,然後好像也有一個紅點在裡面 類似 http://ppt.cc/BASh 這樣(憑印象亂畫的,請勿見怪) 線條很粗曠,有點像半乾的水彩筆勾勒出來的 翻遍了達利的粉絲facebook,裡面並沒有這張畫 而時間過那麼久了,也不太敢確定是不是達利的畫作了 想請問版友是不是剛好有這幅畫作的資訊可以提供,感恩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8.208.110

01/11 21:39, , 1F
我好奇原po怎麼會過了那麼久(突然?)才想問這幅畫~
01/11 21:39, 1F

01/11 22:00, , 2F
我其實斷斷續續都找了好幾次,最有印象的是那時候我拿的是
01/11 22:00, 2F

01/11 22:00, , 3F
一本達利的畫作集,看到了那幅畫真的很喜歡他的風格,今天
01/11 22:00, 3F

01/11 22:01, , 4F
逛其他板看到有人題到高雄市的達利特展,才又想起來
01/11 22:01, 4F

01/11 22:02, , 5F
也許我應該跑台灣文獻館一趟,因為是在那邊看到的 XD
01/11 22:02, 5F

01/11 23:00, , 6F
我想了想,還是覺得原po該看看會不會有可能是米羅的耶!
01/11 23:00, 6F

01/11 23:09, , 7F
嗯,因為我對繪畫沒啥研究,那次也拿了好幾本書來看,剛剛
01/11 23:09, 7F

01/11 23:09, , 8F
查一下米羅,發現風格無誤,感謝提供重要資訊,我找找看
01/11 23:09, 8F

01/11 23:24, , 9F
不客氣~:)
01/11 23:24, 9F
自問自答 今天下午跑去當初看到畫的地方,請服務人員幫我把達利和米羅的書都找出來 很仔細翻了一遍達利的書,確定裡面沒有我要的畫作,而且風格也不對 然後再翻一下米羅的書,發現風格符合,卻始終找不到我當初看到的那幅 但是我有印象我翻過這本書啊,於是我只好很仔細地從頭開始讀文案 直到我讀到米羅的第25頁,上面寫著: "當代的藝術家頗多懷有童年情結 米羅在1923年就注意到克利,他在以後也曾告訴我說:「克利讓我 覺察到:透過純粹的造形,可以表達比繪畫作品更多的東西。我們 越過這表面,去探尋那更深刻、更動人的地帶。」" 看到克利,我整個就回憶起來了 這些書是一個完整的套書 每一本都收錄了一位藝術家的故事與作品 我對於繪畫跟本沒研究過... 當時我只是看到克利這兩個字跟我的名字很像 (Kelly vs. Klee) 於是就趁著有空的時間拿起附近幾本閱讀 其中米羅是第九冊,克利是第十冊 於是再請服務人員幫我拿出克利那一冊 仔細一翻,果然找到了我一直想不起來的那幅畫 我很喜愛克利晚期和米羅的繪畫風格 他們都利用很簡單卻巧妙的線條以及色塊之類的元素構成一幅畫 很類似小孩塗鴉的風格,但卻又有很深的意涵在畫中 特別是克利的晚期,風格非常統一,幾乎都是非常簡潔的線條與色塊 但表現出來的張力卻會把人震攝住 而米羅似乎很長的一段時間也都維持這樣的風格 我也是今天仔細讀了米羅才知道原來他有受過克利的影響 難怪我一直往米羅的方向找,風格明明沒錯 卻怎麼樣也找不到該幅畫 (以上是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對他們的認知,如果有誤還請板友指正) (也謝謝熱心的KK51提醒,不然我就會一直往錯誤的方向找去了) 至於為什麼我腦子印象中的那幅畫跟實際上當初看到的會差異那麼大 也許是因為這些日子以來我一直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的腦字慢慢就把記憶中的畫調成趨近於問號的形狀了吧 也或許真有那麼一幅畫也不一定 但至少我今天算是解了一個將近10年的謎了... -----以下是 Paul Klee 與繪畫 Kettledrummer 的簡介----- http://paintingdb.com/view/5877/ 在克利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創作量鉅幅增加。1939年,他在目錄裡紀錄了1254幅 畫。而單是1940年的前4個月,他就畫出了366幅作品。這些數字極可一提,因為它 們是一股欲操情勢的非凡意志的見證。在給其友人兼傳記作者格洛門的信中,克利 透露出他清晰的思維:「我之所以被交付給悲劇性的死亡,並非純是機緣巧合;即 使是樹葉也知道,它們說:時間到了。」 我們不能忽略在克利晚年作品中死亡這個主題的呈現,特別是最後那幾個月;死亡 ,其不可抗拒性已變得愈來愈顯著。但我們仍必須搞清楚死亡的存在意義。克利所 表達的其實更像是一種死亡經驗,而不是一個主題。在窮盡畢生之力以繪畫語彙闡 釋自然律的作用後,他現在的作品則被人類最終的謎題牢牢攫住,人和此道謎題毫 無妥協的餘地。克利晚年作品風格上的統一,部分原因即在於這確實性。他更直接 認知死亡,並且獲致一種與最簡的繪畫手法直接關連的力量。 「鼓手」一畫即是絕佳的例子。化約為一隻眼睛的臉,以及鼓棒的手臂,構成了形 體的基本部份。然而,它成功而有力也傳達鼓手擊鼓的姿態。兩抹紅色的色域加強 了黑色的效果,也增添了意象的戲劇性。1940年的幾幅畫明白顯示了克利的死亡預 感,我們可以想像「鼓手」列身儀便隊之前導,是死亡最終宣告的前兆。 ※ 編輯: iKelly 來自: 1.168.197.110 (01/15 22:07)

01/16 18:01, , 10F
推用功
01/16 18:01, 10F
文章代碼(AID): #1Gx_3Ncp (Fin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