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尷尬的電影現狀:海角七號、木瓜姐妹花

看板Film-Club作者 (nominee)時間14年前 (2010/06/03 19:44),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種尷尬的電影現狀:《海角七号》、《木瓜姐妹花》 前天跟越界影展結束後,和陳儒修老師聊到《木瓜姐妹花》及新加坡電影工業現狀, 我想藉此文詳細把我的疑問具體提出。簡單來說,我們要質問的就是《木瓜姐妹花》 這種極具有本土(新加坡)色彩的商業電影能在世界性的電影史上取得什麼地位? 背景 《木瓜姐妹花》(881, 2007)在2007年公映期開創新加坡電影史上首高的票房紀錄, 當年並代表新加坡投奧斯卡外語片獎,成為新加坡電影史上的異數。一般而言,新 加坡電影工業在十年以前只有零星的非商業製作影片偶然受到注目,而在近十年內 隨著同時間電檢制度愈加寬鬆而有了顯著的進展。 《木瓜姐妹花》導演陳子謙生涯早期曾製作如《15》(2002)描寫十五歲少年躁動的 青春影像,而《木瓜姐妹花》是他首部大規模的商業製作。 一種尷尬的第三世界電影現狀 我們在《木瓜姐妹花》中所看到新加坡傳統七月歌台、福建話、俗麗的歌舞、更加 俗麗的數位特效等,無疑會將他們當作是一種草根、在地文化的代表。而片中主角 (木瓜姐妹花)的頭號勁敵(榴槤姐妹花)的英語和較為時尚的衣著,被解讀為一種全 球化(但僅僅是英語的、單一面相的全球化)的壓境。因此我們可以適切的將影片透 露的含意理解為「草根文化─全球市場化」的頑抗過程。片尾隱含兩種不一致的隱 喻:木瓜與榴槤決鬥的結果不分勝負;然而木瓜姐妹的其中一員則日漸凋零。這就 說明了導演抗拒全球化的意圖以及他所設想的結果嗎?(雖然木瓜之一凋零,但是 這種過於煽情的處理,不免讓我們懷疑導演正是要藉草根之死來喚醒群眾的覺醒) 而我們所提問的,並不是要去解讀導演的真正意圖,以及順理出一個新加坡文化現 況可能的走向。我們所要提問的,則是舉出這樣的「電影作法」(製片方式、宣傳 效果、票房、文化影響力)在電影史中的尷尬地位。 我們會將新加坡的經濟型態或其他面向,置放在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的位置,然而 正如上文所說,就電影工業的現狀來看,近十年內快速發展的新加坡電影只能被置 放於「第三電影」1 的意義之下。於是,我們便會發現一個弔詭的現象:《木瓜姐 妹花》這種具有商業企圖的電影,以草根文化作為其賣點,並在當地(新加坡)上映 造成轟動(甚至是票房的新紀錄)及討論,但是這部電影卻無法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 (無論是票房上或是美學趣味上),為什麼? (甚至可以很容易把這個現象拿來對照2008年的《海角七号》(2008)票房紀錄與後續 效應,便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同樣的平行關係,差別只在於這部電影在新加坡,那部 電影在台灣。) 本土電影的最終關懷:抵抗全球化 《木瓜姐妹花》及《海角七号》既不是足夠商業精緻的電影,其二它也不具有歐洲 作者電影的成熟度。這類電影以草根文化為賣點,然而其中呈現的趣味(正是它在 當地取得商業成功之處)是極有文化範疇限制的。就如同《海角七号》在大陸市場 並不會產生熱烈的迴響,那是因為電影當中所表現的,被稱為「台灣味」的東西, 既是它對抗全球化的武器,然而也是它難以在其他地區觀眾間獲得認同的限制。 進一步提問,便是要去質疑這種抵抗(或嘗試)能在全球的電影史上取得什麼地位? 草根類型電影所呈現的趣味是造成商業成功的唯一之處,但也僅此而已了。也就是 說,把陳子謙與魏德聖對於本土議題的關懷視作其電影作法的成功嘗試,但是這兩 部影片無論在商業上或美學上都無法獲得任何新加坡、台灣以外地區的反響,不管 在好萊塢、歐洲,甚至第三世界其他地區。 我們所憂愁的正是這樣一種「類型電影」2 的處境。 我們所見的現狀是,陳子謙身為一個過去曾拍攝反社會(街頭少年,指《15》)電影 的導演,開始嘗試拍攝商業電影,但是他並不選擇傳統上票房保證的類型商業片題 材,而是以新加坡野台文化為母題。令人意外的結果就是《木瓜姐妹花》的票房奇 蹟,這恰可類比於台灣媒體所稱「海角現象」。 陳儒修認為,隨著新加坡電檢制度近年日益的開放態度3 ,一些導演已經脫離原有 實驗風格,轉而嘗試商業創作。然而如上所述,我們很難把這些商業處女作給予一 個準確的定位。這似乎揭示某種規則,也就是說似乎必定要在政治艱難的處境下, 並定要在電檢局處處刁難的情況下,我們才有可能見到更好的作品?(陳儒修將這 種關係類比於德共時期及其文學作品) 我們不能將這種受難英雄的心態與政治環境的限制當作是淬煉作品的香料,而是要 去找出就在於現今本土電影的尷尬處境之下,電影還能有什麼出路? _________ 註釋 註1.套用「第三電影」最概略的定義,指既非美國好萊塢商業電影,也不屬於歐洲 作者電影的美學觀念。 註2.可參見台灣電影網〈和謂「類型電影」?〉(張世倫) http://tc.gio.gov.tw/ct.asp?xItem=53264&ctNode=61 或參見中台科大林武佐「從電影看哲學」關於類型電影的講義 http://2007.movie.idv.tw:16080/philosophy/index.php/2008/01/10/%E8%AC%9B%E7%BE%A9%EF%BC%9A%E9%9B%BB%E5%BD%B1%E7%9A%84%E9%A1%9E%E5%9E%8B%E8%88%87%E9%A1%9E%E5%9E%8B%E9%9B%BB%E5%BD%B1/ 註3.陳子謙曾拍攝過一部諷刺新加坡電檢局的短片《Cut》(2005),完整連結: 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dfPl_TYHo
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MAGETY2hs
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m0u7vL6vV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7.59 ※ 編輯: nominee 來自: 140.112.7.59 (06/03 19:44)

06/04 23:38, , 1F
這篇文的作者是你嗎 酷喔
06/04 23:38, 1F

06/06 10:46, , 2F
對 酷
06/06 10:46, 2F

06/06 15:48, , 3F
真的寫出來了!!! 也太強!
06/06 15:48, 3F
文章代碼(AID): #1C1vMHxT (Film-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