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又見楚浮──

看板Film-Club作者 ( )時間20年前 (2003/10/01 23:1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LUB_KABA 看板] 作者: waowaowao (邊緣的界限...) 看板: CLUB_KABA 標題: 又見楚浮── 時間: Wed Oct 1 13:12:44 2003 又見楚浮── 回顧楚浮和新浪潮 一九六○年代可以說是楚浮畢生電影生涯 最為意氣風發的年代, 《四百擊》在國際影壇 上 簡直出盡了鋒頭, 緊接不久《夏日之戀》又把他推向另一個榮耀的高峰, 是時其鋒芒 畢露的程度 在法國影史上 可謂史無前例,無人能及。 ◎劉森堯  最近有機會又重看楚浮(Francois Truffaut ,1932-1984)早期的幾部影片,還是覺得 親切好看,楚浮和法國新浪潮運動,四十幾年時間過去了,今天回過頭去看,總覺得那實 在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電影年代,甚至還是電影史上少有的一個黃金時代。從上個世紀五○ 年代末期到六○年代中期,不要說法國的新浪潮運動,即使其他地區,甚至包括亞洲在內 ,怎麼看都是一個電影藝術極為燦爛的年代。我們仔細回想,在那個年代裡,歐洲影壇上 大師輩出:柏格曼、費里尼、布紐爾、安東尼奧尼……在亞洲方面有黑澤明和沙地耶吉. 雷至於美國,也正是好萊塢明星電影的鼎盛時期,然而如今回想起來,最令人懷念的,還 是莫過於法國的新浪潮運動了。那是一個電影新紀元的開端,是一種電影新思潮濫殤的開 始,我們今天從電影歷史的眼光回頭看,幾乎可以大膽肯定,影響二十世紀下半葉電影思 想和電影潮流至深且鉅的,恐怕要算是這股潮流運動了,這要從楚浮的死談起。  一九八三年的八月十二日,楚浮繼《最後地下鐵》和《隔壁的女人》兩片既叫好又叫座 之後,新近又完成的另一新片《快樂的星期天》(Vivement dimanche!)才在巴黎上片 兩天,賣座和評價也都相當不錯,他因而沾沾自喜且自信滿滿,正準備著手進行下部片子 的籌畫工作,不想就在這天晚上吃晚飯時,突覺頭痛不適,送醫診治結果竟是惡性腦瘤, 事出突然,沒有人料想得到。病情拖延到翌年十月終於宣告不治而離開人世,得年五十二 ,一生燦爛電影生涯就此畫下休止符,人世無常,榮華富貴轉眼成空,說來實在一點不假 。 這雖然已經是二十年前的陳年舊事,然而如今回想起來,楚浮的突然隕落,正如同早年他 和新浪潮運動的竄起,對整個世界影壇而言,恐怕多少還是代表了某種非比尋常的意義。 首先,楚浮的辭世說明了法國新浪潮運動從一九五八年以來至一九八四年,二十幾年後終 宣告全盤結束。楚浮死後二十幾年來,當年新浪潮運動那批人,除侯麥仍源源不絕不時有 好作品問世之外,其他人如高達、夏布洛、李維特及雷奈等人,差不多已經處在半退休狀 態,幾年難得推出一部片子,也大多乏善可陳。一九七○年代末尾法國影壇上曾經出現過 所謂「新新浪潮」這個時髦前衛的名詞,一批年輕影壇新貴上來拍片,一副不可一世的樣 子,可惜終究未曾成過氣候,拍出的片子一部比一部平庸,像樣的實在寥寥無幾。我們甚 至可以直言不諱,楚浮死後的這二十年來,法國影壇實際上並未出產過什麼了不起的導演 ,盧貝松的名氣始終大過其實際本質,侯麥的影片一部接一部拍個不停,其中固然不乏精 采好片,然整體看來,似乎也只能聊備一格而已。這怎麼回事呢?我們只能說,近些年來 電影已經江河日下,楚浮的死,如今看來所代表的意義恐怕不單只是新浪潮的終結,而且 實質上也是一個黃金年代的結束。  ꄊ事實上,早在六○年代之中即已有人宣告新浪潮運動的死亡,但我們仔細推想,其實這種 說法並不正確,六○年代之中反而可以說是新浪潮邁向更為成熟的高峰階段,許多好作品 ,比如楚浮的《夏日之戀》、高達的《狂人比埃洛》、夏布洛的《不貞的女人》,以及侯 麥的《慕德之夜》等名片都是拍攝於此一時期。也許我們應該這麼說,不錯,六○年代中 新浪潮運動似乎已經告一段落,但新浪潮的精神本質都反而由此廣泛蔓延開來,影響所及 ,竟然幾乎形成另一股綿延不斷的世界性風潮,我們看七○年代中以溫德斯、法斯賓達和 荷索等人為核心的德國新電影,以及以柯波拉為首的美國「新好萊塢」,甚至八○年代初 香港和台灣的「新銳」電影,不管是影片內涵或是影片拍攝風格,顯然正是由新浪潮的精 神一脈相承而來,大家所實踐的正是楚浮早年所說過的一句名言:「未來的電影將會像是 一篇個人的日記告白。」簡單講,無非是個人化風格的展現而已,到了九○年代,奇士勞 斯基和阿莫多瓦等人的影片,所走的風格無非也是如此。  一九六○年代可以說是楚浮畢生電影生涯最為意氣風發的年代,《四百擊》在國際影壇 上簡直出盡了鋒頭,緊接不久《夏日之戀》又把他推向另一個榮耀的高峰,是時其鋒芒畢 露的程度在法國影史上可謂史無前例,無人能及,整個世界影壇無不目之為當時法國新電 影的代表和新浪潮運動的代言人,樹大招風,楚浮亦不能免俗,事實上,他在法國國內向 來樹敵眾多,因為他之前在《電影筆記》雜誌上寫影評時由於筆觸尖銳辛辣,得罪過不少 人,如今他自己拍電影,這些人自然要找機會好好修理他。一九五九年,《四百擊》在坎 城影展上奪得最佳導演大獎,這時他才二十七歲,真可謂少年得志,風光無比,但法國本 地許多報章雜誌罵他的反而比捧他的還多,有的甚至還涉及人身攻擊,比如罵他是機會主 義者(因為他娶了一個父親是影片發行商的老婆)。儘管如此,《四百擊》終究還是在歐 洲各地不但賣座鼎盛,而且佳評如潮。但其至大榮耀主要還是來自美國這邊,美國方面幾 乎一面倒肯定楚浮的電影成就,其中著名影評人沙瑞斯(Andrew Sarris)向來即非常心 儀法國當時《電影筆記》以巴贊為主所倡導的「作者論」電影批評理論,以及寫實主義的 電影美學(長拍鏡頭的運用),因而更是大肆吹捧楚浮在《四百擊》中非凡的藝術成就ꄊ  楚浮首先就在《四百擊》片中印證他所談「日記式告白」個人電影風格的取向,事實上, 新浪潮運動除了影片拍攝方式與美學走向迥異於傳統之外,其中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傳統電 影所沒有的,就是影片風格個人化的走向。的確,楚浮的所有影片,即使故事題材五花八 門,表現手法各有千秋,但是顯然千篇一律都在談他自己,每一部片子都在揭露他自己靈 魂深處最真摯的告白。《四百擊》首先就像是一篇有關他自己童年的慘淡告白,同時也是 向電影理論大師巴贊呈遞緬懷敬意的,一部有關巴贊電影美學觀念的論文習作,寫來是那 麼的流暢動人。  不過,整體看來,楚浮最好的作品還是有關描寫愛情的部分,特別是涉及三角關係的浪 漫愛情,一廂情願,卻充滿無比濃烈的浪漫情愫,寫來相當委婉動人,比如《夏日之戀》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及《最後地下鐵》即是最佳的典型代表,而且這也可能是楚浮 繼《四百擊》之後最好的三部作品(也許可以再加上《巫山雲》),堪稱為精采傑作。《 夏日之戀》像是一首歌頌愛情烏托邦的美麗浪漫詩篇,珍妮摩露則是這種愛情的完美化身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反而轉為接近普魯斯特筆下所描寫的那種愛情的冷靜格調,帶 有強烈反省性格,一場三角戀愛最後不免化為虛幻烏有,轉眼一切成空,徒然寫下悔恨和 懊惱。《最後地下鐵》除了禮讚愛情,還歌誦藝術和人生,看似天真,時則熱情洋溢,但 韻味無窮。 每隔一段時間重看楚浮的一些精采舊作,從來不會覺得他的電影過時,甚至還覺歷久彌新 ,只因為他的電影永遠洋溢著熱情和活力,而電影形式同時又那麼的清新明朗,他生來似 乎正是為電影而活,如果說他是電影的化身,那麼他死後適巧也為一個黃金的電影年代畫 上了休止符,因為今天要再看到像楚浮曾經拍過的那麼浪漫且又那麼親切的影片,似乎十 分困難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191.26 -- 「這樣那樣,怎樣都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83.26
文章代碼(AID): #_Uk-uiu (Film-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