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赫塞

看板Fiction作者 (簡立喆)時間9年前 (2015/06/27 15:20),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赫塞 Hesse, Hermann (1877.7.2,德國 卡爾夫~1962.8.9,瑞士 蒙塔尼奧拉) 亦譯海塞。 德國小說家、詩人。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主要題材寫人如何掙脫既定的文明方式, 以尋找自己的精神實質。由於呼籲自我實現,以及他那東方神祕主義的色彩,死後成為英 語世界中青年人所崇拜的人物。曾遵從父命在神學院讀書。儘管他是個模範學生,還是難 以適應那裡的生活,於是先後去樓鐘工廠和書店當學徒。他對常規學校教育的限制很反感 ,這點表現在所著《車輪下》(1906)一書中,描寫一個用功過度的學生被迫走向自我毀滅 的道路。在售書業中工作到1904年,後來成為自由寫作者,向好幾家雜誌投稿,並出版他 的第一部小說《鄉愁》,描寫一個不成功的浪蕩作家。在《生命之歌》(Gertrud,1910)和 《藝術家的命運》(Rosshalde,1914)中這位藝術家對內在和外在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在此 期間,他訪問過印度。後來將這次訪問反映在根據佛祖早年生活所寫的一本抒情小說《流 浪者之歌》(1922)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住在中立國瑞士,寫文章譴責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編輯一本專 供德國戰俘和拘留者看的雜誌。1919年成為瑞士永久居民,1923年成為瑞士公民。被戰爭 摧毀的歐洲所引起的震驚、小兒子和髮妻纏綿不癒的疾病、父親的去世以及自己的煩惱, 凡此種種都導致他與朗格(J.B. Lang)共同研究心理分析。分析的影響表現在《徬徨少年 時》(1919)裡。這部小說對紛亂的德國產生廣泛的影響,並使作者一舉成名。他對於內向 和外向、集體的無意識、唯心論和象徵所表現的興趣始終是十分明顯的,人的本質的雙重 性也吸引著他,這些都表現在他的作品中,如《荒野之狼》(1927)和《知識與愛情》 (Narziss und Goldmund,1930)。最後和最長的一本小說《玻璃珠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1943)使他獲得諾貝爾獎。在這本小說中,再次探討人的雙重性,他以 往所寫的憂鬱的詩也出現在該小說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242.1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ction/M.1435389618.A.0B5.html

01/31 19:11, , 1F
感謝
01/31 19:11, 1F

04/03 00:18, , 2F
喜歡赫塞
04/03 00:18, 2F

08/12 13:42, , 3F
喜歡赫塞,也謝謝你的完整介紹
08/12 13:42, 3F
文章代碼(AID): #1LZawo2r (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