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看板Fiction作者 (愛看書的凱西)時間14年前 (2010/07/29 08:37), 編輯推噓2(207)
留言9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一部令人充滿「大師焦慮」的艱澀作品-抽象的表現方式、 隱藏而難解的的伏筆和呼應、跳躍式的敘事手法、穿插在小說情節中 的散文、不時蹦出的哲學觀念(永劫回歸?媚俗?巴門尼德的二元 概念?),讓人在好不容易讀完時,往往會下定決心-改天再好好地 重讀一次吧!"也許"會看得懂。   首先,標題就很難理解,輕盈為何難以承受?沈重才是使人窒息的 不是嗎?沒錯!還沒開始讀這本書之前,它就已經要你作好準備-必須 放棄價值判斷式的思維,才能進入這解構式的文字殿堂一探究竟。這部 敘事結構複雜的小說,穿插了四位主角的各自觀點,分別以不同篇章 訴說,從托馬斯角度切入的「輕與重」、特麗莎的「靈與肉」、薩賓娜 「誤解的詞」、弗蘭茨「偉大的進軍」,人物相互穿插交疊之際,又 鑲嵌於政治背景、歷史脈絡中,架構可謂繁瑣龐雜,若要一一為文記錄 心得,恐怕會寫成一本論文,只以大眾文學的視野去理解它,摘出玄妙 拗口的哲學詞句,變成一個通俗的愛情肥皂劇的話,就是個令人喜愛的 愛情故事,政治和哲學一旦成為虛化的背景,小說的深刻意韻立刻大減 ,但仍有萬千粉絲狂熱地追隨在昆德拉之後。   有件令我驚訝難懂的事,即前年底被揭發出的告密事件,昆德拉這 位共產極權社會的超級異端者,竟被爆出曾向共黨揭發其同學的行蹤, 使他因此入監勞改十四年(而且還是危險的鈾礦場),協助同學越過 邊界的農家還有人因此被處絞刑。如此令昆德拉迷們錯愕的消息,雖然 至今仍有些撲朔迷離,但這麼顛覆的爆炸性消息,卻似乎完全動搖不了 粉絲們對他的喜愛,事件不久後,新作風光登場,銷售成績一如以往地 亮麗。在豆瓣的昆德拉小組裡,針對此事件的討論群,大部份都認為 年輕時國際視野未開前所犯的錯誤,不必太過苛責....呃,只能說, 昆德拉的魅力實在太所向披靡了,粉絲們盲目寵愛的程度說明了一切, 不可承受之重的歷史,因為熱愛而變得如此輕描淡寫?   到底他的魅力何在呢?是這種表面通俗、輕鬆、幽默,實則機智、 深邃、智慧的特質嗎?還是後設小說的特色-有多少人來解讀小說內涵 ,就有多少種不同的面貌?抑或故事中那些堅忍又豁達、無奈又幽默的 捷克精神?或者,是詩化的小說,使人心醉神馳?只讀了一部作品的我 ,還有很多的書債待償還,也許至少再看他個十部作品,我才能領略一 二吧!(永遠還不完的書債)等等!會不會很多人因為無法理解昆德拉 ,也跟我同樣這麼想,因此一部部地追著他的新作,但因為永遠理解不 了,永遠渴求進一步的答案,所以使他一直位居暢銷榜上?   回到通俗的愛情肥皂劇。有著極端對比性,卻又某種程度基調相同 的兩個女人-特麗莎和薩賓娜,一個是妻子,一個是情人,她們共同的 聯結是托馬斯這個既專情又風流的男人,以這個交會點所延伸出的天秤 兩端,一端輕一端重,靈與肉的對比鮮明地呈現。特麗莎的生命所承受 的是來自肉體的重量-宿命式繼承自母親的重量,「打從童年開始,裸 體對於特麗莎來說,就是集中營強制統一的標記,是恥辱的標記。」在 愛情裡,她必須背負的不僅是自己身體的重量,還有托馬斯眾多情婦的 重量,每每讓她不能承受、幾乎崩潰。相對於此,薩賓娜的身體始終 輕盈,她毫無負擔地從一個城市飛向另一個城市,飄洋過海,離波希 米亞越來越遠,因為故鄉對她來說,越來越沈重。她痛恨媚俗、不斷 背叛,然而輕盈的旅程卻漸漸成為終點虛無的悲劇。逃離意謂拒絕承載 任何生命媚俗本質的重量,這樣的游離狀態,卻終究使她難以承受。在 此同時,貝多芬的樂章響起,非如此不可嗎?托馬斯於床榻之岸,隨手 撈起順水漂來草筐中的孩子,同情轉成思念,他們的靈魂之愛使他們 共同生活,卻是相互折磨的痛苦生活,痛苦到達頂點時,特麗莎離開了 ,托馬斯頓時呼吸著醉人的自由氣息,但隨後一種無以名狀的力量卻又 逼使他奔向那沈重的愛情,回到之後深鎖的鐵幕之中....   讀到飄蕩的薩賓娜,以及擁抱受苦特麗莎的托馬斯,很容易聯想起 惡童三部曲裡,邊界內外的克勞斯和路卡斯-那象徵著作者內心和孤獨 身軀的兩個自我,很自然會想要搜尋昆德拉的個人軼事,去對照創作這 些人物的心路歷程,只可惜,多年來始終保持低調,拒絕受訪的昆德拉 ,能為外界所了解的資訊實在有限,沒辦法滿足讀者這方面的探索,只 能隱約猜測,薩賓娜流亡陌生國度的孤獨、托馬斯放盪卻始終心繫特麗 莎(弱小如她,應是暗喻祖國捷克吧!)、弗蘭茨浪漫主義式的理想等 等,都是昆德拉內心的反映。   隱晦難解的暗喻,散文式的基調、情節流動緩慢的寫法,讓我在 閱讀時幾度想放棄,能夠讀完是因為特麗莎走上佩特林山的那段,送她 上山去死的男人居然是托馬斯?實在很離奇,為了找答案,只好拼命 翻頁,結果一直到快要完結時,才明白這一段夢境般的描述,有點類似 魔幻現實的手法,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答案,不過若非如此,大概也讀 不完這本書,真是不習慣後設小說啊!   另外還有一段讀得比較專注的是雅科夫(史達林兒子)之死,就是 關於大便與媚俗的那段辯證。書中提到他為了廁所不乾淨的事受辱, 爭吵之後要求集中營頭目接見遭拒,縱身向電網撲去。當下懷疑,世上 真有這麼愚蠢的死法嗎?忍不住去咕狗這段史實,結果好像是真的, 除了撲完電網後,雅科夫要求哈韋什向他開槍一段沒提到。但是另有 一說是,雅科夫雖是撲電網自殺,但他並未被德軍俘虜,所以這段史實 有點成歷史謎。不過奇怪的是,沒看到任何人質疑昆德拉這段內容, 難道前一說法的可能性很高嗎?非常不嚴謹的考證,也許有一天會再 找出正確答案,就如有一天我可能會讀懂這本書。   許多人將此書列為一讀再讀的書目,因為它能創造出千變萬化的 閱讀經驗。我喜歡反覆感受書中「三人行」的張力,忠實與背叛、自省 與惶惑,輕與重的問題難分難解,靈魂在肉體上方默默注視,肉體卻 順服本體的需要,於是托馬斯永遠不忠;特麗莎永恆痛苦,薩賓娜雖然 也渴求情感的歸宿,卻仍選擇了自由與背叛,沈重的迷惘,難以承受之 輕。 -- 我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cathysheu 我的書櫃:http://www.anobii.com/cathysheu ※ 編輯: cathysheu 來自: 118.160.196.115 (07/29 08:38)

08/03 05:07, , 1F
這本書的確不好讀,我大概反反覆覆讀了三四次吧。
08/03 05:07, 1F

08/03 05:07, , 2F
還是覺得有些內容無法"徹底的"參透。
08/03 05:07, 2F

08/05 18:17, , 3F
非常同意樓上,我這本買很久了,也看了很多次,仍無法參透
08/05 18:17, 3F

08/05 18:17, , 4F
可能是我才智不夠或是人生歷練還沒到那裡吧
08/05 18:17, 4F

08/07 18:36, , 5F
突然想到一個奇怪的梗,就是薩賓娜和托馬斯同樣不愛媚俗
08/07 18:36, 5F

08/07 18:36, , 6F
薩賓娜追求極度自由,托馬斯選擇被束縛,特麗莎掙扎著
08/07 18:36, 6F

08/07 18:37, , 7F
最後三人都離世時,只有托馬斯的生命延續下去(他有兒子
08/07 18:37, 7F

08/07 18:38, , 8F
雖然不懂這代表什麼,不過總覺得托馬斯的兒子被安排出場
08/07 18:38, 8F

08/07 18:38, , 9F
應該有他的用意吧!是否意謂昆德拉有自己心中的輕與重?
08/07 18:38, 9F
文章代碼(AID): #1CKCr2fw (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