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惡童三部曲

看板Fiction作者 (愛看書的凱西)時間15年前 (2009/08/01 16:01), 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惡童三部曲空前的成功來自於它的驚世駭俗和完美的包裝, 如此悲慘的故事,卻用極其簡潔、冰冷的語言來書寫,閱讀之時, 靈魂深處並不會真正受到感動,但是你無法放下它,只想一遍遍地 來回穿梭在作者創造的謊言世界裡,它就是這麼奇異的一套作品。   奇異處之一,三部曲以結構各異的方式表現,第一部雙胞胎 第一人稱「我們」作為敘述者,第二部《二人證據》以全知的第三 人稱方式說故事;第三部《第三謊言》換成第一人稱「我」(但 這個「我」究竟是克勞斯還是路卡斯,則漸漸顯得撲朔迷離起來) 。為何三部之間有這樣的差異?其實隱約可以感覺出這種安排的 巧妙效應。   惡童日記裡的「我們」講述自己的日常記事,由於是主角是 兒童,讀者很自然便感同身受,全盤地相信日記中的一切,日記 末了雙胞胎在邊界處分手。於是當端起第二部來讀時,也會理所 當然地認為,這是越過邊界後,路卡斯留在原來國度所發生的故事 。但結尾那份 K鎮當局調查報告,使劇情急轉直下,原來除了外婆 之外,所有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虛構的,讀者和主角之間的信任感 於此瞬間瓦解,但因為第二部皆以第三人稱轉述,讀者猜不透主人 翁內心究竟想些什麼,不由得會升起一種焦慮感。接下來的第三部 ,又回復到第一人稱,但由複數轉成單數第一人稱,作者以不露 痕跡的方式揉合了各種不同的謊言,漸漸的,這個「我」究竟是誰 ,竟然越來越模糊不清了。   這樣的閱讀過程照理說會覺得像被玩弄情緒,奇怪的是一點也 不會有惱怒的感覺,因為發現被騙的同時,依稀能理解,這可能是 在控訴戰爭造成對人性的不信任,反而還會同情起作者-一定是枚 受傷的靈魂吧!輕巧簡單的結構設計,傳達出虛構、懷疑、疏離等 內涵,不得不嘆服,真是技巧高超。   但它並非只以高超技巧取勝,作品本身滲透著陰鬱寂寞,沈重 得教人難以負荷。《惡童三部曲》中的關鍵詞-邊界,孤獨痛苦 經此暗示不言而喻。越過邊境之後必須操持另一語言,書中沒有 明示這種失去母語的悲涼,只是偶爾出現有關語言的片段(雙胞胎 在外國軍官和外婆的教導下學會外國語、路卡斯回鄉火車上有人 在車上用老家的語言交談),其實也許根本不會注意到這點,只是 《第三謊言》中提到男孩身分證從十五歲改為十八歲,突然讓我 強烈感覺到,越過邊界之時,也許真實的自我就已消失在歲月裡, 身在異鄉無法說自己最初的語言、無法再嚐一次母親煮的食物、再 見一次故鄉的風景,漫長的時間流逝裡,除了孤寂還是孤寂,回憶 越來越淡薄,於是只能藉助寫作聊以慰藉。   克勞斯(或路卡斯?)寫下一個又一個真實或假象的故事來 填補那鉅大的空虛,甚至在他寫的故事中的角色文具店老闆維多 也說:「我深信全人類都是生而為了寫一本書,而不是為了其它 任何事物。一本才華洋溢或一本平凡不過的書,都沒關係,但是 什麼都不寫的人就是個迷失生命的人,他只是在這塊土地上經過 ,卻未曾留下任何足跡。」他不僅以寫作來證明自己存在過,也 在他的作品裡試圖尋找任何可能作為存在證據的事物,例如同性戀 的軍官讓雙胞胎在自己身上小便-極度的羞辱和痛苦或許可以提醒 自己是活著的?又如總是在問路人時間的失眠老人,藉著別人之口 證實時間的確流動著。   不過就如多數書迷所議論紛紛的,克勞斯是否真實存在?即使 從第三部的故事裡,真相中似乎真有從小離異的兩兄弟,但要解讀 成整篇虛構大於真實的三部曲,只是過於寂寞的路卡斯所杜撰出來 的,似乎也大有可能,有誰能夠掌握克勞斯確切存在過的證據呢? 或者說路卡斯其實不存在,極度的寂寞,產生出想像的遠在邊界 對面的另一人。話說回來,每個活在「要人命的寂寞」裡的靈魂, 又要如何證實自己是真的存在著呢? -- 我的書評部落格:http://blog.yam.com/cathysheu 我的書櫃:http://www.anobii.com/cathysheu ※ 編輯: cathysheu 來自: 118.169.38.94 (08/01 16:01)

08/19 11:13, , 1F
記得以前看的時候也覺得被玩弄了XD 讓我想再回去重看一遍呢
08/19 11:13, 1F

09/14 21:59, , 2F
這部小說很棒.讓我沉迷很久.有很深的意味在
09/14 21:59, 2F

09/16 15:59, , 3F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很棒的一套作品
09/16 15:59, 3F

09/30 21:31, , 4F
這套我再小五小六的時候看的...還是同學借我的 囧
09/30 21:31, 4F

09/30 21:32, , 5F
只是回頭想起來...那個年紀看這個有點限制級(掩面
09/30 21:32, 5F
文章代碼(AID): #1AS_P0f6 (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