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美麗新世界/赫胥黎

看板Fiction作者 (weq)時間17年前 (2006/11/01 10:01),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如果今天有人告訴我,說十年之內,我們的所開的車子都會飛,滑板會漂浮, 則以現在的情況看起來,打死我也不信。 但是如果今天有人跟我說,我們只要拿個皮箱不論走到哪裡都能跟遠方的人開會, 或是電視裡同時有幾百個頻道可以選, 則這樣習以為常的事,不習慣恐怕還會被人笑。 而上面兩種情況,卻都是電影「回到未來」第二集裡所描述在2015年時的場景。 人類猜測未來世界,固然有些想法還是太離譜,但有些卻真的被完成了。 所以當我看這本小說的時候,從一開始, 就很難用現代的眼光來評斷作者在小說裡所描述的世界是否合理: 因為,那是五六百年後的世界。 每當看到駭客任務裡,人類有如貨品般有效率的被製造出來供作母體的能量來源的那一幕, 心裡總有股異樣感。我很難接受,卻也很難排除其可能性。 而這樣的作品卻也經常像是把一組對未來世界的假設作無限延伸, 怪異的感覺就像看著考卷裡一道道被簡化純化後可供計算,能得標準答案的栩栩如生的世界, 每個部分都像源於現實,但又說不出少了甚麼東西。 也像是作者先任性的假定「如果人類像是罐頭一般做出來,那是個怎樣的世界?」 或是作者發現他所處的時代裡發生了某些似乎會改變整個世界遊戲規則的事件, 然後憂心忡忡的為此寫出一本以目前的眼光看來似乎有點想太多的小說, 就如宋澤萊的「廢墟台灣」,或是曾經引起極大爭議的「1995潤八月」, 都像是作者老早就提出「若繼續放任此等情況惡化,那我們的世界就將會變成...模樣」 這樣的警語在事後看來難免杞人憂天, 但我們其實也很難對這樣良善的寫作動機作出批評。 所以這種「時代的可靠性」,虛虛實實難以拿捏,就是閱讀這本小說時的第一個干擾。 第二個干擾,就是這本小說從頭到尾都充滿了生物科學與心理學上的「本位主義」, 對於曾受過其他背景訓練(如經濟學)的閱讀者來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讓人接受的小說。 因為在讀的過程中經常必須面對學科之間在本質上互斥的干擾。 有時甚至不小心就會導出: 「如果站在經濟學中人是理性的假定上來看,小說中的世界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斬草除根似的質疑。 比方說,現在的世界總可以輕易聽到「再過...年,地球上的石油將會耗盡」的言論。 但是經濟學家可能會跳出來說一些匪夷所思的論點如: 「從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地球上的石油不可能被用完」然後經濟學家會作出一點解釋, 說明當石油藏量下降時,則開採成本會上升,同時會反映在油價上升,終有一日, 人類會覺得開採石油遠不如將地球上的煤液化成油或發展其他替代能源來的划算, 所以不會再有人願意開採石油,所以石油是永遠用不完的。 這種情形跟金瓜石的金礦是同樣的遭遇是一樣的,因為開採成本太高,廠商無利可圖,所以停止開採。 回到小說本身, 小說從一開始就認定了人類自然繁衍沒有好處, 但經濟學大師貝克(Gary Becker)教授卻說子女是父母的「耐久性消費財」,擁有子女其實能為父母所帶來幸福愉悅, 所以這樣從本質上的質疑常常讓我在讀的過程中懷疑是不是有必要再讀下去。 雖然小說的前後已經有許多文章嘗試告訴我這小說之所以偉大的原因,但這樣的干擾卻總是存在。 面對這兩個在閱讀上的干擾,我也沒甚麼好辦法。 最後還是靠著「有始有終」這樣單純的信念支持著自己。 只是,當故事進行到約1/4時,我似乎「習慣」了那樣一個世界, 不知不覺放掉小說與自己在價值觀上的尖銳衝突。 ...我終究看完了... 這部小說被吹捧為「二十世紀大小說之一」, 內容不長,格局上卻展現出恢弘氣勢,可清楚感覺到作者嘗試處理大時代議題的野心。 小說的結局其實是空白的,不過我想, 一但面臨價值觀上的衝突與爭論,最終的發展終究也是沒人能夠控制。 以上... -- http://www.wretch.cc/blog/honder020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229.151

11/01 22:36, , 1F
美麗新世界是諷刺柏拉圖的理想國
11/01 22:36, 1F

11/01 22:36, , 2F
指的是如果社會真的都按照如此的階級運作著
11/01 22:36, 2F

11/01 22:37, , 3F
那麼人心會是多麼空洞等等
11/01 22:37, 3F

11/03 10:19, , 4F
嚴格來說反烏托邦論和諷刺理想國是有點不同的...
11/03 10:19, 4F
文章代碼(AID): #15H__s8p (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