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沒有戰的意思 只想問問大家的看法

看板Feminism作者 (紫水晶盾)時間18年前 (2005/11/01 02:28),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9/102 (看更多)
※ 引述《doveman (想認識練yoga的男生)》之銘言: : ※ 引述《size (紫水晶盾)》之銘言: : : 同儕不是父權 -_- : : 這個世界永遠都有無數種次文化 : : 有次文化就不能建構成功 那沒有一種東西能建構成功 : 同儕是否為父權? : 這你之前推文有提到"文明是男人所創造的" : 電腦遊戲本身算是"文明"(若真有"文明"的話) : 那電腦遊戲是否算是父權制度的產物呢? 電腦遊戲有很多種 有打打殺殺給男生玩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本性..) 也有其它類 資本主義不會為特定族群服務 它只為錢服務 那裡有市場可行性某種東西就會被製造出來 : 還有,社會建構與個人行動是相互作用的 : 這也是你所提及的, : 這樣的說法布爾狄厄已經提過了 : 個人行動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 : 還要加上社會賦予不同的資本價值 : 至於"建構"的成功與否,還需要倚賴個人行動去支持與維護、延續 : 就你之前所提到的:同性戀是否為本質,或是建構的問題, : 性別研究已經先跳脫這樣的問題 : 直接討論的是會所建構的"價值"如何對同性戀產生"壓迫" 建構不一定會造成壓迫 造成壓迫的是主流式排它的建構 基督教就是一例(唯一的真神只有一個) 難怪有宗教戰爭 資本主義的社會也到處都是建構 品牌就是一例 讓消費者產生認同東西才會賣得好 問題就在 為什麼有些公司可以取得消費者的認同 企業愈做愈大 而有些就不行? 是否因為沒有打中大眾心裡的聲音? 選舉打形象也是建構 國父蔣公是偉人的形象 在現今開放的時代就被打破了 所以才說資訊封閉的環境所營造出的假象禁不起考驗 : 有個對同性有性慾的朋友 : 一直處在焦慮的狀態,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正常,應該要愛女性才正常 : 所以不斷的看A片,希望自己能夠"導正" : "導正"這樣的狀況會發生在古希臘時期嗎? 可見建構和天性衝突時 沒有作用.. 如果"大多是建構" 兩者衝突時建構會獲勝 並且價值觀會逐漸變成一元化 因為西瓜偎大邊 所有的人都會變成主流建構的信奉者 : 這就是很明顯的社會文化的價值建構, : 當然,本質是存在的,或許說是存而不論, : 不過"制度性壓迫"的確是存在的, : 若是可以說"同性戀是天生的"可以打破目前該族群受到歧視 : 那我會贊同這樣的說法 : 但是,這樣的天生說並沒有對於同性戀權力有多大的幫助, : 以台北市為例,若沒有十多年來的同志人權抗爭、爭取、舉辦活動, : 我想很難有改變,這樣的"權力"遠古時期視與生具在的, : 這透過這種不同的所謂文明的社會制度:宗教、醫療、法律、資本主義等的逐漸興起, : 而有了改變,這些制度是後天所建構的,人遵守並執行, : 女性主義陣營要質疑這些制度是否真的保有"正當性"? : 或是是否符合"基本人權"? : : 勿拿少數打多數 : : 社會上多數大人的價值觀就是士大夫觀念 : : (所以政府為迎合才廣設大學 技術學院則是拚命想升等 : : 結果搞得大學生程度愈來愈差 證明士大夫觀念一廂情願) : : 譬如電玩,漫畫相關從業人員從來沒有被支持過 : : 被罵不務正業沒前途(傳統價值觀大概只有考上xx師才有前途) : : 和同性戀相似可謂是邊緣處境 : 你所舉的例子背後的因素相當複雜, : 我提幾個問題想請教。 : 第一、廣設大學與技術學院生等,只是單純的是大夫觀念?還是外來的文化殖民? : 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曾經說:大學是西方社會的產物。 : 可以略知,大學本身是從國外引進的教育制度,這與"士大夫精神"的密切關係何在? : 每年都有世界百大的排名,許多學校都相當在乎排名,這算不算"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觀念一直深根在中國社會 現象就表現在廣設大學和技院拚命想升等 因為大學感覺讓人高一級 父母更是抱著不符現實的期望 不會讀書的小孩也要硬塞去大學 事實上會讀書的本來就只有那前20% 想要把社會的"多數人" 都變成士大夫一開始就是莫名其妙的妄想.. : 第二、大學生程度變差的標準何在?近年來的"網路資訊"發達,現在的學生除了學校 : 課業之外,還需要承受"資訊爆炸"的壓力,不知道許多人在談程度的時候,是否有將 : "學校課業"以外的知識加入作為評比? 大學降低分數招生 程度自然變差 : 我認為不太能夠只用"士大夫精神"全盤的解釋你所舉的例子, : 再言:士大夫精神本身是"文化社會建構"的。 : : 這個不叫建構成功好嗎? : : 建構成功是指真的讓某(群)人改變價值觀 隱忍是什麼東西.. : 你所舉的例子,我已經在前面有提到了。 : 不單只是他,國內外的某些同性戀都有"自恨情節" : 因為身在"異性戀價值"的社會之下,一直難以"認同"自己的性傾向 : 不管是否為"本質",這樣的情況是不能被忽略的,當然也是性別研究所重視的。 : : 民族主義可建構成功有其時代背景 : : 其它例如宗教也是 譬如有人信基督教,佛教,回教,道教等.. : : 問題就在為何某些建構會被多數人所接受 而另一些卻不會? : : 基督教建構出他們信的是唯一的真神 不能接受的人可能改信佛教 : : 是否因為佛教的法義比較接近他心裡的聲音? : : 心裡的聲音在資訊封閉時是無法判斷的 一個人只知世界上有基督教 : : 他只好跟著家族或社會的集體信仰 : 這段話也間接支持"建構論"的談法 : 不同宗教在不同地區受到支持的因素也相當複雜, : 至少還得加入"國家"一同考慮。 : 至於佛教是否真的比較接近心裡的聲音, : 我提一個朋友的狀況: : 他原先是基督教徒,因為本身為同志,他所在的部落教會所討論的"聖經"並不支持, : 甚至貶抑同志,後來他經過了十多年才改信媽祖,因為媽祖並沒有排斥同志。 : 所以算是真的為心裡的聲音而更改信仰嗎? : 這滿讓人玩味的。 : : 父母象徵同一時代的人 長大後變成集體父權的行使者 : : 何以不行相提並論? 還是只是你個人感覺那沒什說服力 : : 假設瑕疵成立好了 我問的是為何兩性分工建構可以成功? : : 建構和本質本來就同時存在 問題在你們主張的"大多"是建構 : : 如果你們只主張"部分"建構 有意見的人應該會少很多 : : 要主張大多就要給個合理的證據 : : 但這個建構經不經得起考驗? 還是在逃避這個問題 -_- : : 溫室的花朵安於現狀是應該的 那是因為他不知道井水外面還有大海 : 我提一下:Mead那個研究所要提的是,「性別氣質」是受到社會建構的, : 若「性別氣質」是為本質,那應該是世界各地當是相同的。 : 因此,不管是所謂"文明"或是"不文明"的社會,"性別氣質"為社會建構產物。 性別氣質簡單說就是民族性和語言文化的社會式建構 性別本質就無法建構了 因為那是自然性的東西放諸四海皆準 表面樣態改變不等於內在本質改變 : 至於"生理性別"(以生殖器官為劃分)與"性別氣質"的絕對關係, : 似乎很難在Mead的研究當中成立。 : 所以,既然"性別氣質"是被建構的,性別氣質為多元、不固定的, : 若是如此,何不去尊重個別差異? : 這也是"性別研究"所關注的。 : : 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可能是建構的 : : 不過這和生物研究沒關(研究結果誰告訴你證明男尊女卑?) : : 我問的是男女差異 1.大多是建構 2.還是本質? : 我想選擇一或是二都很難解決 : 這兩者同時存在,而不同學門所關注的焦點不同, : 後天的建構影響著人們,但是沒有physical也難以執行。 既然兩者同存何以只論建構不論本質? 怪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28.228

11/02 14:41, , 1F
沒有不論本質呀 只是要認同本質也是可以改變的
11/02 14:41, 1F

11/03 01:19, , 2F
你的意思是同性戀可以改變性向囉?
11/03 01:19, 2F
文章代碼(AID): #13Pc98d_ (Femin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89 之 102 篇):
文章代碼(AID): #13Pc98d_ (Femi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