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差] 王菲‧香港不曾改變過她(二)

看板FayeWong作者 (Self-我自選)時間13年前 (2010/10/18 11:4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三聯生活週刊︰http://tinyurl.com/2bhxaju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樂壇,以改編歐美和日本流行曲的「快手」聞名。一 張唱片裡大多是改編填詞歌。因為香港的音樂創作人很少,但出唱片的頻率卻很高,很多 歌手半年就出一張唱片。梁榮駿並不覺得改編曲有什麼不好,他說改過來的曲子要符合粵 語歌的習慣,其實並不容易,也是個很專業的創作過程。R&B最難是配合上字正腔圓的廣 東字,遷就了字音又就不了節奏,「我們索性不理會字音是否正確,遷就R&B的節奏感去,把字 音扭歪一點。當時若是有老一輩的音樂人在場的話,一定不容許我們這樣唱」。     創作的氣氛隨意自在,「我倆又不開會,又不用列出個一二三,那天阿菲來辦公 室,我在放一首日語的歌,她說這首歌好聽啊,我說那就給你啦,曲子改編過來找人填詞 ,就成了《無奈那天》」。梁榮駿說,錄第一張碟的時候,一開始他們還嘗試過,找本地 人糾正王菲粵語歌發音,但是兩人都不喜歡為這些音樂之外的事情花費時間。「後來我們 就不管發音了,反正大家聽不懂可以看歌詞嘛!」梁榮駿說著說著,忍不住哈哈大笑。     他那時欣賞在西方長大的日本女歌手EPO、中島美雪還有黑人R&B等,這些就形成 了王菲頭幾張唱片的風格。「哥哥(張國榮)和阿菲是我親自監製的兩個歌手,那時候如果 阿菲不出現,我就把這些靈感用到哥哥身上了。」於是在某種程度上說,王菲早期的歌, 「是女版的張國榮啦」。梁榮駿說他能感覺到兩個歌手都非常有天賦,「一段歌如果沒有 錄好,哥哥看到我的眼神,就知道要重唱。阿菲也是,我都沒有開腔,她就知道哪句要重 唱。她語言天賦很好,後來粵語都講得很好」。     「一直以來,阿菲的每一張唱片都沒有計劃走什麼路線或者部署,包括新一張唱 片。每次都是不斷聽歌揀歌,到錄音時就根據當時情緒、環境氣候去製作,從不計劃用什 麼風格,只要做得舒服就可以。」梁榮駿說,王菲很喜歡待在錄音室,穿著便衣拖鞋,她 喜歡說,「這是第二個家」。梁榮駿說,王菲和他都是不喜歡說話的人,音樂世界讓他們 感到自在。「阿菲出了幾張碟,也有些名氣了。但是我們錄歌,兩個錄音棚離得近,打『 的士』人家不願走,她和我仍然是拎著錄像帶擠地鐵,非常隨意的人。」 《流非飛》     音樂之外的世界,就讓北京女孩王菲感到困惑了。內地娛樂業剛剛開化,一般人 對香港娛樂界非常「無厘頭」式的娛樂方式感到不解。香港人看到的王菲不喜歡笑,除了 性格外,文化背景的差異也讓她笑不出來。有節目錄製前讓她多笑笑,她很愕然:「沒事 我為什麼要笑?」     王菲給早年香港同事們留下的印象,就是凡事喜歡問為什麼。「為什麼我來唱歌 ,還需要去外邊做宣傳?」「為什麼媒體問我有沒有男朋友?關他們什麼事?」從字面看 ,這些話好像顯得比較沖,但是王菲其實問得真誠。陳少寶的理解是:「她的表達力有問 題,北京人的表達方式,香港人不是很理解。」     香港人對於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明星產業,覺得事事理所當然,陳少寶回憶起那 段往事,「同事們跟阿菲說,我們那個神經老闆簽了你,我們就要捧紅你,沒什麼為什麼 啦!你要問,就去問老闆好了」。於是王菲有了藝名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有了早年 試圖很香港化的形象。     陳少寶告訴本刊記者,輪到開會時候,他或是助手,總要花一點時間,解答王菲 的「為什麼」。陳少寶說,王菲其實是一個聽話的女孩,宣傳也做,唱歌也認真,說話很 溫和,從來沒有凶過。只不過有些宣傳她不喜歡,會跟他的助手嘮叨一下,「今天不開心 」或是「工作我都做,可以放我假嗎,我要回去」。     陳少寶說,王菲喜歡往北京跑,即使香港媒體歧視內地人,王菲也並不理會。從 1989到1991年,王菲出了3張唱片,第一張碟《王靖雯》賣了2.5萬張,在香港當時已經是 「金唱片」的銷量,後兩張碟賣了1萬多張,在新人裡成績很好。但是正如林伯希說到的 「紅歌不紅人」,一般香港人的理解是,「媒體不太理她,她不算漂亮,身材也不火辣, 無新聞」。     3張碟之後,1992年王菲突然決定放下一切,去美國讀書。陳少寶說他當時調到 了母公司寶麗金做遠東區音樂市場經理,新藝寶的老闆換成了一個在香港出生長大的印度 人,不看好王菲,兩人性格上完全合不來。王菲走之前找陳少寶喝茶,他說:「我聽了心 情也不好,我簽了她還有Beyond,卻中途離開。她說我不管了,不開心就不唱了,我反正 對香港歌壇沒有興趣。」說到這裡,陳少寶有些感慨,「你看她,這種心態後來都紅了, 一般香港歌手不敢想」。     陳少寶將王菲當時的困境看得比較輕鬆:「外邊說這個藝人『很難搞』,阿菲是 一個典型的北京人,喜歡有深度的音樂,人生觀比較嚴肅,她覺得音樂不是嬉戲,但香港 演藝界比較輕鬆,所以阿菲一直顯得格格不入,形成她冷傲的形象,其實這是北京同香港 的文化衝突。」     到美國後,王菲曾回憶說:「那裡有很多陌生但看上去又很自信的人。他們不在 乎其他人怎麼看自己。我覺得我本質上也是那樣的,獨立而且有點反叛。但在香港,我迷 失了自我。我被別人塑造成為一台機器,一個衣架,我沒有了個性和方向感。」她回來推 出《Coming Home》,就更是主動突出自己的北京身份了。其中一首《容易受傷的女人》 紅遍每個街巷,梁榮駿曾擔心這首歌比較大路貨,和專輯其他的歌風格不一樣,王菲覺得 挺不錯,沒料到這首歌才是她紅遍華語世界的起始。     香港社會「人紅萬人捧」,恢復本名的王菲立即成為潮流代表。林伯希告訴本刊 記者:「以前大家說她內地來的,現在是美國回來的,很潮啊。」 《十萬個為什麼》     引起樂評人注意的,則是王菲在1993年推出的專輯《十萬個為什麼》。老是愛問 為什麼的她,想到了內地廣為流行的叢書《十萬個為什麼》,而她對人生百態的各種困惑 ,也藉著這個名字表達了出來。一般香港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梁榮駿對這個專輯的名 字也不理解,「她給我解釋我一次,我馬上就忘了,沒所謂啦,做喜歡的音樂就好」。梁 榮駿說他能感受到,從美國回來的王菲音樂上想法更多了,在這張專輯中,從選歌到形象 設計,王菲自己的風格愈發明顯。     回頭看,梁榮駿把王菲的頭幾張專輯看做學習階段,到了《十萬個為什麼》,正 式發掘到自己的音樂,《胡思亂想》這首最能完整發揮他自己。樂評人黃志華給本刊記者 翻出當年的報紙,1993年9月他一個比較挑剔的樂評人朋友,在報紙上寫了一篇《這個王 菲有種》:「到底誰給王菲這樣的膽色?她的我行我素,不妥協於傳媒的執著個性,多少 叫她吃過苦頭;然而卻不見此倔強的女孩乖乖屈服,反而越發堅持自我的選擇。」     《十萬個為什麼》很明顯受到了英倫風格的影響,也成了王菲的「小紅莓」 (The Cranberriess)時期。《夢中人》開始有點迷幻風格,「從技術上說,音樂和配樂方 面與其他華語歌非常不同,電吉他的效果很特別,『Wah Wah effect』華語歌迷那時候還 不太懂什麼是迷幻」。《胡思亂想》音樂是迷幻的味道,但是與王菲後來更迷幻的歌相比 ,歌詞比較清楚。     梁榮駿說他在那段時間喜歡上了英倫音樂,王菲非常認可這樣的風格。樂評人馮 禮慈則認為,這也正是新藝寶唱片公司的精明之處。在他看來,王菲當年的流行,與現在 周傑倫在華語歌壇的影響力很接近。「他們都領先於潮流,但不是領先十步,而是領先一 兩步即可。他們非常聰明地利用了國外新音樂元素,卻又不是完全照搬到華語樂壇。他們 的唱片每兩三張之後,風格就會有變化,不斷在突破,但不是每張都變化,因為那樣變化 太快,一般歌迷跟不上。」     馮禮慈曾是雜誌《號外》、《豁達音樂志向》總編輯,現在是音樂公司的內容總 監,兼職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流行音樂。他頭髮花白,卻一身休閒裝背著雙肩包,和他的兩 次見面都在香港城市大學的餐廳裡,旁邊既有鍾愛周傑倫的年輕學生,也有老伯聽收音機 裡放出來的粵劇,他對本刊記者說:「你看,這就是香港,多麼奇特的融合音樂的地方。 」     橫向比較與王菲時期接近的女歌手,馮禮慈認為,梅艷芳的階段性沒有那麼強, 「她是個歌手,舞台上的表演者,百變形象多,而音樂上較多依靠製作人來定方向」。比 如小蟲曾幫梅艷芳做台灣唱片,小蟲那個時期喜歡Hip-Hop,梅艷芳的歌就體現出小蟲的 風格。     林憶蓮剛出來走偶像路線,日本味道的裝扮和歌曲特色,簡單,年輕,《灰色》 裡呼喊「我空虛,我寂寞」,吸引追趕時尚的小女生。接下來林憶蓮的製作人許願,將她 重新包裝成雅皮風格的城市女子,變成香港時代女性的代表。將流行曲與香港城市女性的 感覺聯繫在一起,李宗盛時期的林憶蓮,變成雅皮、中產的中國女性的代表。林憶蓮在音 樂上有自己的想法,風格一直在找突破。中後期自己也參與製作,和音樂人一起決定自己 的路,走什麼路線。但是著名音樂人許願與李宗盛,「都是製作人的個性和風格強過歌手 本人的那種」。 馮禮慈說,王菲與梁榮駿更多是一種合作關係,他們把外國最新的流行加進來,但是 又不會偏離華語主流太遠。    「幸而有王菲」     「跟阿菲談音樂就好,她平時話不多,但是喜歡談音樂。」與王菲合作十幾年的 梁榮駿,一直把她當音樂人看待。如果縱向回溯香港流行樂壇的變化,王菲和梁榮駿自己 也沒有料到,兩個「外來」年輕人的音樂玩樂,把香港樂壇推到了不曾有過的方向。     王菲頭3張專輯是她的「王靖雯時期」,馮禮慈認為,這些基本上是港式流行曲 ,但是多了一種被稱為「成人搖滾」的AOR(Adult Oriented Rock)風格。雖然AOR被稱為 搖滾,但是節奏並不激烈,比較優雅成熟,音樂形式豐富,更適合30歲左右的人。「一些 曲子來自日本的EOP,典型的AOR風格,有些新鮮,但並非全新的感覺。」之前情歌佔據整 個香港市場,香港人不喜歡反映社會問題的娛樂,「平時很忙很累,聽歌就是找樂趣啦, 不要聽歌的時候又冒出頭疼的問題」。於是情歌和一部分講哲理的勵志歌曲,是香港樂壇 的主打。     而再往前回溯,1974年才被認為是香港現代流行曲出現的第一個年頭。許冠傑用 西方流行曲配上廣東話的唱法,再加上黃霑作詞、顧嘉輝譜曲的《小李飛刀》、《倚天屠 龍記》、《鹿鼎記》等一系列武俠歌,香港真正有了流行樂。「粵曲是戲曲,3個小時的 戲劇。保留它中國音樂的元素,寫成3分鐘的流行曲,這就是典型的粵語流行曲的特色。 」於是風格明顯的粵語流行曲「cantopop」成為一個正式的音樂類別,它從中式小調演繹 過來,用傳統的「宮商角徵羽」對應西洋樂曲,就是只有「1 2 3 5 6 」5個音,沒有「4 」和「7」。比如《笑傲江湖》的經典歌曲——「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待到了人們聽多了古裝戲的音樂,希望有所變化,出現了陳慧嫻中式小調味道的 《千千闕歌》,沒有了古裝,樂器由二胡、琵琶變成了鼓和電子吉他。馮禮慈說,黎瑞恩 《一人有一個夢想》,完全是中式小調變成的流行曲,典型的cantopop,也非常受歡迎。     而王菲在頭幾張專輯有了AOR、R&B之後,她的《浮躁》、《Di-Dar》進入了比約 克時期Trip-Hop。Hip-Hop是黑人的搖滾,Trip-Hop則是歐洲白人的電子音樂,更迷幻, 歌詞類似囈語,歌詞聽不太明白,但又不是完全不懂。馮禮慈說,林夕曾講過他對王菲當 時風格的把握:不太清楚自己,又想搞明白自己。     《浮躁》這種專輯,也是樂評人黃志華的最愛。他1996年曾在香港《成報》上一 連寫了12篇短評。「王菲《浮躁》專輯中3首『中國』因素較強的作品《無常》、《浮躁 》、《末日》,則完全沒有這種『趕著下班』的感覺,未知是王菲接近竇唯多了,中國音 樂修養強了,還是她自己在北京成長的日子時已有這種修養,使她能夠成功克服在狹小篇 幅注入『中國』因素的困難!值得注意的是,王菲這些作品大都很短,卻讓人有餘味無窮 之感,甚是奇妙。」「一首好聽的曲調若音域不逾八度,那肯定是難得的精品。因為過窄 的音域,會給旋律創作帶來很大的掣肘。我個人甚喜歡收集音域不逾八度的好曲子,但可 遇不可求。」但是王菲的《浮躁》做到了,這讓黃志華感到很驚喜。     黃志華告訴本刊記者,1992年左右香港樂壇有些斷代,許冠傑退休,譚詠麟宣佈 不再領獎,張國榮退出歌壇。沒有太多新聞的媒體,給造出個「四大天王」,而王菲是唯 一能與之抗衡的另外一片天,「幸而有王菲」。     香港流行樂壇之前沒見過創作型的女歌手,「自己寫歌表達自己的女歌手,異常 的少」。黃志華將之歸因為香港社會的現實,「人人都要搵食,音樂和語文都不是搵食之 道」。之前少見的創作型歌手裡,許冠傑是個代表,但是自己寫詞不多。香港人過去國家 情結比較淡,英文是高等,中文是次等,很少像台灣侯德健、羅大佑那樣有嚴肅訴求的創 作。     Beyond也是創作型樂隊,不過黃家駒自己作曲較多,作詞不多,黃志華認為,黃 家駒的歌詞「特點是真摯,但是文學性不夠」。羅大佑、王菲這樣旅居香港的歌手,反而 顯示出卓越的創作性。     在馮禮慈看來,王菲一直探尋的路子,既在音樂上一直進步,又很有商業市場。 馮禮慈說,到了《香奈兒》、《只愛陌生人》,她又往主流回歸了一點,沒那麼迷幻,有 歐洲電子流行曲的味道,在華語歌壇裡很超前。而林夕一個人寫一張專輯,以前沒有過, 林夕曾稱王菲和梁榮駿是最給他空間的音樂人。接下來王菲寫歌,歌詞更抽像,佛教的意 味更多。馮禮慈說:「聽王菲的歌,能清楚感受到她的變化,她是一個明顯反映自己的歌 手。」     「寧願選擇留戀不放手」     在陳少寶看來,王菲從美國回來後,為人處事更多了一分成熟。「她那半年應該 想了不少事情,雖然她一直說自己不喜歡香港,但是她應該也在那一段,學會了更珍惜在 香港的事業。」     出國語專輯是王菲開始唱歌時就有的心願。陳少寶說:「我認識的王菲,從頭到 尾都想唱國語,香港的發展只是她的一個跳板。她自己沒有主動這麼想,但她很明確是要 回歸到國語的。」但是從唱片公司來說,陳少寶說他看到了更多現實問題,「王菲要在香 港待夠7年才能拿到身份,然後才能去台灣宣傳。她當時要唱國語,我們也不知道有沒有 市場」。     但是,王菲自己填詞的一首國語版《執迷不悔》,即使是在香港,反而比粵語版 賣得更好。於是,「香港歌迷很盲目的,她接下來幹什麼都可以,都是能火的。對於唱片 公司來說,攔住一個正在行運的人,傻不傻啊,她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啊」。     梁榮駿在給王菲做監製人之前,在華納唱片負責接送聯繫國外歌手到香港演出, 或許也是他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緣故,明星在他的眼中都是自我而自然的。王菲體現出的做 派,在他看來再自然不過:「香港的偶像都是學日本的,明星要保持神秘感啊,結婚生子 都不能講啊。而王菲的特別之處,只是忠於自我。她在台上的表演方式本地報紙很長時間 才習慣,會覺得她冷漠,自我,說話又倔。她又不是唱到一半走掉了,她仍是盡心表演, 只是本地報章不習慣那種自我。」     王菲對竇唯的深情,香港人很不理解。陳少寶記得,那時候王菲的演唱會,她讓 竇唯打鼓打了10分鐘,「香港人不懂得這有什麼好,都跑去上廁所啦」。王菲在北京衚衕 裡倒馬桶的圖片成了香港狗仔偷拍來的封面,雜誌一出,「有人給我打電話,說完了完了 ,天后要毀了。我都清楚王菲會更讓人喜歡,那麼多窮女生,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王菲為 什麼不可以?她就是這樣的人啦」。     與王菲相處多年,看著她從不到20歲的女孩,到結婚生子,步步成長,陳少寶和 梁榮駿都說,從來沒有聽到過她抱怨什麼,從沒聽她講後悔過什麼。關於音樂的事情,她 都認真對待,風趣合作。現在的王菲,或許是她另一首歌裡提到的,「可是我有時候,願 選擇留戀不放手,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除了家庭,對她來說, 一切都不過是工作。■ ----- 同一時代的人並不會一起浮沉。 ※ 編輯: sycshen 來自: 59.115.129.239 (10/18 13:01)

10/18 19:49, , 1F
"不太清楚自己,又想搞明白自己。"
10/18 19:49, 1F
文章代碼(AID): #1CkyCred (Faye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