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 學術研究徵求收養經歷受訪者

看板FamilyCircle作者 (Kill me Twice)時間4年前 (2020/05/04 20:5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本文為代發,若對此研究有興趣並願意受訪請直接聯絡文中研究者! 謝謝大家幫忙 ——————————————————— 大家好!我是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碩士生王晴,指導老師是陳婉琪教授。 我的碩士論文主題為「不同收養形式的家庭認同實作」,研究目的是想理解:在不同形式的收養關係中,家庭成員之間是如何實踐其家庭認同並且「成為一家人」? ◎ 希望能找到: 1. #國內從小具有「#被收養」身分,也就是在戶籍謄本上可看到「養子」或「養女」的標示。但不包含繼親收養(被父母的再婚對象所收養)。 2. #已成年(18歲以上)的受訪者。 如果您願意受訪,或有任何疑問,歡迎寄信到s710762106@gm.ntpu.edu.tw 與我聯絡。謝謝! ——————————————————— ◎ 我想研究什麼? 大眾普遍認為,有血緣關係的近親收養,能讓孩子的家庭認同比較穩固,但是否實際上的狀況是更加複雜的?孩子會不會產生「媽媽變成阿姨、阿姨還是媽媽?」的困惑,或是成為了需要兩邊都討好的 #夾心餅乾 呢?另一方面,透過陌生人收養或機構收養的孩子,親子之間如何面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彼此?又如何面對具有血緣連帶的生父母? 因此,這項研究主要想探討的問題是: 華人社會的「血緣」觀念,在不同形式收養家庭(親戚收養、私下陌生人收養和機構收養)下,對被收養者的家庭認同影響程度是否有所不同?他們的家庭認同形塑歷程又會以何種樣貌呈現呢? ◎ 如何進行訪談? 1. 本研究將以1~2次的 #個別訪談進行,訪談約需一個半小時左右。 2. 訪談地點:受訪者方便的咖啡廳或其他談話空間。如果不方便見面或因應當前疫情,也可以用Google Meet、Skype等通訊軟體線上進行。 3. 訪談過程中將會 #錄音,以便後續研究分析使用。 4.受訪者之個人隱私會被加以保護,並在論文中引用訪談內容時,以 #匿名 的方式保密呈現。 若您符合以上敘述,願意與我分享您的家庭故事與成長經驗,誠摯期盼您提供寶貴的經驗以豐富研究內容,訪談結束後將會致贈小禮物以表感謝!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237.2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amilyCircle/M.1588597091.A.666.html
文章代碼(AID): #1Ui15ZPc (Family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