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未來科學與文化大會文章選登: 從遠古走來

看板FaLunDaFa作者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時間10年前 (2013/12/01 08: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124518 網頁有相關圖片 作者: 謝衛國【正見網2013年11月28日】 引言 今天,人類處於二十一世紀,回顧人類科學發展的歷程,我們發現,當我們認識的越多、 越深入,我們的知識似乎越貧乏,自然界的難解之迷、未被認識的新生事物也越多。現在 ,我們或許應該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人類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思考一下我們應該把 怎樣的一個新的科學帶入人類歷史新紀元。 本文將回顧史前文明、中國傳統文化、消失的古文明、人類對神的信仰、西方實證科學的 發展與局限。從中,我們將試圖尋找有怎樣的規律引領着這些變化,有怎樣的啟示必須遵 循。從而,將探索未來科學如何能更符合“天人合一”之道,走一條符合宇宙規律的發展 道路。 一、 史前文明 近一百多年來,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我們地球上不止存在過我們現在的文明,而是有過不 同的史前文明時期,有些文明徹底消失在歷史中,有些文明殘留下一些歷史碎片。 1)史前冶鍊技術 - 28億年前的鐵球 在冶鍊技術方面,在南非的克萊克山坡,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金屬球,而這些球所處的地 層據考證有大約28億年的歷史[1][2]。環繞鐵球的凹槽十分精緻,制鐵技術專家認為很難 解釋成是自然過程形成的。 2)史前物理學– 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在物理學方面,在非洲加蓬共和國的奧克洛(Oklo)鈾礦區,發現了一個大型的核反應堆 。 1972年6月,進口奧克洛鈾礦的法國一鈾提煉廠驚奇地發現,運來的鈾礦石中鈾-235的 含量不足0.3%,而其他任何鈾礦中的鈾含量都在0.72%左右。後來很多科學家去考察,最 後確認是一個20億年前的古老的核反應堆[3],運轉時間達50萬年之久。1975年6月23-27 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加蓬的利布維里專門召開了奧克洛現象專題學術研討會,大會收到 共有來自19個國家、2個國際組織的74位代表的40餘篇論文。 尤為不可思議和至今仍能啟發現在科學家們的是其核廢物處理的結構圖,保證了即使核廢 物由於各種原因溢出內層,核輻射也會被不同的外層吸收。 多層防護的核廢物處理的結構圖[4] 3)史前地理學 – 古老的南極地圖 在地理學方面,土耳其人哈基.亞哈馬德早在公元1559年所繪的地圖上就標明了南北美洲 的海岸線,但是旅行家和地圖繪製者得到完整美洲地圖卻是整整兩個半世紀以後的事。另 外在距今3500年的西藏古文書也有關於美洲的記載。土耳其人奧倫奇.費那烏斯在公元 1532年繪製的南極地圖海岸線與現代南極地圖極為相似[5],另外他還精確地繪出了南極 在8000年前冰封前的大陸形狀。而現代人知道南極冰封下的地形是公元1958年科學家通過 穿透冰層的勘測才知道的。上面所有這些16世紀的地圖都是他們依據更為古老的地圖臨摹 下來的。 4)史前天文學 在天文學方面,古代瑪雅人不知道望遠鏡,卻知道天體的精確運行周期,並和現代極為相 近。比如,太陽年(即一般意義上的一年)現代的精確測量值為365.2422天,而古代瑪雅 人卻知道太陽年的長度為365.2420,比準確數字只少0.0002天;同樣瑪雅人概念中月亮繞 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9.528395,而現代的測量值為29.530588[6]。瑪雅人對金星的會合周 期的計算能精確到每6000年只差一天。在危地馬拉Quiriga出土的一塊石碑,標明了4億多 年前某一天的日月位置,其計算過程清楚。 瑪雅古城奇琴伊察廣場上的遺迹 5)史前建築學 在建築學方面,地球上有很多史前巨石建築群,其特點是非常高大宏偉,用非常龐大的石 塊砌築而成,而且拼接得非常完美。而這些巨石要用現代化的機器才能搬運,有的甚至連 現代化的工具都無能為力。這些建築中往往都運用了十分精確的天文知識。建築物的三維 尺度、角度和某些天體精密對應,蘊涵著很深的內涵。 比如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平均每塊重達2.5噸,最大的達250噸。其幾 何尺寸十分精確,其四個面正對着東南西北,金字塔內的小孔正對着天狼星。另外,法國 化學家約瑟夫.大衛杜維斯從化學和顯微角度研究,認為金字塔的石頭很可能是人工澆築 出來的。基沙高原的獅身人面像,正對着東方,經最新天文分析和地質分析,其建築年代 可能要比考古學家早先的估計要久遠的多。美國地質學會修齊教授說,獅身人面像的身體 受到的侵蝕似乎不是風沙造成的,風沙造成的侵蝕應該為水平、銳利的,而獅身人面像的 侵蝕邊緣比較圓鈍,呈蜿蜒彎曲向下的波浪狀,有的侵蝕痕迹很深,最深達2米。另外上 部侵蝕的比較厲害,下部侵蝕程度沒這麼高。這是典型的雨水侵蝕痕迹。而獅身人面像暴 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1000多年,其餘時間被掩埋在沙石之中。如果真是建於埃 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風沙侵蝕的話,那麼同時代的其它石灰岩建築,也應該受到同樣程度 的侵蝕,然而古王朝時代的建築中沒有一個有獅身人面像受侵蝕的程度嚴重。而從公元前 3000年以來,基沙高原上一直沒有足夠造成獅身人面像侵蝕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釋這些痕 迹是很久遠以前、基沙高原上雨水多、溫度高時的時代殘留下來的。另外根據天文學計算 ,公元前11000年-公元前8810年左右,地球上每年春分時太陽正好以獅子座為背景升上東 方的天空,此時獅身人面像正好對着獅子座。根據以上分析,考古學家推測獅身人面像很 可能建於一萬多年前[7]。 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交界處的蒂亞瓦納科(Tiahuanaco)文化遺址位於海拔4000米 左右的高原上,距離的的喀喀湖不遠,是由重達幾十噸甚至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考古 學家還在巨石的縫隙中發現了一些小金屬釘,其作用是固定石頭,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 把金屬熔化后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製成的。可能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整塊岩石鑿成的石 門,它矗立在長30英尺、寬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門是用同一塊岩石雕鑿 而成的。在蒂亞瓦納科古城的太陽門上雕刻有1萬2千年前滅絕的古生物“居維象亞科”( 跟現在的大像類似)和同期滅絕的劍齒獸。太陽門上還雕刻有既繁複又精確的天文曆法。 在蒂亞瓦納科遺址挖掘出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貝殼、飛魚化石,顯示它過去曾是一個港口, 擁有完善的船塢和碼頭,其中有一座龐大的碼頭可供數百艘船舶同時裝卸貨物使用。而建 造這座碼頭所用的石塊每塊大致在100-150噸之間,最大的達440噸。根據畢生研究蒂亞瓦 納科文化的玻利維亞學者Posnansky教授用天文黃赤交角推算,該古城可能建於1萬7千年 前[8]。 在英國西南索.爾茲巴尼平原,豎立着高大的巨石陣,巨石陣的主石群排列成圓環形似的 馬蹄鐵狀,在周邊的石環,大部分還站於遺迹中,在這石環里還有一個比較小的石環。而 這兩個石環中有被稱為“三石牌坊”(Trili-thon)的史前建築,即兩個直立的巨石上橫 放着另一巨石(楣石)。令人們感興趣的,除了怎麼令重達數噸的楣石升至直立巨石的頂 部之外,還有如何使楣石與直立巨石緊密接合。科學家發現,由石柱頂部的凸出部分與楣 石凹溝接合,與如今木匠所用的“入榫”技術如出一轍。 英國巨石陣 “入榫”技術 6)史前藝術 在藝術方面,秘魯納斯卡荒原上雕刻有神秘的巨型圖案[9],最大的一個圖案長度達5公里 。這些圖案栩栩如生,只有在空中俯瞰才能清晰地看出它的全貌。圖案溝紋的深度寬度是 根據旭日斜射率精密計算過的,使圖案恰好在晨曦中躍然地面。所謂“納斯卡線”是指納 斯卡人利用自然侵蝕在周圍空曠的沙漠刻下的圖案。納斯卡沙漠是一座高度乾燥延伸53英 里(多於80公里)的高原,在秘魯的納斯卡鎮與帕爾帕市之間。 “納斯卡線”在1939年 由美國考古學家Paul Kosok發現。它們是公元前200年至公元700年之間的納斯卡文化所創 造。有數以百計的個別圖形,出自簡單的線條,以複雜排列構成蜂鳥、蜘蛛、猴子和蜥蜴 。納斯卡線在1994年被收錄入世界遺產。 此前有報導稱,在1940年代中期,一個名叫瑪麗亞.雷施(Maria Reiche)的德國女孩致 力於進一步發展索克的天文學理論。她的數學及天文學背景使她能夠對照並研究那些沙漠 里的圖形。她注意到很多納斯卡線均與太陽至點連成一條線,並且發現更多與太陽循環期 之間的關係。她發現猿猴、鯨魚、蜘蛛及好幾種鳥類的大型圖案。她小心的清理、測量並 在紙上重新製造那些線條,並且發現一種古代藝術家所使用的測量標準。在1977年,她出 版了一本名為《沙漠中的奧秘》的書,總結了她對納斯卡線的研究,她並且繼續她的研究 一直到她1998年去世為止。 在十九世紀,發現於法國南部拉斯科山洞(Lascaux)與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山洞( Altamira)的壁畫,引起許多考古學家的震驚,他們拒絕相信這麼鮮活逼真的動物圖像是 出自於冰河時代人類的手。法國多爾多涅(Dordogne)的拉斯科洞穴是於1940年9月12日被 四個孩童發現的。整個洞窟是由一系列洞室和通道組成,共約250公尺。壁畫作於17000多 年前後[10],比索爾謬(Sormiou)的壁畫大約晚一千年。洞中共有千餘處繪畫和雕刻均為 記號和動物形象。唯一的人物形像是一個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表現最多的是馬共有355 處。在這時期的作畫者,充分顯示初期繪畫技巧,利用岩壁形狀色彩,及利用洞窟結構的 才能。他們主要從礦物中提取顏料,像是從氧化鐵中得到黃色、褐色和紅色,從氧化錳中 得到黑色,從高嶺土中得到白色,而黑色也可從木炭中提取。暫經過刮削和研磨的顏料中 加上水,使之成塊。然後用獸皮、植物纖維紮成的毛筆、毛刷或模版甚至手指塗抹顏色。 他們運用均塗、漸層、影線、點化、空白等方法造成顏色變化。這些技巧能充分表現對象 的形體與動作。 7)史前醫學 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含有《素問》、《靈樞》等共18卷162篇 ,論述豐富,除醫學外還涉及天文、地理、物候、氣象、曆法等。內容大致包括攝生、陰 陽、臟象、經絡、論治、運氣、藥性理論等。經絡已經被現代科學證實其客觀存在,並在 此基礎上製造了腴穴探測儀,耳穴探測儀等儀器,來探測穴位。儘管很多穴位十分隱蔽, 即使現代的儀器都很難探測準確,古人已經發現並熟練地利用它們來為病人治病。中國的 針灸被西方人稱為“東方魔針”,被譽為世界醫學史上的奇迹。一根銀針可以從人的頭頂 插下來,從下顎處穿出,不流血,不疼,而且還可以針對病症多穴位進針。那麼,古人是 如何知道經絡、穴位及針灸術的呢? 8)史前足跡 – 人與三葉蟲同在 三葉蟲是2.8-3.2億年前的生物,早已絕跡。美國科學家麥斯特(William J. Meister) 在猶他州羚羊泉(Antelope Springs)的寒武紀沉積岩中竟然發現一隻成人的穿着便鞋踩 上去的的腳印和一個小孩的腳印,長約10.25英寸,寬約0.5英寸,嵌在岩層中,就在一隻 三葉蟲的化石上面[11]。經猶他(Utah)大學著名的化學家Melvin A. Cook鑒定這的確是 人的腳印。 9)月球之謎 日、月、地球間有着奇妙關係。月球是太陽系中最奇異的星體,對於找出月球的起源實在 太難了,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歐文.夏皮羅(Irwin Shapiro) 開玩笑說:“最好 的解釋是觀察誤差-月球根本不存在。”[12] 月球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38 萬公里。太陽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1 億5 千萬公里。兩兩相除,我們得到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月球到地球 的395 倍遠。太陽直徑約為138 萬公里,月球直徑約為3400多公里,兩兩相除,太陽直徑 約為月球的395 倍大。這樣,由於光學效果。使這兩個天體在地球上空看起來,它們的圓 面就變得一樣大了!這個現像是自然界產生的,或是人為的?宇宙中哪有如此巧合的天體 ?從地面上看過去,兩個約略同大的天體,一個管白天,一個管黑夜,太陽系中,還沒有 第二個同例。著名科學家艾西莫夫曾說過:“從各種資料和法則來衡量,月球不應該出現 在那裡。”他又說:“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蝕,小到仍能讓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學上找 不出理由解釋此種現象,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月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正好和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所以月球永遠以一面向著地球。本來天 文學家估計月球背面地貌應和正面相似。但是,探測結果照片卻顯示大為不同,月球背面 竟然相當崎嶇不平,小隕石坑和山脈星羅棋布。理論上,月球若是太空中自然星體,正面 和背面受到隕石撞擊的機率應該相同,是不會有內外之分的。 做為衛星它太大了。月球的直徑為地球直徑的27%,而其它行星的天然衛星,直徑一般都 不會超過母星的5%。如火星直徑6,787公里,有二個衛星,大的直徑有23公里,是火星的 0.34%。木星直徑142,800公里,有1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5,000公里,是木星的3.5% 。土星直徑120,000公里,有2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另 外,月球反常軸向自旋速度非常之快,遠遠快於大小、距離與其類似的行星的衛星所應有 的速度。一般天然衛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而月球軌道卻是圓形的,和人造地球衛星的圓 軌道類似。 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隕石和彗星撞擊形成的。月球隕石坑有極多的熔岩,這不奇怪,奇怪的 是這些熔岩含有大量的地球上極稀有的金屬元素,如鈦、鉻、釔等等,這些金屬都很堅硬 、耐高溫、抗腐蝕。科學家估計,要熔化這些金屬元素,至少得在2、3 千度以上的高溫 ,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顆“死寂的冷星球”,起碼30 億年以來就沒有火山活動,因此月 球上如何產生如此多需要高溫的金屬元素呢?而且,科學家分析太空人帶回來的380 公斤 月球土壤樣品后,發現竟含有純鐵和純鈦,這又是自然界的不可能,因為自然界不會有純 鐵礦。這些無法解釋的事實表示了甚麼?表示這些金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提煉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是誰在甚麼時候提煉這些金屬的? 令科學家驚訝的是,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有99%比地球上90%的古老岩石還要老。太空人攜回 的月球岩石,已被測定有43億年至46億年的歷史,這已相當於太陽系的歷史了。美國太空人 首次登陸的“寧靜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岩石久遠。據分析, 兩者相差10億年之久。由化 學分析顯示,月球上的土壤並非由岩石演變,可能來自別的地方。 地球上也有隕石坑,科學家計算出來,若是一顆直陘16公里的隕石,以每秒5萬公里的速 度撞到地球上,它所穿透的深度應該是直徑的四到五倍。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 隕石坑竟然都很淺。如,月球表面最深的Gagrin Crater只有6.4公里深,但它的直徑卻有 300公里!按地球的數據估計,其深度最少應該有1200公里,但是事實上Gagrin Crater的 深度只是直徑的2%而已。有人猜測,在月球表面6-7公里深處有一層很堅硬的物質結構, 隕石無法穿透。那麼這會是甚麼呢?另外阿波羅計劃中曾多次觀測到奇異的月震現象。其 中一台由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設置在靜海,另一台由阿波羅12號的宇航員設置在風暴洋。 這種高靈敏度的地震儀甚至能記錄宇航員在月面上的腳步聲。美國中部標準時間1969年11 月20日4點15分阿波羅12號的宇航員用登月倉的上升段撞擊了月球表面,隨即發生了月震 。月球搖晃了55分鐘以上。震動由小逐漸變大,至強度最大用了約8分鐘,然後振幅逐漸 減弱直至消失。這個過程用了大約一個小時,而且餘音裊裊,經久不絕。震波只是從震中 向月球表層四周傳播,而沒有向月球內部傳播。有一次在飛船着陸時引起的震動竟然維持 了4 小時之久。該現象說明,月球是中空的。其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數位科學家基於 月球的密度3344 kg/m3遠低於地球5514kg/m3(美國航空航天局數據[13]),而提出這一理 論。比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哈羅德.克萊頓.尤里博士(Dr. Harold Urey)和美國航 空航天局的戈頓.麥克唐納博士(Dr. Gordon MacDonald)曾指出月球密度低的主要原因 在於月球內部結構中很大部分是空的;而卡爾.薩根(Carl Sagan)認為天然衛星不可能 是空的;因此,人們甚至提出月球是人造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是道家、佛家、儒家共容的體系。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 一”,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維 護自然,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古人有“感應論”,認為自然界許多事物的運動變 化都是由相互感應引起的,這種思想對中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人對時空也有相當 精闢的論述,如渾天說、天外天時空說等。 上古時期,伏羲氏,風姓,又稱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等,是 中華民族敬仰的始祖,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仰觀像於天,俯察法於 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所畫八卦是用簡單卻寓意深刻的 八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利用八卦占卜吉凶,這也是後來 《易經》的思想基礎。 《禮含文嘉》記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 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八卦中蘊含了〝天人諧和〃的整體性思維方式思想,揭 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先河。伏羲八卦揭 示出要遵循的這麼一條規律:人應當效法地,地應當效法天,天應當效法〝道〃,〝道〃 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規律,即宇宙規律。人在天地間,要知天知地,要懂得人在自然界的位 置、在社會上的位置,要效天法地。伏羲感悟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奠定了天、地、 人三才統一的整體觀念和完整系統。 1)太極、河圖、洛書、周易、八卦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 內經》、《易經》、《山海經》。 《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 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 間萬物。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 》已經失傳,於是一般所稱《易經》即指《周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易經.繫辭上》)。 《 老子》第42章中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 為和。” 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先天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 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 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 王奠定了《周易》以“干”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 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北宋邵雍給出 先天八卦圖中的配數是:干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天八卦方位和表意,以及與太極的關係[14] 後天八卦方位和表意,以及與太極的關係[14] 《易經》的本意就是變化之學,就是研究變化的,只不過變化有大有小,小到某一件事, 某一個人的吉凶,大到國家、朝代的興衰,人類社會以及整個宇宙的變化、天體變化的規 律。這裡對於第一卦位置的變化,對應天象變化。文王的這種“人倫八卦”、“後天八卦 ”,而非“先天八卦”那種宇宙萬物的“自然八卦”,或“宇宙八卦”。這一點極其重要 。著名術數大家邵雍“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人用之位,後天之學也。” 這裡的陰上 陽下之象,也表明陰陽反背之象。 《易.繫辭上》曰:“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 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洛書是指在上古,龍馬背着 一幅圖從黃河中出來,靈龜背着一書從洛水中出現的神秘現象。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河圖 、洛書的出現,預示着天象的變化,人間新帝王的誕生。河圖、洛書上詳細記錄古代帝王 的興亡之數,和統民治國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 在古人眼中,洛書是上古星圖,對天文地理有玄奧的影響。洛書是史前文化,表達着史前 人類對銀河星系的運行規律的認識。洛書,人們一般認為是方圖。比如九宮數的排列,三 行三列,分明是一個正方形的樣子。如此,洛書也就被說成了方圖。然而,這個說法,只 算一半;還有另一半,洛書也可以說成是圓圖。古人的解釋很簡單,九五一、三五七、四 五六、二五八,這四組數的和都是十五,和“圓的直徑等長”這條圓的性質非常一致。如 此,洛書也被說成是以數字五為圓心的一個圓圖,其餘八數則均勻分佈在圓周上。 有關河圖,李淳風在《 晉書.五行志》說:“伏羲在位為王時,接受上天賜予的河圖, 依照上面的圖形,畫出八卦圖。”原文:“《晉書.五行志》: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 ,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在《正見-算術漫談:萬字符在洛書中的數字規律》中,作者九數探索出下面規律[15]: 萬字符在洛書中 這兩張洛書連線后,對照着看,按照同樣的方法取數,可以得出非常有趣的數字規律。 先看內旋模式。 正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四十九,二十七,六十一,八十三; 反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二十九,四十三,八十一,六十七。 49+27+61+83=220 29+43+81+67=220 49^2+27^2+61^2+83^2=13740 29^2+43^2+81^2+67^2=13740 49^3+27^3+61^3+83^3=936100 29^3+43^3+81^3+67^3=936100 [註:9^2表示九的平方,得數為八十一;9^3表示九的立方,得數為七百二十九,其餘類 似。 ] 再看外旋模式。 正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九十四,七十二,十六,三十八; 反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九十二,三十四,十八,七十六。 94+72+16+38=220 92+34+18+76=220 94^2+72^2+16^2+38^2=15720 92^2+34^2+18^2+76^2=15720 94^3+72^3+16^3+38^3=1262800 92^3+34^3+18^3+76^3=1262800 這個結果是非常驚人的。算式中,出現了平方,這個並不意外;意外的是出現了立方,確 實非常奧妙。 上面這組算式,在取數的時候,沒有用上五,只取了兩位數。如果取三位數的話,五相當 於旋轉中心。看上去,內旋和外旋,更容易區分。 仍然是先看內旋模式。 正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四百九十五,二百七十五,六百一十五,八百三十五;反向 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二百九十五,四百三十五,八百一十五,六百七十五。 495+275+615+835=2220 295+435+815+675=2220 495^2+275^2+615^2+835^2=1396100 295^2+435^2+815^2+675^2=1396100 495^3+275^3+615^3+835^3=956875500 295^3+435^3+815^3+675^3=956875500 再看外旋模式。 正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五百九十四,五百七十二,五百一十六,五百三十八;反向 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五百九十二,五百三十四,五百一十八,五百七十六。 594+572+516+538=2220 592+534+518+576=2220 594^2+572^2+516^2+538^2=1235720 592^2+534^2+518^2+576^2=1235720 594^3+572^3+516^3+538^3=689842800 592^3+534^3+518^3+576^3=689842800 本文作者再進一步發展:看取四個數情況,內旋時: 正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四九五一,八三五七,六一五九,二七五三; 反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四三五七,八一五九,六七五三,二九五一。 4951+8357+6159+2753=22220 4357+8159+6753+2951=22220 4951^2+8357^2+6159^2+2753^2= 139864140 4357^2+8159^2+6753^2+2951^2= 139864140 4951^3+8357^3+6159^3+2753^3= 959505262100 4357^3+8159^3+6753^3+2951^3= 959505262100 看取四個數情況,外旋時: 正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一五九四,七五三八,九五一六,三五七二; 反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七五三四,九五一八,三五七六,一五九二。 1594+7538+9516+3572=22220 7534+9518+3576+1592=22220 1594^2+7538^2+9516^2+3572^2= 162675720 7534^2+9518^2+3576^2+1592^2= 162675720 1594^3+7538^3+9516^3+3572^3= 1339660242800 7534^3+9518^3+3576^3+1592^3= 1339660242800 本文作者最後:看取五個數整體情況。 正向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四九五一六,八三五七二,六一五九四,二七五三八;反向 萬字符中,取數依次為:四三五七六,八一五九二,六七五三四,二九五一八。 49516+83572+61594+27538=222220 43576+81592+67534+29518=222220 49516^2+83572^2+61594^2+27538^2= 13988275720 43576^2+81592^2+67534^2+29518^2= 13988275720 49516^3+83572^3+61594^3+27538^3= 959655012242800 43576^3+81592^3+67534^3+29518^3= 959655012242800(注意:此時已經是15位數了!九 百五十九萬億還多!) 對於以上的洛書,取數的方法很普通,多是縱、橫、斜方向取數。按照萬字符的形式取數 ,所得的結果出現了一次方之和、平方之和、立方之和均相等的現象,實在神奇。而且, 一次方之和,取幾個數結果就是有幾個2,然後0結尾,不可思議:神來之筆。 因為洛書是史前文化,而且表達着史前人類對銀河星系的運行規律的認識。那麼,從這裡 我們可以看出:內旋和外旋模式有着如此定數(竟然有一階、二階、三階等量定數),真 可謂相生相剋,陰陽制衡,難以打破。也能引申出道家無為的法理,只有天象變化下才能 隨着天意動,否則,做任何事都會有相應的等量負面因素產生。 2)天文學 中國古代天文巨星中最璀璨的一顆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公元78-139年)。他 是宇宙結構理論中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天好像一個雞蛋殼,地好比雞蛋黃,天大地 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他雖然認為天有一個硬殼,卻並不認為硬殼是宇宙的邊 界,硬殼之外的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他在《靈憲》這篇著作中,一開頭就力 圖解答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他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以後,輕者上升 為天,重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互相作用,創造萬物,由地溢出之氣為 星。他用“近天則遲,遠天則速”,即用距離變化來解釋行星運行的快慢。宇宙的無窮盡 觀。張衡認為,人們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們目之所及之外呢,張衡進一 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 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 ,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 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 據《後漢書.張衡列傳.第四十九》記載,他共留下科學、哲學、文學方面的著作三十二 篇,列傳中全文收進去的有兩篇,即《應閑賦》和《思玄賦》。這兩篇賦確實反映了張衡 的思想境界。前者表明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後者則是一篇難得的人類到星際旅行的隨想 :“既防溢而靜志兮,迨我暇以翱翔。出紫宮之肅肅兮,集太微之閬閬。命王良掌策駟兮 ,逾高閣之鏘鏘。建罔車之幕幕兮,獵青林之芒芒。彎威弧之撥剌兮,射嶓冢之封狼。觀 壁壘於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泛泛兮,浮雲漢之湯湯。倚招搖攝提以低回戮流 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譯文:在修神靜志之後,趁我閑暇去翱翔。我走出清幽 幽的“紫微宮”,到達明亮寬敞的“太微垣”;讓“王良”驅趕着“駿馬”,從高高的“ 閣道”上跨越揚鞭!我編織了密密的“獵網”,巡守在“天苑”的森林裡面;張開“巨弓 ”瞄着了,要射殺嶓冢山上的“惡狼” !我在“北落”那兒觀察森嚴的“壁壘”,便把 “河鼓”敲得冬冬直響;款款地登上了“天潢”之舟,在浩瀚的銀河中遊盪;站在“北斗 ”的末梢回過頭來,看到日月正在不斷地迴旋。) (註:以上引號內的內容是古代天文 星座。) 張衡的《思玄賦》顯示出他元神離體后星際旅行的過程,不難看出這是他之所以知道地球 是球體而非無限平面的原因。這也是他能提出符合宇宙結構的渾天說的原因所在。同時, 我們不難看出,張衡的成就是與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緊密相關。他走的是和現今實證科學 完全不同的研究宇宙的方法。 《後漢書.張衡列傳.第四十九》中也有記載可以佐證他 的研究方法和他的預言: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筭。常耽好《玄經》,謂崔 瑗曰:“吾觀《太玄》,方知子云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 陽之事,漢家得天下二百歲之書也。復二百歲,殆將終乎?所以作者之數,必顯一世,常 然之符也。漢四百歲,玄其興矣。”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琁機之正,作渾天儀,着《靈憲》《筭罔論》,言甚詳明。 3)算經十書 中國的算經十書,可謂玄奧高深,後世人都望而興嘆。唐代李淳風等人註釋十部算經,唐 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完成,作為國子監算學館的教材和明算科的考試項目。但是唐代 的十部算經和現在的《算經十書》不盡相同,根據徐岳《數術記遺》的記載,李淳風註釋 的十部算經是:《周髀》、《九章》、《海島》、《孫子》、《張邱建》、《五曹》、《 五經》、《緝古》、《綴術》和《夏侯陽算經》。 在《周髀算經》中寫道:“以歲終日影反長,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 一。故知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歲終也。”這說明早於唐代,中國已經準確掌 握太陽年。 至今,在《周髀算經》中還有令人難以理解的神奇語句:“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 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 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天以更元,作 紀曆。” 這裡的四千五百六十歲,難道是人類一次大劫難的年限嗎?是否說明上次人類遭遇的大洪 水是在四千五百六十年前,是否現在人類又臨近這一大限? 再往前的四千五百六十年(即距今九千年前),人類又發生了甚麼?李洪志先生在《大紐 約地區法會講法(二零零三年四月二十日)》說:“其實阿拉伯人過去也是白人,而且阿 拉伯人過去生活在地球的北部──不是現在的這個大陸板塊,原來的大陸板塊在九千年前 已經變了。他們是過去在北邊地區的人,那個大地的變化把他們移動到現在這兒了。” 這九千年前的變化,也被新的理論和發現佐證。哈普古德教授(Charles Hutchins Hapgood (1904 – 1982))在研究古代南極地圖時,提出了地殼移換(earth-crust displacement)假說。這種學說完全不同於“大陸漂移論” (continental drift)。他提出:地球的整個外殼有時可能整體轉動位移,如同一隻空 松的桔子的厚皮,鬆脫后就會整個轉動移位。該假說認為:30英里厚的地殼,在8000英里 厚的地球核心上滑動。現在的南極大陸,原來在南極以北大約2000英里。在這次人類文明 產生前,至少公元前4000年前(即至少距今6000年以前),發生了一次地殼轉移,整個地 殼轉動移位,把南極大陸推到現在的位置。這使得南極洲由溫暖驟然變冷,漸漸被冰雪掩 埋。在西伯利亞北部的凍土中,發現了冰凍的成千上萬的史前哺乳動物。許多專家指出, 這些動物死後立即凍僵,以後一直保持着冰凍狀態,使得它們的肉和長牙保存得十分完好 。在阿拉斯加凍原的軟泥中:扭曲的動物遺體和橫七豎八的樹榦,攙雜着結晶的冰塊和一 層層泥炭和青苔……美洲野牛、馬、狼、熊、獅子……顯然,在某種力量的威迫下整群動 物死亡……這一堆堆動物和人類的屍體,絕不可能是尋常的自然力量造成的。 南宋秦九韶在《〈數書九章〉序》中說,數學“大則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物, 類萬物”,“今數術之書,尚餘三十家。天象歷度,謂之'綴術';太乙壬甲,謂之'三式' ,皆曰內算,言其秘也。《九章》所載,即周官'九數';繫於方圓者,為'惠術',皆曰外 算,對內而言也。其用相通,不可歧二。”說明中國古代的數學博大精深,有秘傳的算法 ,內算和外算相通,與西方數學的來源和發展過程完全不同。 4)中醫 《禮含文嘉》記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 易》。〃伏羲開創了易文化和中醫文化之源。 《帝王世紀》記載:〝伏羲畫卦,所以六 氣,六腑,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像;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 百葯而制九針,以拯無枉焉。〃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內容包括攝生、陰陽 、臟象、經絡和論治之道。 《黃帝內經》:“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 我國最早的藥學專着《神農本草經》,收載365種藥物,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種,下品 125種。被列為上品的中藥,為無毒、有強健身體作用的“補藥”。 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列傳》中精彩地記述了扁鵲如何為神人慧眼所識而得其真傳的事迹 。 【原文】:扁鵲者,勃海郡幬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 ,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閑與 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 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 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葯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 耳。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 《史記》中還記述了扁鵲慧眼識病三勸齊桓侯的故事。 【原文】:扁鵲過齊,齊桓侯客 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 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后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 ,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見,曰:“ 君有疾在腸胃閑,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見,望見 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 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 請也。”后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在醫藥界,唐朝的孫思邈被後世譽為“千古藥王”,他在中華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 績,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他為後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 方》兩本巨著。這兩部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醫學的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 的歷史作用。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 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孫思邈以德養身,以醫藥濟世為懷,不慕 功名利祿,他在《千金要方》中,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 醫德高尚。 在十六世紀中國明代,出現了一位被後人譽為“醫聖”的醫學家,他就是李時珍。李時珍 是明末清初重驗證、考查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將近40年的時間,編寫了一部藥典《本草綱 目》,成為中國醫藥史上的經典著作。李時珍當時走遍了中國江南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 萬里,終於搞清了許多藥物的疑難問題。同時,他也參閱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 於在6l歲(西元1578年)的那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後來又在他的學生、兒 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全書約有190萬字,52卷,載 葯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萬多個,附圖1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 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另外此書在化學史上也 更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 餾、結晶、升華、沉澱、乾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三、消失的古文明 1)納斯卡文明的消失 前面提到的史前藝術中的巨型圖案,是秘魯古納斯卡人的傑作。古納斯卡人曾經生活在秘 魯南部沿海附近地區,納斯卡人最為著名的“遺產”便是他們的“納斯卡線”。 考古學家對納斯卡人遺迹進行了研究,發現一系列人為誘發的事件令這個民族終遭“報應 ”,在公元500年左右滅亡。據考察,這個神秘民族為了農業生產,不惜破壞大片森林。 由於森林砍伐導致氣候過於乾燥,使得他們不能在附近山谷種植足夠的糧食,最終加速了 他們的滅亡。以劍橋大學科學家為首的一個英國研究小組發現了納斯卡人走向滅亡的真正 原因:大肆砍伐森林,納斯卡人最終走向“自我毀滅”。 在刊載於最新一期《拉丁美洲古迹》(Latin American Antiquity)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 科學家發現,納斯卡人為了獲得農業用地不惜將大片森林砍倒,整個過程持續了幾代。結 果,曾經覆蓋於秘魯沙漠地區的特有樹種Huarango逐漸被棉花和玉米等農作物所取代。他 們研究了在伊卡山谷(Ica Valley)發現的植物殘骸,以揭開當地氣候變化之謎[16]。 研究人員表示,Huarango樹對沙漠脆弱的生態系統尤為重要,它們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濕度 ,讓納斯卡人狹窄、易遭破壞的灌溉系統保持原狀。 Huarango樹牢牢紮根於土地中,避 免水土流失,抵禦侵蝕的破壞。納斯卡人砍伐了大片森林,最終使沙漠的生態系統到達一 個臨界點,因這種天然防禦系統的消失而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洪水 接踵而至。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保護着脆弱的沙漠生態系統的森林依舊存在,那麼洪水造 成的破壞可能會非常小。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的戴維.貝雷斯福德-瓊斯博士說 :“這是一片獨特的森林。Huarango是一種具有顯著的固氮作用的樹種,是當地人重要的 食物來源,還為他們提供木料和燃料等生產物資。” 貝雷斯福德-瓊斯補充說:“隨着時 間推移,林地的不斷砍伐跨越了生態臨界點,將土地暴露於該地區極端的沙塵暴以及厄爾 尼諾現象的影響下。” 自然防禦:古納斯卡人砍伐hurango樹木森林來種植農作物的方式,摧毀了脆弱的生態系 統,並加快了他們自己的滅亡。 表面沒有了Huarango樹的覆蓋,當厄爾尼諾現象來臨時,納斯卡的灌溉系統完全被泛濫的 洪水所淹沒,也就是說,整個地區已不再適於農業生產。有證據表明,在隨後的幾十年間 ,納斯卡人的嬰兒死亡率突增,成年人平均壽命下降,農作物歉收,乾旱也如期而至。納 斯卡人最終在破壞自然的行為後,遭到懲罰走向"自我毀滅"。 2)瑪雅文明的消失 瑪雅人是曾經居住在中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一個具有高度科學文明,具有非常豐富的天文 知識、有着許多有關人類、生命和宇宙之謎的答案,也留下了巨大金字塔、神殿和一些古 建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民族也從地球上消失了。瑪雅有着先進天文及數學知 識是其他文明無法相比的。 瑪雅文明最大的謎是為何從熱帶雨林的叢林深處消失?在西元六百年,整個瑪雅民族離開 了辛苦建築的城池,捨棄了富麗堂皇的廟宇、莊嚴巍峨的金字塔、整齊排列雕像的廣場和 寬闊的運動場。瑪雅文明開始式微,徵兆是不再雕刻石碑;以提卡爾而言,當地最後一塊 石碑完成於西元八六九年,整個瑪雅區最後-塊石碑則完成於西元909年。不但如此,神殿 、宮殿等最足以代表瑪雅文明的建築也不再興建,彩陶也不再製作,一般民眾也很少興建 新房舍,城市四周的人口急遽減少,考古學家估計當時的提卡爾人口,至少減少了25%。 西元八世紀后,而任由枯草蔓藤侵入住宅和市街,使那裡變成了一片廢園殘景,究竟發生 了甚麼重大變故,使得瑪雅人拋棄了美麗的江山故國?雖然歷史上也常見民族因戰爭而滅 亡,但瑪雅人的城市既不毀於戰火,也不毀於天然災難,這已經由歷史學家證實了。 據說瑪雅人在西曆909年的某一天,百分之80的人口突然明顯地消失了,僅留下未建好的 寺院。然後,自當天起,祖先的睿智也急速消失,殘留下來的瑪雅人開始變得無知與頹廢 。殘留下來的人,一方面“啊咿啊咿”地嘆息,一方面為傳授大自然的神秘及發現執法人 的消失而悲傷。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大多數人相信當時遭受地震、颶風的侵襲 ,加上人口爆炸、糧食不足、農民暴動和異族侵人等原因,造成瑪雅文明的衰亡。但是, 確實的答案還未出現。 3)樓蘭文明的消失 樓蘭古國遺址 文獻中,樓蘭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樓蘭、姑師邑有城郭, 鹽澤。”樓蘭“出 玉,多茵葦、怪柳、胡楊、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囊駝。”但公元4世紀之後 就再無記載了。 1224年,馬可波羅經過此地時,這裡已成了神出鬼沒般的漠漠黃沙。 正如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卷二)》中說:“每到一個時期要出現一次大劫,每到一個 時期出現一次小劫。小劫難就讓局部的人類毀滅,局部地區已變的很壞了,就把它銷毀。 地震,大陸板塊沉下去,沙暴蓋住,或者是甚麼瘟疫、戰爭,小的劫難是局部的。” 在這裡,引用具有宿命通功能的人看到了樓蘭文明消失之謎[17]: 樓蘭最後一個國王十分的精明,但是卻十分的奸詐和勢利,那時當地有好幾種信仰,有從 阿拉伯傳過來的信仰和本土的佛和道的信仰。但是,這裡的人們很多都是在表面上敬神的 同時,心裡在褻瀆神,甚至心裡在罵和取笑神。 一次國王邀請別的國家的過往使臣參觀一個宗教場所,那個使臣十分的誠心,在拜佛像, 可是這個國王心裡卻覺得他過於嚴肅和認真,在吃飯的時候,甚至說,“我從來沒看見過 神佛顯靈,我只不過是為了求他們保護我的位置罷了!反正你也不要過於誠心!”那位使 臣一聽,馬上跪在地上說,“千萬不要這麼褻瀆神佛,你會遭到天譴的!” “胡說!甚麼天譴,我在這裡就是天!”國王很是不高興,當下就把那位使臣送走了。使 臣在回國的路上,他遇到兩個小孩在路邊玩耍,於是說,“你們不要在這裡了,這裡將要 有災禍!”“為甚麼?”兩個小孩不解的問。使臣說:“因為國王褻瀆神佛要遭到天譴的 !” 兩個小孩問:“那我們上哪去?”“那就上車到我們的國家裡暫避一時吧!” 兩個 小孩答:“好吧!”於是他們就上車,隨使臣走了。 在晚上,他們停下車來休息。不一會兒,來了個道人,只聽道人說,“感謝大人救我兩位 朋友,樓蘭這個地方的確馬上就要被黃沙蓋住,而且即使有生還的還有一場大瘟疫,你們 走的遠遠的吧!你們的國家好像也得被牽連,千萬讓我這兩位朋友記住今天的事情,我要 留下來看守這裡的斷壁荒冢,到時候等着他們二位在千年之後回來,把這段教訓寫出來, 給那時的人看!讓人們深刻的明白這一切其實都是神的力量,如果作為這一層次的生命不 敬神佛,那結果就是銷毀!!!”說完道人將一個裝水的水袋送給了我們。 他們走出了幾百里的路,在路途中就看到風沙從頭上掠過,向著樓蘭方向涌去。 再說樓蘭,那日清晨,國王正在與大臣們說著怎樣把使者攆回去的事情,言語間還摻雜着 褻瀆神佛的詞句,大臣們也迎合著。正在此時鋪天蓋地的漫漫黃沙從天而降! 那些無數的沙礫在說:是神讓我們來把你們掩埋!因你們不敬佛法,褻瀆神靈!頃刻間偌 大的樓蘭變成了沙海,僥倖逃出去的人們,還在慶幸着自己的劫後餘生,但是不久一場瘟 疫的到來使他們幾乎沒有倖免!! 4)頃刻間消失的龐貝城 據考證,龐貝人生活中充滿了濃墨重彩的肉慾享樂活動。龐貝城內的競技場是現存的羅馬 競技場中最為古老的一個,可以容納12000名的觀眾,而當時龐貝居民連奴隸在內只有二 萬人,這個競技場卻可容納全城半數以上的居民,足見一般市民亦有能力享受娛樂活動, 兼且對人獸對戰的斗獸表演異常狂熱。比賽常常是不死不休。因此,大部分的格鬥士是由 戰俘、罪犯或奴隸來擔任。 但盛極必衰,羅馬帝國自上到下養成了一種驕奢淫靡之風,這在龐貝遺迹中也充分反映了 出來。龐貝城有兩多;一是妓院多,一是酒店多。堪稱為酒色之都。妓院牆上到處畫著不 堪入目的春宮畫,其實豈止妓院,甚至在許多住宅里,春宮畫也觸目皆是。說明羅馬人沉 溺酒色,風俗敗壞,早已顯出滅亡的先兆。 公元79年8月的一天,古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城市龐貝因火山爆發在18小時之後消失。維蘇 威火山位於意大利西南海岸。它已經平靜了幾百年,人們都以為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 年,它開始變得不安靜,其後小震不斷。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隨着一聲巨響,火山口 揭蓋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溫衝出火山口,火紅色的礫石飛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 灰、浮石、火山礫構成的“陣雨”在龐貝城下了8天8夜。火山爆發18個小時后,火山碎屑 將整個龐貝城掩埋,最深處竟達19米,曾被譽為美麗花園的龐貝消失了。後來,考古學家 將石膏漿灌進已經乾枯了的屍體空殼,製成許多和真人一樣形狀的石膏像,再現了受難者 當時絕望和痛苦的表情,令觀光者無不唏噓嘆息。 龐貝城演繹了:表面繁華----驕奢淫靡----頃刻滅頂之災的命運。 5)古巴比倫文明的消失 古巴比倫王國,也有着與龐貝類似的情形。3800年前,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帶給人類歷史 空前的輝煌。《舊約全書》中記載,尼布甲尼撒攻佔了耶路撒冷,拆毀了耶和華的神殿, 搬走了耶和華殿的所有銅柱,俘虜了一萬多名猶太人來到巴比倫為他修築城牆和宮殿。外 界稱巴比倫為“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倫古城的全景圖,位於巴格達南85千米。 據歷史記載。尼布甲尼撒二世時,巴比倫的道德已經十分淪喪,整個城市成了奢華和淫蕩 的象徵,甚至連許多神廟中都充斥着妓女。由於縱慾的結果,男子體質急劇下降,全國性 病流行。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國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佔領了巴比倫。這個列 為世界第一大的城市,從此成為了歷史上的陳跡。至公元前2 世紀,古巴比倫被沙漠徹底 摧毀。在歲月無情的滌盪下,滾滾黃沙掩埋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 歷史無疑在告訴我們,即使再繁榮而強盛的文明,都會因道德敗壞或褻瀆神靈而化為烏有 。 四、人類對神的信仰 1)人類對神的信仰是與生俱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着相同的傳說,即其民族的起源都來自於神(或神創造了人);很多 民族也有共同的預言,即神將再次來世間救度人。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基礎之上 的。在東方,佛、道兩家的修煉文化及規範世間人倫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之基。耶穌給人講了天堂和地獄,沒有講輪迴,釋迦牟尼講了天堂和地獄,也講了六道輪 迴,其實他們講的都是一回事兒,對地上的任何一個人來說最終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就 是上天堂,另一條就是下地獄,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六道輪迴只不過是反反覆復地給人機 會,讓人能返回天堂,可是有些人卻不珍惜神給人的機會。 以下,幾處宗教勝地的超凡脫俗,足見過去人類對於神信仰的至誠: 希臘的麥特奧拉修道院群 緬甸的湯恩格拉德寺 土耳其的蘇美拉修道院 中國山西懸空寺 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遭到破壞。由於信奉者不 正確的行為,異質的思想開始介入並摻雜進來,逐漸變得不純。還由於信奉者(尤其神職 人員)的道德墮落,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聖潔和威望受到嚴重的損害並逐 漸成為一種儀式與形式。 在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被破壞的情況下,西方文藝復興之後,實證科學逐漸產生和發展, 經過工業革命取得了突出的地位,而基督教日益成為一種表面文明的形式。不斷強大的科 學進一步掃蕩着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的殘餘,最後使其實質上消失了,而以西方科學為主 的變異的現代文明卻帶動着人們追求物慾、走向異化,敗壞着人類的道德。 2)有神論(牛頓、愛因斯坦、普朗克等) 發現力學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和光色原理等的物理學之父牛頓,深深意識到創造浩瀚 的宇宙者的偉大。他曾說:“毫無疑問,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其中各種事物是絢麗多 彩,各種運動是如此錯綜複雜,它不是出於別的,而只能出於指導和主宰萬物的神的自由 意志。”[18] 站在現代科學頂峰的愛因斯坦曾說:“我想知道上帝如何創造這個世界。我不感興趣於這 個或那個現象,這個或那個元素的光譜。我想知道他(上帝)的想法;其他都是細節。” [19] 當然,愛因斯坦最著名的話是:“上帝不擲骰子”[19]。 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發現能 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進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一個理 論物理學家,普朗克最大的貢獻是首先提出了量子論。這個理論徹底改變人類對原子與次 原子的認識,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這兩個理論一起構成 了20世紀物理學的基礎。他對神的地位闡述的非常清楚,他曾說過:“宗教和科學都需要 對神的信仰。對於信徒,神是一切之始;對於物理學家,神是所有考慮之終極。對前者, 他是基礎;對後者,他是每個常識世界觀高層建築的屋頂。” [20] 五、西方實證科學的發展與局限 1)西方實證科學的發展與質疑 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原意是“學問”的意思。一般認為: 科學是正確反映自然、社會與思維的本質和規律的系統知識。 現代科學是西方實證式思維模式的產物。從牛頓時代起,實證科學就發出一個清楚的信息 :世界是有規律的,基本上是數學規律,是人類能夠了解的規律。經典力學的奠基人伽利 略有句名言:“自然這本書是上帝用數學語言寫成的”[21]。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數字 化或用數字來代替,然後將數字按特定的公式加以演示,結果誤差越小,就越正確。這事 實上是一種“數學型思維”。 現代科學主要採取分析還原的方法(Analytical and Reductive Method)。其根本特徵 就是要把複雜的事物、複雜的關係,還原為簡單的事物要素和簡單的關係,把物質的高級 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然後對各個簡單要素分別加以考察和研究,抽象化為數字 ,然後利用公式推演得出結論,用簡單要素的規律代替複雜體系的規律,用低級運動形式 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比如18世紀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把一切運動都簡單歸為 機械運動,得出“人是機器”的結論。 實證科學發展至今,其局限性也表現明顯: 首先,從實證科學的規律概念上看,必須滿足“連貫性”標準的才是規律,才是實證科學 研究的對象。這個定義本身俱有很大的封閉性。即只有這個理論、觀點符合舊理論的才是 科學規律,不符合的就不是規律,不是科學。這種封閉性已經成為實證科學自身發展的枷 鎖,使人固步自封,盲目排斥新的理論、新發現。 其次,從實證科學的科學方法上看,還原分析的方法很容易導致一個習慣,即把自然界的 事物和現像看成是孤立的、靜止的、僵化的、片面化的對象,忽視事物的複雜性、有機性 、整體性,忽視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繫。致使現在實證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隔行 如隔山”,一個人的知識視野越來越狹隘,觀念也變得僵化,這些都是還原分析的方法的 必然後果。 演繹法(Deductive Method)是實證科學的兩個重要方法之一,即從一般的知識出發,推 演出特殊的個別性的知識。但是演繹法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它不能為自己準備好作為出 發點的一般原則,不能保證演繹的基礎——一般知識是正確的,它無法判斷演繹前提的正 確性。其次,即使演繹的前提是正確的,演繹本身只能揭示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不能進一 步揭示共性與個性的對立,不能揭示個性的豐富多採的屬性。 實證科學的另一重要方法是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是指從個別的、特殊的知識概 括出一般性知識的方法。歸納法的本身也存在很大缺陷。首先,歸納是從觀察和實驗中搜 集大量材料開始的,搜集材料不能盲目進行,必須有某種理論原則作指導,這種理論就成 了歸納的前提之一,而此前提也不能保證是正確的。其次,用歸納法得到的結論並不是充 分可靠的,因為單純的歸納不能完全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歸納的結果是或然的,人 們總是難以窮極所有的個體對象,一旦出現一個反例,歸納的結論就被否定。 實證科學還特別注重數學模型。然而現有的數學知識是極其有限的,數學工具本身也是很 不完善的。比如,實際工程應用中涉及的種種問題,一般都是非線性問題居多,其邊界條 件是極其複雜的。工程中如果全部考慮各種因素列出數學模型,則模型往往是幾乎不可能 求解的。所以,必須作出很多假設,忽略很多因素。因此工程中求出的解,誤差達百分之 十、甚至幾十,並不少見。可見實證科學只能大概地描述部分宇宙,是不完善的。 實證科學方法還有一個特點,即特別偏愛實驗室實驗。認為只有經過實驗室實驗反覆檢驗 的才可能是正確的。這當然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但是問題是,本來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 在不同空間普遍聯繫着的,把萬物從根本上與外界環境隔離放到實驗室中,能反映事物的 本來聯繫嗎?任何事物都是動態的、關聯的,在不同的時空中具有不同的演化邊界條件。 每一次實驗的重複都能保證在各個空間層面上都具有相同的初始條件及邊界條件嗎?人類 的力量能控制自然力按照自己的意志發展嗎? 再次,從實證科學的哲學基礎上看,西方實證科學是建立在一種從片面的基點上發展起來 的,它起源於對人與世界、人與宇宙、物質與意識、主觀和客觀、心與物的根本上錯誤的 看法,是在物質與精神二元對立的哲學世界觀指導下形成的方法論。這種實證科學導致的 心與物的分離必然帶來人與自然、宇宙的分離。人原本內在地包含在宇宙當中,和宇宙在 各個空間裏發生着息息相通的血脈聯繫,人和宇宙應該是和諧共生的。西方實證科學使人 與自然、與宇宙分離導致這種和諧的關係不復存在,人類不是與自然和諧共存,協調發展 ,而是追求所謂的“征服自然”,企圖“支配”自然。人們不把地球“母親”,這個養育 人類的蔚藍色星球,當成生命,毫無節制地攫取地球的資源,濫用現代科技,導致當今世 界的異化。結果是人反而被自然“反制”,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 、臭氧層破壞、自然資源匱乏、人口爆炸,各種自然災害頻繁,我們的地球正在呻吟! 由以上分析可見,西方實證科學存在很不完善的地方,它的哲學基點以及自身的封閉性、 片面性、還原性成為了它自身發展的嚴重束縛。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必將走向終結。 一個真正的科學應該帶給人類真理、幸福、詳和、安寧,然而西方實證科學卻把人類帶入 到重重危機中。 2)達爾文進化論的謬誤 在西方實證科學有一個有關生物的假說,即達爾文進化論。首先,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套漸 進式(Gradualism)的理論。然而,這一漸進的理論卻有相當多的“失落的環節”。達爾 文理論認為:自然選擇必須通過極度微小、並對生物有利的遺傳改變長期不斷積累才能發 揮作用[22]。主張進化論的人說,每次遺傳改變必須是極其微小甚至是不能覺察的改變, 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動植物才能漸漸進化出新物種來。高等動物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 生物界全體的關係好比是一棵大樹,同出一源,低等的生物好比樹根,高等的種類好比樹 枝,如此這般,進化是連續不斷的,漸漸改進的。這是生物學上的“進化樹”。 如果真是這樣,從一種簡單低等生物進化到另一種複雜較高等生物,中間必須經過無數代 具有微小差異的不同形態的生物;但是迄今為止,考古學界並沒有這樣的發現。任何種類 的生物都是各從其類,找不到任何中間生物。進化論說動物演化過程是這樣的:原始的單 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殼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 哺乳類、靈長類、猿、人類。但考古學界從來就沒有發現介於兩類之間的生物,那麼從一 類進化到高的另一類,是如何慢慢進化的?如何解釋這些“失落的環節”? 例如,如果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從類人猿到今天人類的各個階段歷史時期, 都應該有其特徵的證據——包括各階段的化石和相應的文化遺址、工具等。由唐納德.喬 漢森在東非大裂谷發現的“露西”,曾被認為是早已消失的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現在科 學家已經鑒定其為一種絕種的猿,屬於“南方古猿阿法種”,跟人沒有關係。 又如,在長達38億年的化石記錄中,最令人費解的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Life's Explosion)或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炸”(Cambrian Life's Big Bang) (指 絕大多數動物門類在寒武紀就像“爆炸”一樣突然出現)[23]。 於1984年開始發掘的“中國澄江化石群”的考古發現引起世界媒體的強烈關注,震驚考古 界和生物界。澄江化石群屬於早寒武世化石(前5.5億年),此外在加拿大布爾吉斯發現 的寒武世頁岩(前5.3億年),其中也有生命“爆發”的大量地質資料。可見,在寒武紀 (約前5.7億-前5億年),幾乎所有的已知動物門類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紀之前 ,不僅多細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動物群為代表的、迄今所發現的新元 古代的各種化石中,尚無一種可以確認為已知動物門的祖先。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動物門 類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寒武紀出現多細胞動物必然在其前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早期演化過程,然而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個中間演變 過程的證據。化石記錄是否可能不完全呢?但事實上化石記錄是隨機的,為甚麼單單就漏 掉了中間環節呢?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教授詹腓力(Phillip Johnson),當他讀到進化論的文獻 時,馬上發現裡面充滿了邏輯上有問題的雄辯與遁辭。所以他以法官的身份,多次質問: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進化論'是真實的?確鑿的證據何在?”他在自己寫的一書《審判達 爾文》(Darwin on Trial)中做了這樣的總結:“化石向我們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現的有 機體,沒有逐步進化的任何跡象……這些有機體一旦出現,基本上就不再變了,哪怕過了 幾百萬年,不管氣候環境如何變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成立,這些條件本應該引起物種的 巨大變化” 。 其次,進化論的基因突變理論也是缺少科學根據的。從進化論的分子基礎看,進化論認為 ,生物的基因基本上很固定,但偶然間會產生突變,會產生與上一代略異的個體,並且此 種特性又可以傳給下一代,因此代代相傳,差異性就愈來愈大,因此突變就是進化論的證 據。然而,據統計結果所知,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突變都是不正常的、有害的、有缺陷的 ,甚至是致命的,並不是有益的、合適的、積極性的變化。而且突變后的個體常常在自然 環境中活不久,所以生物的突變只是少數,不是多數,突變是退化而不是進化。生物會有 突變,但也只是在大小、顏色等方面的改變,其基本構造仍無改變。例如蛇可以因突變而 成為全身雪白的蛇,果蠅可以因突變而成為大型果蠅,烏龜可以因突變而變成花殼龜…… 然而不管如何突變,這些生物仍然是原來自己那一種屬,不會變成高一等的其它種屬生物 。 截止目前,國際上許多勇敢的科學家已經開始正視達爾文進化論遇到的嚴重挑戰。至少認 識到達爾文進化論只是很多關於生命起源學說中的一種,並非絕對真理。新西蘭分子生物 學家邁克.但頓(Michael Denton )在《進化:危怠的理論》一書中最後一段的結論中 指出:“進化論有崇高的地位,多少人花了多少心思力量,將生命的活力局限在達爾文主 義的思想之中,真理告訴我們:大自然並不受牢籠。直到如今,我們對新生物的出現仍然 無知;那'謎中之謎'——地球上生命之始——仍然像達爾文在獵狗號上揚帆的時候一樣神 奇。” 綜上所述,達爾文的進化論漏洞百出、遭到眾多質疑,而人類文明的周期論是有大量科學 事實依據的,包括前文中的史前文明例證。其實,達爾文本身要比他的追隨者們頭腦要清 醒一些,達爾文曾給賴爾(Charles Lyell)的信中說:“如果我的自然選擇論必須藉助… …突然進化的過程才能說得通的話,我將棄之如糞土。……如果在任何一個步驟中,需要 加上神奇的進步,那自然選擇論就不值分文了。”[24] 六、科學新紀元的啟示:“天人合一”之路 人類走過一茬茬的史前文明,目睹不同文明的成住壞滅,對比危機重重的西方實證科學和 曾經輝煌的中國古代科學,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應該把怎樣的一個新的科學帶入人 類歷史新紀元呢? 1) 科學的基石究竟是甚麼? 許多史前文明具有不可思議的高超科技,它們與現代西方科學完全沒有關係,走的是完全 不同的路。其實,中國古代科學與現代西方科學也走了完全不同的路。這說明現代西方科 學不是唯一的科學之路,而且現代西方科學由於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 、自然災害頻繁,現在是應該對一些基本問題思考的時候了。 那麼,科學的基石究竟是甚麼呢?科學的基石應該是宇宙規律的本身,而不是現有理論( 或假說)是否占統治地位或有多少的追隨者。就像漏洞百出的進化論假說,雖然在過去的 一百多年有不計其數的專家學者追隨和不計其數的人試圖找到物種演化的中間環節,然而 ,其不符合宇宙規律的本身,必將被未來符合宇宙規律的科學所拋棄(即達爾文自己所說 棄之如糞土),進化論假說也會成為一個反面例子成為未來人類的一個笑話。 現代西方科學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說明它與宇宙規律相抵觸,並沒有順應宇宙 規律。這決定了現代西方科學必不會長久,基石不正,大廈難以久立。 回頭再來看中國古代科學,它直接針對人體、生命、宇宙去研究。中國人講:天時、地利 、人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自伏羲的先天八卦開始,揭示 出要遵循的規律:人應當效法地,地應當效法天,天應當效法〝道〃,〝道〃是自然而然 的自然規律,即宇宙規律。人在天地間,要知天知地,要懂得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在社會 上的位置,要效天法地。伏羲感悟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奠定了天、地、人三才統一 的整體觀念和完整系統。 西方科學採用將人排除在外的研究方法,即所謂的“排除人為因素”,這樣,它的發展就 會走向一種人無法控制的地步,同時,它的發展並不以是否對人類有利為方向,因為它的 目標也沒有人的因素。再者,人在西方科學中被物化,被定格在人肉眼能見的一個世間的 動物,這樣人的靈性被完全排除在外了。 相比而言,中國古代科學是容入了人的科學,是天、地、人三才統一的完整系統,眾多流 傳下來的故事中表現出許多人的神通廣大,知道宇宙更大範圍的真理、知道過去和未來, 這樣的人和記載不勝枚舉。 2) 科學與道德 現代西方科學把一個完整的世界劃分為兩個獨立的範疇:物質與精神,由此而建立的自然 觀把人和自然、人和世界、心與物機械地分割開,對立起來。事實上物質和精神是密不可 分、水乳交融的,根本就分不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和整個事物就不復存在。現代西方 科學由於精神物質的二元論,人類把自己從滋養他的宇宙中割離開,自然被看作不具有任 何主體性、經驗、精神特性等豐富屬性的,毫無生命力的、死的、至多複雜一點的大機器 ,宇宙間不存在目的、價值、理想、道德、規範,甚至真理。但事實上,人終究只是無邊 宇宙中的一分子,人類必須受到宇宙特性的制約,必須服從宇宙的規律。道德不是人規定 出來的,它是宇宙精神特性的體現。只有符合宇宙特性、規律,人類才能生存,不符合宇 宙特性、宇宙的規律,人類就會面臨生存、發展的種種問題,甚至困難、危機。西方實證 科學導致的人類精神文明的破壞或許是實證科學最不完善、最可怕的地方! 物質和精神一性通過水結晶實驗也可以反映出來。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從雪花結晶獨 一無二的原理獲得靈感,每次以5ml的水樣本做實驗,滴到培養皿中,然後放到零下25度 的冰箱里冰凍3個小時,然後到零下5度的冰箱中在顯微鏡下拍照。江本勝博士的實驗表明 :水完全能夠看、聽、感受並接收人和周圍環境給它的各種信息,出現相對應的不同水結 晶現象。水能夠準確理解人及環境的信息(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空間環境等等),並 在水結晶上反映了出來。當人對水表達出一種包含愛、感恩等美好信息時,水結晶常常美 麗、漂亮;當給水負面或不善的信息時,水結晶常常扭曲、醜惡,甚至根本不能結晶[25] 。 愛和感謝 You disgust me厭惡 而且,科學水平與道德水平是相對應的,從前面張衡的例子可以看出,他的成就是與他的 為人和治學態度緊密相關。據《後漢書.張衡列傳.第四十九》記載,張衡品行高潔,淡 泊名利,才識卓著,以“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厚,而恥智之不博” 的自誡。張衡的高尚品德還表現在:“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他“從容淡靜”, 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 。他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黨。他為政機智果斷 ,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其實,西方科學家也有例證,愛因斯坦在《悼念瑪麗.居里》演講中說:“在像居里夫人 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 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 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 樣。”[26] 3) 同化宇宙特性的“天人合一”之路 前面的第二節表明科學水平與道德水平是相對應的,現在人類的科學水平又是怎樣的呢? 現在西方科學把人排除在外,當然也是與道德割裂開來的,使科學出現最表面的發展,造 出許多表面物質,同時帶來許多的天災。最為突出的是推崇唯物主義和西方科學的中共, 戰天鬥地,對自然界無限度的索取(即所謂的開發),涸澤而漁的破壞性發展,截斷了後 代的生路。不難想見古納斯卡人昔日的報應,將成為中國大陸人明天的不幸。前車之鑒, 後世之師,這樣的毀滅之路不能繼續走下去,必須走回人類應有之路。 二零零七年五月底、六月初太湖水嚴重污染,江南重鎮無錫無乾淨水可喝 從人類歷史的角度去看,人類的道德水平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呢? 《黃帝內經》的《上 古太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人們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順 應天理大道的處世,自在道中的生命狀態,是人類真正應有的生活狀態。之後,就是《孝 經鉤命訣》有這樣一句話:“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五霸騖。”揭示了歷史發展越來 越快速倒退,越來越快的墜落趨勢。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道廢,有仁義”、“故失 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經典表明人類的道德水平是 在飛速下滑。 人類雖然有過老子、釋迦牟尼、耶穌出來傳法渡世,但人類道德水平下滑的趨勢沒能得到 逆轉,現在加上人類對於現代科技的依賴,導致宗教信仰的失落,人類處於歷史上從未有 過的道德最低點。 在這種人類道德瀕於全面崩潰的情況下,李洪志先生於一九九二年五月傳出了佛家上乘修 煉大法:法輪大法(又稱法輪功),以宇宙最高特性“真善忍”為根本指導,按照宇宙演 化原理而修煉。經億萬人的修煉實踐證明,法輪大法是大法大道,在把真正修煉的人帶到 高層次的同時,對穩定社會、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和道德水平,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正面 作用。 現在人類的危機,已經是在很多層面都體現出來,法輪大法的傳出,能使人類跳出現代西 方科學沖向毀滅之車。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中說:“中國古代的科學和我們現代從西 方學的科學不一樣,它走的是另外一條路,能帶來另外一種狀態。所以不能用我們現在這 種認識方法去認識中國古代的科技,因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是針對着人體、生命、宇宙,直 接奔這個東西去研究了,所以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那個時候上學的人,都要講究打坐, 坐着要講姿式的,拿起筆要講運氣呼吸的,各行各業都講凈心、調息,整個社會都處在這 麼一種狀態。” 中國古代科學走的“天人合一”之路可以作為未來的參照。其出發點是同化宇宙特性,以 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為重,這樣才能真正提高科學水平。這樣的科學之路是有人應有的位置 ,而不是將人排除在外的西方科學之路。由於有針對着人體、生命、宇宙的直接研究,那 麼就有人精神和靈性的直接參与,人不再是被西方科學固化的肉眼所見的“靈長類動物” ,而是帶着各種潛能和特異能力,能同化宇宙規律,與遠超肉眼所見時空的生命和宇宙範 圍溝通。前文提到的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如: 張衡、李淳風、扁鵲、孫思邈、李時珍、邵 子(邵雍)等都是走中國古代科學“天人合一”之路典型人物,他們的事迹和道德修養都 值得參照。 最後,在經歷久遠歷史的宇宙中,天、地、人對應的三個轉動的盤:天盤、地盤、人盤, 如今轉到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雖然人類危機四伏,但是有法輪大法的傳出和指引,人類 將會迎來歷史的新紀元和科學的新紀元。 參考文獻 [1] Barritt, D., 1979 Oct 2. South African miners find new evidence of intelligent life on earth billions of years ago. National Enquirer. [2] Barritt, D., 1982 Jun 11. The riddle of the cosmic cannon-balls. Scope Magazine. [3] Meshik A. P. The Workings of an Ancient Nuclear Reactor,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ancient-nuclear-reactor [4] Loss, R. OKLO FOSSIL REACTORS, http://oklo.curtin.edu.au/why.cfm [5] Hapgood, C.H., 1966, Maps of the Ancient Sea Kings [6] [英]漢卡克着,李永平,汪仲譯,《上帝的指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7] Schoch, Robert M. (1992). "Redating the Great Sphinx of Giza" in Circular Times, ed. Collette M. Dowell. [8] Posnansky, A. (1945) Tihuanacu, the Cradle of American Man, Vols. I - II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James F. Sheaver), J. J. Augustin, Publ., New York and Minister of Education, La Paz, Bolivia [9] http://www.peruvianexpeditions.com/nazca.html [10] Capelo, Holly (July 2010),Symbols from the Sky: Heavenly messages from the depths of prehistory may be encoded on the walls of caves throughout Europe. Seed Magazine. [11] Brennan, J.H., 1997, Time Travel: A New Perspective,Llewellyn Publications. [12] Lissauer,J.J., 1997, It's not easy to make the Moon, Nature 389, 327-328. [13] Moon Fact Sheet http://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factsheet/moonfact.html [14] 小岩, 2011,正見網——未來八卦方位 (二):先天八卦方位與後天八卦方位,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71000 [15] 九數,2008,正見網——算術漫談:萬字符在洛書中的數字規律,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55541 [16] Beresford-Jones, D., S. Arce, O.Q. Whaley and A. Chepstow-Lusty (2009). The Role of Prosopis in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Change in the Samaca Basin, Lower Ica Valley, South Coast Peru from the Early Horizon to the Late Intermediate Period , Latin American Antiquity Vol. 20 pp. 303–330 [17] 天涯知己,2009,正見網——浪跡天涯:樓蘭悲歌, http://big5.zhengjian.org/node/60924 [18] Newton I.,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Book III, Andrew Motte, trans., (London; H. D. Symonds, 1803), II, 160-162 and 310-314. Reprinted in Marvin Perry, Joseph Peden and Theodore H. Von Laue, eds., Source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Vol. II: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3r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5) pp. 50-52. [19] http://www.alberteinsteinsite.com/quotes/ [20] Planck, M.K.E.L., Religion and Natural Science (Lecture Given 1937)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 trans. F. Gaynor (New York, 1949), pp. 184 [21] Lial, M.L., Millier, C.D. and Hornsby, E.J., 1992, Beginning Algebra p. 2 [22] Darwin, C.,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23] http://universe-review.ca/R10-19-animals01.htm [24] Darwin, F., 1911,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 Vol. 2, http://archive.org/stream/LifeAndLettersOfCharlesDarwinV.2/LifeDarwin2_d... [25] 江本勝博士的網站:http://www.masaru-emoto.net/ [26] 《悼念瑪麗.居里》選自《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 (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許良英 、范岱年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67.67
文章代碼(AID): #1IceWmbN (FaLunDa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