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分析:看紅牛和麥拉倫如何提升空力

看板FORMULA1作者 (姆咪熱)時間6年前 (2017/08/09 05:36), 6年前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新聞標題:Tech analysis: How Red Bull and McLaren showed their aero prowess 翻譯標題:分析:看紅牛和麥拉倫如何提升空力 新聞來源:motorsport By Matt Somerfield Latest updated 06.Aug.2017 新聞連結:https://goo.gl/C9Am1A 內文翻譯: 匈牙利賽道對F1車隊來說,是最好展現他們科技的場地,更明確的說是考驗空力與底盤。 這次匈牙利站不難看出,是紅牛和麥拉倫短暫再起的時刻,要不是因為第一圈的意外,紅 牛應能以「牛」力取得勝利,而這也給了麥隊難得的機會,讓Alonso順利拿下目前本季最 好的一次成績。 Ricciardo對於能與賓士與法拉利競爭的機會感到高興,並宣稱這次升級是一大進展。升級 版(B-spec car)的RB13帶來的力量和平衡確實振奮人心。另一方面,Verstappen雖然在一 開始遭遇了些困難,但很快便適應並在排位上超越了他的澳大利亞隊有。 即使紅牛有這些升級,賓士和法拉利在動力單元的改進還是主宰排位比賽,而Verstappen 在比賽中受到的10秒處罰也使他喪失了好機會,但在第一個彎道的路線還是證明了RB13在 匈牙利賽道使用超軟胎下的穩定性。 增加下壓力 紅牛試著降低匈牙利站升級的幅度,但仍然可以說是重要的升級套件,眾多在車體外緣的 改變應足以提升整體性能,面對下半季的比賽。 側箱(sidepods),應為這次最主要的升級,即使已經完備但仍是升級的項目,進氣口的形 狀(圖.1)上所做改變,不只影響空氣力學表現也影響車體的散熱,藉以改善引擎恆溫來提 升動力性能。前緣角度上升的設計,以及外露的三個條狀斜向板(圖.1下方箭頭),被用在 引導氣流的方向,且今年不只一車隊採用。這項技術用來引導往車底的氣流以直線前進, 不只改善了前緣的氣流,同時改善位於車尾的分流器(diffuser,圖.2)接收的氣流,提高整 體下壓力,但此技術並非紅牛特有。 同時,側向垂直變流器(vertical sidepod deflectors,圖.3寫數字3部分)也被更新,長度 小幅增大以配合破風板(bargeboard,圖.3寫RAUCH部分)後緣的向後錨定。後方的地板也稍 微做了更新來配合前面的幾項升級。 RB13的照後鏡也做了改變(圖.4),由於會影響側邊的空力,現在以由兩根支柱取代原本的 單一支柱,鏡框亦有所改變,靠近駕駛座的部分有些許突出,並向外延展呈現L型,以製造 車側的渦流(vortex generator)。 車隊延續使用上回冠軍車隊所提出的新轉向葉片(turning vanes,圖.5、6),下緣外側比原 本更長,有效改變氣流方向和氣流形狀。雖然這項升級比側向擾流更早就被提出,但必定 能共同運作提升整體性能。 圖.1 http://i.imgur.com/TViDAny.jpg
圖.2 http://i.imgur.com/K7w83OJ.png
(示意圖) 圖.3 http://i.imgur.com/9glI3Vd.jpg
圖.4 http://i.imgur.com/0T5lPFZ.jpg
圖.5 http://i.imgur.com/6wCp8Tp.jpg
圖.6 http://i.imgur.com/d7fEp1u.jpg
(2016賓士設計,請參閱https://goo.gl/Txjdfq) 麥拉倫 麥拉倫車隊很慶幸能以第6與第10名完賽,尤其目前車隊積分狀況已明顯優於Sauber車隊, 即使車隊總積分仍不及雷諾的一半,但整體士氣還是有所提升。 麥隊的車體性能表現一直都處於平均水準之上,相較於引擎來說。這次車體仍有幾處更新 ,包括T-wing(圖.7)和monkey seat(圖.8)。使用如圖「衣架」般的T-wing,車隊將它更新 成由三層小翼結構組成,而每片小翼的前緣皆有條凹槽,增加作用效率和有效的出擊。 另外,monkey seat的改變優化麥隊車的分流器與擾流尾翼表現,長度比更新前明顯更長, 使小翼片更遠離會影響其公用排氣管。小翼本身的設計也更新,和原本的比起來向兩側彎 曲角度更大。 圖.7 http://i.imgur.com/QRPGxkY.jpg
圖.8 http://i.imgur.com/A4ZIr6e.jpg
其他中游車隊升級 Sauber Sauber在匈牙利站大幅度升級,車隊在暑假前非常努力。位於Hinwil的車體工廠在本季的 空力研發顯得非常繁忙,最新的空力升級不僅提高在空力方面的表現,也優化引擎性能和 車輛整體表現。 最重要的升級在於側板,藉由改變進氣口的形狀(圖.9),改善通過車體的氣流。這項改變 明顯提高引擎冷卻效率,讓引擎能夠更長時間的維持高輸出效能。改變的部分在於,進氣 口上方變得更薄,因此側邊的保護梁如氣泡般突起(圖.9箭頭處),這種大幅度改變造成氣 流向不利的方向流動,嚴重影響到車側氣流, 在側板前方,車隊也對破風板做些微更新,比原本多了五塊垂直風板(圖.11),用以減少氣 流分散後的改變,並重新分配車體表面上的壓力,破風板的影響已成為多個車隊的主要項 目。 上半季中,車隊已使用過多種T-wing裝置,但匈牙利站的更新能夠產生更高的下壓力,由 雙層小翼結構及最大長度組成的T-wing可以提高總校面積,車隊還在下方加入另一T-wing (圖.12箭頭部分)。 圖.9 http://i.imgur.com/ouiDx5o.jpg
圖.10 http://i.imgur.com/9sWDE87.jpg
(補充:升級前照) 圖.11 http://i.imgur.com/3F2iaei.jpg
圖.12 http://i.imgur.com/aBrT4W4.jpg
Toro rosso 小牛這賽季尚未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義大利小車隊該有表現,仍然處在中游,於匈牙利賽的 升級還是有機會讓車隊取得勝利。 懸掛在車體下方的轉向葉片(turning vanes,圖.13)升級為百葉狀的型態,設計師也聚焦在 側板(sidepods)、破風板(bargeboard)、底版(floor)的改變。破風板後方第二片的中間處 多加了一小塊(圖.14箭頭處)。車體上方、側板末端處,多了一塊小擾流翼(圖.15箭頭處) ,算是由車隊提出一個新的概念,注意照後鏡旁。 小牛在分流器(diffuser)上的升級調整如同賓士與麥拉倫(圖.16箭頭處)。最後,修改了 monkey seat上的翼片,使整體變寬,且中央凹陷(圖.17)。 圖.13 http://i.imgur.com/C2lal9b.jpg
圖.14 http://i.imgur.com/21o71hs.jpg
圖.15 http://i.imgur.com/Kxj9jv1.jpg
圖.16 http://i.imgur.com/GjSctz2.jpg
圖.17 http://i.imgur.com/KKJbOnd.jpg
備註: 純翻譯,僅車體套件術語方面的解釋有做補充說明。 翻譯名詞參考來源: 文章代碼:#12KxoIEf 網頁版:https://www.ptt.cc/man/FORMULA1/D901/DAE9/M.1112831357.A.7FA.html -- .o00o .o0000000 ## ## ## .o0000P0000P #### ### ##### ## #####b ##b# d#***#b ##b###b Y00P ##P ### ## ## ## d#***## ## ##ooo#P ## ### .0P ##P ## ## ##### #### Y#oo##P ## Y###### ## ### #michelleho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1.188.2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RMULA1/M.1502228207.A.B85.html ※ 編輯: michellehot (131.188.23.2), 08/09/2017 08:15:00

08/09 10:29, , 1F
08/09 10:29, 1F

08/09 11:15, , 2F
感謝!
08/09 11:15, 2F

08/09 12:26, , 3F
08/09 12:26, 3F

08/09 14:41, , 4F
Nice
08/09 14:41, 4F

08/12 15:57, , 5F
感謝翻譯
08/12 15:57, 5F
文章代碼(AID): #1PYYxlk5 (FORMU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