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臺北天文館新聞2006-02-19

看板FJ_Astroclub作者 (Time will tell)時間18年前 (2006/02/19 20:5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天文館活動:欲知天文館全部活動和特展,請參考「活動與學習」及「展覽與劇場」 ★為輔助學校老師運用本館現有資源,增進各級學校校外教學成效,以落實天文科學教育 的推廣,天文館特地舉辦「校外教學師資培育計劃」,每梯次研習時間三小時,本學年主 題為:星座,並包含搭乘宇宙探險車以及對美崙科學公園設施實地導覽;最後舉行座談以 瞭解教師對本活動的建議。歡迎各位北市公私立中小學實施校外教學之帶隊教師或擬安排 學生至本館進行校外教學之外縣市中小學帶隊教師報名參加。詳情請見活動與學習,或電 02-28314551轉分機703洽吳先生。 ★「95遨遊星空世界」: 為提升國小學生與家長對天文科學的瞭解,特別為親子們設計了一系列天文課程,主要介 紹星座的常識「星座常識與地球的衛星(月亮)」、漫遊太陽系、自己組合星座盤、如何 使用星座盤及趣味天文,並藉著天文館的天文設施讓參加的學員們瞭解天文科學,進而逐 步認識天文、喜愛天文。希望有興趣的國小學生與家長們一同和天文館走入星星的世界。 本活動3~4月共舉辦6個梯次,每梯次80名。95年3月2日(星期四 )上午9:00起以電話向 本館第二組(推 廣組)報名,電話號碼:02-28314551分機202或204(十五線自動跳號 )。 ★天文館第三中隊志工招募: 天文館志工第三中隊(展示場)將於2006年3月5日至6日召募導覽解說志工,報名日期至 95年2月23日(星期三)下午五時截止。歡迎年滿十八歲,有國中以上的學歷,儀容端正 ,口齒清晰,具備服務的熱忱及對天文科學或推廣活動有興趣,並能在週二至週日的時段 中抽空來固定值勤者報名參加!歡迎大家成為天文館的伙伴喔!網路報名 ★天文通俗講座,將於2/25(六)下午2:00~3:30,由台北市天文協會理事楊正雄先生主 講「梅西爾天體攝影」,如果您想要挑戰今年台灣首度舉辦的「梅西爾馬拉松」比賽,趕 緊來聽講喔! ★星姊姊說故事,2/25(六)下午2~3時,主題為「科學家的小故事--張衡」,歡迎5~8 歲的小朋友來參加喔!洽詢及報名電話:02-28314551轉分機704。 ★天文館首次辦理「天文教育專題演講--好書導讀」,邀請四位台灣天文科普相關書籍的 作者或譯者、同時也是知名學者來天文館為大家開講。3/4(六)下午2~4時於天文館第 一演講室,將由中央研究院王道還教授主講「人類自然史」 。本活動網路報名至3/3截止 ,歡迎大家來聽講喔! ★天文館將與台北市天文協會、高雄市天文學會與墾丁國家公園共同合作,將在4/1~2( 星期六、日)在墾丁國家公園貓鼻頭停車場舉辦台灣第一屆「梅西爾馬拉松」比賽。本活 動的詳細內容將在3月初公布於天文館網站上。有興趣的人請隨時注意天文電子報的訊息 喔! ★小道消息進一步~~今年度「尊親天文獎鑑定考試」確定將在5/21(日)開考,要參加 考試的人一定要提前準備喔! -------------------------------------------------------------------------------- ■其他各地天文活動: ★臺北市南湖國小天文講座,3/31(五)晚上7~9時,將由張桂蘭(小編我啦~)主講「 天神生氣了!日食的故事」,報名方式一律採線上報名 http://www.nhps.tp.edu.tw/asp/active/studynews.asp,詳細資料可參考南湖國小天文 館網頁http://astroweb.nhps.tp.edu.tw:8080/index2.php。 ★中國天文學會(CAST)年會,以及第二屆臺灣業餘天文研討會,將於4/29(六)~30( 日)於台中科博館舉辦。詳情請見http://www.cast.org.tw/index.htm。 -------------------------------------------------------------------------------- ■天象預報,詳細預報資料請見「天象資料」與「近期天象」 ★2006年2月的當月星空導覽 [黑白PDF] [彩色PDF] ★行星動態: ◆水星日落時位在西偏南方,亮度 漸降為-0.2等,將在2/24達東大距位置,所以到2/24 之前,仰角高度會愈來愈高,是一年中適合觀察這顆難得一件的行星的好時機。 ◆金星出現在清晨日出前的東南方天空,2/17達第二次最大亮度 - 4.6 等,因此金星一 出、無星能敵!月底時將會與C/2006 A1彗星接近至8度左右(詳見下方彗星動態)。 ◆火星於傍晚入夜後,位在西南方天空,午夜左右將西沈,亮度已降到0.4~0.5等,與金 牛座主星畢宿五差不多,但顏色比畢宿五紅、位置也比畢宿五偏西,應該很辨認。逐漸接 近昴宿星團(M45、七姊妹)。 ◆木星於午夜左右由東偏南的方向升起,日出前在南邊天空仰角約50度的地方,-2.1等, 白色,在金星出現之前,是清晨天空中最亮的星星。木星將在5月初達到衝的位置,因此 近幾個月開始,木星的亮度和視直徑都會開始急速向上攀升,適合觀測。 ◆土星亮度開始逐漸降低到-0.1等。入夜後在東方天空,午夜在天頂偏西,日出前在西沈 。仍位在巨蟹座中,鄰近M44鬼宿星團(或蜂巢星團)。到3月之前都是適合欣賞土星的時 機,以小型望遠鏡(口徑5~20公分上),便可看見美麗的土星環,以及它最大、最亮的 衛星泰坦(土衛六,8等) ,口徑稍大的,還可看到土星表面的雲帶喔。 ◆天王星與海王星接近太陽,不易觀測,但海王星可在日出之前勉強見於東方地平附近。 ★彗星動態:其他詳細彗星資料,請見「彗星報報」 ◆◆2006年第一顆新彗星C/2006 A1(Pojmanski)亮度已達6等,2/22以0.56AU的距離過 近日點時,亮度可達5~6等左右,2月下旬之後,臺灣地區可在日出前的東南方仰角約10 ~15度的地方,用雙筒望遠鏡瞧見 ,所以收到小編這封電子報之後,有興趣觀測的人就 要進入「備戰狀態」囉!此外,2月底至3月初,A1彗星離明亮的金星只有10度左右,值得 用廣角的鏡頭將兩者都拍攝下來。 請參考A1彗星軌道位置及出沒時間預報表 ◆C/2005 E2 ( McNaught )彗星,預計1~3月均可維持10等左右,位在寶瓶座,傍晚入夜 後見於西南方天空,仰角不足10度。 ◆73P/Schwassmann- Wachmann 3,目前亮度13~14等,已可用口徑20~30公分左右的望 遠鏡加CCD拍攝下來。預計5月中時最亮可達3~6等(各家預估亮度不同,但至少都在肉眼 或小型望遠鏡可見的程度。)請參考73P彗星軌道位置及出沒時間預報表 ☆☆2/20/15:55 木星合月,兩者相距僅5.2度,可在2/20的午夜之後(2/21的凌晨0時以 後)一直到天亮之前,朝東到東南方天空,觀賞兩者接近的情形。此時木星亮度-2.1等, 月亮則接近下弦月。 ★★2/24/13時 水星東大距,水星與太陽的角度差約18度,黃昏時可朝西偏南方觀看,日 落時的仰角高達17度左右,是一年中適合觀賞水星的好時機。 ☆2/24 獅子座δ流星雨極大期,但這是一群小流星群,每小時只有2顆,雖然月相為殘月 ,但因流星頗暗,觀察還是會受影響,不適合一般業餘觀賞。 ☆2/25/05:26 金星合月,-4.6等超級明亮的金星,與月齡已26的極細殘月相遇,在日出 前的東方天空,將是非常美麗的景象。不過兩者相距稍遠,差了10.2度左右,約手臂打直 後,一個拳頭的寬度。 ☆2/28/04時 月球通過今年內離地球最近的近地點,距離地球約356,884公里。可惜當天 逢朔,看不到月亮喔! ☆2/20凌晨5:05左右,可見-1等的國際太空站飛掠臺灣上空,2/21~2/25則可在日落後的 黃昏天空看到1等~-1等亮度的國際太空站掠過臺灣上空,整整一個星期都可見到。如果 天氣晴朗,趕緊來看看國際太空站的亮點!以望遠鏡放大追蹤拍攝,甚至可呈現國際太空 站的外觀。詳情請見 Heaven Above 網站。 -------------------------------------------------------------------------------- ■天文新聞:各新聞內容及彩色照片請見「天文知識」 ★本期新聞: ‧新發現公轉方向相反的行星系統 ‧天文學家首度在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中發現矽酸鹽晶體 ‧月塵是什麼味道? ‧帕克斯望遠鏡發現新型天體 ‧生日快樂!伽利略 ‧船尾座A:被衝擊波攪亂的雲氣 ‧土星上一個巨大的閃電風暴 ‧發現迄今最暗的衛星星系-仙女座星系衛星星系X(上一期內容錯植為衛星星系V,請更 正!) ★新發現公轉方向相反的行星系統    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NRAO)的Anthony Remijan與航太總署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 Jan Hollis,使用位在新墨西哥州的特大電波陣列(Very Large Array,VLA),研究在 蛇夫座方向、離地球500光年之外的恆星形成區域IRAS 16293-2422時,發現其中一個原恆 星周圍環繞著一個反時鐘方向旋轉的塵埃盤,寬達300AU。囿於VLA觀測視場尺度的限制, 無法進一步觀測到更大的區域,因此研究人員轉而尋找其他望遠鏡先前所觀測到的資料, 以獲得幅度更寬廣的景象。這些觀測紀錄顯現了這顆新恆星塵埃盤的外側,有另一個以順 時鐘方向旋轉的塵埃盤,寬度延伸到離原恆星900 AU之處。這個首度被發現的現象顯示: 在恆星塵埃盤面中形成的行星,有機會以相反的方向繞其母星公轉,行星形成的過程可能 比我們的太陽系更為複雜。   研究人員相信,在恆星形成區域中眾多的恆星形成條件狀況有如一條高速公路,區域 中包含了許多的氣體雲團收縮形成恆星,每一團雲氣都有其個別的旋轉方向。如果它們彼 此距離夠近,物質就有機會從其中一個雲氣團轉移到另一個角動量方向相反的雲氣團。   康乃爾大學的Richard Lovelace先前就曾預測,類似的原恆星塵埃盤可短暫存在。兩 個旋轉方向相反的塵埃盤互相接近合併時,因為摩擦力增加,導引物質加速流向中心,而 使得系統加速發展演化。物質以不同方向旋轉只是演化過程中的一段插曲,經過長時間以 後,系統還是會回到單一的旋轉方向。   最後的旋轉方向取決於兩塵埃盤之間的相對質量大小。如果加進來的塵埃盤質量很小 ,其產生的影響相對就小;但如果加進來的質量很大,可以想見它將改變原來塵埃盤的旋 轉方向。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大尺度的星系碰撞中,Lovelace的同事估計,約有10﹪的星 系顯示出有此多重結構的現象,星系中的恆星集體朝向一個方向旋轉,但氣體卻朝另一個 方向旋轉,這經常被解釋為星系合併的結果。   這項研究結果將發表在4月1日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中。 資料來源:http://www.newscientistspace.com/article/dn8722.html, 2006.02.14 ★天文學家首度在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中發現矽酸鹽晶體    美國航太總署(NASA)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發現一種 罕見的碰撞星系,它們的核心被許多小結晶體包圍,如同被壓碎的玻璃一樣。天文學家表 示:這些結晶體基本上是矽酸鹽沙粒,這是天文上首次在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中發現矽酸鹽 晶體,將有助於天文學家瞭解星系演化的過程。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Henrik Spoon博士表示:由於這種晶體相當 容易被破壞,因此居然可在宇宙中某些活動最劇烈的星系核心區域中發現這些細小的晶體 ,他們感到相當驚訝。因此,或許在這些區域中,大質量恆星在發生超新星爆炸前後的階 段,產生這些晶體的速度應該比破壞的速度還快,才能在碰撞星系的核心區域保留如此大 量的矽酸鹽晶體。   如同玻璃一般,矽酸鹽必須經過加熱才能轉變成如同寶石般的晶體。天文學家已在我 們銀河中的某些特定恆星(例如:太陽)周圍發現數量有限的矽酸鹽晶體這些如同寶石一 樣的晶體,也在深擊彗星任務過程、在譚普一號彗星中發現這類晶體。然而,史匹哲觀測 到擁有矽酸鹽晶體環繞的星系,與我們銀河系迥然不同。這些稱為「極明亮紅外星系( ultraluminous infrared galaxies,Ulirgs)」的天體相當明亮,且充滿塵埃,天文學 家發現Ulirgs大都是兩個螺漩星系正在合併成一個星系的狀況,因此在其異常混亂的星系 核心中常會促發大質量恆星大量誕生(所謂的「星遽增星系(star burst galaxies)) 」)。此外,有些Ulirgs的星系核心還擁有超重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或 許這些就是為何矽酸鹽晶體產生速率如此快速的原因。   Spoon等人認為:雖然大質量恆星在超新星爆炸階段前後大量產生這些晶體,但這些 晶體旋即會被被粒子撞擊,很快地就會便回沒有特定形狀的模樣。因此,星系核心區域中 矽酸鹽晶體的存在時間非常短暫。史匹哲紅外光譜觀測的77個Ulirgs中,有21個發現有矽 酸鹽晶體環繞,這21個Ulirgs距離地球2億4000萬光年到59億光年不等,且散佈在天空各 處,並沒有集中在那個方向或範圍內。Spoon等人猜測:由於這個階段相當短暫,因此或 許其他的56個Ulirgs,只是處在剛要開始、或剛結束矽酸鹽晶體的大量產生的狀態,所以 才沒發現矽酸鹽晶體環繞。 參考資料: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06-022, 2006.02.15 ★月塵是什麼味道? <<這篇有點長,可是很好玩,耐心點讀完喔!>>    阿波羅17號的太空人Gene Cernan說道:「真希望我能送你一些新鮮的月塵,這些 月塵真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呢!」   首先是感覺它--摸起來柔軟如雪,可是又有點沙沙刺刺的。 再來是嚐嚐看--阿波羅16號的太空人John Young說:「嚐起來的味道真是糟糕透頂!」   最後是來聞聞看--Cernan說:「像用過的火藥一樣!」   每個阿波羅任務的太空人都聞過月塵的味道。雖然不能直接把鼻子放在月球表面去聞 味道,但每當月球漫步(moonwalk,EVA)過後,太空人總會不經意地帶一些月塵回到登 月小艇中。這是因為月塵很黏,當太空人踏過月表之後,有些月塵就黏在太空人的鞋底、 手套,以及其他所有暴露在月表的東西上。不管太空人怎麼拍打、刷拂他們的太空衣,多 多少少還是有月塵跟著他們回到艙中。所以,當太空人脫掉頭盔與手套後,就會感覺並聞 到月塵的味道,甚至不小心嚐了一口。右上圖是Cernan,注意到他衣服與前額上的月塵了 嗎?   這些特殊的經歷,讓阿波羅17號的另一位太空人Jack Schmitt居然在地球以外的地方 患了一場枯草熱(花粉症)。他後來回憶道:「這場病來得相當快,我才剛結束第一次月 球漫步、回到艙中,一脫下頭盔,就感覺鼻腔中的鼻甲骨腫起來了。」這場枯草熱持續了 幾個小時才消退。不過,第二次和第三次月球漫步完後,Schmitt都逃不了枯草熱的襲擊 ,只是症狀輕微多了。Schmitt開玩笑說:「我應該有點免疫力了。」其他太空人都沒有 相同症狀,或是,他們沒有說,因為除了Schmitt是地質學家外,其他太空人都是試飛員 ,他們認為如果他們承認有症狀,很可能會被停飛。   阿波羅16號的Charlie Duke說:「這些月塵嚐起來、聞起來,都是燃燒過的火藥的味 道。」17號的Cernan紀錄說:「就像是這裡有把卡賓槍剛擊發過一樣。」Schmitt說:「 所有的阿波羅任務太空人都是慣用槍枝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從美國空軍徵調來的),所以 他們說味道像擊發過的火藥,絕對不會錯!」 未燃與已燃的火藥,味道不相同。太空人 們都特別聲明是已燃的火藥味道。   不過,再怎麼說,月塵和火藥都是兩碼子事。現代的無煙火藥是硝酸纖維素( nitrocellulose,C6H8(NO2)2O5)和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C3H5N3O9)的混合物。 但月塵中並未發現過這些易燃有機分子,而且點火之後,也沒發生爆炸。   經分析後,月塵中絕大部分都是因隕石撞擊月表而產生的二氧化矽玻璃。隕石撞擊的 過程,已經在月表上進行了幾十億年,撞擊時的高熱使某些表土融化後凝固成玻璃,其他 的撞擊又使這些玻璃碎成小片。除了二氧化矽外,月塵中還含有豐富的鐵、鈣和鎂等成分 組成的礦物,如橄欖石(olivine)或輝石(pyroxene)等。沒有任何與火藥相似之處。 那為什麼月塵的味道會像火藥?沒人知道。   國際太空站(ISS)太空人Don Pettit雖然沒到過月表,不過他對太空中的「味道」 研究有興趣。他說:「想像你身處在地球上的沙漠中,你會聞到什麼?什麼也聞不到!可 是一旦下雨過後,空氣中會突然充滿淡淡的泥煤味。這是因為從地表蒸發的水汽分子會把 困在乾燥沙土中幾個月之久的味道帶到你的鼻子中。」或許月塵的狀況也是相同。月表就 像個存在40億年的沙漠,非常乾燥。當月塵隨太空人回到潮濕的登月小艇艙中,就會發生 如同「沙漠之雨」一樣的效應,產生某些味道。   美國強森太空中心月岩標本實驗室(Lunar Sample Laboratory at NASA's Johnson Space Center)的Gary Lofgren延伸Don Pettit的想法,認為月塵中「蒸發」的氣體或許 是來自太陽風--太陽表面吹出的氫、氦和其他離子等,在撞擊月表時被鎖在月塵中,但相 當不穩定,只要有腳步踏過或用刷子除塵,就足以讓這些離子離開月塵,並在太空人進入 登月小艇時,與溫暖的空氣接觸而「蒸發」,因而產生如同火藥般的氣味。   Schmitt另外又提供了一個點子:月塵的氣味,以及他對月塵的過敏反應,顯示月塵 的化學活性相當活潑。月塵多半來自流星體撞擊月表使岩石粉碎的過程,這些撞擊的過程 使月塵中的部份分子鍵斷裂(懸鍵,dangling bonds)而處在不穩定狀態,易與其他原子 的電荷連結。當太空人吸入部分月塵,這些懸鍵便在他們的鼻腔黏膜中尋找電荷合夥人, 等到所有的懸鍵都穩定了,這些鼻腔腫脹或有怪味道等的感覺便消退了。   Lofgren表示:另一個可能性是月塵在登月艙含氧豐富的空氣中「燃燒」了。因為氧 的化學活性極強,可直接與月塵中的懸鍵結合,即所謂的「氧化」,類似燃燒過程,因而 產生類似已燃火藥的氣味。   好玩的是,回到地球之後,月塵啥味道都沒了!Lofgren說,這是因為雖然太空人用 特殊的真空容器將月塵帶回地球,但卻沒料到某些月塵銳角將容器的封膜劃破,在返回地 球的三天旅程中,月塵已與潮濕且含氧豐富的空氣接觸,所以所有活躍的化學反應都早就 結束了。目前位在休士頓的月岩標本實驗室中保存了數百磅重的月塵,沒人能確定實驗室 中的月塵性質究竟改變了多少。因此Schmitt相信:只有在月表直接研究月塵,才能完全 瞭解它們的物理性質,甚至或許還能發現一些月塵令人驚奇的地方。   NASA預定要在2018年重返月球,屆時在月表的時間將比阿波羅任務還久,說不定就有 比較多的時間好好研究這些月塵了。 參考資料: http://science.nasa.gov/headlines/y2006/30jan_smellofmoondust.htm?list69450, 2006.01.30 ★帕克斯望遠鏡發現新型天體    來自英、美、澳、義、加等國的天文學家,利用位在東澳的CSIRO帕克斯電波望 遠鏡(arkes radio telescope)發現了一種新型天體--非常小、非常緻密的「中子星」 ,但這種中子星與一般會以固定頻率發出輻射的波霎(pulsar)不同,它們每次的電波爆 發間隔約4分鐘到3小時,而爆發時間僅延續2~30毫秒(1毫秒=1/1000秒)左右,換句話 說,這些天體絕大部分時間都非常寂靜,偶爾才會發生一次電波爆發的現象。相關論文已 發表在2006年2月16日出刊的自然(nature)期刊中。   由於這些天體爆發時間相當短,且難與地球上發出的電波干擾分辨,因此不易觀測。 這些天文學家分析後發現,它們的爆發週期約為0.4秒到7秒之間,因此應該是會自轉的中 子星。天文學家已經這種新型天體命名為旋轉電波瞬閃天體(Rotating Radio Transients,RRATs),帕克斯電波望遠鏡目前已發現11顆RRATs。他們認為RRAT或許與傳 統的電波波霎(radio pulsars)有關,這種電波波霎是一些體積很小的恆星,會規律地 輻射出無線電波,頻率約為每秒數百次左右。   這些天文學家表示,正因RRAT非常不易觀測到,因此搜尋過程中,必定已經漏失了許 多RRAT,意味著RRAT的數量或許比電波波霎多了很多。據估計,銀河系中「正常的」電波 波霎數量約為100,000顆左右,而RRAT的數量可能是電波波霎的100,000倍。此外,與其他 固定頻率的爆發源不同,RRAT的觀測證據顯示它們應該不是雙星系統,而且其輻射可能是 來自比正常波霎磁場強度還若10萬倍的輻射區。 參考資料:http://www.atnf.csiro.au/news/press/rrats.html, 2006.02.16 ★生日快樂!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誕生於義大利比薩地區(Pisa) ,今年是他442歲的冥誕。   伽利略在天文歷史中是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是哥白尼日心學說(地動學說)的支 持者,同時也是第一批利用望遠鏡觀測太陽黑子的科學家之一。當時的人們相信太陽黑子 是太陽的衛星,伽利略經過長期觀測後,證明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的現象,會隨太陽自轉 而移動。不過,伽利略當時以為是太陽表面的「黑雲」。右圖是伽利略1612年手繪的黑子 觀測圖。   從1609年至今,太陽黑子的觀測已經將近400年的歷史。現在,地球上的人們對太陽 黑子的瞭解,已經比伽利略時代多很多了:黑子,其實是太陽表面的強磁場區域,使表面 溫度降低了1000~2000度,與周圍明亮的區域相比,因而呈現黑暗的顏色。典型的黑子通 常是比地球直徑還寬好幾倍。如右上圖中右方的大黑子群,直徑就直逼木星,相當龐大。   除了太陽黑子之外,伽利略也發現月球表面的坑洞、木星的四大衛星(後來便稱之為 「伽利略衛星」)、金星有如同月亮一樣的相位變化、銀河其實是許許多多恆星集合的結 果等等。對於天文的進展,幫助頗大。 參考資料:http://spaceweather.com/, 2006.02.17 ★船尾座A:被衝擊波攪亂的雲氣    右圖是ROSAT拍攝超新星殘骸船尾座A(Puppis A )的廣角影像,右下角的小框中 則是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Chandra)觀測到的船尾A局部區域中,雲氣被超新星爆炸時產 生的衝擊波(shock wave)扯碎的情景。這是X射線觀測中,首次證明這個階段的過程正 在發生。   從小框中的錢卓圖片,可見偏右方的藍色區域,似乎形成一個橢圓形的空洞。此外, 由錢卓的資料可知這些雲氣中的溫度分佈為何,其中藍色表示溫度最高的部分。這個橢圓 形的空洞,與電腦模擬實驗中,衝擊波與緻密的星際雲氣交互作用後,會產生的狀況非常 類似,只是模擬實驗中尺度小很多,直徑約僅人髮的寬度而已,且只要40奈秒( nanosecond,十億分之一秒)。而船尾A中的這個空洞,直徑約為10光年,約需花數千年 的時間才能慢慢成形。雖然尺度大小差非常多,但兩者之間的相似性,還是可以讓天文物 理學家一窺衝擊波與星際雲氣之間交互作用的物理特性。一旦瞭解這些交互作用過程之後 ,或許對加熱星際雲氣,以及促使巨大星際雲氣塌縮而形成新恆星的過程中,超新星所扮 演的角色有更深入的瞭解。   右圖ROSAT的影像寬度相當於88角分,錢卓的則為8角分。船尾A離地球約7000光年左 右。 參考資料:http://chandra.harvard.edu/photo/2006/puppisa/, 2006.02.15 ★土星上一個巨大的閃電風暴    土星上從未被記錄過有這麼強的閃電風暴。右方影像來源:NASA/JPL/SSI。美國 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的科學家利用卡西尼號(Cassini)探測船從元月23 日開始追蹤土星上一個巨大的帶電風暴(electrical storm),它的規模大約有美國領土 一般大小,其閃電強度是典型閃電的千倍以上。據計畫主持人Donald Gurnett教授說:「 自從卡西尼號到達土星後,這是所觀測到最大的閃電活動。事實上,閃電發生的頻率超過 1980年代航海家1號(Voyager 1)所觀測到的,而其強度至少和過去偵測到的一樣。」研 究人員對這些風暴的由來仍不甚了解,但可能與土星內部溫度較高有關。Gurnett表示未 來當卡西尼號更接近土星時,科學家希望找出風暴更精確的位置。    連結此處,可聽卡西尼號上的電波與電漿波動科學探測儀器(Radio and Plasma Wave Science,RPWS)記錄到的閃電電波回波。(聽起來很像爆米花時的聲音 ㄅㄛ ㄅㄛ ㄅㄛ...) 參考資料:http://www.universetoday.com/am/publish/giant_saturn_storm.html, 2006.02.15 -------------------------------------------------------------------------------- PS.本天文快報會不定期寄出,歡迎轉寄或轉貼,但請註明出處為「轉載自臺北天文館」 。如您不願再繼續收到天文館相關訊息,請回信至kl@tam.gov.tw註明「取消新聞訂閱」 ,我會立刻將您從新聞名單中移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30.54
文章代碼(AID): #13-6emVK (FJ_Astro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