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死前必見的卡爾卡松-上城區

看板EuropeTravel作者 (傲笑年)時間4年前 (2020/05/09 09:48), 4年前編輯推噓5(619)
留言16則, 8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9038208   卡爾卡松城塞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堡壘。   將大街小巷通通走遍,不無可能,畢竟我們從一開始就打算慢慢走,才會安排三天 兩夜的時間待在卡爾卡松。   我們抵達的第一天下午,簡單的逛過下城區後,便直奔城塞。   千辛萬苦終於爬上城塞,已經五點了,太陽卻還沒急著下山。   距離伯爵城閉館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本想隔天再進去,卻因為沒有溝通好陰錯陽差 買了票,只好硬著頭皮進去參觀。 -- 伯爵城   伯爵城(Château Comtal)始建於1130年左右,卡爾卡松子爵特朗卡維爾的貝納爾 -阿頓四世在位時。   城堡平面呈平行四邊形,品脫塔為最高塔,具有瞭望塔(guette)的功能,也是伯爵 城中唯一的方塔。   法蘭西國王與土魯斯伯爵的紛爭和阿爾比十字軍的討伐結束於1229年的《巴黎條約( Traité de Paris,註1)》,意味著朗格多克即將併入法蘭西王國。 註1:由於此條約在巴黎近郊的莫城(Meaux)簽訂,因此又稱《莫城-巴黎條約(Trait é de Meaux-Paris)》或《莫城條約(Traité de Meaux)》。   也就是差不多那個時間點,城堡結構完全改了樣,成為一座堡壘(forteresse)。   改造後的伯爵城最大的特色在於多了一座帶有馬道(chemin de ronde)和鋸齒狀護 牆(parapet)的城堡瓮城。   穿過瓮城後,一座函洞橋(pont dormant)橫跨於護城河上,與城門相連。   原本的木柵欄被城牆取代,架在城牆上的木製棚樓(hourd)則是維奧萊-勒-杜克 增建上去的。   今日的伯爵城包含九座塔樓,其中的禮拜堂塔和品脫塔年代最為久遠,是西哥德時期 的建築。其他的塔樓則是特朗卡維爾王族擔任子爵時(12世紀)興建的,因此內部結構與 外形皆大同小異。   城堡的東翼與北翼僅是簡單的柱廊(portique),西翼與南翼才是建築物。   夏季時分,中庭的大樹成為遊人乘涼歇息的好地方,偌大的中庭,只有此處生氣盎然 。   進入南庭(Cour de Midi)入口位於南翼,這方矩形空間裡,可見品脫塔矗立在耀眼 的陽光中。   目前伯爵城內部闢作博物館,展示了城塞模型和古董,卡爾卡夫人(Dame Carcas) 半身像的原作可在此見到,只不過看起來「面目全非」,要認出她卡爾卡夫人,還真得費 一番功夫。   如果對於內部展覽沒什麼興趣也沒有關係,光是在這麼雄偉的堡壘裡穿梭就是一種樂 趣。   人們在棚樓上來來去去,或拍照、或觀賞,或從中找出中世紀與19世紀的距離。   不過對於六歲的子台而言,最感興趣的永遠是紀念品店。   中世紀的騎士裝扮對他而言非常新奇,參加過無數次法國中世紀慶典的他,知道人們 會在某一天,一起著上舊時衣,回到遙遠的過去。 -- 城區散步   卡爾卡松城塞只修復了15%。   你沒看錯,15%而已。   人們大多由納博訥城門進入,接續的路以讓-皮耶‧克羅-梅雷維耶爾命名,克羅- 梅雷維耶路(Rue Cros-Mayrevieille)紀念著這位熱心的歷史學家的貢獻,在他的大力 奔走之下,城塞才得以被保留下來。   城塞的觀光業十分興盛,大多數的房子成了旅館和商店,放眼放去滿滿的人潮,會以 為這裡住著上千人,孰不知僅有150位長住居民(被稱作「城塞人(Citadins)」)居住 城塞。   如果有機會進入年代久遠的「民宅」,大多數的老房子裡都有地窖和井。   城塞內共有22口井,只有兩口井位於街道上。   一口位於城塞北側大井廣場(Place du Grand Puits)上的大井(Grand Puits), 另一口則是位於城塞東南側小丘廣場(Place du Plô)上的小井(Petit Puits)。   大井據說是卡爾卡松城塞內最古老的井,有許多別名,「仙女井(Puits des Fées )」就是其中一個。   年代久遠的東西很適合讓人們拿來編故事。   傳說西哥德人因畏懼「上帝之鞭」阿提拉(Atilla),因此把所羅門聖殿的寶藏藏在 大井裡,還真有人去挖掘,但總是空手而返。   另一個傳說更為戲劇化。七名詆毀使徒和聖吉梅的弓箭手,有天,狂歡晚歸的他們在 路上見到了一隻身披貴重鞍韉的驢子。起了貪慾的弓箭手,爭先恐後跳上了驢子的背,驢 子竟也順服的坐了下來,好讓所有的人都可以騎在他的身上。說時遲,那時快,貴重的鞍 韉剎那變成喪服,驢子兀自起身,拔腿狂奔,直到墳場。彼時,墓冢抬升,喪歌開路,直 達大井。那驢子原來是撒旦的化身,七弓箭手成為撒旦的俘虜。   傳說畢竟是傳說,卻也留給後人無限想像。   另一座井,與大井相對,被稱作「小井」。   小井的歷史亦可追溯至14世紀,幾個世紀以來它的井水供應給城內的居民及牲口,一 直到有自來水的年代才「退休」。   城區裡有許多廣場,人潮最多的莫過於位於伯爵城前方的城堡廣場(Place du Châ teau)了。   我對城堡廣場的印象倒不是特別深。雖然我們在廣場上的冰淇淋店「Toto Gelato」 買了冰淇淋吃,冰淇淋好不好吃我已經忘了,倒是店門口放了一張大大的悟空照片(沒錯 ,就是《七龍珠》裡的悟空),讓我完全沒有頭緒。   若要說最喜歡的廣場,我會說是馬庫廣場(Place Marcou)。   廣場四周擺滿了露天座位,一旁有個小空地上立著釘著耶穌的十字架,一眼望去,是 美麗的納博訥城門塔。   空地平整得令人驚奇,原來這裡曾是聖瑟南聖所(Sacraire de Saint Sernin,註19 )之所在,如今只見後殿的哥德式花窗,任人遙想憑弔。 註19:根據傳說,西元三世紀時,主教瑟南與兩位門徒帕普(Papoul)和歐內斯圖斯( Honestus)在卡爾卡松傳教時,曾被監禁在聖瑟南塔的位置。由於教堂內的光線不足,因 此教堂神職人員在1441年獲得法王查理七世(Charles VII)的許可後,將細小的銃孔改 建成了哥德式的花窗。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被拆除。   卡爾卡松曾有四座教堂,如今僅剩一座了。   聖讓廣場(Place Saint-Jean)上的懺悔者修道院(Chapelle des Pénitents)消 失了,伯爵城裡的城堡修道院(Chapelle Castrale)也消失了。   聖納澤爾的教區圍牆、迴廊和公墓也都消失了,成了讓-德尚劇院(Théâtre Jean Deschamps)的腹地。   消失的也許很多,但留下來的,也不少。   聖納澤爾聖殿前的奧古斯特‧皮耶‧彭廣場(Place Auguste Pierre Pont),那些 令人看得目不轉睛的半木結構建築(maison à colombages)似乎未曾被時光的洪流淹沒 。   它們自15世紀來。   雖然數量不能以「龐大」形容,但仍是城區中的亮點。   總是令人驚奇,究竟這些木頭為何像是穿越時空似的,從幾百年前被保留至今。   聖殿前的城塞旅館(Hôtel de la Cité)建於20世紀初,原址是主教宮(Palais Épiscopal)。   這棟建築物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的歷史脈絡或建築特色,而是創辦人-米歇爾‧喬迪 (Michel Jordy,1863-1945)。   米歇爾‧喬迪出生於卡爾卡松,是一位藝術愛好者、考古學家和攝影師,花了超過半 世紀的時間鑽研卡爾卡松的歷史與古蹟,並著作《死前必見卡爾卡松(Il ne faut pas Mourir sans avoir vu Carcassonne,1917)》一書,更神奇的是,他還創立了一間出版 社,自己出版這本書和明信片。   這位對於自己故鄉有著濃厚情感,並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故鄉的歷史學家,出版這本 有著爆發性標題的書籍後,成為卡爾卡松觀光旅遊業最大的助手。   第一位在城塞中開設旅館的喬迪,不只是一位歷史學家或攝影師這麼藝術範疇的人物 ,他還具有企業家的天賦。   推展觀光有很多方式,他選擇使用最高端的手法-出版書籍和印明信片。   一張張印著城塞風景的明信片成為城塞最佳的宣傳,上頭印著他的著作(甚至自己掏 腰包出版)的書名-「死前必見卡爾卡松」。這本書使用了極為聳動的標題,內容以卡爾 卡松鉅細靡遺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堆疊。   如果說明信片吸引的是一般觀光客,那麼書籍吸引的便是追求更有深度旅行的人。   大小通吃。   喬迪的策略十分成功:城塞旅館的地點、裝潢、擺設也吸引了無數的政要、貴族和明 星,諸如:英國首相邱吉爾、動畫巨擘華特‧迪士尼及摩洛哥王妃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都曾下榻。   城塞旅館的成功使得擴建成為必要,兩次擴建都引發了當地居民的抗議和不滿。原因 是什麼,可想而知。   今日,許多旅遊書籍仍沿襲一樣的手法招徠顧客,只是聳動的標題下,未必有對等的 文字品質。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如此狗血的標題,冒著極大的風險-被誤會、被批評的風險。   但我想試試。   閱讀已經不是常見的習慣了。臉書上的文字總有人嫌多,於是造就Instagram的竄起 。   僅能用狗血標題強迫點閱那些,沒脈絡、沒頭緒、沒內容、沒溫度的文字。   但喬迪的書並不是這樣的書。   喬迪的書名,來自19世紀末的一首詩《卡爾卡松》,作者是法國詩人、作曲家古斯塔 夫‧納多(Gustave Nadaud,1820-1893),城塞北側外頭有條以他命名的道路(Rue Gustave Nadaud)。這首歌後來被法國傳奇詩人、創作歌手喬治‧巴頌(Georges Brassens)給唱紅,Youtube上還可以找到他演唱的影片。   或許你只聽聞過卡爾卡松,或許你曾到過卡爾卡松。   對我而言,到過一個地方,卻不了解它背後的歷史,或許就像詩詞所述:「從未見過 卡爾卡松(Il n'a jamais vu Carcassonne !)」 -- 死前必見的卡爾卡松(Carcassonne)-食宿篇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9025474 死前必見的卡爾卡松(Carcassonne)-下城區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9026313 死前必見的卡爾卡松(Carcassonne)-上城與下城之間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9035362 法國全紀錄: 跟著歷史控遊法國(持續更新中)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80748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7.62.1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uropeTravel/M.1588988928.A.9E4.html

05/09 15:16, 4年前 , 1F
未看先猜會有沒文學素養的來噓標題
05/09 15:16, 1F

05/09 15:16, 4年前 , 2F
先幫補血推一下
05/09 15:16, 2F

05/09 19:03, 4年前 , 3F
死前必見?一定要用這種標題?
05/09 19:03, 3F

05/09 19:06, 4年前 , 4F
馬上就來了XD
05/09 19:06, 4F

05/09 19:18, 4年前 , 5F
就是要噓標題!
05/09 19:18, 5F

05/09 19:22, 4年前 , 6F
原文意思沒有“必見”,根本是超譯…完全是旅行社的
05/09 19:22, 6F

05/09 19:22, 4年前 , 7F
宣傳花招…會信這套才是沒文學素養…
05/09 19:22, 7F
il ne faut pas mourir sans avoir vu carcassonne 直譯成中文是:沒見到卡爾卡松之前不能死 il faut,就是必須怎樣怎樣(也許你法文非常好,這一段就省略) 我先生(法國人)說翻譯是可以的 所以當我見到《JTB 法國》這樣翻的時候 (從否定句翻成直述句) 並無覺得不妥,於是便直接引用了 若有任何更好的建議,歡迎討論:)

05/10 10:39, 4年前 , 8F
標題沒什麼不OK啊,這次有貼內文給推
05/10 10:39, 8F

05/10 15:05, 4年前 , 9F
所以漏上某幾樓 那本書名要怎麼翻?
05/10 15:05, 9F

05/10 15:05, 4年前 , 10F
05/10 15:05, 10F
※ 編輯: toiletmei (27.247.62.183 臺灣), 05/10/2020 19:17:33 ※ 編輯: toiletmei (27.247.62.183 臺灣), 05/10/2020 20:59:09

05/10 22:59, 4年前 , 11F
中文比較不習慣負負得正。
05/10 22:59, 11F
tintiniihsu: 標題就像不見不散,貼切 05/10 23:01 很棒的說法,謝謝:)

05/10 23:02, 4年前 , 12F
可能因為太多景點都被人用死前必見等類似句子來描寫
05/10 23:02, 12F

05/10 23:03, 4年前 , 13F
加上很多旅行社或商家也用 所以也造成不少人的反感了
05/10 23:03, 13F
或許好似是這樣沒錯,我先生昨天跟我分享了一些其他例子 不過都是20世紀初的說法,對比於前陣子被炒熱的「死前…的什麼景點」,真是早上許多 ※ 編輯: toiletmei (27.247.62.183 臺灣), 05/11/2020 17:16:07

05/11 20:23, 4年前 , 14F
那時候沒有像網路之類可以快速傳播的媒介 所以應該
05/11 20:23, 14F

05/11 20:23, 4年前 , 15F
不會太氾濫到讓人反感啦.... ^^"
05/11 20:23, 15F

05/12 18:37, 4年前 , 16F
無論如何,謝謝你的留言。文字很多,這篇真的有點重
05/12 18:37, 16F
※ 編輯: toiletmei (110.28.62.53 臺灣), 05/17/2020 18:39:07
文章代碼(AID): #1UjWm0da (Europe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