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萊登(Leiden)之一

看板EuropeTravel作者 (傲笑年)時間8年前 (2016/05/30 23:40), 8年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411491625 《序言》   2009年,荷日通商400年。   萊登,一個充滿日本風味的荷蘭城市。就這麼剛好,第一次拜訪荷蘭就是在2009年, 萊登是我第一晚過夜的地方,也是第一次體驗沙發衝浪(Couchsurfing)的城市;同年七 月,再度拜訪萊登,本來沒有在行程計畫之內,卻因為對於這座城市的印象太過美好而決 定從阿姆斯特丹前往鹿特丹的途中跳車。   對萊登的印象極為深刻,最大的原因在於萊登舊城區及植物園的美好回憶,喜歡歷史 和植物的人一定要來這裡走一遭!如果看不膩荷蘭風車、吊橋(drawbridge)和運河的旅 人,來到這裡一樣有濃濃的荷蘭風-不過還加上了濃濃的日本風。這兩股風格加在一起卻 出奇的對味,無怪乎在萊登街上可以見到許多日本遊客發出讚嘆:「你看,是芭蕉的俳句 耶!」   耳邊不斷傳來日文的交談聽,眼前的風車轉啊轉,唉呀!真是太有趣了! 《第二站》 2009.04.26 萊登(Leiden)   在到達這座城市之前,我對於「大學城」的想像和新竹畫上等號。在新竹待了將近七 年,大學和研究所平日的生活範圍幾乎都在學校附近,我心目中的大學城,就是一座以大 學校園為中心的城市。讀旅遊書及城市歷史的時候,書中的文字將萊登敘述為一個擁有荷 蘭最古老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城市,「當地的博物館及美術館眾多,因而成為遠近馳名的 文化城市」,讓我對這座城市有著無限的期待。   出發前上網買了張荷蘭的博物館卡(Museumkaart),可在荷蘭境內免費參觀超過400 間博物館,期限長達一年,不過因為待在荷蘭的時間只有一個禮拜,實在是無法把所有博 物館一網打盡,而且不想走馬看花,因此先上網把有興趣參觀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瀏覽過一 次,發現這張卡片對於久居荷蘭的旅人來說實是一大福音,對於身為博物館迷的我來說也 是非常方便,光是不用排隊買票就可以省下許多時間,因此強烈推薦喜歡逛博物館和美術 館的朋友上網訂購一張!   我已經有些忘記萊登中央車站的樣子了,比較記得的是當時站在火車站內時的迷惘, 我一直無法確定,下一站要流浪何方。搭上接駁公車前往庫肯霍夫公園時,腦袋裡還是空 白一片,直到參觀完公園後,心門打開,於是我盤算著待會要把萊登的博物館好好逛一逛 。雨天,就是逛博物館的好時機!    萊登中央火車站(Leiden Centraal)是十分現代化的建築,白色柵格結構令我想起 分子晶格,包覆在入口處的造型則是蛋殼曲線形的白色鋼骨,裡頭除了有售票處,也有商 店和餐廳,對於要小憩或填飽肚子的旅人來說十分便利,這就是荷蘭高度商業化的「貼心 」-服務周到,處處要錢。   沿著火車站前的站前街(Stationweg)往南走就可以來到萊登的舊城區,這麼剛好, 不大不小的雨就在這個時候停了,我研究了一下萊登的地圖,發現舊城區被運河圍繞,呈 現星狀,雖然占地不大,但卻有兩座風車、數條運河和護城河,以及多到數不清的橋梁, 似乎是個值得用雙腳踏訪的地方,於是興起了將舊城區走遍的念頭。   今日萊登舊城區的規模在十七世紀時已成形,舊城中心為一土丘,由於居高臨下的戰 略位置,因此土丘上早在十二世紀便建有堡壘(即萊登堡,Burcht van Leiden)以抵禦 外侮,城市被舊萊茵河(Oude Rijn)及新萊茵河(Nieuwe Rijn)切割為南、北兩區( Binnenstad zuid和Binnenstad noord),由西邊的賀爾瓦特運河(Galgewater)為始, 舊城區被七條運河包圍:摩爾斯運河(Morssingel)、萊茵斯堡運河( Rijnsburgersingel)、馬勒運河(Maresingel)、紳士運河(Herensingel)、吉爾運河 (Zijlsingel)、祖特爾烏德運河(Zoeterwoudsesingel)和維特運河(Witte Singel) ,這七條運河將舊城團團包圍,形成一星形要塞。 牲畜市場廣場(Beestenmarkt)   昔日舊城最熱鬧的地方非牲畜市場廣場(Beestenmarkt)莫屬,這座三角形廣場的名 稱很有趣,原來以前正是交易畜牲的地方。在萊登有許多路名都以販售的物品為名:奶油 市場路(botermarkt)、魚市場路(Vismarkt)、紡紗市場路(Garenmarkt)、樹木市場 路(Boommarkt)、鰻魚市場路(Aalmarkt)、乳酪市場路(Kaasmarkt)及木材市場路( Houtmarkt),這是萊登與荷蘭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它沒有中央市場,因此市集就沿著 新舊萊茵河的河岸設立。   牲畜市場通常在早上開市,交易牛、羊等牲畜,不過今日的牲畜市場廣場已經不復見 過去的充滿動物叫聲的喧鬧場面了,只有那只掛在廣場的鐘-它是以前開市的象徵,讓今 人得以想像過去的場景。   牲畜市場廣場的周圍十分繁榮,盡是餐廳和娛樂場所,人們可以在咖啡廳裡點一份荷 式鬆餅(Stroopwafels)或在煎餅店裡大啖荷蘭煎餅(Pannenkoeken),如果想要享用異 國美食那還不容易,別忘了這裡可是荷蘭!日式中式印度或中美食物應有盡有!廣場旁就 是萊登最有名的電影院-麗都電影院(Lido),有時也可以在廣場上看見市集、展覽或是 現場音樂演出。   廣場其中兩面被動物市場路和石頭路(Steenstraat)包圍,而東面則臨靠歷史悠久 的舊護城河(Oude Vest)。我猜得沒錯,這裡的確提供了運河之旅的服務,上船處就在 廣場南側、橫跨運河的藍門橋(Blauwpoortsbrug)上那棟守橋人老屋,以荷蘭文在旗子 上寫著「Bootjes en Broodjes」,意指這裡提供兩種遊河船:自動船及手動搖櫓船,除 了可以自行乘船遊覽,也提供導覽行程。   我不若一般觀光客般悠閒,對甜食也興趣缺缺,口袋不深的我選擇用最經濟的方式認 識這座城市-走路。舊護城河一帶建築美得令人屏息,面對運河的房子山牆並列,這是荷 蘭獨有的經典風景,於是我決定沿著舊護城河,朝東走。運河的南北岸各開僻了一條道路 ,北岸為舊城圍路(Oude Singel),南岸為舊城牆路(Oude Vest)。舊護城河是十四世 紀萊登城進行第一次擴城工程的北界,而舊城牆路則是當時的城牆舊址。1611年萊登再度 進行擴城工程,這條護城河便失去了它的功用,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北端的兩條運河-馬勒 運河(Maresingel)和紳士運河(Herensingel)。 舊護城河(Oude Vest)   我決定先沿著舊城圍路(Oude Singel)朝東走到底,左轉拐進木材市場路( Houtmarkt)遇染料橋(Verversbrug)後沿著染料路(Ververstraat)轉來轉去,直到吉 爾門(Zijlpoort),過吉爾門橋(Zijlpoortsbrug)來到住宅區,逛逛有名的西博爾德 街(Sieboldstraat)和出島街(Decimastraat),然後再順著乾草運河路(Hooigracht )和新路(Nieuwstraat)經過高地教堂(Hooglandse Kerk)來到萊登堡(Burcht van Leiden),再沿著新萊茵河附近的街弄逛逛走走,這一帶也是萊登最初的建城之地,然後 拜訪林布蘭故居、普特風車(Molen De Put)及摩爾斯門(Morspoort),最後以萊登最 負盛名的民族學博物館(Museum Volkenkunde)為終點。 圖說:舊護城河岸景色,以蒲公英為前景,後排房子與倒影顯得愈加夢幻。   舊護城河兩岸有許多歷史建築及博物館:萊頓布料廳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De Lakenhal,北岸)、謝爾特瑪多功能複合藝文中心(Scheltema Complex,北 岸)、格林菲爾德基金會(Groeneveldstichting,南岸)和荷蘭最古老的劇院-萊登劇 院(Leidse Schouwburg,南岸),這些建築與鄰近房屋融為一體,並無太大區隔,是的 ,萊登舊城區就是這樣一方迷人的空間,老屋、運河、吊橋和教堂,雖說荷蘭的城市看起 來都差不多,但是像萊登這樣在小小地區裡就有這樣高密度的橋梁和運河其實並不多見。   過了謝爾特瑪多功能複合藝文中心後,會見到一座有著可愛造型的綠色吊橋-馬勒吊 橋(Marebrug)。這是一座單臂吊橋,雖然橋身不大,但造型十分討喜,附近的天際線有 著圓形穹頂的馬勒教堂(Marekerk),雖然並不是萊登名氣最響亮的教堂,但在一群三角 形的山牆中,還是特別突出。圓說:馬勒教堂(Marekerk)是一所新教教堂,它的正門口 面對馬勒大街(Lange Mare),是一座十七世紀的建築,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有著八角底座 的圓形穹頂,無論從舊護城河或是從萊登堡看,它都是極為顯眼的地標之一。   沿著河岸繼續向東走,很快就來到舊城圍路的盡頭,這裡也是舊護城河和舊紳士運河 (Oude Herengracht)的交會點,沿著木材市場路(Houtmarkt)向北走,就可以在右手 邊看見染料橋(Verversbrug)了,過染料橋後順著道路直走,途中會穿過一處住宅區, 可見許多兒童遊樂設施,街道寧靜得不像話,彷彿所有人都在午睡似的。若非好奇心旺盛 如我,總想把每條路走過一遍,也沒有機會來到觀光客不會造訪之處。這條路稱作染料路 (Ververstraa),名字很直接的點出萊登在十六、十七世紀興盛一時的紡織產業,而今 我們卻在此地找不出任何一點紡織工業的蹤影,徒留名稱讓後世知曉,那曾經的輝煌。   我想是該花一些時間說說,讓萊登風光一時卻又似曇花一現的紡織工業。   舊圍城路28號的布料廳市立博物館(Museum De Lakenhal)以及中央運河路( Middelstegracht)143號上的紡織者之家(Museum Het Leids Wevershuis),見證了這 段歷史。紡織業為何選在此時此地大放光彩,它是一段與貿易、政治甚至宗教交相影響的 結果。   許多貿易國家積累資本的方式是依靠紡織業,它的最大特點-低資本密集度對於想要 發展貿易的國家而言,是十分容易入門的,而荷蘭正是依照此模式累積資本。紡織業是荷 蘭在工業革命前的第一支柱產業,十五世紀時,萊登已成為僅次於阿姆斯特丹、荷蘭省第 二大的城市,與尼德蘭北部其他城市把羊投注在酪農產業不同,勞力資源充足的萊登把生 產的羊毛拿來發展紡織業。   1568年,尼德蘭北方七省與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爆發了八十年戰爭,在戰爭進入白熱 化時,率領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Willem I)不幸在1584時被西班牙間諜刺殺身亡 。幸好1585年爆發的英西戰爭(Anglo-Spanish War)使得西班牙軍隊在低地國的攻擊緩 下腳步,不過早在1579年時,南尼德蘭(Zuidelijke Nederlanden)已接受西班牙的招撫 ,布魯日和根特等貿易城市已被占領,大港安特衛普也在1585年被攻陷,使得該地許多加 爾文教派的教徒逃至北方,移居阿姆斯特丹。被宗教和政治迫害的難民不只如此,來自西 班牙、葡萄牙和東歐的猶太人以及法國的雨格諾派湧入了阿姆斯特丹,使得當時還是個小 港口的阿姆斯特丹一躍成為商業大城;而以紡織業為主的萊登則吸引了以勞力及技術為主 的難民,他們不需要成為這個國家的「國民」就可以成為紡織工人,只要他們願意做、願 意學,找到工作並非難事。大量的勞工和業主使得紡織原物料的需求激增,幸好原本供應 布魯日和根特英國羊毛,改到供應萊登,這都得感謝那場救了北尼德蘭的英西戰爭,讓英 國和西班牙就此翻臉!   當時萊登的移民人數一度超過了當地人口,最高達到55%。萊登在1574年西班牙圍城 之後,原本15,000的人口減為12,000人,但由於後來難民的湧入,在1622年便恢復到了 45,000名居民,在1665年增加至67,000人。荷蘭在十七世紀進入了黃金時代,萊登布料透 過阿姆斯特丹進入了國際市場,而來自南歐、亞洲及南北美洲的原物料(羊毛、棉、絲和 染料)也運至萊登,萊登紡織業成為全家大小都參與的家庭工業。   十八世紀,萊登紡織業面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的廉價布料(主要來自法國)充 斥著市場,布料的通路轉移成國內及荷蘭殖民地,而工業革命讓製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雖然引進了大型紡紗機和織布機,但也只是再讓紡織業苟延殘喘一個世紀罷了,一個又一 個的紡織廠在二十世紀倒閉,傳統的羊毛產業逐漸沒落。   曾經,萊登是全世界最現代化也最重要的布料中心,「萊登布料」名聲遠播全球,但 它只是荷蘭產業的起始,並不是終曲。但這樣也好,真的。因為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汙染以 及工業化帶來的開發和環境破壞並沒有在萊登留下太大的傷害,現在的萊登,還像是十六 、十七世紀時代的它,保留了超過3000處的古蹟,不似英國的一些工業大城有著灰濛濛的 建築,這座古城,依舊青春。   路又見底,順著吉爾街(Zijlstraat)向南,遇港口路(Haven)左轉,吉爾門( Zijlpoort)便出現在眼前了。 吉爾門(Zijlpoort)   萊登舊城於1659年進行最後一次擴城工程,而現今萊登舊城的規模大致與那時候相同 。當時總共有八座城門,而後因為交通流量增加,在十九世紀後期陸續將六座城門拆除, 僅留下兩座。一座是位於海港路(Haven)東端的吉爾門(Zijlpoort),另一座則是位摩 爾斯路(Morsstraat)西端的摩爾斯門(Morspoort)。   現存的吉爾門以石材建造於1667年,以附近的河流-吉爾河(Zijl)為名。在此之前 ,曾有兩座同樣名字的城門。第一座吉爾門出現於中世紀(約莫是1355年),是中世紀萊 登進行第一次擴城工程(1346年至1355年)所建的城門,當時北界為舊護城河(Oude Vest),東界為城牆街(Vestestraat),西界為拉彭堡運河(Rapenburg),南界為生活 大道(Levendaal),吉爾門的位置就在主要街道哈倫街(Haarlemmerstraat)的東端, 即今日的港口廣場(Havenplein);往後萊登歷經數次擴城,舊吉爾門的位置在1644年擴 城後變成在城內,因此在今日吉爾門所在的位置建了一座木製的城門,1659年,萊登城經 歷了最後一次撩城工程,其間將其中的四座木造城門改為石造,而外觀也從防禦功能轉為 城市的象徵。吉爾門便是其中一座,它有著與羅馬凱旋門相同的構造,為了與橋梁和城牆 相連,俯瞰圖呈現平形四邊形,為了展現萊登的精神,面對吊橋那面的門楣上刻有兩頭披 著戰甲、簇擁市徽的雄獅。   雖然吉爾門並非熱門的觀光景點,但附近一帶的風景怡人,從吊橋的另一端往城門看 的景色煞是迷人。這裡鮮少觀光客到訪,寧靜又愜意。有趣的是,吉爾門南側的支撐建設 開了間餐飲店,荷蘭人在古蹟中看見的商機,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過了吉爾橋(Zijlpoortsbrug)繼續向東走,便離開萊登的舊城區了。來到這裡,是 為了看看兩條冠上人名與地名的街道-西博爾德街(Sieboldstraat)和出島街( Decimastraat)。 西博爾德街(Sieboldstraat)和出島街(Decimastraat)   西博爾德全名為菲利普‧法蘭茲·馮·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1796年生於符茲堡(Würzburg),是一位內科醫生,同時也是植物學家、旅行家以及收 藏家。西博爾德於1823年抵達仍實施鎖國政策的日本,當時出島(Dejima)為日本對西方 開放的唯一窗口。在日本工作的期間,西博爾德蒐集了大量的植物、種子、動物以及日常 用具,其中還包括了不被允許的日本地圖,雖然許多物品已經被送往荷蘭萊登以及比利時 根特、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等城市的機搆,但仍是被日本當局發現了,西博爾德被指控叛 國罪並遭到軟禁,1829年被驅逐出日本並永遠不得回歸,史稱西博爾德事件(Siebold Incident)。然而在此之前,西博爾德大量運送至萊登的物品已足以讓人們一窺神秘的日 本。1830年,比利時革命爆發,西博爾德匆匆搶救寄放在布魯塞爾的植物標本和與在安特 衛普的民族誌收藏,並與家人定居於萊登最著名的運河旁-拉彭堡街19號(19 Rapenburg ),1831年,西博爾德將家中的日本收藏品開收給世人參觀,隨後於1837年將自家改建為 博物館,即今日的西博爾德之家(Siebold Huis)。而後,西博爾德的收藏被荷蘭政府收 購,並成為現今萊登最有名的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Rijksmuseum voor Voldenkunde) 的第一批重要收藏品。   當時西博爾德為了種植從日本攜回的植物,因而買下一塊土地,裡面有著一棟名為「 日本」的別墅。今日,這塊土地已經成為房舍林立的住宅區,雖不見昔日風貌,為了紀念 西博爾德,街道仍命名「西博爾德街」與「出島街」。   但要說起荷蘭和日本的第一次邂逅,早在遙遠的十七世紀初。   1600年,荷蘭商船「愛」(Liefde)誤打誤撞漂流至日本九州,荷蘭人被日本人稱為 「紅毛人」(是不是和台灣人一樣呢?),與被稱作「南蠻人」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 同。早在十六世紀下半葉,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經開始和日本有貿易往來,但是這些外國商 人不僅經營貿易,還順便傳教,惹得日本幕府不開心,因此日本幕府於1605年向新教國家 荷蘭表達了與之通商的意願,但是當時荷蘭忙於應付與葡萄牙在東南亞的對立,因此回絕 了日本,沒多久,聰明的荷蘭人馬上發現錯失了大好機會。1609年,由荷蘭商館館長賈桂 斯‧斯佩克斯(Jacques Specx)率領兩艘船來到日本平戶,並獲得日本幕府大將軍德川 家康的許可進行貿易。後來日本幕府為了防止天主教的傳播和西部大名的擴張,開始限制 與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除了限制通商地點(只能在平戶和長崎),而後更在1624年和 1639年分別與西班牙和葡萄牙斷絕貿易關係。   荷蘭成為之後兩個世紀唯一被許可進行通商的歐洲國家,這和荷蘭人的柔軟經商手段 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很懂得迎合日本當局的喜好,並進口日本民眾喜愛的物品,每年荷蘭 商館館長到京都晉見幕府將軍時,也都會攜帶豐厚的禮物,並利用日本當局對天主教的反 感讓兩位競爭對手出局。而後日本開放的通商地點移至出島(1641年~1859年),在此期 間,荷蘭人將西方的學術、文化和技術傳入日本,使得日本得以學習歐洲在科學革命後的 成果,1854年日本開國,以一種極快的速度成功的推行現代化,多少都要歸功於斯。日本 人稱這些藉由荷蘭人傳入的科學技術為「蘭學」(Rangaku)。   第一次來到萊登的2009年,街上掛滿了布條寫著「荷日通商400年(400 jaar handelsrelatie)」。那位率領著船隻來到日本的斯佩克斯,後來成為荷屬東印度公司的 總督,而他的女婿則是德裔荷籍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第一位來台灣傳 教的荷蘭牧師。   回到舊城區,順著乾草運河路(Hooigracht)向南走,這條筆直的道路已經和中世紀 的前身大不相同了,它是舊城最早的東界,原本如同它的名稱一般是條運河,然而在不斷 的壙城後,它終於1681年被填平,成為一般道路,接著又進行拓寬及拉直,變成今日的面 貌。今日的乾草運河路是條車水馬龍的雙向道,兩側的行道樹讓氣氛變得悠閒許多,而沿 途的許多建築被列為古蹟,雖然不仔細瞧還認不出來,但背後總有一堆故事等著人們去發 掘。 高地教堂(Hooglandse Kerk)   轉進新街(Nieuwstraat),這條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莫過於高地教堂( Hooglandse Kerk)。高地教堂是荷蘭獨立前萊登的兩大教堂之一。15世紀的哥德式建築 ,位置鄰近萊登城的「高地」,怕被水淹,也因為居高而能遠望。它原是天主教堂,但在 1566年被起義反抗的新教徒大肆破壞,神像、畫作和各種器物無不遭殃。現今的高地教堂 為新教教堂,內部維持著新教教堂一貫的樸素,光線透過挑高的玻璃窗撒進室內,迴廊廊 柱並列成排,規律而沉穩;至於外觀造型則是十分獨特,宏偉氣派的耳堂配上只有一半高 度的中殿,像是一個身軀瘦弱卻有著肥壯雙臂的人,原來這是低地國石造教堂的通病:計 畫過大卻在建造時才發現地基不夠穩固,高地教堂面臨的狀況更加淒慘,擴建工程進行到 一半,拱門、飛扶壁和欄杆都還來不及完成,新教徒就起義了,他們占據了教堂,內部變 成廢墟。這麼說來,高地教堂似乎沒什麼可看性。但這麼說卻又不大對,教堂埋葬著奧倫 治親王威廉一世的唯一非婚生子-拿騷的傑斯丁尼斯(Justinus van Nassau)以及他的 妻子安娜(Ana de Merode),還有在西班牙軍隊圍城之時擔任市長、被視為英雄的彼得 ‧范‧德‧維夫(Pieter Adriaansz. van der Werff)。 圖說:於萊登堡遠眺高地教堂,有趣的是,面對著我們的並不是中殿,而是十字型翼的耳 堂,真正的中殿是位於右方、高度只有耳堂一半的建築。 萊頓美國天路客前輩移民博物館(Leiden American Pilgrim Museum)   高地教堂的鐘樓對面有間不起眼的房子,它是萊登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約莫建於1365 ~1370年間),目前是萊頓美國天路客前輩移民博物館(Leiden American Pilgrim Museum)的所在地。也許你從來沒有聽過「天路客」(Pilgrims),但你一定聽說過「清 教徒」(Puritans),這兩個名詞的確有所關聯,但並不是同一群人。   而這座博物館裡,有所有你想知道的所有答案。   故事最早發生在1534年,英國教會脫離天主教會自立,然而內部的分歧卻沒有因此而 平息。有一群人,認為必須徹底改革天主教的舊習,這群激進卻又熱情的改革者正是「清 教徒」(Puritans),其字源來自拉丁文的「Purus」,意指「清潔」。當時英國教會分 成較保守、主張在教會內部進行改革的「體制派」(Conformists)和較激進、主張脫離 體制自立的「非體制派」(Non-Conformists),後者之中更為激進、認為必須脫離英國 教會才能自立的一派被稱為「分離派」(Separatists)或「自立派」(lndependents) ,先驅者之一為羅伯‧布朗(Robert Browne, 1549~1633),其追隨者因而被稱為「布 朗黨人」(Brownists)。布朗是會眾主義者(Congregationalism),倡導教會是信徒組 成的團體,除了服從主以外,不承認任何權威,各個教會階是獨立自主、互不控制,與之 相對的是主教制(Episcopalianism)和長老制(Presbyterianism)。   1609年,一群來自英國諾丁罕郡(Nottinghamshire)的分離派信徒決定前往對宗教 信仰相對寬容的荷蘭,相對於商業大城阿姆斯特丹,他們更屬意工業蓬勃發展的第二大城 ,萊登。他們住在彼得教堂(Pieterskerk)對面一間叫做「綠門(Groene Poort)」的 房子裡,並為其他負擔不起生活費的信徒們建造了21間房子。這群教徒約莫100人,有些 人很快就找到工作:像是他們的領袖之一威廉‧布魯斯特(William Brewster)在萊登大 學裡教授英語,另一位領袖約翰‧羅賓森(John Robinson)則在1615年成為萊登大學的 學生,主攻神學,並在就學期間,一次與阿民念派(Arminian)的公開辯論中,重挫對手 ,獲得極高的讚譽;有些信徒經營當時極為興盛的紡織業、印刷業和釀酒業;但有些信徒 出身務農世家,加上語言障礙,生活過得十分艱苦。   1617年,在萊登的生活漸漸步上軌道,但是領袖們卻是喜憂參半,雖然生活算是安逸 ,但他們心中卻有些煩憂,一方面是因為荷蘭開放的文化,對他們而言卻是道德的淪喪, 且他們的子女愈來愈像個荷蘭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們的根;另一方面有些人仍是覺得格格 不入,荷蘭的文化和語言對他們而言是一道無法穿越的牆;更重要的是,尼德蘭七省共和 國與西班牙簽署的12年休戰協定即將到期,戰爭將於1621年重啟,若是西班牙獲勝,他們 的下場可想而知,於是他們決定再度移民,這次他們選擇到新世界-美洲。   1620年,他們之中的一小群人乘上前往英國的斯皮得韋爾號(Speedwell),與當地 的一些殖民者們合會後再度搭上五月花號(Mayflower)啟程。船上的102人中有一半是從 萊登遠道而來的,但僅有28人是分離派的信徒。在狹小的船艙中度過65天後,終於望見陸 地-鱈魚角(Cape Cod)。在抵達美洲大陸後的隔年,辛勤耕作、漁獵的倖存者,與當地 原住民一同歡慶第一年的豐收,這就是美國感恩節的由來。   後來,曾居住於萊登、分離派的領袖、也是五月花號的乘客威廉‧布雷德福( William Bradford)在他的回憶錄《普利茅斯拓墾記》(Of Plymouth Plantation)裡, 依著舊約聖經希伯來書 11章13到16節裡的文字,稱他們為「天路客」:   這段文字裡所提到的那些「客旅」和「寄居」的人,不正是這群遠渡重洋,來到陌生 地方拓墾的先行者嗎?英文的「pilgrim」由拉丁文「pelegrinus」演化而來,專指基於 宗教性的理由而進行一段趟長、具有相當困難度旅行的人,中文常翻成「朝聖者」。   這群天路客先行者與十年後在波士頓登陸並建立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的清教徒不同,前 者只有102人,抵達時倖存者只有一半,這群人多半是以一技之長謀生的工匠,五月花號 上甚至沒有專職的神職人員,他們待人和善、處事謙遜,信仰虔誠;後者人數眾多,共十 七艘船一千多人,而且多半是學者、富商和律師,他們來到新世界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座 「山巔之城」,一個為全世界樹立榜樣和示範的純粹的基督徒社會(馬太福音第五章第14 節:「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雖然他們都是移民的先行者,但 卻帶給新世界全然不同的影響和遺產。  那位就讀萊登大學的牧師約翰‧羅賓森後來留守在萊登,等著與其他留下的信徒一同前 往神的應許之地,但卻在1625年因病逝世,他被葬在鄰近的彼得教堂裡,與當時他就讀萊 登大學時、他所抗辯的阿民念主義(Arminianism)的創始人-雅各布斯·阿民念( Jacobus Arminius)一同長眠。 萊登堡(Burcht van Leiden)   新街的盡頭,是萊登堡的南門。上頭以拉丁文刻著三個重大事件的年代:1203年、 1420年和1574年。   萊登堡(Burcht van Leiden)的歷史追溯於很久以前的11世紀,一座毫不起眼的環 狀堡壘(shell keep),建在僅有9公尺的土丘上,鄰近新舊萊茵河的交會處。簡單的結 構,即使沒有技術的工人也可以建造,但卻有強大的抵禦力,這就是土壘內庭式堡壘( motte-and-bailey)的好處。今日的萊登堡只剩下高約12公尺的城牆,中央城樓早就消失 無蹤。其實它在13世紀之後就逐漸失去防禦功能,當時山腳建造了愈來愈多的房子,人們 把防禦線外拉,擴城工程勢在必行,城樓拆除後的磚石重新利用成為城市建設的構材。十 七世紀時的萊登堡成了供應全市用水的水塔所在,且修築了新的城門,在城堡南邊也多了 兩座大門:一座是鐵鑄的、另一座是石砌的。 圖說:建於1653年,位於萊登堡基部的鐵鑄大門,上頭有許多紋章,最中央的是萊登市的 市徽「雙鑰匙」,另外四個是萊登市重要家族的紋章。   萊登市總共經歷了三次重大的圍城:1203年,荷蘭女伯爵阿達(Ada van Holland) 被其叔威廉一世(Willem I )圍困並俘擄,最終被迫讓位;1420年,荷蘭一系列的內戰 -魚鉤和鱈魚戰爭(Hoekse en Kabeljauwse twisten)中,站在魚鉤一方的萊登子爵- 瓦森納的菲利浦五世(Philips IV van Wassenaer)被鱈魚聯盟的巴伐利亞公爵約翰( Jan van Beieren)圍城兩個月,約翰順利攻下城池,菲利浦五世被剝奪頭銜與權位,並 囚禁至死;最後一次圍城發生於1573至1574年間,萊登居民死守城池而換來的勝利奠定了 低地國北方七省成立「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的基礎,並與戰力雄厚的西班牙簽下休戰協定 。但事實上,只有第一次的圍城是真的圍住萊登堡的城牆,自十四世紀起萊登不斷進行擴 城工程,所謂的「城牆」不停的向外移動,因此軍隊圍住的並不是只一座小小的萊登堡而 已,但無論如何,在西班牙圍城之後,萊登堡成了愛國的象徵。 圖說:萊登堡的城牆以及中央廣場一隅。   「萊登圍城」(Beleg van Leiden),史學家是這麼稱呼這個事件的,發生於1573至 1574整整一年間,餓死了數千名居民、另有8000人死於黑死病,換來的是低地國北方七省 的團結以及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給予的賞賜-一座可以培育新教徒和訓練行政官員的大學 -萊登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   萊登圍城是荷蘭獨立戰爭(史稱八十年戰爭,西班牙稱之為「低地國叛亂」)第一階 段中一場十分慘烈的戰役。當時接下哈布斯王朝西班牙國王的腓力二世(Felipe II de España)執行強硬的中央集權制度,除了廢除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規,也剝奪某些歷史上 的王國和民族區域的獨立性,對於其領地之一的低地國,也實施毫不手軟的鐵腕政策。身 為天主教狂熱教徒的他,還設立了宗教法庭以剷除異端。   1567年,腓力二世任命第三代阿爾瓦公爵-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 Fernando Álvarez de Toledo y Pimentel)為尼德蘭總督,實際上卻是要這位臭名昭彰 的劊子手鎮壓尼德蘭於1566年發起的資產階級起義以及加爾文教徒的宗教改革。手段兇殘 的阿爾瓦公爵設立了特別的法庭-「勘亂委員會」(Raad van Beroerten)血腥鎮壓異端 、政治家、資產階級甚至是有戰功的天主教貴族,只因為他是荷蘭人!約莫有8000人被處 死並沒收財產,因此人民稱它為「血腥委員會」(Bloedraad),阿爾瓦公爵也被冠上「 鐵公爵」(de IJzeren Hertog)的稱號。   最令人垢病的是1569年阿爾瓦公爵課徵許多稅,其中的「十一稅」(Tiende Penning )-對所有交易(飲食、衣物等都包括在內)課徵十分之一的交易稅,歷史學家認為此項 政策是激怒在政治和宗教都受到壓迫的荷蘭人起義對抗西班牙的直接原因:經濟。   1572年,反抗軍占領了荷蘭省(Holland)和澤蘭省(Zeeland)大部分的城市,為了 殺雞儆猴,阿爾瓦公爵殘忍的屠殺了手無寸鐵的700名納爾登(Naarden)居民和殘殺了企 圖守城卻抵抗不住的哈倫(Haarlem)人民與士兵,當他北上欲征服阿克馬(Alkmaar)卻 受挫後,他決定撤回荷蘭省唯一仍對西班牙效忠的城市-阿姆斯特丹,那裡聚集著一群只 考處自身利益而不願加入反抗軍的商人,既然北方攻不下,於是把目標鎖定南方,派遣軍 官瓦爾迪茲的法蘭西斯科(Francisco de Valdez)率軍攻打萊登。   1573年10月,西班牙軍隊兵臨城下,但食糧充足且城池堅固的萊登讓西班牙軍隊不得 其門而入,於隔年4月撤退轉而迎擊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派遣而來的援軍。威廉一世的親 手足拿騷的路易斯(Lodewijk van Nassau)前來救援,卻在中途遇上瓦爾迪茲的軍隊, 兩方激戰後,路易斯和威廉的另一個弟弟拿騷的亨利(Hendrik van Nassau)雙雙陣亡, 萊登於1574年5月26日再次遭到圍攻。市民們簡直是嚇壞了,他們的屯糧也不似第一次圍 城如此充足,派來的援軍也被殲滅,更何況荷蘭境內的反抗軍相對於西班牙軍隊來說,根 本就是寥若晨星,就在萊登市民選擇投降之際,威廉一世的信鴿捎來訊息,請求萊登再守 三個月,並開挖堤防讓海水倒灌,使得反抗軍的船籃可以直接開進萊登,並利用海水逼退 西班牙陸軍。雖然一開始遭到鄰近居民的反對,認為海水倒灌將會破壞他們的田產和家園 ,但後來還是妥協了。堤防於8月3日第一次開挖,反抗軍的海軍上將備好兩百多艘小型艦 艇,上頭載有2500名經驗豐富的荷蘭水手,以及一艘大型補給船,準備解放萊登。但天不 從人願,威廉一世在此時突然發高燒,計畫不得不中止。8月21日,萊登市民捎信給威廉 一世,表示他們已經守城三個月但已經斷糧一個月了,再這樣下去他們不得不開城投降, 威廉一世回覆市民說救兵即將到達,請他們再堅持下去。  當威廉一世於9月大病初癒後,反抗軍才重新啟動救援計畫,在一次夜襲成功後,反抗 軍取得部分的水路及堤防控制權,然而水位仍是太淺無法直達萊登,加上此時吹的是偏東 風,反抗軍的船艦迷航了!當萊登市民見到前來救援的船艦一一擱淺,他們的信心頓失, 忍不住鼓譟起來,表示乾脆投降算了,不要守什麼城了!市長彼得‧范‧德‧維爾夫( Pieter Adriaansz. van der Werff)為了振奮士氣,向市民們喊話:「食物我沒有,我 只知道我終需一死,如果砍了我的手臂,將它切成碎塊,並分給大家吃可以止住你們的絕 望,那麼,就這樣做吧!」這番話的確鼓舞了陷入絕境的市民,事實上,此時已有數千名 市民死於饑饉,且禍不單行,城內開始流行瘟疫,單是染病死亡的就有800名。市民們都 心知肚明,投降雖然會獲得一時的痛快,但殘忍的西班牙軍隊絕不會放過他們,投降只有 屠城一途,如果繼續守城或許還有一絲希望。   正是這樣的希望支撐著他們繼續堅守,或許上帝看見了,給了他們一線轉機。9月18 日,風向改變,強而有力的西風將海水吹入內陸,反抗軍船艦總算可以前往救援了!一路 上雖然有許多西班牙軍隊的駐紮點,但西班牙士兵對於高漲的海水心生恐懼,紛紛落荒而 逃,只留下距離萊登南方不遠的小山拉曼(De schans Lammen)有西班牙皇家軍隊駐守。 但上帝似乎願意給荷蘭人更多的好運,西班牙統帥瓦爾迪茲於10月2日晚上下令撤退,無 視將西班牙士兵嚇跑的海水也侵蝕萊登的城牆,造成部份城牆倒塌,使得萊登城十分容易 攻陷。   翌日,援軍總算到達萊登城,並發放鯡魚和白麵包給饑腸轆轆的市民,夜裡,市民們 煮著用紅蘿蔔和洋蔥為基底的燉菜,開心的慶祝。時至今日,每年的10月2日和3日就是萊 登的解放慶祝日(3 Oktober Feest),市民們從2日傍晚便開始狂歡,市政府前也會發放 鯡魚和白麵包給民眾,城內的主要街道滿是攤販,為的就是慶祝這個極具紀念性的日子。   市長彼得‧范‧德‧維爾夫功不可沒,事實上他在圍城前不到五個月的時間才選上市 長(反抗軍起義後最先的四個城市的市長之一),萊登舊城南端有座范‧德‧維爾夫公園 (Van der Werfpark),中央有有座雕像,正是為了紀念他而設立的。 《後記》   逛完了萊登城,天色已經暗了,記起我和沙發主約的時間,便趕忙赴約了。沙發主是 萊登大學法律系的學生,一位會說西班牙文的荷蘭女生,雖然是女生,但我還是有些緊張 和不自在。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利用沙發衝浪的方式寄居在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家。晚上 她帶我參加了一場朋友的聚會,出發前她在鏡子前熟練的上了睫毛膏,完全素顏的我一直 很好奇為什麼她的睫毛翹成這樣,還需要擦睫毛敲呢?(現在我懂了,追求更美的自己, 是一種本能)。聚會地點的主人是一位在荷蘭工作的法國人,披著橘色的羽毛圍巾出來迎 接大家,讓我到現在即使完全記不得他的長相,也忘不了那樣的裝扮,他說他完全不想住 在法國,但又不知道要在哪裡久居,這是我第二次聽到法國人說不想住在法國,直到現在 我還不懂為什麼。當天晚上我們一同吃了披薩,也喝了些酒,氣氛很好,我還記得一位就 讀萊登大學的德國學生對我說「臺灣人基本上都是中國人」的時候,我那一臉的錯愕,英 文不太好的我想說些什麼但卻又使不上力,整間屋子裡充滿不同的語言,我想,我是有些 醉了。   隔天一早,我就跟沙發主人道別了。前一天晚上我是睡在她客廳的沙發上的,但是非 常舒服,我睡得很好,我們聊到好晚才睡,這個女生不簡單,我是這麼認為的。   我告訴她一些我對萊登的觀察,也問了一些歷史問題(雖然她並不是回答得很清楚) ,她告訴我萊登最美的地方是萊茵河沿岸,叫我一定要去看看,那裡是萊登城最早的發源 地。於是,我背起背包,趁著太陽還沒真的開工,人潮還沒湧入前,來到萊茵河畔的殼物 橋(Koornbrug),雖然沒有遇上市集,但沿途風光旖旎,我有好心情。   啟程,再聽我說說關於萊登的故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180.97.1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464622776.A.654.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toiletmei (175.180.97.106), 05/30/2016 23:40:42 ※ 編輯: toiletmei (175.180.97.106), 05/30/2016 23:40:52

05/31 04:46, , 1F
寫的好
05/31 04:46, 1F
文章代碼(AID): #1NJ5xxuE (Europe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