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駁嚴長壽 關於鬼島舉世無雙的教育論述

看板Education作者 (悄然停止的詩篇 F.I.F)時間11年前 (2013/06/17 11:34),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什麼做自己的教育部長?我看嚴長壽想當企業的教育代表吧!! 自從實行了新自由主義以來,罵學術、罵文憑主義、罵青年,但沒罵補教業者、大學法人 化的「三要二沒有」難道還少嗎? 不必每兩三年就出書,時間到了再來套套邏輯炒冷飯! 目前教育學科研究都聚焦在校園裡,其中又已談論如何評鑑最多---把分贓遊戲視作理 所當然。 沒有一本著作是在談論補教界的! 科展補習班的怪象只是冰山一角。 補習班之於校園在新自由主義教育者的眼中如同股票市場之於公司法人: 公司本身可以爛,只要股票指數漲與跌都按照預期就好, 學校可以惡搞,也以撙節到只剩下一個名也不要緊.... 只要定期每年生產出前三名與升學率、考照率等數字出來就可以了! 當教師只忙著把他們與學生的互動化成「可以用的」經驗資本,以及年資。 用來合理化雇主的剝削,這就叫做金融交易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 不只臺灣的「學」與英文的learning、education、pedagogy不同; 我國「當一個...」的意義也與英文的「as a....」天差地別。 中文說「當一個老師」指學一套東西,要聽話、要「肯學」;而as a teacher卻暗指教師 是個有自主性的身分。 你如過只活在表格、圖表與數據之中,那他們講的都是對的.....但偏偏人類活在現實 中。 職場的概念說:不管是誰來做一樣的事,都必須給我生產出一樣的結果;如果不是,那就 是你的問題。 「職場」本身必須什麼也不談,因為牠一講話就啟人疑竇。 用Niklas Luhmann的系統理論來說: 它必須否認有自我再製(在生產)、自我參照這回事;必須極力避免提升複雜度以面對環境 ........ 所以「職場」必須否認有環境存在。如此勞工就只有AGIL,勞工就只有「適應」的份了, 萬歲! 照理說受過教育的人愈多,民眾就愈難奴。 所以有些看不慣的就說了:你們這些人就是書讀太高啦!但其實這無宏旨─ 一個無奴性的人,就算他是留學還是台清交,職場上一樣都是不要的.....根本就不存在 所謂「文憑主義」 除非沒有奴性,光憑學力就能被接受,到時這些人再來嘴砲也不遲。 也沒必要砲「菁英」。菁英?誰是菁英?如果他從政了或是成為無良企業家,那沒人會懷 疑他是「菁英」。 但當年輕人滿口資本語言,自以為「逐夢」(不是"築"夢)、當台大碩士跑去幹設備工程 師、 當台清交自我否認說「我態度很好」的時候,我可看不到菁英阿!! 青年世代的思維模式完全複製(藉由消滅他者)上一代,此乃真正的危機。 臺灣的教育,太強調「改變自己」。 鬥垮奴性,從出生到大學化為「休戰區」是必要的,推動大一、大二不分系這樣的「休戰 區」一樣必要! 正如school這個是最早的意義是閒暇,商業(negotium)則是非閒暇,這與一個「現實充 」互相違悖。 佛教說最值得追求的是暇滿人身,即所謂八種無瑕。 現行實施的叫做盲動主義,是指要求要有很多行為,但最後一定要原地轉圈圈。 臺灣正是這樣一個刺槍術社會,總要退後九步、退後十三步,和別人退不一樣多就該死! 在台灣值得「學」的東西正好限制在「值得教」的東西,這預設了能在補教界生存的人 屬於好為人師的人格。 於是「尊重孩子的差異」變成了一句空話,因為光是內向/外向這組差異就從未被尊重過 。 不只孩子,連成人也從被被尊重過。 台灣脈絡下的「學」只限於師徒制而已。 而各式各樣的「學員」則擴大了學徒制的適用範圍,排擠了教育的生存空間。 臺灣的教育就像房子,明明就沒有蓋好,卻宣稱早就蓋好了:反正已經可以貿易牟利。 令一批人則動用反動的修辭之無效論:反正蓋好也是蚊子館,不如拆了(不如廢掉教育)。 前者譬喻戮力將校園改造成職業先修班,不遺餘力灌輸宿命論,明明裡頭沒有教育卻睜眼 說瞎話。 後者譬喻真面目被揭穿了,他無法再藉此牟利,又民眾顢頇好欺負,他索性主張毀掉教育 永絕後患。 說教育不能賺錢,那要他有什麼用無異於捨不得讓人民住,把蓋到一半的房子拆了去做 其他投資。 這就是反動的修辭(Rhetoric of reaction)中的無效論(Futility)話術: 他們要證明辦教育「不但沒有用,還有害」,這就進階到「危害論」了。 總之牠們說政府最好放棄教育,好把更多的錢投注在他們身上「拼經濟」! 作為職場的教育體系,根本還沒有機會談到教育...只是有愈來愈多的東西要「學」,為 了雇主的cost down要自願背上愈來愈沉重的認知負荷。 作為一個經濟體要進步,本來就是要強迫企業去cost,不讓牠們cost down。 企業們只想壓榨到底看會不會發生奇蹟的作法,之所以得以免於消滅不是cost down的緣 故,而是因為做了政府的寄生蟲:租稅減免在減免,又幫助他們圈地之功。 企業若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就不會去cost down了,或根本就不會有企業成立 。 為什麼只在教育學研究所開批判教育學?為什麼連大學都不見得有STS課程? 商管中人愛講機會、潛能。機會是機會主義的機會,潛能是已經有某種預設好的東西被 誘發出來。 潛能以及機會的意義都不同於「可能性」。 -- N某圖文網頁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virgin_spica 以MAHORABA TUNAK為首的改編圖文, 以Akaa'sa Chromatic為首的創作, 已是定番的怨念文.......不定期發文中 有興趣請看,想踢館的再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2.73.132

06/17 12:43, , 1F
建議排版一下...
06/17 12:43, 1F

07/03 12:39, , 2F
究竟你是駁斥他什麼論點 至少提一下吧 還是要駁斥大家沒看
07/03 12:39, 2F

07/03 12:39, , 3F
過他的整本書?
07/03 12:39, 3F
文章代碼(AID): #1HleFIYG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