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

看板Education作者 (逆鱗)時間14年前 (2010/06/09 02:50), 編輯推噓-1(01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 更新日期:2010/06/09 00:35 心齋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孕育中國文化的土壤。亞思培更以孔子、釋迦摩尼、蘇格拉底等大哲所處的時代為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由此可見孔子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現在,讓我們拋開五四以來反傳統的情緒,重新檢視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會驚訝,孔子的教育方法竟是如此的先進,絕非後世腐儒村夫子、老學究式的冥頑不靈,足令現代教育工作者自嘆弗如。因此,我們要認識真正的「孔家店」,一定要重新發現真正的孔子,認識他進步的啟發式教學。 我們可以將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分為兩種,其一是孔子希望學生做到的,其二是孔子自己對學生做的。孔子希望學生怎麼做呢?首先,孔子的教學經驗豐富,他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他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這裡點出了學習與思考不可偏廢,以及「學」是「思」的基礎,先學而後思。 學習,是廣博地吸取知識以為己用,知識是一種材料,然而知識累積在我們的腦子裡面是死的,必須運用思考活化它。反過來說,思考不是天馬行空地毫無依據,而是要根據既得的知識來做推理、分析、綜合的工作。學識越廣博,可供運用的材料便越多,因此博學是基礎,思考是催化劑。 孔子的傑出弟子也懂得這個道理,並加以闡發。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子夏的這一句話,有兩個意義:其一,學習的目的是使自己成為一個「仁」者,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因為孔子那個時代,對他來說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也不像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學科。但我們大可將之引申至道德以外的學習上。其二,子夏能夠結合孔子平日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依照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是孔子期望學生能夠做到的。 孔子除了希望學生能有自己的見解,更希望學生能夠據理反駁自己。我們可以舉孔子難得一見地對顏回的批評:「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顏回不是一個有助於我的人啊,我所說的話,他沒有不欣然接受的。」)(《論語˙先進》)孔子對顏回的讚美,我們在論語中隨處可見,比如:「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這位被孔子高度讚揚的學生,竟然也會被批評,而批評的理由竟是「我講的話,他沒有不欣 然接受的」。可見,孔子多麼希望學生能夠擁有批判性的思考,和不服從權威的精神,這樣一方面可以「助我」、一方面師生之間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互裨益。不過孔子仍私下觀察他的愛徒顏回,然後發現「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說到反駁孔子,子張應該考第一。子夏的門人問子張與朋友交往的問題,子張問他:「子夏怎麼說呢?」他回答:「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值得交往的才交往,不值得交往的,拒絕與他交往)』」子張說:「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跟我知道的不一樣啊!君子尊重賢能而容納一般大眾,嘉獎善人而憐憫不善者。如果我真是一個賢人,那為何不能容忍眾人呢?如果我不是個賢人,那麼大家都將拒於我。如此一來,「拒人」的說法怎麼能成立呢?」)子張用嚴 謹的邏輯間接反駁孔子「無友不如己者」的言論,因為如果我自己百不如人,人家都要拒絕和我做朋友,這該怎麼辦呢?子張的這番談話不知道孔子有沒有聽到,如果孔子聽到了,肯定會對他另眼看待的。  孔子也希望學生有概括的能力,能用簡短的幾個字,概括博雜的學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摘要的能力。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又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還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各種學問都有中心思想,然後再由中心思想,演伸出許多旁枝末節,因此孔子希望學生能夠抓到各種學問的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不是長篇大論,而是簡短的一兩個字。抓到中心思想,剩下的枝節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甚至可以「聞一知十」。  孔子還要求學生有比較、推理、判斷的能力。例如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主張,運用推理,可以知道百世以後的事情, 這當然是一種誇示,但卻突顯了推理的重要性及便利性。 下面這一句話可以概括孔子希望學生具備的能力:「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孔子要人避免四種毛病:隨意猜測、絕對肯定、拘泥固執、唯我獨是。為學須避免這四種毛病,才能進一步擁有批判的能力和客觀的推論。 孔子又對學生做什麼呢?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憤」,就是有想要把某事搞懂的慾望,但是搞不懂,這種「求之不得」的激動;「悱」就是知道大概是怎麼樣,但卻說不出來這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這兩種狀況,都可以算是學習上的瓶頸,等著老師去點通他。孔子不會馬上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要學生自己有所思考而不得,或是有所得而說不出的時候才會踢出臨門一腳。下面這個例子更能生動地表現出來。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看到子貢能夠拿詩經中相似的言論來比較,能夠「舉一反三」了才說「始可與言詩矣」。「舉一反三」這個概念,還必須跟 「一以貫之」一起看,只有懂得「一」的中心思想,才能運用這個中心思想推理或者聯想出所有的枝節,資質一般的可以「聞一知二」,資賦優異的則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孔子對於學生是輔助的角色,只在關鍵時刻適時地點醒學生,而非餵答案給學生囫圇吞的機器,因此學生想要在學問上有所增進,主要還是得靠自己。  在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這個原則之下,孔子也擅用誘導的方法。即使是「聞一知十」、孔子的高徒顏回,也深刻體會到老師的「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子罕》)總之,學生一有問題,孔子便丟 出一點東西給他咀嚼,學生覺得不夠了,再問,孔子便再丟一點東西出來,這就是循循善誘,慢慢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循序漸進地將學生導引到更高的境界。 孔子的教育主要是教導學生成為一個「君子」、「仁者」,這是道德教育,但是他的教學方法實在可以廣泛的被應用在各種教學上。孔子的思想雖然貫串中國歷史,但是真正得其精華的卻有如鳳毛麟角,甚至孔子的親傳弟子也無法將孔宗師的思想傳下去 ,使孔門思想流於形式化,後代多的是村夫子、老學究般搖頭晃腦的腐儒。孔子思想精華之不傳,卻可散見歷代特出之士,如東漢的王充力斥讖緯符命、天人感應之迷信;又如唐代劉知己之「疑古」、「惑經」;王陽明之「知行合一」及「記得做甚?曉得就好」的教育觀。此皆未顯於當世,或未傳於後世,而實得孔子不傳之「心法」也。 這些當代「異端」好比馬丁路德,有人說馬丁路德是重新發現基督教,他們便是重新發現孔教。我們現在的教育,課堂大多是老師的一言堂,考試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背多分」,讓學生只會在枝微末節上講究,見樹不見林;學生上課只是「講光抄」,手指在動,腦子在休息。甚至有老師會視學生上課發問為浪費時間的舉動。這些完全違背了兩千多年前孔教育家的教學方法,實在是中國教育的悲哀。孔老夫子根本不要你們這樣子唸書嘛。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心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專攻中國哲學思想史。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09/17/274dw.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40.84.26

06/10 08:03, , 1F
貼文章前請排版。
06/10 08:03, 1F
文章代碼(AID): #1C3f3_aS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