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電影艋舺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看板Education作者 (justice )時間14年前 (2010/03/20 17:4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艋舺》效應-家扶強調為孩子建立一把心中的量尺 WEnews公民記者QQ/報導 國片《艋舺》正夯,延伸出之負面效應逐漸發酵中,在「意義不敵義氣」的認知下,負面 社會事件已有所聞,焦點大多放置於青少年紛紛仿效電影情節,鬥毆事件有如太子幫翻版 ,父母師長憂心忡忡,擔心電影為孩子帶來不良示範,類似事件將層出不窮。長期重視兒 少福利與社會教育的家扶基金會強調,「杜絕它,不如接受它! 我們要藉機帶給孩子一把 心中的量尺」。運用年輕人喜愛的流行電影,製造媒體識讀教育的機會,學習辨別是非善 惡,讀到背後的意義與精神,而不是讀你想讀的,只理解到自己所想理解的部份,難免曲 解真意。  青少年的次文化是一種社會變遷下的產物,在青少年處於發展自我統合、尋 求自我角色認同的階段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影響力。學者Sebald(1984)曾提出八項重 要內涵來檢視青少年次文化,包括:獨特價值觀與規範、特殊之暗語、易受大眾傳播之影 響、注重流行時尚、重視同儕歸屬、特定身份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同儕支持、滿 足特殊需求(如犯罪或脫序次文化)。因此,艋舺朗朗上口的台詞、義氣風發的主角等, 在流行時尚的潮流下,都成了青少年追逐仿效的對象。 家扶基金會王明仁執行長表示,現今社會擁有太多多元化的媒介與刺激物,我們無法為孩 子杜絕所有可能危害心靈的人、事、物,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將孩子保護成絕緣體。縱然處 處周全的保護,百密仍會有一疏,溫室下的花朵固然美麗,但出了保護層後是否能美麗綻 放依舊?這才是我們所需要關注的。  由於《艋舺》這部影片列為輔導級,為了支持國 片,家扶基金會建議家長可陪同孩子一起觀賞,或在孩子看完影片和孩子討論心得,正確 導引身心尚未成熟孩子的價值觀。另外,建議學校老師在看完電影後也能將之轉化為正向 教學,與學生討論以釐清正確觀念與行為態度。 義氣是什麼?又該用在何處?這些都是在家裡或課堂上學不到的課程。透過電影媒材的討論 ,成人可以從旁引導,和孩子一起觀看與討論,相信送孩子一把判斷是非的量尺,遠比在 一旁滅火禁止來得更為重要。 王明仁執行長強調,家長或學校若發現孩子看完電影後出現負面的仿效行為,或造成觀念 上的偏誤,別急著責備孩子,我們可以透過「傾聽、接納與澄清」的回饋機制,先聽聽孩 子的聲音,從孩子的人際互動過程中從中了解狀況,以溫和的口吻先接納孩子的想法,再 將接收到的訊息適當的反應出來,引發孩子的思考行為,與孩子來場對等身份的心靈交流 。而在學校裡,老師也能帶著孩子一起討論這樣的課題,排除教條式的思維,透過同儕間 的討論,拋出問題讓孩子有深度思考的機會。人生只有一次,孩子可以不必事事親自從錯 誤中學習,藉由電影故事的反思,可以延伸許多教材,也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74.203
文章代碼(AID): #1Bf9aJ6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