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外國人看中國教育的局限 編譯 ◎ 陳邁克

看板Education作者 (cc2230)時間15年前 (2009/06/18 08:57),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外國人看中國教育的局限 編譯 ◎ 陳邁克 圖文http://tinyurl.com/l8wl4k 《洛杉磯時報》五月五日發表前南加州大學MBA講師波洛克(Randy Pollock)的評論文章 〈中國自我設限〉(China's boxed itself in),文中陳述作者對中國教育的看法。作 者認為,中國教育不強調批判性和創造性思考技巧,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依 賴記憶和抄襲應付學業,此種教育制度已經危及中國的未來發展。 中國教育缺乏思考創新 中國教育強調數學和科學,這當然能迎合經濟成長,但是,中國教育缺乏創造性思維,這 可能剝奪其創新能力。只有科技知識加上精煉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考技巧,才能幫助取得 創新優勢。中國教育制度向來不強調教授這些技巧,可能會損害未來在發展創新經濟上的 努力。 中國學生缺乏創新 波洛克的中國學生並非剛從大學畢業,他們是國營企業和跨國公司的中階主管、財務分析 師和行銷人員。他們大都是聰明、貌美的男男女女,不乏天份或意見,但是,他們已被很 少強調批判性思考和創新的教育制度塑造成型。 這些學生經常從網站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抄襲文章,他們 經常認為抄襲是發明和創新的優越商業策略。在整個學期中,他們一直想知道,他們須要 背哪些東西來應付期中考和期末考。 波洛克接受西方教育的同事,包括西方人和中國人,對此現象都有同感。並非西方的大學 生不需要接受批判性思考的訓練,而是他們不會如此盲目地固執於這種看起來相當侷限的 方式。 儘管中國興建了很多公路、水壩、橋樑和機場,但是人們心中鮮有行銷和管理的觀念,中 國品牌要贏得世人的認同,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高薪延攬海外人才有用嗎﹖ 有鑒於此問題,中共當局與美國的南加州大學(USC)、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耶魯大學(Yale)、麻省理工學院(MIT)及法國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Insead)等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並於近期提出「千人計畫」,欲以重金引進海外人才赴 大陸推動科技創新。 提出這項計畫的官員和教授,試圖解決中國教育的缺陷,然而,他們本身卻是這種教育制 度下的產物。人們擔心,中國的研究環境因為不鼓勵獨立思考和開放,可能使高薪蒙上陰 影。一位馬里蘭大學教授表示:「金錢在現實面是重要的,但決定因素是我們能否像在美 國一樣有很高的產出。」 對於中國而言,若想最終成為創新強國,進而成為經濟強國,不僅需要與西方頂級學府建 立合作關係,或延攬人才推動創新,還要為年輕人建立知性豐富的學習環境,並善用街頭 小企業家有的創造活力,將其引入課堂。 波洛克最後說,中國不需要重金聘請的科學家,他們需要的是很多很多的文科教授。 科研成就反映中國教育問題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五月十日發表讀者來信,一位在中國教英文的外國人以 諾貝爾獎為例陳述中國教育的缺陷,與波洛克在《洛杉磯時報》發表的文章產生共鳴。 這位讀者十分認同「中國教育制度差,必須重新塑造,中國才有前途」這樣的觀點。他表 示,中國(包括西藏和台灣)只得過六次諾貝爾獎,而人口不到中國四分之一的美國得過 三百零九次,加拿大得過十七次。 當然,諾貝爾獎只是一種指標,但它是基於創造力而頒發的。中國大學生的創造力,在中 小學的十二年裏已經被教育制度破壞殆盡。這種情況不是意外。不學無術的人比稍有己見 的人更容易掌權。 對於第一線研究而言,儘管在先進國家工作不是充分條件,但可能是必要條件。擁有最多 創造力的人如果在落後國家待一輩子,他可能很難贏得諾貝爾獎。 當中國移民和海外華人科學家,能在北美和歐洲的實驗室裏很有成就,而就平均而言,仍 是貧窮國家的中國卻能花大錢從事高科技研究,並擁有豪華設備的實驗室時,諾貝爾得獎 清單的懸殊差距所顯示的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43.39

06/25 16:05, , 1F
包括台灣?
06/25 16:05, 1F

06/28 00:00, , 2F
不包括,台灣是海外華人圈,不屬中國
06/28 00:00, 2F
文章代碼(AID): #1AEP4Cnq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