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劉紹臣︰豪雨+熱島 極端氣候危台

看板Ecophilia作者 (Rejoyce )時間12年前 (2012/06/25 11:55),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5/today-p1.htm 《星期專訪》劉紹臣︰豪雨+熱島 極端氣候危台 記者黃以敬/專訪 台灣甫進入颱風季,颱風還未發威,六一○、六一六豪雨卻 已造成從南到北淹水、六死二失蹤的嚴重傷亡;中研院環境 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警告,台灣「強降雨」在過去五十 年已成長一.五倍、「超強降雨」更增加二至三倍,到二○ 三五年預估強降雨還會再增加一倍,但是目前政府治水工作 其實都偏重「救災」,還沒有真正開始「防災」,台灣疏洪 防洪設施及容量必須增加二至三倍,否則遇水就成災的危機 恐會不斷重演。 地球增溫 大雨多小雨少 Q:才剛進入颱風季,六一○梅雨、西南氣流就已釀災,有 人形容是水龍年作祟,台灣面臨降雨惡化的氣候變遷? A:我們跨國做了十多年降雨研究,確認空氣污染與降雨關 聯性,顆粒物進入雲層,形成水凝結,導致降雨變化,還有 國際研究地球氣溫增加,確實也已影響降雨強度,台灣與全 球都出現「大雨變多、小雨變少」趨勢。 國際研究估計,地球大多是海洋,地球溫度上升一度,就會 增加水蒸氣七%,亦即降雨至少多七%,而且降雨量在過去 平均前十%的強降雨更明顯增加,呈現倍數增加。 而全世界在過去百年增溫平均○.七度,台灣卻已增溫一. 三度,強降雨變化超過全球。依台灣歷年雨量統計可見,前 十%強降雨的雨量,比五十年前增加一至一.五倍、亦即增 加一五○%,而更前端的前一%超強降雨,更估計增達二至 三倍,「這是很可怕的」。而且降雨越來越集中化,基隆過 去百年來每年增加一二○○毫米雨量,但降雨天數少了半個 月,台北增加三○○毫米降雨量,降雨天數則少了一個月。 極澇極旱 難逃糧食危機 降雨強度也與頻率成正比,增速也在加快;類似莫拉克颱風 (八八水災)這種三天降下近三千毫米雨水的夢魘,出現機 率會比五十年前增加二至三倍,而且將縮短在二、三十年內 就會發生。如果古人把大雨成災的年代形容成「水龍年」, 過去水龍年傳說六十年一遇,未來「水龍」成災的機率勢必 會大大增加。 同時也須注意的是,在台灣每年總雨量沒有明顯變化的前提 下,前端強降雨增加,相對地,降雨量在後端二十%以下的 中小雨是減少的,台灣小雨量估計已減約一半,發生缺水旱 災的機率也在增加。台灣降雨量雖是世界平均值的二.六倍 ,但水留不住,平日降雨又減,每人平均只分到五分之一的 水,人均水資源也是不足。 而且中小雨是台灣稻耕依賴的用水來源,因此,春耕大概十 年中就有五年面臨缺水。氣候變遷在全球已引發糧食危機, 台灣也避免不了。 熱島效應 都市水患加劇 Q:台灣對降雨的承受力似也變弱,梅雨季動輒成災,都市 淹水也越來越多? A:台灣增溫速度高於全球,使得降雨天數減少、雨量也更 集中,降雨量或是時雨量破百年紀錄的狀況越來越常見;而 增溫一大肇因也是都市「熱島效應」。 統計顯示,台灣有四項環境問題是全球第一,台灣人口除以 土地的人口密度全球第二,但人口其實是集中居住在僅三分 之一的平原上、尤其是西部平原, 居住平原的人口密度其 實是全球第一。台灣還有工廠密度、車輛密度及能源消耗量 ,更是全球第一,在在使得都市形成溫度環境惡化的熱島效 應。 過度開發使得道路建築取代許多自然山林,空氣污染物也把 日照反射回去,日照明顯縮減,相較於四十年前,台灣每年 日照減約三百小時,以平均一天十小時日照來算,等於一年 少了一個月日照, 對生物成長有很大負面影響。 日照縮短 年減三百小時 儘管日照減少,地表溫度卻還是增加,因山林植被對地表散 熱冷卻的自然作用消失,污染物也使得都市無法散熱,研究 顯示,台灣白天均溫沒有明顯下降,晚間均溫卻較四、五十 年前增約二度,白天到夜晚的高溫時段在延長,這使得冷氣 等能源消耗大增,節能減碳更難。 熱島效應也延伸到降雨,大雨不只下在山地,「越來越多下 在都市」。海水水蒸氣升空遇冷成雨,以往大多降在山區或 水庫等水源地,現在被都市取代,直接降在大台北地區、西 部平原;且遇到都市溫度高,午後陣雨威力也越來越大。 國家防災中心模擬台灣淹水潛勢區,及近年水災資料彙整, 台灣易淹水地區面積擴及上千平方公里,雲林、屏東、嘉義 、彰化、高雄、台南、宜蘭等地尤其必須警戒;但最近六一 ○水災,桃園楊梅時雨量一二二.五毫米、平鎮一一三.五 毫米,都破了百年紀錄,新北市板橋及台北測站的日雨量三 百六十毫米和二百七十七毫米,也都打破史上六月紀錄,降 雨對都市的威脅明顯擴大。 但國內都市下水道排水容量有限,例如台北市、新北市只能 因應七十八毫米瞬間降雨,桃園縣更僅五十毫米,大台北盆 地的治水籌碼幾乎都只能押在幾十個抽水站上,但瞬間雨量 動輒超標,水排不出去,淹水自然頻傳,國內排洪設施只怕 已無法因應氣候變化。 提升防災 須從源頭著手 Q:但降雨似乎很難掌控?這次氣象單位對泰利颱風及西南 氣流的警訊就被質疑測不準,各大都會的「豪雨假」、「颱 風假」更是放得爭議四起? A:目前雨量監測在科學上確實還有難度,大多是透過飛機 、氣球、衛星偵測雲層,以往較靠人力經驗判斷,現在則有 雲端電腦判讀衛星雲圖及監測數據輔助估算雨量,但還是難 免有誤差,一般而言,整體有六十%的準確度,在國際上就 算不錯的水準,以一千毫米雨量來看,四百毫米內的誤差是 可接受的,降雨位置在五十公里以內範圍,也是可容許誤差。 颱風假、豪雨假的拿捏更困難,不放假涉及民眾生命安全, 放得太多則被質疑浮濫、動輒損及數億經濟產值及人薪支出 ,對地方首長確實是一大挑戰。 而過去台灣飽受地震與颱風危害,因此颱風假過去大多是看 風勢強度,房屋建築對於防震與防範颱風的強風也有加強, 但強降雨的水患威脅越來越大,勢必成為新課程。雨量預測 作業及技術可再研議提升,首長對於防災的因應,還是需審 慎從嚴、以人命安全為上,各界應多體諒其中難處。 目前台灣每年梅雨季是五到六月,颱風季則從六月到十一月 一直有可能,五至十一月都是令人擔憂的汛水期,要減少水 災與相關政治爭議,仍必須更從源頭去提高防洪技術及標準。 治水疏洪 拿出魄力改革 Q:每次遇災,政府都高喊要治水,也曾編列近千億治水預 算,內政部長李鴻源近期更提出大台北人口疏散等構想,有 無進一步建言? A:政府確實花不少經費治水,例如九十四年政府罕見地編 列八年八百億治水,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後,中央與地方也 花上百億整治,但其實都比較是在「救災」,很多用在災情 整頓上,還不是真的要「防災」,根本不是在改善各流域的 疏洪防洪,恐無法論及預防災害。 而以目前台灣氣候變遷的速度及強降雨呈現倍數成長的速度 來看,防洪、防土石流及防旱措施,在二十五年內,需要比 過去五十年至少增加三倍。例如日本東京地區過去常有水患 ,日本政府從鶴見川上游開始造林,中下游沿岸做了三千多 個滯洪池。國內有學者估算過,淡水河流域的大台北沿岸若 要增設滯洪池等洪水容納及排放體系,估計要上兆元,而全 國這種都市分布的水域地區,就有五至六個。 又如內政部對國土容量的調查規劃,涉及對都市人口的遷移 疏散,目前在山區遇上豪雨要強制撤離民眾,就常遇到阻力 ,未來要更大規模的疏散都會人口,勢必是更重大的挑戰、 需要更多法令與資源配合。 中研院去年底曾對總統府提出氣候變遷因應建議書,從山坡 地管理、海岸地層下陷、水資源不足到都市發展及對水災因 應能力檢視等,在在提出建言,可能因面臨總統大選,這種 龐大的改革很難獲得重視及承諾;但環境氣候變化的危機越 演越烈,台灣社會必須更正視問題嚴重性,政府需有更大魄 力,災難的預防工作不能再拖延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38.97

06/26 22:26, , 1F
推~~感謝分享^^
06/26 22:26, 1F

06/29 20:19, , 2F
借轉大氣板,謝謝
06/29 20:19, 2F
andy5807tw:轉錄至看板 TY_Research 06/29 20:19
文章代碼(AID): #1Fv-4uHg (Ecoph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