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Re: [新聞]台灣財富匯集黃金四縣市

看板Economics作者時間17年前 (2007/02/17 02:3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36 (看更多)
※ 引述《liton (歐吉桑留學生)》之銘言: : 你的推論有幾點我覺得有疑問 : 首先是高毛利產品的演化 : 是不是產品只有高毛利無法量產 以及量產但毛利不高兩種路? : 高毛利的來源在於對手的技術障礙 : 你能量產並不代表對手公司也能量產 : 這代表你的下游廠商不買你的貨 品質就會出問題 : 那麼景氣不好的話 客戶也不敢砍你價錢 : 我本身遇到的例子是... : 這樣的例子在產業是相當普遍的 其實去翻他公司的年報 他的94年以來5年營收是 94-93-92-91-90 11,005,270 10,706,354 10,240,400 8,088,114 5,212,664 淨利 2,164,292 2,857,627 3,474,161 1,780,714 2,177,374 也就是單單營收只有1千多萬 200萬的淨利,比例很高,但是數值很大嗎? 他的6+的EPS也是未做調整前的 (其實這只是又再次證明我拒絕看台灣商業雜誌是對的 = =) 他的市場是全球化,很大沒錯,是值得經營的產業沒錯 但是能值得大量投資嗎? 這個產業能撐起多大的總營業額? 當你把時間點定在定點,當然不只這兩種 我說的是產品演變的趨勢 你說的沒錯,高毛利有來自於對手的競爭障礙 障礙通常在哪? 除了專利的政策跟法律問題影響最大之外 通常技術是沒有啥問題的 問題在於能不能量產 ps3的設計概念跟晶片全球有多少工程師都了解? ps3的防拷專制有多少人會破解? 但是破解了之後 能不能被拿出去賣? 所謂能量產,意味的就是生產能夠合法,有標準化,能夠拆解 像是最賤價的PC,你每一個零件,都能夠有專業的機器,只要你有錢就能買到生產機器 依賴你創造的流程去使用專門機器製造,產生價值 小到特殊規格螺絲釘、散熱片,大到CPU,都一樣能模組化 只要花點小錢去買一台,全世界一堆人都會做出來 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像老郭一樣硬幹才能賺錢 沒辦法模組化,整合性太高,要做出成品只能從頭到尾學一套完整的流程,花時間,心力 你也只能依靠你才能產出,頂多請幾個徒弟,慢慢教導她們學會 然後期望某個人能夠學到心得,然後產出double 然後再期待你+你的徒弟能夠同時教兩個人以上 但是就要保佑這段時間內A或者你的學徒沒出意外 因為你被生產技術傳遞的方式限制住了,你沒辦法只專注於某種零件的局部生產 或者也沒辦法專注於所有零件的組合方式,所以沒辦法分工 這又回到經濟的元古老話開始 你既很難轉移,所以也不用太擔心被偷 因為學習到的人也不用在意你的競爭 因為他知道你那時候快啪了,就是他的年代了 浪費心思分家篡奪的問題,不如拿來專心經營,保證有固定的產出跟收入 最直觀的就是知識可以量產 智慧沒辦法量產 你可以今天教他數學整數,明天教他小數,期待他複製你的操作反應 但是沒辦法今天教他5歲的生活價值 然後明天教他10歲的生活價值, 然後期待在20歲就學完100歲的人生價值,或者就算你形式上碎碎唸的教完 但是他的智慧還是永遠沒辦法從你那邊複製一份 所以你可以看到補習班可以量產知識 但是走在路上不會有人跟你說他量產智慧、思考力、判斷力 : 第二 : 以高爾夫球頭為例 其實一整套的高爾球杆也沒多貴 所以不算奢侈品了 : 請參考這篇報導 這是講復盛 : http://media.career.com.tw/company/company_main.asp?no=344p147&no2=64 : 沒有量產的話 年產量怎麼能到1300萬支 : 另外..這家公司是代工做高爾夫球球桿 : 所以也不是行銷取勝 上面已回覆 其實我根本不懂高爾夫怎樣作,也不了解該公司 所以我也不知道老闆定位到底是生產零件 還是他定位的business model是開發通用性的材料 然後現階段的行銷上選對市場,能用到運動市場所以賺大錢 如果是前者,他表示他在該產業很行,將生產提高到非常高的效率 這種情況下跟傳統的"專心作好本業"的概念沒有啥差別 經營者也不需要在意現階段的毛利多寡,因為跟當兵一樣,撐到最後就是我的 這種東西怎樣半到雖然學問大,但是概唸已經沒新學問了,沒啥好談的 如果是後者 我認為怎樣去決定自己公司的經營形式, business model是很重要的 對於未成立的公司,當然可以開放的設想市場,然後創造新model 但是已經成立的公司,就是只能改變自己的model 而不是設法消滅舊的企業,在創造新的企業,這差異很大的 如果把自己定位在提供商品,就會經營出雜貨店, 定位在"便利的"提供商品,就會出現便利商店 這樣的經營內涵跟營收結構差異性當然很大 拉回來比較相關一點 我會想要回文 是因為覺得台灣現在一堆人在設法營造敵對的氣氛 覺得剷除台灣的電子業,其他產業就會回春的樣子 fine 我只是很好奇,把雞蛋放在破掉的一號籃子,或者是放在也會破掉的二號籃子 會有哪些差異? 現在問題根本不是雞蛋該放在哪個籃子,而是該怎樣找一個、做一個沒破洞的籃子來裝 雞蛋怎麼放,市場去決定 假設台灣total有10的錢 投資高爾夫球頭的return很高沒錯,maybe output(0.01)=2,超完美的倍率 但是也許他只需要0.01的投入,return就變成0拉 對於一個經營者而言,當你手頭上有這麼多錢可以買,同樣花心思去servey一個市場 另一個是 output(10)=14, 他沒有動機把自己累死,然後找7個類似的高回收市場,然後投入他所有的經營能力 他的經營能力也是成本阿,在他經營能力許可下,當然是把淨利的數字極大化 而不是把淨利的比例極大化,這樣他早就過勞死而卻剩下一堆閑錢 : 第三 : 高毛利產品往往不是民生必需品 但也不一定會是奢侈品 : 經濟學上或許把產品如此分類 : 但是產品的分類並不是只有這兩種而已 : 以上面高爾夫球球桿為例 : 你不打高爾夫球對你的生活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 而上一套完整的高爾夫球課程也不過才五千塊錢 : 買組球桿 有空的話上個高爾夫球場一個月打個一兩次 : 沒空的話上個練習場 : 哩哩齁齁加起來 其實一個生活穩定的人都負擔的起 相對於生活穩定的,很難有共同的認知 而且我不是想要引用經濟學對於奢侈品的定義來討論 因為經濟學上是連帶著對收入影響的定義,我只是想說各種定位上獲利的關係 我這樣說好了 當你參考高爾夫球頭的代工 垂直比較,就是高爾夫球的上下游 水平比較,就是其他產業的代工 垂直來看,賣高爾夫球具的品牌通常會比代工高爾夫的淨利好 當景氣不好,一堆人不打球了 但是還是會有一堆市場天才,覺得高爾夫球還能賣,繼續瘋狂下單 代工的損益就是靠中間這一層來緩衝,相對來說,賺不多,也虧不大 除非代工的人也是一堆天才,在沒搞清楚景氣的情況下,過度投入不可回收的資本 一樣會死的很難看 但是總而言之,做代工的容錯率通常會比做行銷的高 就像是ps3賣的亂七八糟 但是我還是可以代工ps3+wii+xbox來撈 就算3個都不行了,至少是3家廠商陪我整各產業一起死,不是我自己撐到死 水平比較,當你景氣不好的時候 我的經驗很難想像 有比食物更高利潤但是卻更優先需要而不會受到波動的東西 這部分可能需要你指教 從廠商的概念大致上的概念是指,因為你的利潤漂亮,敢死的多,景氣波動自然影響大 反之亦然 話說這整個都離題了 我最後最想說的卻是 這篇文章的源頭是台灣出產的財經新聞 新聞嘛,就是媒體產生的 至於台灣媒體的品質,那就留給大家自己去評價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242.66
文章代碼(AID): #15rVcy3M (Econom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1 之 36 篇):
文章代碼(AID): #15rVcy3M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