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力抗氣候變遷 勿忽視性別減災

看板Earth_envi作者 (:))時間14年前 (2009/12/26 17: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記者史倩玲綜合報導】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經閉幕,雖然沒有正式 通過由中美等5個國家達成的協議,但卻是最近最受人注目的議題。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自 然災害增加,台灣綜合研究院高級助理研究員陳昱伶表示,未來國家的減災政策,也需要 從性別進行考量。 自然災害加劇 陳昱伶在台灣NGO論壇中指出,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對全球將造成巨大影響。包括氣候 突變的頻率強度增大、溫帶地區氣候變暖、熱帶地區乾旱與洪水加劇、雨量減少造成乾旱 惡化。另外,海平面上升、冰山溶解,這些自然環境的變化都會造成生態圈的承載力變少 ,包括土壤環境退化、基礎建設損害,喪失生物多樣性,地貌改變,也會造成新興疾病、 農產品品質下降。 這些現象將引起水資源減少,國家之間的水權衝突、區域性人口遽變、國家經濟損失、糧 食不安全、能源資源需求加大等問題,很可能引起社會動盪、國土侵害 人口遷徙甚至戰 爭發生。 女性死亡數高於男性 陳昱伶表示,而在這些災難當中,女性的死亡人數遠遠超過男性。在南亞大海嘯當中,死 亡人數共為12萬4,631人,女性死亡人數卻是男性的4倍。在印尼亞齊省Besar地區的四條 村中,676名生還者,只有189位是女性,也就是每10位生還者只有2.8位是女性;而366位 死者中,女性佔284人,也就是死難者中,有77.6%是女性。另外,印尼受災最嚴重的 Kuala Cangkoy地區中,女性死難者的數目是男性死難者的4倍,也就是8成的死者是女性 。而印度災情第二嚴重的加德洛爾,分別有391名女性及146名男性喪生,女性的死亡人數 是男性的3倍。 災害加重女性壓力 陳昱伶表示,女性除了在突然發生的自然災難中死亡人數高於男性,在災後復元上,女性 也有相當不利的情況。例如很多女性服飾會限制女性的行動,而在某些社會文化中,一些 沒有男性的家庭,女性無法離開家,進而針對危機做出回應。 而當慢性災害如乾旱、土地退化等情況時,往往加重女性在收集、儲存、分配、維護水資 源的責任,也會增加女性取得足夠糧食的工作量,而女性取得食物、飼料、木材的困難度 也會增加。陳昱伶指出,在東非地區,就有許多婦女步行10多公里,就為了取得飲用水, 而不少人甚至空手而歸。 由於女性佔世界貧困人口的70%,而且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方面處於不利地位,因此 受災難影響更為深重。而大環境持續惡化,氣候變遷會使發展中國家幾百萬女性的日常生 活更加困苦。 確保男女資訊同步 事實上,聯合國在近幾年也特別注重性別減災,從1975年的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之後每 隔5至10年才有性別減災的相關議題出現。但從2007年開始,每年都有性別減災相關議題 ,2009年,聯合國就在3次會議中宣示性別減災的重要性。 聯合國在各項會議表示,各國在災難預警系統、溝通系統都應該考量性別,例如要確保女 性與男性都能夠收到資訊,也讓女性跟男性都能了解預警的訊息。 政府在災害發生時,也應該以性別觀點進行協調跟溝通。如針對受災的人發放社會安全卡 ,也要避免災害讓貧窮的女性變的更加貧窮,同時要創造讓女性重建資產的機會。另外, 政府也可以儘量將補償金分為不同的的項目,例如兒童教育、家庭花費、醫療花費等,避 免男性為主的家庭將補償拿去做其他用途。 而基於性別主流化的觀點,各國政府也應該全盤檢討目前勞動、福利、教育、環保、警政 、等政策裡隱藏的性別不平等情況,因此仍需要相關單位對性別觀點進行協調與溝通。而 性別減災也應該與因應氣候變遷政策相結合。 陳昱伶表示,所謂性別敏感度的減災計畫,是要考量人口特徵、性別、文化、生計特徵, 才能讓災害發生時,管理者與決策者能夠有效運作。另外,我國也不應該忽視聯合國的趨 勢,建議整合氣候變遷預警機制與性別敏感度的預警機制,以及性別的災害經濟效益分析 ,才能擬定災害風險的有效政策。 星期一班 b9710701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223.186
文章代碼(AID): #1BDTmGbH (Earth_envi)